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07-17
中商情报网讯:随着我国人民健身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和健身房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我国健身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体育总局与国务院分别颁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等,目标是把全民健身打造成国家名片。
健身除了体育含括的项目之外,还有很多内容,例如,写字、唱歌、做家务、瑜伽等。健身大致分为器械锻炼和非器械锻炼。狭义的健身是指以健身俱乐部/工作室为主要场所,并且通常借助体育器械进行锻炼的活动。健身产业上游涉及健身器械、教练培训等,中游主要是各类健身服务,下游则是各类健身服装/装备等。
就我国健身产业供给端来看,健身市场竞争激烈,大量竞争者导致国内商业健身市场品牌分散,行业标准及门槛较低。需求端来看,国内健身观念与习惯仍在建立过程中,国民运动和健身意识仍需加强。不过,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支持鼓励全民健身、积极参加锻炼以及国外健身风潮刮至国内带动成年人走进健身房,使得我国居民健身意识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习惯。
数据显示:2012-2017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上升,2017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41.3%左右,庞大的健身人口为健身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2017年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约为1500亿元,近六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7%。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2-2017年我国健身行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7%,2017年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约为1500亿元。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引导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能实现1850亿元,到2022年健身产业规模将进一步超过2000亿元。
我国健身产业集中度很低,品牌数量CR10预计仅约16%,区域化显著,尚未出现真正全国化的品牌。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健身俱乐部包括浩沙、威尔士、一兆韦德、英派斯、中体倍力、青鸟、中航等,有望通过外延成长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智能+”已经成为健身领域的一大发展重点。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传感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的智能硬件与智能软件融合,可以使健身具有更强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在缺少专业教练指导的家庭健身中,智能化健身器材等引导更能达到健身效果最大化。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健身产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