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官网 招商通 数据库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发布 2022年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万亿元

观产业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02-22

中商情报网讯:近日,《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印发,加快山东省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并加速融合的关键,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关键环节。随着山东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进入了由分散到集聚、由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期,必须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把握产业升级规律,立足山东实际,深入谋划生产性服务业布局重点和发展方向。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全省服务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山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1)规模不断扩大

2013年以来,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总量规模持续增长,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1672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比2013年增加5568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9%左右。

(2)结构更趋优化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支柱行业,2017年分别实现增加值3268亿元、3651亿元、2342亿元,合计占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55.4%。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2017年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7%、13.2%,全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3)布局初具规模

园区集聚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全省认定的70个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优势产业集群中,大数据、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集群49个,占比达70%。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较为充分,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产业集聚明显,具备了较强的规模优势,初步形成“点-线-面”的空间布局。

(4)质效明显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向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逐年递增,2017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为3532.3亿元、968.5亿元、825.2亿元,同比增长15.9%、27.7%和13.2%;营业利润分别为288.9亿元、82.1亿元和114.4亿元,同比增长32.1%、46.1%、7.7%。

(5)环境持续改善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行动计划,拓宽了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转型和创新发展的空间。“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次办好”全面实施,《山东省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地,“敲开核桃、一业一策”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案的深入实施,使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提到,到2022年,山东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占比达到55%左右,初步建立起与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35年,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

附:《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

(2018-2028年)

前言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并加速融合的关键,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关键环节。当前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比重达70%。2016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但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占服务业的48%左右,与全国和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占比偏低,依然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制定发展布局规划,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优化各要素、各链环的空间分布,解决当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平衡、集聚效应不明显、缺乏有效协同等突出问题,加速与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和《山东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形势分析

随着我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进入了由分散到集聚、由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期,必须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把握产业升级规律,立足山东实际,深入谋划生产性服务业布局重点和发展方向。

一、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全省服务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以来,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总量规模持续增长,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1672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比2013年增加5568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9%左右。

结构更趋优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支柱行业,2017年分别实现增加值3268亿元、3651亿元、2342亿元,合计占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55.4%。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2017年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7%、13.2%,全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布局初具规模。园区集聚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全省认定的70个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优势产业集群中,大数据、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产业集群49个,占比达70%。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较为充分,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产业集聚明显,具备了较强的规模优势,初步形成“点-线-面”的空间布局。

质效明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向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逐年递增,2017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为3532.3亿元、968.5亿元、825.2亿元,同比增长15.9%、27.7%和13.2%;营业利润分别为288.9亿元、82.1亿元和114.4亿元,同比增长32.1%、46.1%、7.7%。

环境持续改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行动计划,拓宽了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转型和创新发展的空间。“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次办好”全面实施,《山东省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地,“敲开核桃、一业一策”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案的深入实施,使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些突出短板和瓶颈制约亟待解决。一是产业层次较低。部分产业仍处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3.3%,远低于浙江的10.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91018.7亿元,仅为广东的46.8%,尚未形成高层次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二是集聚效应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2017年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青岛、济南仅位列第17和19位,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的优势不明显。三是产业布局趋同。各地竞相打造金融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产业雷同或功能重复的服务平台,城市间产业融合程度偏低,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四是品牌优势较弱。“2018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中我省没有一家企业入围,更没有培育出支付宝、滴滴打车等原创性、引领性名牌企业。“2018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中,广东、江苏、浙江分别有20家、13家、9家,而我省仅有3家,最高排名仅为26位。

二、发展趋势

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制造业跨国布局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类要素,资本、技术和人才跨境流动更加便利。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市场空间逐渐扩大,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

融合化发展趋势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并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业态。从我国目前所处产业发展阶段来看,以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加速了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生产性服务业将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前沿信息技术、智能仓储物流、现代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高端人才培育、农业“新六产”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机遇挑战

面临着全球经济开放融合的国际机遇。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分工协作将更加紧密,国际商贸流通将更加便捷,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面临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内机遇。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鼓励服务业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意见,将有效激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面临着转型需求迫切的省内机遇。我省先后被国家赋予了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及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系列战略任务,产业转型的空间不断扩大,为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美贸易摩擦增多、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高端服务业巨头垄断、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发展。积极应对困难挑战,抢抓发展机遇,超前谋划、科学布局,精准施策、聚焦发力,成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科学布局的必由举措。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顺应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融合化和高端化发展趋势,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集聚区和大城市双集聚发展的规律,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提升中心城市在资源整合、产业链拓展和服务功能提升方面的核心作用,规划布局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基地、节点,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互补、与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指导、持续发展。全方位对接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总体规划和服务业行业专项规划,实现上下配套、左右衔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坚持市场主导、集约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突出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不断探索研究新领域、新路径,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多元业态联动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错位发展。突出核心城市和优势产业的龙头作用,率先突破重点城市和重点领域,培育壮大薄弱环节和弱势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建链、补链、强链,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主要目标

到2022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万亿元,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占比达到55%左右,初步建立起与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35年,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

行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扶强做优,节能环保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不断壮大,发展质量更好、效益更高。

产业融合更加紧密。生产性服务业向一、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作用日趋放大,与其他产业结合的紧密性日益提高,支撑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力度不断增强,行业融合协调发展的态势加速形成。

