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官网 招商通 数据库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看财经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04-06

第一章  发展回顾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北部湾经济区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商贸基地、物流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工业和信息化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综合经济上新台阶,区域带动效果增强

“十二五”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近8千亿元(7996.3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4%。财政收入1163.1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万元,经济发展总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北部湾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区的比重逐步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比重接近二分之一,分别为47.6%、49.9%、48.8%、49.5%,进出口总额占全区的比重为87.2%,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区的55.5%。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区,财政收入、工业、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均高于全区,经济区在全区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

(二)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结构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7∶40.2∶41.1调整为2015年的15∶43∶42。北部湾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3466.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793亿元,增长2.8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5.9%提高到43.6%。工业已成为拉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企业效益大幅增加,规模水平逐步提高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28个,企业资产总计5393亿元,主营业收入8173.2亿元,实现利润472.1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0.8倍,1.9倍,2.4倍和1.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508家,其中,南宁市635家,北海市105家,钦州市241家,防城港市126家,玉林市313家,崇左市96家。北部湾经济区企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四)产业体系逐步完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经济区产业发展定位日益明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以石化、冶金、有色金属、林浆纸、电子、能源、轻工食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北海、防城港、钦州三市燃煤电厂、钦州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中石油1000万方原油储备库一期、防城港红沙核电、金川集团铜镍冶炼深加工、北海炼油异地改造、诚德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南宁富士康千亿产业园、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防城港钢铁项目、中国联通南宁总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钦州中石油二期、北海中石化二期、钦州港芳烃下游项目等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五)工业布局逐步优化,园区集聚效能提升

园区经济逐步壮大,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产值超百亿的园区由2011年的11个增加到2015年的27个。2015年,27个百亿元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8422亿元,是2011年百亿元园区产值的2.8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6%,园区经济集聚效应明显。产值超过500亿元的园区4个,分别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防城港大西南临港产业园、广西北海工业园区、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千亿元园区实现零突破,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1445.8亿元,成为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个实现千亿元产值的园区。

(六)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两化融合加快推进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和互联网。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数分别达到223.6万户、1564万户和846.2万户。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两化融合推进体系不断完善。全区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的便捷渠道。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商贸、科技、海关、银行、税务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旅游等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取得良好发展,电子支付和结算加快推广,网上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电子口岸实现无纸化大通关,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等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投入应用。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立足国家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瞄准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发展目标,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十三五”时期将是北部湾经济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一)有利机遇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对经济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1.战略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加快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促使北部湾经济区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类合作平台进行全方位开放合作,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发展。国家、自治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交通、资源、政策、劳动力等优势日益凸显,为促进要素聚集和产业承接提供了有利条件。

2.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提出了工业发展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以及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重点领域,为“十三五”时期的产业选择及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撑。

3.区域合作机遇

广西提出建成西南中南开放合作战略支点构想以及自治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推进“三区统筹”发展、加快高铁经济带建设,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北部湾经济区特殊的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吸引更多重大项目和外来投资,带动优势产业崛起。

4.工业经济基础牢固

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工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投资大幅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工业发展基础和后劲持续增强,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生态经济崭露头角、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为“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面临新挑战,将可能带来就业增速下滑、土地开发锐减和投资放缓等,将对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产生一定冲击。

1.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积聚效应差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总体实力还较为薄弱,工业化水平仍较低。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大,主要集中在生产型制造方面,服务型制造较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内生发展能力不足。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有待形成,大企业大项目数量仍显不足,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劳动力、土地成本等传统优势逐步减弱,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积聚效应较差。

2.生态和环境压力增大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石化、冶金、火电等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增高,氨氮和氮氧化物形成新的增量,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快速发展和节能减排双重任务使其未来发展面临很大压力。

3.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国家批准设立的新区、经开区、高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大大小小国家级平台上百个,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逐步趋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享受的政策优势不再突出。加上周边的东盟国家后发优势明显,区域竞争的外在压力不断增大。经济区内六个城市间出现了明显的“同质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整体资源的利用和规模效益的发挥。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落实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产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创新驱动、改革推动、项目拉动、开放带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坚持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努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着力推进“三个千亿”(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千亿企业)工程,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原则。把改革贯穿发展全过程,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活创新动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推动工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和持续力。

