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官网 招商通 数据库

贵州工业新增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新增企业行业分布广 覆盖面大

观产业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01-22

中商情报网讯:据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底,贵州省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5600家,比2012年底净增3098家(剔除退出企业),年净增600余家,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在全国各省的排位由2012年的26位提升到21位,前移5位。其中,2013年新增729家(含上年审批通过的成长性企业,下同)、2014年919家、2015年755家、2016年1102家、2017年1-11月795家。

新增企业行业分布广,行业覆盖面明显扩大

通过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一批天然气开采、合成纤维制造、电车生产等企业相继在贵州建厂投产,填补省内空白,新行业不断涌现,全省工业行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产业链有效延伸。截至2017年11月底,贵州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41个大类行业中实现全覆盖,在201个中类行业中覆盖面为87.6%,大类行业覆盖面、中类行业覆盖面分别比2012年提高7.3个、11.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新增产品种类填补空白,产品覆盖面大幅度提高

新企业带来新行业,新行业带来新产品,“贵州制造”产品种类明显增多,过去全靠从外购进的一些工业产品,现在省内也有了生产线。医疗仪器设备、太阳能热水器、北斗卫星设备等一批高技术含量产品,纯苯、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家用烘烤箱、冷冻蔬菜等生活消费类产品在我省实现零的突破。2017年11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在统工业产品覆盖面为56.3%,比2012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全省发展工业争先恐后,各地新增企业你追我赶

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各市州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企业数量均明显增加,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地认识到工业经济在迅速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不可取代的作用,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加上国家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对贵州经济发展前景的看好,贵州成为全国投资热土,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贵州聚集,与贵州的后发优势、生态优势、气候优势、大数据优势等不断融合,成果显著。各市州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推动当地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11月底与2012年末相比,遵义市新增836家,拉动其成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首个超千家的地区;黔南州新增676家,拉动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超过贵阳市和毕节市,列遵义市之后;铜仁市新增521家,拉动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位列全省第4位(贵阳市为第3位),比2012年底提升2位。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民间投资持续活跃,非公有控股企业占新增规模以上企业绝大多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2011年提出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2013年出台《贵州省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意见,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新建投产。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效果非常显著。最近五年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九成以上为非公有控股企业(见下图)。非公企业快速增加,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助推全省工业经济活力增加、动力增强。2017年1-11月,全省非公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78.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同期全省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强于国有控股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经济的比重为57.6%,较2012年提高20.6个百分点。

image002.gif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二)放管服激活投资热情,小微企业铺天盖地。

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放管服政策的稳步实施,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激情,部分资本向实体经济流动,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铺天盖地的蓬勃发展,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九成以上为小微型企业,小微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2017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小微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83.72亿元,占全省工业经济的比重为50.1%,较2012年提高20.4个百分点。

image004.gif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三)“贵州制造”强势崛起,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意见》等文件及配套措施,全省各地加快引进制造业企业,新增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比重呈扩大趋势。风电设备制造、煤制油项目等相继投产,有利于提升全省新能源比重,巩固我省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地位;北斗大数据产业公司、恒基动能数控科技公司、普洛迈德生物工程公司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企业在贵州生根发芽,有力的促进了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引导贵州工业向中高端产业迈进。2017年1-11月,全省制造业增加值2616.76亿元,占全省工业经济的比重为66.2%,较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酒类行业在2016年占比超过煤炭行业,成为第一大工业行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经济的比重为10.2%,较2012年提高4.9个百分点,迅速成长为支柱产业。

image006.gif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呈现的主要问题

(一)新增企业实力较弱,存活期较短,后续增长乏力。

制造业新增企业体现较为明显。近年新增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数量占80%以上,但增加值总量较小,户均增加值偏低。2013年至2016年,当年新增的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新增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3.8%、61.3%、77.4%和76%,总体上低于企业数量占比;新增制造业企业户均增加值分别相当于新增采矿业企业的47.2%、39.5%、50.3%和69.6%。由于规模小,稳定性低,在规模以上名录库存活期较短。2013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由于关闭、停产、注销等原因退出统计调查范围的企业共1202家,占2017年11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21.5%。其中,入规纳统后又退库的384家,占入规纳统企业数的9.2%,即9.2%的企业在库存活期低于4年。

image008.gif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局

受此影响,新增企业除第一年实现较快增长外,随后年份均回落到个位数以下,不仅低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速,且部分年份出现负增长。如2012年新增的企业,2013年实现37.1%的高速增长,但2014年快速回落到仅增长9.5%,2016年和2017年1-11月则分别增长-3.5%和-4.0%。

(二)部分行业企业集中度低,而一些行业企业新建过多,导致局部产能过剩。

由于各地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规划方面存在竞争性和同质性,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部分行业及其关联行业新增企业在省内的分布较散、集中度低,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如2016年新增的20家汽车制造业企业分布在除安顺市、铜仁市以外的7个市(州);60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企业及60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分散在9个市(州)。另一方面,水泥、商品混凝土等具有一定销售区域的企业新建过多,引起区域产能相对过剩、企业竞争压力加大。2013年至2017年11月新增且仍在库的水泥、商品混凝土企业共328家,相当于平均每个县新增3.7家,其中六盘水市新增31家,相当于其辖区每个县新增7.8家,黔南州新增60家,平均每个县新增5家。

分享
本文

中商·服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