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4-18 17:38
时间:04-18 17:08
时间:04-18 17:06
时间:04-18 17:03
中商情报网讯:“黑医美”屡禁不止。3月15日晚,央视315晚会披露医美行业乱象,称部分医美机构对零基础学员违规进行培训,涉及针剂注射、埋线、祛法令纹等项目。据报道,号称“零基础”、“包教包会”的全科医美培训班费用不菲,几天的小班授课学费高达五六千元。此外,这类医美培训班招收学员的门槛极低,承诺却很高。
从医美渗透率来看,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医美渗透率的提升,行业热度逐年升高,医美服务的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快速增长,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和消费属性。根据有关数据测算,中国内地医美市场渗透率有望从2009年的1.5%提升到2020年的3.5%。
中国的渗透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还尚未匹配,仍然具有可提升空间。女性渗透率7.4%,远远小于韩国的42%。相比于韩国和美国等医美大国,我国医美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早期,渗透率在3%左右,处于较低水平,未来仍具有很大发展空间,20-45岁女性为主力消费人群。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市场规模来看,医疗美容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行业历史,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从医疗美容机构的规模数量看,2011年末,我国各类医疗机构中医疗美容科床位数为5242张,2017年末增长至11470张,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3.94%。
中国医疗美容服务市场在2016年至2019年一直处于飞速增长状态,但在2019年受到疫情影响严重,中国医疗美容服务行业在2020年市场规模回调至1176亿元,预计2022年中国医疗美容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524亿元。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新增企业数量来看,由于医美企业的超高利润,使得越来越多企业或个人转型加入医美行业。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7日,我国目前现存医美相关企业4.98万家。近3年来,我国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新增8994家,同比增长1.07%。2020年新增8855家,同比减少1.55%。2021年新增1.13万家,同比增长27.92%。
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以6811家医美相关企业排名第一。江苏、山东分别有4109家、3909家,排名前三,其次是四川、浙江等省份。
数据来源:企查查、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投诉量来看,“颜值经济”爆发的背后,除了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企业超高的利润以外,就是频繁发生的事故。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
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平均一年有20000起由于医疗美容导致毁容的投诉记录。企查查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的5年间与“医美”相关的企业风险信息呈现逐年攀升,2016年风险信息数量为71条,到2018年明显增多,达285条,同比增长132%;2019、2020年持续增多;截至2022年3月11日,关键词含“医美”相关风险共3190条,其中行政处罚近600条,占比18.6%。
数据来源:企查查、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然而,医美行业的乱象并非被首次曝光。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国内医美市场流通的水光针正品率仅33.3%,也就是说,每3支医美针剂中就有2支为非正品。这些非正品中,有走私药物,也有假冒伪劣产品。根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舆情信息中心发布的《2022年医疗美容机构规范运营指南》内容显示,从医疗机构类型来看,专科医院、门诊部、诊所等三种类型的医美机构均有不良事件发生。其中,专科医院占比57.8%为最高。
从医美项目来看,我国医美行业中按手术类型分主要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两种,非手术类医美项目由于风险小、费用少、易操作等特性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医美市场中占据六成市场份额,近年来随着医美市场的发展,手术类项目市场占比呈现小幅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手术类占比58%,非手术类占比42%。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不良事件的服务项目来看,美容外科项目占比60%。其中,鼻部手术项目占比23%、其次是眼部手术项目,占比13%。而非手术类项目中,皮肤美容不良服务事件占比较大,达15%,其次为注射填充及光电能量治疗。
数据来源: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舆情信息中心、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舆情信息中心、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信息渠道来看,近八成消费者每次购买医美项目前,都会对相关项目进行信息收集;在所有的信息渠道中,皮肤科医生的建议与身边朋友的反馈是消费者最常咨询的渠道,在媒体渠道中,互联网医美平台超过美妆社区、公众号、搜索引擎,成为最受消费者重视的媒体信息渠道。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悉,黑产渠道佣金比例高达70%及以上,黑医美渗透在多个合法渠道截流用户。其中,线下渠道多利用消费者对“熟人”的信赖心理,介绍消费者到黑机构或个人工作室甚至酒店进行医美项目。线上渠道多利用社交平台、论坛贴吧、问答等方式,通过分享个人经历以“打折、有内部资源等”吸引消费者添加好友,介绍给黑机构从而分佣。
综上所述,在“颜值经济”盛行的时代,一方面,医美行业的市场需求日益剧增;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其乱象丛生。于是,大量相关行业监管政策陆续出台。
2021年6月10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决定于6月-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11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对制造“容貌焦虑”等采取了重点打击;11月25日,公安部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医疗美容产品等犯罪活动。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需要更多的地方甚至全国层面形成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合力,依法约束。同时,除了法律法规的“硬”手段,更需要从“软”处着手,警惕社会上越来越普遍的“容貌焦虑”。长期来看,随着非正规机构和产品的出清,行业供给端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将利好头部机构,我国医美行业将会进入新的强监管周期。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疗美容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时间:04-18 17:38
时间:04-18 17:08
时间:04-18 17:06
时间:04-18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