——坚持开放合作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吸引外来投资,借力发展,引进增量,扩大总量。

——坚持升级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先进组织形式,吸引新产品、新产业率先在经济区投资设厂,采用循环经济工艺和低碳技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保持工业快速发展中推动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聚集发展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促进产业和企业聚集化、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强政府对整合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要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条主线,强化创新、开放两个动力,推进“三个千亿”(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千亿企业)工程,着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坚决打赢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

——总量指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十三五”期末,北部湾经济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超过10%,占全区的比重提高到45%。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5%,占全区的比重达到44%。

——结构指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2∶47,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经济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经济区工业增加值比重85%以上。

——产业质量指标(园区和企业实力不断提升):重点推动“三个千亿”工程,打造一批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和千亿元企业,产业集群规模明显提高。形成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轻工食品、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金、造纸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7个千亿元的产业园区,30个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8%以上,形成2家千亿元企业集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企业比例达到8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8吨标准煤,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8%,工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23%。

——创新目标(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居国内前列,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以上。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新认定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5家。

表1“十三五”时期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发展目标

指标分类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总量指标 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9793 15800 预期性指标
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 9 预期性指标
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比重 % 43.6 45 预期性指标
4 工业增加值 亿元 2853 4600 预期性指标
5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10 预期性指标
6 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 % 43.4 48 预期性指标
结构性 指标 7 三次产业结构 15:43:42 11:42:47 预期性指标
8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20 30 预期性指标
9 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经济区工业增加值比重 % 79 89 预期性指标
10 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25 >35 预期性指标
产业质量目标 11 产值超千亿元产业 1 7 预期性指标
12 产值超千亿元园区 2 7 预期性指标
13 产值超百亿元园区 27 30 预期性指标
产业质量目标 14 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 0 5 预期性指标
15 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 1508 1800 预期性指标
16 工业企业利润率 % 5.9 8 预期性指标
17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8 预期性指标
绿色发展 18 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 % 18 约束
19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 % 20 约束
2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73 约束
2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 % 23 约束
创新目标 22 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 % 0.7 2 预期性指标
23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3 预期性指标
24 新认定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45 预期性指标

第三章  重点产业及发展方向

立足北部湾经济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紧抓重大战略机遇,以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为重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科技、物流、金融为支撑,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北部湾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壮大一批千亿元产业

依托龙头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重点打造石化、电子信息、装备、轻工食品、有色金属、冶金、造纸和木材加工七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一)石化产业

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港口优势以及现有石化资源,大力发展下游、介入中游、支持上游,加快形成沿海石化产业集群。以钦州石化产业园、北海铁山港石化基地、防城港大西南临港工业园为重点,依托中石油钦州炼化一体化项目、中石化铁山港炼化一体化项目和沿海大型储油工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巩固并提高石化产业作为广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建设成为国家级石化产业集聚区和国际知名的石化产业承接地和集中区。

——钦州市、北海市。进一步扩大炼油能力,优化调整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产品结构,提高油品质量。充分利用钦州炼油厂、北海炼油厂提供的炼油副产品,分期建设芳烃、烯烃及其下游产品生产装置,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乙烯、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产品。

——南宁市。依托六景工业园区,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配套的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围绕石化产业后加工生产链引导生产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下游加工制品,发展纺织丝绸产业。

——防城港市。大力发展烯烃、芳烃类产业链和化工新材料等先导型产业。注重与金川项目配套,重点打造硫酸盐化工产业链。以磷化工基地建设为载体,发展以磷酸产品出口为导向的磷化工产业。

(二)电子信息产业

巩固提升传统电子制造业,围绕数字整机、电子元器件与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三大产业链,做大做强“软”实力和产业配套,引导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南宁—钦州—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带,努力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制造业的聚集区、面向东盟的电子产品出口基地和中国—东盟信息港。

