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官网 招商通 数据库

“双循环”战略专题:中国内循环支撑条件及重点领域发展前景浅析(附图表)

观产业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12-15

中商情报网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双循环”概念的提出应对如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

外部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内部环境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依靠外循环存在不稳定性,而加快发展内循环,在以内循环为主体、与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下,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因此,内循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经济运行情况

(1)人口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现状为:全国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增速放缓。城镇人口比重超过60%,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减少,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出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剧。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4.00亿人,与2018年相比,人口净增46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3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9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4977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640万人,占64.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与2018年末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9万人,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439万人,比重上升0.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45万人,比重上升0.64个百分点。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近9亿人,仍有7.7亿就业人口。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的作用,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和提升人口素质,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GDP

2019年全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增进,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9%。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另外,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123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67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400397亿元,增长0.4%。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7%。

(3)工业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9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17109亿元,比上年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8%;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私营企业增长7.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5.0%,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纺织业增长1.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8.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9%,汽车制造业增长1.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0.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5%。

另外,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3%;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

(4)服务业

2019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2802亿元,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040亿元,增长6.3%;金融业增加值77077亿元,增长7.2%;房地产业增加值69631亿元,增长3.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2690亿元,增长1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32933亿元,增长8.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9.4%,营业利润增长5.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1-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

(5)贸易

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8.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317亿元,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32亿元,增长9.0%。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64928亿元,增长7.9%;餐饮收入额46721亿元,增长9.4%。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23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14亿元,同比增长5.0%,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415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6)投资

201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087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增长5.4%。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4.1%,中部地区投资增长9.5%,西部地区投资增长5.6%,东北地区投资下降3.0%。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2633亿元,比上年增长0.6%;第二产业投资163070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投资375775亿元,增长6.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11159亿元,增长4.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8%。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4.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月份环比增长2.8%。

二、内循环支撑举措

(1)科技创新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发挥我国市场优势,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实现技术沿着从可用到好用的路径发展。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开放条件下促进科技能力提升。

据统计,2019年我国有R&D活动企业数量达12.92万个,占比达34.2%,较上年有所提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扩内需、强消费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优先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完善长租房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金融体系

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的政策,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4)流通体系

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流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要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结算体系建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5)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个过程既创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给。2019年全国城镇人口848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0.6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表明我国城镇化的程度、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到203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发展目标为7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城乡区域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将经济发展的底盘牢牢托住。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释放农村农民的需求。要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推动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供优势产品。要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6)推动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更充分就业。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拉动结构升级具有基础作用。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度,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3.9%;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2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3.5%。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1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0512元,增长3.2%,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0015元,增长2.4%,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0650元,增长4.7%,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支撑投资和消费。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营商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三、内循环重点领域

推动国内循环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扩大内需、壮大培育新消费新业态。尤其疫情之下,传统接触式线下消费受影响,新型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可见,新消费新业态带来巨大动能,在内循环中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1)新型消费

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尤其今年以来,电商、直播、在线教育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未来,这些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内循环发展的坚实力量,同时也将在内循环中得到进一步壮大。

生鲜电商

生鲜电商,指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在互联网上直接销售生鲜类产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生鲜肉类等。在提倡“无接触”配送、减少外出下,生鲜电商既可以满足消费者买食材的是日常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过多接触,在疫情的背景下,生鲜电商用户规模扩大,市场前景大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年轻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冷链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新零售的机遇,我国生鲜电商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2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4%。预计未来几年生鲜电商市场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总额将突破4600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巨大的市场潜力引来众多商家纷纷涉足生鲜电商行业,2013-2019年间,我国生鲜电商行业的融资事件数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特别是2015年,生鲜电商行业发生了245起融资事件,此后生鲜电商投融资降温。2019年生鲜电商投融资事件仅48起。随着阿里、美团、腾讯等巨头纷纷入局生鲜电商领域,未来行业投资热将持续。

数据来源:IT桔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医药电商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在近年来得到发展,尤其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药电商迎来快速发展。医药电商,即医药电子商务是指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医药生产商、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机构等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主体,凭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主要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医药产品交换及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为。

目前,国内医药电商市场已形成B2B、B2C、O2O以及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格局,市场不断发展。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医药电商行业交易规模持续增长。2016年,我国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总额(不含A证)超过500亿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医药电商交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019年,我国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总额(不含A证)突破千亿元规模。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医药电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政策、技术、平台、服务的不断发展,公众对于医药需求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购药,中国医药电商行业由此快速发展。2012年医药电商销售规模仅133亿元,2018年突破1500亿元,2019年约为1851亿元。若网售处方药开放,未来医药电商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直播电商

今年对于直播电商来说可谓是爆发的一年,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范围电商直播数量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量超过40万,观看人数超过500亿人次,上架商品数量超过2000万。

直播给商家带来销量、获客、产品推广等多重效益。超70%商家通过直播提升了产品销量超66%的商家通过直播获得了新客户,近60%的商家通过直播推广了产品和服务。报告预计,2020年直播电商整体规模将突破万亿,达到10500亿元,渗透率将达到8.6%;2021年直播电商规模将扩大至2.0万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渗透率将达到14.3%。

数据来源:阿里研究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有报告认为,直播电商具有促进消费、增加就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等四大社会经济效益。另外,近五成商家认为未来一年,直播电商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24.1%的商家认为直播电商会进入平稳发展期。近七成商家表示因为围绕直播电商的服务机构会越来越多,直播电商生态会越来越丰富;近六成商家认为,来消费者对直播电商会越来越推崇,渐渐会养成直播购物的习惯。