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集聚区、园区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集团化、集约化、协同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错位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核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协同发展片区优势互补效应更加明显,转型升级区域实现跨越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完备。

第三章空间布局

重点实施“双环先行、两横两纵、多点转型、开放协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

一、双环先行发展示范区

充分发挥济南、青岛两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优势,突出两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中心城市区位和良好产业基础,以建设特大城市为目标,加快布局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构建以济南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提升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省会环”;以青岛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提升服务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海洋经济中心功能的“半岛环”。

(一)“省会环”发展区

以济南为中心,积极实施“东拓、西进、南控、北跨”战略,构建辐射周边德州、滨州、淄博、莱芜、泰安、聊城6市的“半小时城市圈”。

济南、莱芜市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引领,布局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软件信息、人力资源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生物科技、量子技术等科技研发服务业,建设国内一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服务外包示范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中国智慧物流名城等。依托济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优势,推动周边市主动承接“省会环”公共服务资源转移。

德州、聊城市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配套服务业,助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淄博、滨州市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配套服务业,助力化工、有色金属、陶瓷、纺织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泰安市重点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环保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半岛环”发展区

以青岛为中心,以济青、青烟威、青日连高铁为纽带,构建辐射周边烟台、威海、日照、潍坊4市的“半岛经济圈”。

青岛市充分发挥海洋科学城、战略母港城、国际航运枢纽优势,重点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设计、国际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名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示范区、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依托半岛城市在海洋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优势,共育市场、共兴产业、共建设施,推动周边烟台、威海、日照、潍坊4市积极融入“半岛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烟台市重点布局发展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化工、先进材料、航空航天、高效农业等配套服务业,加快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和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名城;

威海市重点布局发展前沿新材料、医疗健康、纺织服装、海洋技术等配套服务业,突出发展商贸物流,打造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

日照市重点布局发展生命健康、海洋食品、通用航空、钢铁产业升级等配套服务业,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打造临港涉海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潍坊市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相关配套服务业,突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

二、两横两纵融合发展区

充分发挥省内各市区位优势,依托济青、日兰、京沪、沈海等交通网络,以现代交通为纽带布局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实现交通主干道周边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走廊。

(一)两横融合发展区

济青高铁沿线发展片区,包括济南、淄博、潍坊、青岛4市。依托济青快速交通网络,尽快将“省会环”、“半岛环”中心城市纳入“一小时城市圈”,实现沿途各市快速通达,加强区域间现代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配置。

鲁南发展片区,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5市。依托鲁南高铁和日兰高速、临沂商贸集散地、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优势条件,面向省内各市、中原城市群,打造鲁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通道。

(二)两纵融合发展区

京沪高铁沿线发展片区,包括德州、济南、泰安、济宁、枣庄5市。充分利用京沪高铁交通主干线,向北承接京津冀城市群产业转移,向南对接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发挥沿线各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产业基础优势,应用“互联网+”等工具,突破空间束缚,实现相关产业虚拟集聚,布局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

半岛沿海发展片区,包括烟台、威海、青岛、日照4市。充分利用青盐铁路干线和沈海高速,发挥沿海港口优势,依托区内综合保税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载体,布局发展商务服务、对外贸易、跨境电商等产业,辐射周边商贸集散地,打造陆海联运和进出口贸易发展新高地。

三、多点转型产业升级区

立足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深入挖掘发展潜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推进菏泽、济宁、枣庄、滨州、东营、临沂6市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新的增长极。

菏泽:以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战略为引领,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获批为契机,打造鲁西发展崛起的桥头堡,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复制推广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部分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产业,布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配套服务业,创建全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城市。

济宁: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目标,布局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生命健康等配套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环保服务等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机械、能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配套服务业,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和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

枣庄:以争创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持续发展示范区为动力,配套高端化工产业专业服务,做好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建设鲁南大数据中心。重点布局工业设计服务,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建设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滨州:以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环渤海湾南岸新兴增长极为目标,布局发展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有色金属、纺织等优势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等“三大中心”建设。

东营:围绕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布局发展科技研发、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航空航天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依托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点发展农业“新六产”,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中心城市。

临沂:充分利用交通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布局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品牌会展等产业,重点发展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新能源等配套服务业,打造国内物流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内外贸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对外开放协同发展区

(一)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对接环渤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基地。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及京津产业转移,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重点布局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石油化工配套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环渤海南翼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对接长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利用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大城市群的经济集聚能量,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杭州“网上商都”融合,重点布局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广告会展、商贸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服务黄三角、辐射长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基地。结合国家“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区”建设机遇,开展与港澳生产性服务业深度合作,重点布局发展国际物流、现代金融、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总部经济等,打造华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对接淮河生态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利用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机遇,发挥我省“四轴”起点城市优势,重点布局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科技研发、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淮河流域北部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二)深化中日韩合作

构建中日生产性服务业合作高地。统筹“海陆空”三大通道,加强口岸协作,积极打造中日东亚海上航运中转枢纽,打通东联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按照“特色产业集群+国际自主品牌+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境外营销网络”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布局发展环保服务、检验检测、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中日现代金融合作,鼓励日本金融机构在山东设立产业基金、私募基金。