——南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围绕富士康、丰达电机等龙头企业,吸引更多配套企业落户南宁,着重发展通信类电子整机产品、汽车电子、金融电子等产品。积极发展电镀、包装、电子元器件、光学器配件、声学器配件、精密电子零件、电线电缆、IC零部件、印刷板电路等配套产业。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开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相关的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渐拓展到面向壮族及东盟地区的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面向东盟地区的小语种软件产品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在区域布局上,优先在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布局,并逐渐向南宁江南工业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

——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中国电子、三诺、朗科、冠捷、景光电子等企业为核心,实施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推进一批在建重点项目的顺利投产和产业化。着重发展计算机、显示器、存储设备等整机产品及配套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安防电子、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同时依托骨干企业、孵化器搭建软件开发平台,发展行业信息化软件产品及相关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等产品及服务,在安防信息化、旅游信息化、物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区域布局上,以北海工业园为重点,带动和辐射北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北海出口加工区的发展。

——钦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南宁、北海电子信息产品的配套产业,着重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新型平板显示器、LED芯片、石墨烯薄膜等产品。在区域布局上,着重在钦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中马(钦州)产业园进行产业布局。

(三)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玉林新型装备制造示范基地、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和金川、诚德等冶金项目,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汽车制造、修造船、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设备、农业机械等,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汽车。以五菱桂花车辆公司、玉柴南宁专用汽车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环卫设备及车辆,加快发展道路养护清障、冷藏保鲜、矿山运输、工程车辆、特种工程汽车等专用车,积极引进变速箱总成、驱动桥总成、离合器总成、内外饰件模块、汽车电子、汽车轮胎、吸音减震系统、汽车安全件、汽车轻量化及环保型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参与国内外汽车产业分工的零部件供应体系。充分发挥钦州保税港区与整车进口口岸作用,建立北部湾沿海汽车装备基地,发展配套改装、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等业务,重点生产低速载货货车、农用运输车。巩固和拓展车用发动机优势,以玉林柴油机为龙头,发展重型和轻型车用柴油发动机系列产品,混合动力、高效节能柴油机动力,扶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及产业化。

——机械制造。培育以南宁为中心,辐射钦州、北海、防城港沿海地区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南宁重点发展矿山机械、建筑机械、破碎粉磨设备、制糖设备、港口机械、钢结构及钢材加工等中重型机械产业,支持广发重工、广西建工建筑机械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北海着重发展电工电器产业,以银河高科技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特种变压器、高压开关、无功补偿等电力设备。加快发展大功率低速风力发电机组及叶片、轴承、逆变器等重要配件部件。防城港市重点发展集装箱、港口机械、大型钢结构等中重型机械,积极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上工程作业船及大型模块等海洋工程装备。钦州大力引进企业投资钦州港集装箱造箱厂、钦州高新区机械制造产业项目,形成集装箱、柴油发动机、机电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玉林市着重发展农业机械产业,以广西五丰机械有限公司和广西汽牛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推广深耕松机系列产品,着力打造广西农业机械生产示范基地。

——轨道交通装备。以南宁为核心,引进国内交通设备制造的领军企业,依托现有的铁路机车车辆、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及相关零部件自主研发、规模制造、规范服务完整体系优势,联合南宁市铝业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地铁车辆及关键零部件、高铁车辆及零部件制造、高铁用铝合金材料加工的研发制造,建设面向东盟的城轨、高铁车辆制造、出口基地。

——修造船。配合大型港口码头建设,加强与国内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和国际造船大企业的合作,打造修、造、配套产业一体化的北部湾修造船基地。重点推进北海海洋重工船舶修造项目、广州市登泰船厂项目,建设5万吨级及15万吨级船坞和泊位。依托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壮大修造船及船舶配套、渔轮修造等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游艇制造企业,在钦州港大榄坪建立游艇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船舶修造、大型海工装备建造等,加快打造千亿元临港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防城港市要以海森特项目为龙头,积极打造海森特产业园。重点以海森特、中一重工、中冶十九等项目为依托,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船舶修造、特种钢构、港口机械、高端装备制造。玉林市以玉柴为龙头,重点发展船用柴油机系列产品。