短视频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信息符号,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短视频行业适应了受众移动化的媒介阅读习惯。传统媒体背景下的视频制作、传播相较于短视频具有碎片化传播、社交化属性、视频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界限模糊等特点。特别是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短视频更是掀起了一番热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61万,占网民整体的87.0%。

数据来源:CNNIC、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经历了前期探索,中国短视频行业快速崛起,迈入发展成熟期。行业监管制度日益完善,商业变现模式走向成熟,市场格局渐趋稳定。未来我国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存在较大空间。随着内容不断丰富多样、MCN机构的发展和商业变现模式的不断成熟,预计未来1-2年内,短视频将成为互联网用户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更多的市场机会将拉动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据预测,2020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线问诊

与医药电商不同在线问诊是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向坐诊医生在线上诊断、开药等,实现居家即可看病。在线问诊一般涵盖咨询和处方续签、复诊、医院预约及慢性病管理。2015年中国在线问诊市场规模仅10亿元,2019年增至90亿元,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58.5%。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提高健康与保健意识,也使在线问诊的接受度提升,从而使消费者养成使用在线问诊的长期习惯。结合预期会进一步规范服务的扶持政策环境,在线问诊将变得更高效、更可靠且质量更好。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问诊市场规模将达220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将增至680亿元。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线教育

疫情较为严峻期间,上网课成为了学生们的日常。2020年上半年,在“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引导和助推下,全国2.82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较2020年3月减少4236万,占网民整体的40.5%;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77亿,较2020年3月减少4355万,占手机网民的40.4%。

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工具,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在线教育前景光明。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政策利好、信息技术浪潮以及消费升级的推动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4041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4538亿元;在用户增长上,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2.61亿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09亿人。

同时,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了资本纷纷入局。据IT桔子数据,2018年在线教育投融资事件19起,投融资金额13.48亿元。2019年投融资事件虽然有所减少,但是投融资规模较2018年有所增加,投融资金额19.07亿元。未来,在线教育市场的投资保持火热,前景广阔。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远程办公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受疫情影响,全国人民、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抗击新型肺炎,多地延期返工,不少企业选择让员工在家“云办公”,通过远程沟通、视频会议、线上销售等方式复工复产。远程办公市场需求爆发,前景向好。远程办公,分“远程”和“办公”两部分,是指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非本地办公:在家办公、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等远程办公模式。

远程办公分为协同办公类,通讯类,文档类,任务管理类,硬件视频会议,云视频会议类。国内远程办公行业在云计算发展的带动下从单点切入,以功能叠加的方式逐步向平台型产品发展,云视频已经成为远程办公的核心功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1.99亿,占网民整体的21.2%。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远程办公成为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互联网应用。远程办公通过重塑原有工作方式,将企业线下与线上业务有机融合,在疫情结束后也有望成为常态化运营工具,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随着远程办公行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对远程办公应用及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远程办公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云办公行业市场规模突破200亿。据预测,2020年云办公行业市场规模将近450亿元。

数据来源:GlobalWorkplaceAnalytics、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字支付

数字支付,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智能设备等硬件设施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等数字科技手段实现的数字化支付方式。数字支付作为传统支付体系的有益补充,是现代支付体系的最新主导力量之一。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数字支付市场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又以移动支付为先。

数字支付包括通过电子钱包进行的消费支付、金融支付、个人支付及其他支付交易。中国数字支付市场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国数字支付市场持续增长。2017年中国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26万亿元,2019年突破200万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数字支付交易规模将达412万亿元。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从数字支付细分市场来看,个人支付市场占比较大,2019年个人支付交易规模114万亿元,占比56.7%。其次为消费支付,2019年交易规模46万亿元,占比22.9%。金融支付交易规模为37万亿元,占比18.4%。其他支付交易规模较小仅4万亿元,占比2.0%。

(2)新基建

新型消费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依托。其中,5G基站、数据中心等将迎来快速建设及发展,未来将为新兴消费提供更成熟的技术及设施支持。

“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和定位,“新基建”涵盖了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以及城轨交通,涉及了七大领域和相关产业链。与“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特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针对“旧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

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G基站

5G发展,基站先行。5G基站的选址建设,是保证5G商用信号覆盖的基础,所以,5G基站建设是5G产业布局的第一步。

2020年5G迎来大规模建设,5G基站目标不断刷新。通信运营商将正式开启5G大规模集采,带动产业链。从5G基站产业链来看,主要涉及上游规划涉及、中游建设/运维以及下游应用三大环节。其中根据工信部《关于2019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施意见》,5G基站规划原则为:规划先行、需求引领、市场化合作。在中游环节,涉及产业较多,包括基站设备、小基站、光通信设备、网络工程建设、无线设备、传输设备以及网络优化与运维等。产业链下游端,5G应用领域广泛,涉及物联网、智能装备、手机/移动终端等等。

我国5G基站主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商产业研究院

自2020年开年以来,先后北京、广东等20多个省市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基建,并且明确了5G发展目标。截至3月初据不完全统计,多省市地区地区明确规划了年内计划新建5G基站的数量,合计接近50万个。

全国各省市5G基站建设规模: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中心

目前,我国重点发展的各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均需要以数据中心作为产业支撑。数据中心行业应用广泛,上下游产业链条完整。IDC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基础设施、中游IDC专业服务及相关解决方案(云服务商为主)和下游最终用户构成。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政策支持、技术升级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数据中心发展,数据流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促使数据中心行业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561亿元,产业分工明确,全方面合作,差异化需求显现,产业分工逐渐明确。我国云计算和IDC行业发展较美国处于早期,IDC行业供需缺口仍较大,整体来看我国IDC市场增长潜力十足成长空间较大,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3482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IDC圈、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内循环发展前景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未来,我国将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双循环”战略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分享
本文

中商·服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