打造中韩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区域中心。依托中韩陆海联运通道和鲁辽跨海运输通道,积极融入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国际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布局发展中韩检验检测、技术研发、跨境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中韩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中韩(烟台)产业园、青岛中韩创新产业园建设,巩固提升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

(三)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已开通的“齐鲁号”欧亚班列,围绕山东“走出去”的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家电、服装、农业生产、建筑、电信、商贸物流等产业,重点布局发展工业设计、信息通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节能环保、金融、商务服务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企业产业链境外布局、供应链国际延伸、价值链高端提升,不断拓展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建设上合组织经贸合作首善地。放大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溢出效应,搭建上合组织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平台,吸引上合组织融资机构设立地方经贸合作基金。建设境内境外“双园互动”园区发展模式,支持青岛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推动境内企业与上合组织国家共商共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经由青岛的欧亚物流贸易大通道,形成对接上合、联通欧亚、辐射亚太、拓展拉非的全球经贸合作布局。

第四章主要行业布局

一、科技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促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加强培育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构建服务机构健全、产业链条完整、组织形式新颖、投入渠道多元、区域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22年,全省科技服务骨干机构达到2200家;到2028年,科技服务骨干机构达到3000家,产业规模实现大幅增长。

(二)产业布局

研发与设计服务业。以“省会环”为核心,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的优势,布局发展基础科学研发、机械制造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和生物医学等主导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科技研发策源地;以“半岛环”为核心,以海洋科技、高速列车、石墨烯等为载体,培育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区域试点,开展海洋新兴产业组织创新示范,加快建设蓝色硅谷,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科技服务中心。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为中心,鼓励“省会环”城市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拓展产品功能、延伸制造业链条;鼓励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城市搭建科技云平台开展集成化科技服务;鼓励西部经济隆起带内城市围绕物流、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开展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和成果转化。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技术市场体系,以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统领,以青岛、淄博、济宁等市级市场为枢纽,以专业性市场为支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业。构筑知识产权区域发展优势,利用“省会环”区位优势布局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基地,培育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布局发展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分析评价等新兴服务业态,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法律服务品牌,以知识产权调解、仲裁服务为重点领域,支持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法律服务机构。

检验检测认证标准计量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基地、农产品基地布局发展检验检测认证和标准计量服务,加强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基础能力建设。支持检验检测认证企业快速发展,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人才纳入“双招双引”计划,鼓励相关机构整合,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大型认证集团。

(三)主要任务

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创业孵化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布局发展省级创新中心,在碳纤维、智能农机、生态纺织、燃料电池、合成生物等高端制造和重点领域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在加快建设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和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基础上,筹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山东能源研究院;建立省级创新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山东省大数据局,推进创新公共服务资源互联互通。

打造创新创业支撑载体。鼓励探索创新孵化、产业引导、投融资等新模式;持续推进高校院所产学研基地建设,有效提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若干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和优势学科;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与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组建孵化服务联盟,培育以双创示范基地、创客空间、网上创新工厂为代表的新型创业孵化载体,构建“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全要素集聚的创新创业高地。

培育科技服务骨干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专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财税链的核心环节,在自动变速器、医学检验自动化、服装时尚设计、特种设备等专业细分领域汇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培育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创新主体;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现有资源,通过上市、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打造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服务集团。

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德州市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威海市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重点园区: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利宝互助创新产业园区、青岛中联U谷2.5产业园、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山东黄三角物联网产业园、泰山创业??星火科技园、威海高区科技创业园、滨州华翔创新创业孵化园区。

重点项目:

济南市:济南创新谷加速器建大合新产业基地、济南量子科技园、中国航天科技园(济南)项目、济南融通智能科技园。

青岛市:海尔全球创新中心、浪潮青岛大数据产业园、中科青岛研发城、招商局蓝湾网谷项目、山东大学国际产业园。

淄博市:齐鲁安全科技产业孵化器项目。

枣庄市: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检验检测中心。

东营市:东营光谷未来城。

烟台市:万华化学集团全球研发中心、中德工业设计中心、烟台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烟台核电研发中心。

潍坊市:潍坊国际创意港、启迪民富双创孵化器项目、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潍坊)中心、国家铝型材及门窗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济宁市:邹城机器人产业基地研发展示中心、五洲检测检验项目。

泰安市:中检科泰山中心项目、云谷We+创客空间。

威海市:威海南海新区高校联盟科创城、国家毛衫纱线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中心。

日照市:山东钢铁集团钢铁研究院、绮丽??创谷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园、日照智能制造产业园、日照科创中心。

临沂市:北方木都创新园孵化器。

德州市:复合材料应用研发中心、德州市双创产业化服务基地。

聊城市:聊城金正数字创意工场。

滨州市:山东省生态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一期)、万吨红曲系列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平台。

菏泽市:单县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中科(菏泽)清洁能源研究院、山东大学药物安评中心。

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网络强国、“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重点布局发展网络基础设施、高端软件、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跨越发展。力争到202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7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50家左右,培养网络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到2028年,营业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50家左右。