(四)轻工食品产业

大力发展制糖、烟草、粮油加工、饮料等食品加工产业和茧丝绸、棉、麻纺织加工及皮革制品产业,加快建设南宁食品加工基地、沿海粮油加工基地和崇左糖业循环示范基地、玉林服装生产基地等,形成轻工食品产业集群。

——南宁食品加工基地。依托进驻龙头企业,以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改造提升制糖业、烟草加工业、粮油、肉禽和水产品加工(重点抓好罗非鱼加工和深加工产业)、乳制品、果蔬加工、茉莉花茶等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南糖股份、王老吉、珠江啤酒、伊利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食糖深加工,做强做大休闲糖果制造业、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冷饮及冷冻食品制造业、乳制品制造业、保健(功能性)食品制造业等食品制造业。以广西中烟的“真龙”品牌卷烟为核心,大力支持广西中烟公司南宁卷烟厂扩能技改,增加一、二类卷烟的比重。统筹烟草种植、加工生产、印刷包装、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联动配套和产业群发展。积极打造区域性先进食品加工业基地,将食品工业发展为南宁市首个千亿元产业。

——沿海粮油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港口运输优势,大力发展“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粮油食品加工业。加快对传统粮油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重点开发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各类大米食品。积极优化提升粮油加工,整合油脂加工企业,丰富产品种类,延长产业链条,加强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油脂制品、保健产品、生态食品、生物饲料等精深加工。以防城港粮油食品产业园和钦州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粮油加工产业园为核心,深入推进防城港大海粮油、惠禹饲料中粮集团粮油产业园项目、中粮钦州粮油加工项目、北海和润粮油项目等。建设集粮油产品深加工和物流、贸易一体化,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综合型沿海粮油产业园区。

——纺织服装和皮革制造业。大力发展茧丝绸业,重点发展缫丝工业,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的茧丝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纺织业,重点发展棉、麻纺织加工业。麻纺织重点发展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色纺、色织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服装制造业、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业。服装业重点发展成衣制造。适度发展皮革制造业,重点发展采用环保、节能工艺生产的皮鞋、箱包等皮制品。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优先向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台湾(南宁)轻纺产业园、南宁六景工业园等产业园区集中布局。丝绸纺织加工基地重点布局在南宁、北海,南宁、崇左等适宜剑麻种植地区发展剑麻种植和加工业。钦州和北海要利用石化大项目建设的契机,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化纤行业。引导和支持南宁优先发展化纤行业。南宁和玉林两市要加快服装制造企业的行业整合、做大做强品牌。

(五)有色金属产业

优化发展铝产业,积极发展其他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加大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铝工业。铝精深加工以南宁江南工业区为核心载体,以南南铝业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航空、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建筑、包装等领域的高端铝材,实现由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方向延伸,逐步实现铝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和高端化。

——铜工业。依托防城港企沙工业区金川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铜镍冶炼,积极发展锌、铝、钛、铅、锑等有色金属产业,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电子、电力、家电、建筑行业用铜精深加工产品,高起点、规模化发展铜线杆,重点发展铜线、漆包线、高速列车导线、铜排、棒材、型材等系列深铜加工产品。推动板、带、材发展,积极发展压延铜箔,开发生产精密铜管、插接元件用带材、引线框架用带材、高纯铜等高精铜深加工产品。

(六)冶金产业

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钢铁工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丰富的锰矿资源,积极发展锰工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发展关联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冶金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钢铁工业。鼓励进口铁矿石冶炼钢铁,生产钢铁板材、型材、线材、棒材系列产品。围绕防城港千万吨级钢铁项目,配套发展建筑、机械、汽车、家电及家用、包装、电工、修船船用钢,以及集装箱板、冷轧薄板、镀锌板、镀锡板以及锰铁合金、镍铁合金等关联产品。积极推进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钢铁基地一期工程,北海铁山港诚德镍铬合金项目和玉林龙潭产业园不锈钢冷轧及不锈钢制品深加工基地项目,形成以特种钢坯生产为基础,冷轧薄板为主、不锈钢制品门类丰富的不锈钢产业链,实现年产钢、铁、钢材各1000万吨。到2020年,力争打造1—2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锰工业。巩固广西在国内锰系铁合金的产业优势地位,推动崇左中信大锰140万吨碳酸锰地采项目、布东锰综合利用、天等沙钢30万吨铁合金二期、中信大锰大新电解二氧化锰等项目。积极发展锰盐精深加工、200系不锈钢等产品。大力发展软磁材料、锰系正极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系列高终端产品。

