中商官网 招商通 数据库

中国制革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70%的制革企业集中在沿海一带(图表)

观产业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12-19

中商情报网讯:皮革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制革行业历史源远流长,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远古人类通过打猎获得兽类,利用尖状石器剥取兽皮,用以御寒,后又用以护脚、装饰、构造帐蓬和船。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生皮易腐败,干皮变硬,于是设法提高兽皮的舒适性,制革工业在人类长期的实践和揣摩中诞生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制革工业中心进一步向我国转移,制革工业作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的轻工业支柱行业,科技含量高的循环经济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革大国,也已成为世界皮革贸易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

我国制革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制革行业起步较晚,但经过百余年发展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革大国,我国制革行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A、1910-1949年,建立起最早的一批现代制革厂,主要采用硝面、烟熏、植鞣等传统鞣法;、1949-1989年,自我恢复发展提高阶段,技术手段、生产设备、质量产量大大提高,铬鞣法逐渐成为轻革鞣制的主流;C、1990年至今,制革行业高速发展,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改革福利不断释放,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深入推进,制革行业出口不断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不断加强,整体向着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我国既是皮革生产大国,也是原料皮资源大国、出口创汇大国和皮革制品消费大国,制革行业作为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承担着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历史任务,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聚集发展正步入规范、整合、调整、升级的阶段,将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行业已进入动力转换、结构优化、全面提升行业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我国制革行业步入平稳发展新常态。2012年我国轻革产量达到7.47亿平方米,为近五年峰值,2013年我国轻革产量较2012年出现下滑,主要系整体市场低迷、企业消化库存的影响,以及原料牛皮的市场供给不足导致的采购成本上升所致。2014年以来,随着环保标准以及行业规范的实施,制革行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整顿提升工作,区域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制革行业整体回暖。全球经济复苏,上游原料皮供应量稳步回升,下游制品生产增质提速,我国轻革产量开始逐年增长,2016年轻革产量达到7.35亿平方米,较2013年增长了33.46%。

2011年—2016年全国轻革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制革行业竞争格局

近几年,我国制革企业逐渐从大中城市向小城市、乡镇转移,70%的企业集中在沿海一带,如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但以小型企业为主体,形成规模的大型企业较少,生产集中度较低。

根据《中国皮革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皮革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关于制革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方针,经过调整优化结构,我国皮革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上中下游产品相互配套、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对拉动当地经济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集群地区。空间布局上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四川、河北、山东等地凭借劳动力与皮源优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在新技术、新平台上实现新跨越,走转移与转型结合、提升与扩张共进的新型产业化发展之路。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皮革行业共有8,114家企业,相比上年新增301家,浙江省1,728家,广东省1,698家,福建省1,280家,四川省166家,我国皮革产业集群概况如下: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源于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制革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更多内容请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
分享
本文

中商·服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