(二)产业布局

信息技术服务业。强化“三核一廊两翼”协同发展布局,以济南、青岛、烟台为核心节点,发挥沿胶济铁路科技创新走廊的高端引领作用,推动鲁西南与鲁西北两翼联动发展,重点布局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12个产业方向,着力培育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虚拟现实、量子科技、智能家居、集成电路和北斗卫星导航、工业互联网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开展北斗导航与地理信息产业应用示范,建设国家北斗导航数据山东分中心、国家高分数据与应用中心山东分中心;大力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电信运营企业数据中心建设。

软件服务业。实施软件“四名”工程,推动软件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协同发展;按照“一城六区”和“多园多基地”的产业布局,发挥济南“中国软件名城”优势,构建基础支撑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集群;按照“东园西谷北城”的产业布局,支持青岛高水平创建中国软件名城,重点加强工业软件和高端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应用;打造特色软件集群,烟台、威海布局发展应用软件、服务外包与灾备服务等,潍坊、淄博、东营布局发展石化软件、呼叫中心等,临沂、济宁、泰安布局发展商贸物流、跨境电商等,构建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信息传输服务业。培育具有山东特色的量子技术产业链,围绕量子通信网络运营、量子技术标准和安全测评、关键器件研发和产业化、国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搭建量子安全区块链和量子通信业务支撑系统;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抢先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加快5G商用推广,推动规模组网建设,形成端到端典型应用;推动青岛国际海底光缆登陆站建设,推进中美跨太平洋高速光缆系统建设和扩容,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打造国际通信数据港。

电子商务服务业。打造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好品山东”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名优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平台,重点在农产品、装备制造、煤炭、钢铁、石化等领域布局建设专业性B2B电子商务平台;布局发展制造业电子商务外包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拓展网络营销渠道,鼓励大型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强化供应链管理,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广青岛海尔和红领集团“互联网+制造”个性化定制模式;支持青岛、济南建设全球区块链中心,布局发展区块链技术在政府管理、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产业化等十大领域的转化应用。

(三)主要任务

培育信息产业发展新技术。加快共性基础技术突破,发展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基础软件平台和集成应用平台,提升共性基础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前沿技术研发,支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区块链等领域技术研究和创新;提升“互联网+”综合集成应用水平,加快发展位置服务、数字内容等在线运营服务,建设数字化营销、互联网金融等技术服务平台。

增强信息产业发展新动能。创新云计算应用服务,开展“云行齐鲁”行动,支持共享云平台资源,引导建立面向企业的信息存储、在线开发工具等云服务平台;加快大数据发展应用,开发推广面向金融、物流、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拓宽工业领域大数据应用创新,建设分析技术平台;加强物联网运行支撑软件平台等研发应用,深化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构建信息产业发展新体系。构建软件驱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体系,以高端工业软件及系统为核心,建立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智能制造关键环节的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构建智能生活支撑产业体系,以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为核心,面向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构建生态体系;构建软硬件产业体系,以基础软件平台为核心,形成软件、硬件、应用和服务一体化。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济南市大数据应用产业集群、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泰安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重点园区:齐鲁软件园、青岛市南软件及动漫游戏产业园、东营软件园、潍坊软件园、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园、泰山云谷互联网产业园、临沂国家中印科技国际创新园、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诸城电商创业园、济宁海能—商动力电商产业聚集区、汶上华儒电子商务产业园。

重点项目:

济南市:济南大数据产业化基地、中国移动(山东济南)数据中心。

青岛市:山东青岛数据中心、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海尔集团COSMOPlat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淄博市:IDC大数据中心(二期)项目。

枣庄市:鲁南大数据中心项目。

东营市:颐高利津新经济产业园。

烟台市:捷瑞数字科技项目、中兴通讯信息产业园、毅德蓝色半岛物联网基地。

潍坊市:跨境电商总部项目、潍坊智慧产业园。

济宁市:“货牛网”县域经济网络平台、基础教育名校名师优质资源聚合云平台。

泰安市:泰山神农智谷大数据产业园、百度软件规模化开发科技孵化器及云计算电子商务平台、泰山office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国北方教育装备项目。

威海市:全球外包产业园项目。

日照市:日照浪潮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平台建设项目、迈尔义齿云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和口腔大数据中心。

临沂市:临沂华为大数据中心、中印智慧产业园—“互联网+”创新云平台。

德州市:星光食糖电子商务平台。

滨州市:中国铝谷公共服务平台、亿利源“互联网+肉牛业”全产业链工程项目。

菏泽市:菏泽国家广告产业园、鲁西南大数据中心(一期)。

三、现代物流业

(一)主要目标

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推进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22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6.5%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左右;到2028年,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管理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二)产业布局

公铁物流业。依托省内公路铁路网络和中欧、中亚班列,支持多式联运、干支线衔接、口岸服务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建设。中部对接京津冀与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和省内各主要城市,以济南董家镇国际内陆港、黄河北岸现代智慧物流枢纽、淄博保税物流中心为基点,打造交通枢纽区域物流中心;东部以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即墨国际陆港物流园、鲁东物流中心为核心,打造丝绸之路国际物流枢纽;西部以临沂商城、菏泽交通物流园、万福河商贸物流园为核心,打造西部物流走廊,发挥临沂中国物流之都的“洼地效应”,建成辐射华东、华北、中原等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区域性物流枢纽。