(七)造纸和木材加工业

发挥北部湾地区速生林、甘蔗渣等原材料优势,鼓励糖纸结合、林纸结合、竹纸结合发展模式,鼓励废纸回收利用。重点发展集营林、制浆、造纸、包装于一体的林浆纸产业,形成纸业与林业良性互动发展的新格局。钦州市以广西金桂浆纸为龙头,积极推进金桂林浆纸二期建设,北海要加快斯道拉恩索林浆纸项目建设,围绕服务和配套于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造纸、包装、印刷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逐步形成制浆造纸及配套深加工相结合的北部湾临港产业基地。重点生产铜版纸、文化纸、印刷纸、特种纸等。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开发蔗渣造纸、桑杆造纸、竹浆造纸产品,大力发展中、高档新闻铜版纸、生活用纸、包装纸板、印刷文化用纸产品。

专栏1 七大千亿元产业发展重点及布局
【石化产业】建设以钦州中石油、北海中石化为核心的沿海石油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原油加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延长石化产业链,打造2个超千亿元石化产业园。重点建设中石油钦州炼油二期、中石油原油储备二期、北海炼油基地改造二期、钦州港芳烃下游产业、广西LNG项目、南宁精细化工基地等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建设南宁—钦州—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打造南宁、北海电子产品制造、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加快建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南宁软件园、南宁富士康电子产业园等。【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动玉林玉柴新型装备制造示范基地、中船钦州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南宁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和南宁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中国中车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吉利、韩国斗山工程机械等龙头企业,发展汽车制造、修造船、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设备等产业。【轻工食品产业】大力发展粮油加工、制糖、饮料(茶叶)、肉禽水产品等食品加工产业和茧丝绸、棉、麻纺织加工及皮革制品产业,积极发展烟草、果蔬、肉禽、水产品、乳品等深加工。加快建设沿海粮油加工基地,南宁、崇左糖业基地,玉林服装生产基地等,形成轻工食品产业集群。【有色金属产业】以南南铝业和防城港金川有色金属项目为龙头,整合、优化经济区有色金属及精深加工产业格局,重点发展高端原材料、铝精深加工产品和铜下游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建设防城港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南宁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等。【冶金产业】以防城港钢铁和北海诚德镍铬合金加工项目建设为龙头,重点发展汽车用钢板、造船板、电工用钢板等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大力发展工程机械、设备制造、钢材深加工、建筑材料等关联产业,促进黑色冶金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玉林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崇左锰系合金产业基地等。【造纸和木材加工业】以钦州、北海、南宁为核心,依托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铁山港工业区,重点建设北部湾临港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中、高档生活用纸,包装纸板,印刷文化用纸产品。注重废旧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保护,发展林浆纸循环经济。

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集聚集约,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壮大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一)新材料

以发展高性能和新功能材料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培育发展石墨烯、镍铜、医药新材料等。

——新型合金材料。依托南南铝业,重点发展高纯、高强、高韧和耐高温铝基复合材料,包括航空航天、高铁、城轨、船舶、汽车、装备用大型中厚板材及型材,以及高档铝箔坯料、印刷用PS板、汽车用铝合金复合材料和高档建筑装饰用材等。依托广西华锑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氧化锑、乙二醇锑、聚醋氧化锑以及各类含锑深加工阻燃产品。依托防城港市金川铜镍项目以及北海诚德新材料镍铬合金项目,开发新型铜制合金、镍合金、铬合金等新型材料,开拓建筑工程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绿色环保领域、城市化建设领域等方面潜在的应用市场,延伸合金材料产业链。

——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围绕高性能稀土、特种功能材料等,规划建设重点突出、特色明显、配套完善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稀土精深加工,着力延伸稀土产业链,全力打造以稀土产业为主导的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效稳定发光材料、稀土合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催化材料等,发展道路发光材料、节能灯具、导电材料、永磁电机等。

——新型建筑材料。利用丰富的石灰岩、高岭土、石英砂、石膏、滑石等矿产资源,重点发展化学建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和环保节能多功能型墙体材料、结构与功能一体化建筑材料。主要生产塑料管材、塑料门窗、优质环保的建筑涂料、加气混凝土砌块、高档玻璃、新型建筑陶瓷和高档卫生洁具、纸面石膏板、轻型复合墙板、多功能防水建材、新型矿棉制品和吸音板等产品。

——新能源材料。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开发氢能和风能的关键材料,包括无汞碱锰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汽车用电池泡沫镍材料和高能储氢材料等。

(二)节能环保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新装备与产品。以建设南宁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基地、钦州石化产业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崇左糖业和锰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契机。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与环保服务、环保工程设计等产业。加快研发、生产和应用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等。

(三)生物医药

充分发挥北部湾及东盟周边地区中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与民族医药,加快发展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率先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以建设率先推进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为契机,加快发展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大力发展医疗器械制造业,重点发展检测设备和诊断试剂、临床分析仪、高频高压X射线诊断设备、口腔医疗器械、医用激光医疗器械等产品或零部件。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与保健品业。发展以生产多糖、蛋白质、氨基酸、酯类、生物碱类、萜类等为主的生物制品和天然药物产业和珍珠系列药品和保健品等特色产品为基础的药物、功能食品和生化制品。

(四)新能源

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热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重点建设防城港红沙核电、白龙核电项目,推进北海核电项目前期工作。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风电,加快推进防城港企沙、灵山八一茶厂、北海西场、玉林大容山等风电场项目,完善海上风电场规划,适时建设海上风电场。积极推广分布式发电,在南宁高新区、邕宁区等5个县区推进分布式发电和燃气热电厂项目建设。合理发展生物质能源。在南宁、北海、崇左等地发展秸秆、蔗渣发电。在南宁、钦州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布局建设垃圾发电。农村重点建设集约化养殖场等大中型沼气工程。综合利用热能,建设玉林华电热电和中电投钦州热电项目。适度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重点研发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照明产品。在特定地区建设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在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小型光伏电站,支持农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在城市建筑推广应用屋顶太阳能并网发电设施。

(五)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互联网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在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研发和示范应用上有所突破。

——云计算。充分利用北海、南宁、桂林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鼓励传统的设备厂商和互联网厂商向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推出云主机、云存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高端服务器等产品。引导并借助市场化力量建设南宁市电子政务云计算和存储中心,支持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争取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区域性云计算中心等大型项目落户,主动承担国家云计算基础设施核心支撑节点的建设。

——大数据。支持政府机构和企业创新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和服务模式,在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应用示范,降低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成本,实现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加快广西(南宁)大数据产业园、中电北海信息港建设,打造大数据生态圈。

——物联网。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在工业、农业、交通、物流、能源、环境保护、民生服务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实施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将物联网应用扩大到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众多领域,加强工业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专栏2 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
【新材料】加快建设防城港、北海新型合金材料基地,崇左、玉林稀土功能材料基地,南宁纳米材料、新兴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崇左锰系动力电池储能材料基地。【节能环保】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与环保服务业三大领域,建设南宁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实施“城市矿产”项目,建设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钦州石化产业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崇左糖业和锰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主要实施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生物医药】建设一批面向生物、药用资源的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平台,着力打造南宁、玉林、沿边(防城港—宁明—龙州—靖西—那坡)中草药种植及生产基地和北海海洋生物制药及保健品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南宁高新区、南宁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做大“南方药都”玉林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新能源】大力发展核能,有序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热能等清洁能源,重点建设防城港核电基地、沿海风能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抓好云存储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信息安全、网络支付等新一代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以及面向“两化”深度融合所涉及的先进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智能管理软件、数据管理等开发应用。支持中国—东盟信息港工程建设,建设南宁大数据基地项目、中国联通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项目、北部湾地区高速网工程项目。