空港物流业。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业,依托遥墙国际机场,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保税物流、临空经济一体化的空港物流业。依托胶东、蓬莱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航空维修、临空制造等相关高端服务业。依托临沂沭埠岭国际机场、济宁曲阜机场,加快临港国际、航空港物流园等园区建设,打通西部空港物流对外通道;重点发展海港物流业,依托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重点发展外向型物流、保税物流和辐射型物流,加快前湾港南港区、董家口港区物流园,烟台六港、莱州滨海临港物流基地等园区建设,打造东亚国际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内河水运物流业,利用京杭运河水运成本较低的优势,推进公铁水联运。

供应链物流业。以济南、青岛入选首批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烟台、潍坊开展国家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为契机,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开展信息实时共享,实现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济南市以各类智慧商圈、商贸仓储和末端配送企业为实施主体,开展示范试点,形成一批高质量供应链服务平台;青岛市建设基于“海尔制造”的制造业协同服务、智能智慧供应链体系,基于“红领C2M”的制造与流通深度融合生态化的供应链体系,基于“肉菜追溯”体系的重要农产品追溯全覆盖的供应链体系等。

冷链物流业。依托济南、淄博、菏泽等肉类主产区,加快冷库节点网络的拓展和优化布局,完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打造覆盖全省、服务全国、全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中心;依托青岛、威海等市建设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集群,培育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基地,打造东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依托潍坊、聊城等市瓜菜菌类农产品种植和集散功能优势,建设一批果蔬冷链物流基地;完善特种商品冷链物流监管系统,构建智能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品运输、仓储、配送等全过程智能化。

(三)主要任务

推进物流主体发展壮大。引导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向物流金融服务、保税物流业务等功能延伸,加强与制造业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形成一体化、网络化运营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开展省级物流园区示范工作,引导分散、自用的各类工业和商业仓储配送资源向物流园区集聚,建设一批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推动跨境电商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建设“公共海外仓”,完善跨境分拨配送和运营服务体系;布局发展以无车承运试点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鼓励发展第四方物流,推动物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区域间和行业内信息共享,支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形成集国际采购、数据交换、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结合;提升物流配套设施设备和服务标准化水平,重点在快消品、电商、工业零部件等适用领域推广应用标准托盘,推进周转箱、集装箱、货运车厢等物流载具的标准衔接;发展单元化物流,实现一体化运输,提高供应链各环节运作效率。

推进多式联运。构建与铁路、机场和公路货运能力匹配的集疏运网络系统,鼓励发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鼓励大型集装箱、船运、货代、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企业拓展经营网络,完善联运功能;鼓励“港口—铁路—公路”门到门集装箱多式联运实体化运作,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鼓励搭建跨国多式联运直达通道,增开国际货运列车班次,密切沿途及口岸部门间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与跨区域通关协作。

现代物流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济南市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临沂兰山商城物流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聊城烟店轴承商贸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菏泽天华电商物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重点园区:济南综合保税区、山东盖家沟国际物流园、济南零点物流港园、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青岛华骏物流园、烟台保税港区西区、烟台国际商贸物流园、龙口临港物流园、鲁东物流中心、潍坊泓德物流园、金乡县鲁西南商贸物流区、石岛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冷链物流产业园、日照(华东)国际物流城、日照天泽冷链物流园区、莒南临港物流园区、山东盖世冠威国际物流园、鲁西现代国际物流园。

重点项目:

济南市:菜鸟物流园项目。

青岛市:青岛国际木材交易产业园、中国智能骨干(青岛??即墨)项目、即墨济铁物流园。

淄博市:鲁中现代综合物流产业集聚园、传化金泰物流港。

枣庄市:峄州港航现代物流园、山东鲁南物流枢纽电子商务产业园。

东营市:东营港-富海集团输油管道项目、东营港-中海输油管道项目、鲁北铁路物流园。

烟台市:烟台回里保税(B型)物流中心、山东济铁烟台物流园、文峰智能物流产业园。

潍坊市:山东省青州食品冷链物流港项目、安丘农谷物流园。

济宁市:京东(经典)智能电商物流产业园、传化(兖州)智能公路港项目。

泰安市:中国泰山智慧物流产业中心、凌云新零售o2o综合体。

威海市:威高物流园、威海国际物流园一期建设项目、威海顺丰电商产业园。

日照市:岚山国际航贸综合服务区、铁路智慧物流中心项目(铁运广场)、通达物流信息产业园。

莱芜市:华宝庆丰铁路专线及物流园。

临沂市:临沂市临空经济区航空物流产业园、临沂公铁联运物流园、山东高速鲁南高新物流产业园、沂水传宝物流园。

德州市:德州鹏玺现代综合物流园。

聊城市:聊城保税物流中心(B型)。

滨州市:山东香驰物流有限公司滨州市小清河综合物流项目、鲁中运达现代物流园、滨州铁路物流园区。

菏泽市:曹县盖世万通电商物流产业园、智能公路港及配套项目、银田冷链物流中心。

四、金融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激发金融改革创新活力,防范金融运行风险,在全省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有序、风险可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力争到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6%左右;到2028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

(二)产业布局

银行业。支持济南重点引进外资和总部型金融机构,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在济南设立省级管辖行,支持恒丰银行总部迁址济南;推动青岛发挥地缘优势,重点引进韩资、日资等外资银行机构,支持青岛银行、青岛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鼓励各市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以及其他驻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本地、细分市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证券业。推动全国知名证券机构、外资证券机构向济南、青岛聚集;支持中泰证券加快上市步伐,进入券商第一梯队;支持中信(山东)证券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期货业。推动鲁证期货等法人期货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推动各市布局发展期货公司分支机构,扩充期货市场参与主体;深化与各期货交易所战略合作,推动对全省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大宗商品、主要农副产品、海洋产品的期货交易品种上市,完善期货交割库布局。

基金业。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投资参股或共同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引进和培育更多私募股权基金和私募基金管理人,促进私募产业集聚发展;支持烟台开展基金管理服务创新,着力打造山东黄河基金小镇、济南新金融产业园区、青岛红岛经济区、烟台基金港等基金集聚区。

保险业。支持济南、青岛、潍坊等市开展现代保险服务创新,推动济南、青岛等市引导各类资本发起或参股设立法人保险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保险集团总部、地区总部等入驻;支持各市设立区域性的业务总部、功能性中心或保险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泰山财险、德华安顾寿险等法人保险机构完善治理结构,创新业务模式,优化区域布局,提升服务能力。

地方金融组织。鼓励各地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组织拾遗补缺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的服务能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拓宽融资渠道、补充资本实力,通过细分市场、特色经营、全程风控、开发运用大数据等措施,努力提升行业竞争力;鼓励民间融资机构参与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项目,培育一批资产规模10亿元以上的重点机构;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整合组建省级融资担保机构,推动融资担保行业减量增质,做精做强;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规模,鼓励基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创新信用互助模式;促进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更好发挥作用。

要素市场。发挥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的引领作用,创新服务模式,建设服务全省的四板市场;推动产权、金融资产、文化产权、知识产权、能源环境等交易场所在济南集聚发展,支持青岛财富产品、海洋产权、数据资产等交易场所向全省辐射服务;支持潍坊重点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针对山东资源禀赋和企业特征,支持各地有序发展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权益类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三)主要任务

打造金融核心集聚区。支持济南市申报国家级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试点和载体建设,加快实施“金融机构壮大、资本市场提升、产融结合创新、空间布局优化、金融生态打造、金融开放推进和金融人才培育”等七大战略工程,发展成为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改革创新示范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及环渤海南翼地区的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机构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和后台服务中心;支持青岛市加快集聚优质财富管理资源,着力拓展开放合作格局,有效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早日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支持烟台市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创新和产业培育,不断优化基金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推进各类基金加快集聚。

培育区域金融特色市。推动具备条件的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金融,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支持潍坊等市开展现代保险服务创新试点,支持济宁、枣庄、菏泽等市申请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威海市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临沂市申报国家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德州等市打造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

优化区域金融发展环境。健全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体系,加强对金融产业发展的统筹谋划和组织协调;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组织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实施金融人才培育引进工程,加快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金融知识培训,提高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推进全省统一征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区域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隐患,做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加强对担保圈、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风险排查;逐步健全与中央配套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改进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明确各方监管责任,依法逐步将各类金融业态纳入监管范围,完善地方金融立法,加快推动地方金融监管法制化进程;加强金融行业自律,建设山东金融业联合会;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有序的金融业发展环境。

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济南投资基金产业集群、济南金融总部集群、青岛市现代金融产业集群、烟台市基金产业集群、济宁市高新区科技金融产业集群。

重点园区:山东新金融产业园、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

重点项目:济南黄河基金小镇、青岛国信金融中心、淄博黄金城项目、烟台瑞东信卓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潍坊国际金融中心、泰安金融商务区、白鹭湾科技(基金)小镇、日照国际财富中心、雪野金融小镇、中国博兴CBD项目、聊城国际金融中心项目。

五、节能环保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以构建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增强节能环保指标刚性约束,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到2022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28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节能环保服务新体系。

(二)产业布局

节能服务业。支持青岛节能家电、淄博博山泵业、威海高效电机等省级节能产业基地发展,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延伸配套产业链,促进节能服务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工厂创建、绿色建筑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等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和配套服务。

环保服务业。重点推动环保技术创新,在“省会环”、“半岛环”布局发展环保服务产业园区,支持国家、省级生态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生态环境领域成果转化综合服务资源,支持建立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服务社会化,布局发展一批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物联网等新兴环保服务企业;开展园区环保管家服务,依托省内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主要工业园区,布局发展环保管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保服务特色示范基地;探索区域环境托管服务等新模式,启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开发区等国家和省级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量分质梯级利用、水分类利用和循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内项目、企业、产业有效组合和循环链接;提高废弃物集中处置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临沂金升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园区创建,在烟台、临沂、东营、滨州、潍坊等市布局再生资源回收集聚区,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

(三)主要任务

完善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开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认证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规范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发展生态效率评价、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环境保险理赔等第三方咨询服务;支持工业污染治理第三方运营,完善环境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管理制度,健全第三方运营服务标准、管理规范、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加强先进适用生态环保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地建设,培育生态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引导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和投融资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推行金融租赁等特色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支持回收行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加快构建回收、运输、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城乡固废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健全环保信息服务平台。以环境咨询、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建设网上环保技术装备超市、环境工程远程诊断、多元环境信息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成果交易、网上人才学院等信息化平台;统筹衔接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体系,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整体解决方案;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建设碳排放交易制度,融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节能环保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泰安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重点园区:青岛绿天使环保创业园、烟台节能环保产业孵化园。

重点项目:济南环境科技产业园、济钢四新产业园一期、枣庄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中心改扩建项目、潍坊东江蓝海环保产业园、潍坊节能环保孵化器、昌邑市康洁环卫产业园、济宁鲁源电镀废水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研发项目、日照生活垃圾高温热分解成炭全量无剩余处理示范项目。

六、商务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突出商务服务特色,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全面提升商务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构建种类齐全、功能完善、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力争到2022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左右;到2028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左右,实现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迈进。

(二)产业布局

企业管理服务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国际组织机构、商会组织等落户山东,设立管理、投资、研发、营销、采购和结算等区域总部,布局发展本土综合性企业集团总部品牌;加强商务服务载体建设,布局发展高端化、现代化、智能化商务楼宇,促进金融、研发、设计、信息、物流、会展、中介咨询等融合互动,形成企业集聚基地,打造国内企业管理服务高地。

咨询与法律服务业。以济南为核心发展中介服务,做大做强法律咨询和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布局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高端智库机构,发展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健全高端商务咨询服务体系;以青岛为核心重点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务服务体系,布局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广告咨询、评估、法律、会计、税务等商务中介服务,建设新兴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推动各市布局发展广告策划、会计审计、市场调查、商务咨询、法律、信用等优势服务业。

会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济南、青岛会展区位和资源优势,完善便利化服务体系,聚焦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自主品牌展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度大、行业影响力强的大型展会落户。“省会环”主要打造信息产业、现代物流、文化产业、软件服务外包等展会;“半岛环”主要打造海洋科技、海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展会;鲁南片区主要发展能源矿产、工程机械、农资农机、精细化工类展会;其余市布局发展专业化展会,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三)主要任务

创新发展模式。支持商务企业开展咨询策划、设计咨询、一站式集成服务、后期运行维护、运行测试评估、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开展企业战略研究、规划制定、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管理咨询等提升工业发展素质的商务咨询服务;支持专业咨询企业开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财务、工程咨询等服务,促进商务服务专业化、规模化;支持传统商务服务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借助信息技术,推动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互动经营,利用大数据资源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

培育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商务服务市场经济“黏合剂”、“润滑剂”的独特作用,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务服务品牌机构;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服务机构,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入驻,带动提升商务服务发展层次;培育品牌会展,引导各市加强会展场馆建设,鼓励展馆“一馆多用”,支持国际认证和商标注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企业,提升运营和对内对外辐射能力。

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潍坊泰华城商务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重点园区: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聊城星之火创业梦工厂。

重点项目:济南西部会展中心、绿地??齐鲁之门项目、青岛华润中心、全球油气能源闲置设备互联网交易和共享平台、潍坊总部基地、汶上县经济开发区创业谷、泰安中央商务区项目、中韩自贸区经贸交流中心、山东双创人孵化园、日照市国际会展中心综合项目、猪八戒??互联网+服务业小镇、山东正之源律师事务所、山东天元同泰会计师事务所、临清轴承商务服务中心、滨州紫海创业孵化园、菏泽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中心。

七、人力资源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构建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保障、经营性服务逐步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力争到2022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到2028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

(二)产业布局

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业。布局建设齐鲁国际人才集聚高地,做优“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活动品牌,以“十强”产业为重点,绘制“齐鲁英才”地图,建立齐鲁人才数据库,建设人才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布局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园区影响力;放大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效应,探索人力资源服务衍生业务综合服务模式;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集中区域,在各市布局发展创新能力强、产业梯次结构合理的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全链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业。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基地,建设20所以上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100所省级中职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推动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进入“国家一流职业院校”行列;设立技能大赛研究机构,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扩大职业培训规模,鼓励高等院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面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支持继续教育机构、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

(三)主要任务

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体系,加大专项资金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中的公共性、公益性、基础性领域扶持力度,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和标准化建设;鼓励各市通过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扶持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快速发展,培育一批有核心服务产品、成长性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规范管理;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建设,构建政府、行业互通桥梁。

推动融合发展。加强行业跨界融合,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展与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搭建行业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平台,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产品推介等活动;推动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开放共享,实现互联互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高级人才寻访、管理咨询和服务外包等业务,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

推进特色教育。加快特色职业学校建设,围绕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创建职业教育特色名校品牌;规范职业教育准入机制,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公信力;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机制,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开发共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教育培训新业态,满足产业发展对多层次、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人力资源服务业重点园区和项目:

重点园区: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山东济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重点项目:济南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项目、济南市中区素质教育培训基地、青岛微软伟东教育云研发基地、中矿非煤矿山实操培训基地项目、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山东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泰山分园、日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莒县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德州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阳谷伏城招才引智综合服务基地项目、三阳翰墨文化园项目、绿建科创园中德职教中心、骏伯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更加健全,新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壮大,服务内容的配套性、协调性明显改善,产业素质、运行效率和产出利润不断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农业“新六产”发展格局。力争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到2028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5%。

(二)产业布局

农业技术服务业。推进种业研发创新,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完善新品种区域试验评价及展示推广体系,扎实推进农业良种工程;依托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布局发展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有机融合,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发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龙头作用,推动良种育繁推一体化、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快速发展,完善具有山东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生产配套服务业技术水平。

农业信息服务业。依托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布局发展农业市场信息、投入品供应服务、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依托金乡县、寒亭区、栖霞市、泰山区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农业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完善农业大数据采集、共享、分析、使用机制,布局发展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等农业主体,布局发展农业云服务平台,提高远程监控、数据分析、测土配方、农业生产资料溯源保障支撑能力;支持农村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利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供直销、直营电商等新模式。

农业金融服务业。布局发展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推动县域金融创新提质;优化乡镇农村金融网点布局,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为涉农项目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邮政储蓄银行继续扩大涉农服务覆盖面;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投融资机构扩大“三农”领域资金投放;探索农业企业专项债券,支持设立现代农业发展母基金,推动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融资;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互助业务,支持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向市、县延伸,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体系;拓展涉农保险服务功能,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农村流通服务业。布局建设品牌农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借助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推动山东优质农产品上行;布局发展农资供应服务网络,完善兽药、饲料、农药和肥料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供应模式,支持济宁建设全国最大的“云农场”网上农资商城;加快县乡村三级交通枢纽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提升农村物流运输效率,推广农村物流“货运班线”模式,积极发展城乡一体共同配送模式;着力培育农村物流经营主体,整合自营物流企业逐步融入社会化物流系统,支持县域中小流通企业采用联盟、分包等多种形式,与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展合作。

(三)主要任务

推广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在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搞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县域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合理划分县、乡两级市场功能,推进农村产权公开、公正、规范交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信息发布、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抵押担保鉴证、管理应用与政策咨询等服务,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

推动产业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发挥省农业专家顾问团作用,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搭建农村创业园、返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农村创客等服务平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创业引导和金融支持服务,带动现代农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以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为抓手,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开展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区域品牌管理服务,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扩大农业对外贸易,建设国家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搭建苏丹-中国农业合作开发区、斐济-中国渔业综合产业园等农业“走出去”公共平台。

推进农业生产服务。培育各类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突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倡导“公司+农户”双层经营模式,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机械租赁与跨区作业,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提升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落实耕地质量提升规划,扶持发展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进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做大做强综合性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推进农产品、畜禽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建设区域质量标准中心和标准化创新平台,推进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设。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烟台市高效农业产业集群、潍坊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德州市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聊城市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

重点园区: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冯家镇海产品批发交易园、山亭区城头豆制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重点项目:济南粮食产业园、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枣庄市粮食仓储物流中心、滕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中国供销山东招远农特产品批发电商物流商贸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中科院西北研究所邦普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慧子花卉种苗研发基地、雷沃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中国花卉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中储棉公司直属库项目、济宁云农场水肥一体化智能生产体系建设项目、中农联??鲁南农产品电商物流园、金乡农产品国际物流园、日照现代林果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中农批临沂国际畜禽冷链物流园、金丰公社社员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国供销临邑农产品综合物流园、舜王城中药材科技园、中国鲁西南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中众合鲁西南农产品物流园、中国(曹县)智慧农谷项目。

第五章推进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财税政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支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若干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支持力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推进高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用电,不受电压等级和用电量限制,实现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各类政府服务业引导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省市县在各自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范围内,重点支持公共性、公益性、共享性的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剥离非主营业务,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研发设计中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业务组建成为专业化的法人企业。

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合作,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发适合生产性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方式。完善抵质押担保扶持政策,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担保增信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强化用地保障。对列入省重点建设和省服务业载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所需用地优先支持。对国家和省重点园区、集聚示范区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各级政府优先安排年度计划指标。提高自有工业用地容积率,用于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企业,经批准可按新的用途依法办理相关手续。鼓励各地利用闲置办公用房、校舍、厂房、传统商业街等培育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利用存量工业房产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土地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可在5年内暂不变更。

二、强化人才支撑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产研融合型人才,推广校企合作操作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高校开展“订单式”培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实施人才工程,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围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创意设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和现代管理需要,面向海内外集中遴选一批“高精尖缺”人才,赋予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等更大的流动自主权,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

加大人才奖励力度。继续支持服务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服务业专业人才,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参与“齐鲁英才汇聚计划”、“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等人才工程,鼓励用人单位通过灵活分配方式、项目资助、生活补助等方式,柔性引进、灵活使用留住各类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对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等创新的保护。加快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推进国家版权监管平台建设。扩大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促进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创新积极性。

三、优化营商环境

提高服务效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深化“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推进工商登记改革,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实现服务端口前移,进一步减少生产性服务业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事项,对重点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商事登记中开通“绿色通道”。对在国内率先引进的技术含量高、投入产出强、国际影响大的首投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优化市场环境。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着力消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坚持内外资企业、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在标准制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扶持等方面依法享受同等待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违约失信问题专项整治,加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力度,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组织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结合自身职能,创新思路举措,细化配套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施、落实到位。省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跟踪监测,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统计部门要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制度,逐步形成年度、季度统计信息发布机制。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创造性推进规划落实。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山东省服务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分享
本文

中商·服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