三、培育发展新兴先导产业

以产学研结合、军民融合为依托,积极培育石墨烯、卫星导航、通用航空等新兴先导性产业,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石墨烯。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重点围绕汽车、有色金属、海工装备等特色产业开展石墨烯应用产品研发,在石墨烯宏量可控制备、分散化、功能化技术等方面攻克一批制约应用发展的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石墨烯产业发展公共研发、技术转让、检验检测与信息交流等平台。加大对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马钦州产业园等石墨烯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石墨烯技术应用能力及产业化发展能力。

——卫星导航。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与运营服务中心和卫星导航生产制造基地。支持建设南宁北斗产业园,加快推动钦州中马产业园北斗项目和防城港中兴恒河北斗导航应用项目。开展北斗产业相关芯片、模块、天线、终端的研发与生产,鼓励开发并推广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应用,扶持北斗系统拓展东盟市场,向东盟输出系统集成等增值服务。加快形成集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北斗导航产业链。

——通用航空。加强与国际知名通用航空公司合作,组建广西通用航空企业。重点发展飞机零部件及附属专用设备、航空电子仪器设备、机场专用设备等航空产品制造。带动新材料、机械、电子、通信、精密加工等领域发展,延伸通用航空产业链。积极推动钦州通用航空和水上飞机基地及生产项目,建设南宁通用航空制造基地。

四、提高优势工业智能化、生态化水平

——智能制造。积极开发适宜性的焊接、装配、搬运等工业机器人,推动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冶金、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中的应用,降低生产企业的人力成本,提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和终端产品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加快设备智能化改造,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通过优势工业智能化,助推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

——绿色制造。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新型生态工业,积极引进创新能力强和有实力的企业发展关联制造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传统产业,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动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冶金、建材、制糖、皮革制造等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因地制宜采用“一区多园”和择址新建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新型生态产业园,把现有园区生态化改造成为联合企业型、综合型、“静脉”产业型园区,发展主导产业链型生态产业园区。抓紧实施南宁生态产业园建设工程,南宁、玉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再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崇左糖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沿海石化传统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工程,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等综合型园区改造工程,培育一批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型工业园区。

五、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园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创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科技与信息服务、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海洋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北部湾经济区工业竞争力。

——电子商务。加快培育制造业网络直销(M2C)、线上线下业务结合(O2O)等新业态。围绕轻工食品、汽车、制糖、桑蚕、红木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对行业定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发展。推动提高我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能力。推动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中国—东盟(凭祥)电子商务产业园、东兴东盟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

——现代物流。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有效整合海陆空铁的物流资源,围绕经济区千亿元产业群和优势产业群及重点工业园区,加快建设钢铁、原油和成品油、有色金属、水泥建材、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原材料及工业品的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支持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合作联盟,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加快钦州保税港区、南宁综合保税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积极促进口岸物流向腹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优化区域物流布局,建设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把南宁建成国际性物流城市,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建成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凭祥物流园、钦州港、防城港、铁山港—龙潭综合物流园、南宁空港物流产业园、玉林现代物流集聚区、广西电商快递物流园等现代物流集聚区。

——金融保险。加快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打造对接东盟的金融高地。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完善北部湾经济区金融体系,建设南宁区域性金融中心,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企业,为工业发展、企业走向东盟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发展适应沿边经济贸易发展的商品期货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鼓励企业上市。发挥广西政府引导基金、北部湾产业投资基金、北部湾创新发展基金作用,拓展工业企业融资渠道。

——商务会展。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品牌,培育会展主体,开拓会展市场,壮大会展经济。加快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广告、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市场调查、品牌营销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培育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结合自身的优势产业和实际发展需要,举办高规格的专业会展,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圆桌会、中国·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东兴中越边境商贸旅游博览会、凭祥中越边境商品交易会等办得更具特色、更有成效,形成品牌。完善南宁、北海、玉林等城市会展服务设施。拓展面向东盟的会展业,促进会展、旅游、商贸互动发展。

——科技与信息服务业。积极开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和综合科技服务。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平台,在汽车、机械、医药、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扶持一批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口岸建设,积极发展软件开发、地理信息、动漫等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的咨询服务队伍,促进各类咨询机构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

——服务外包。积极发展面向产品设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设备维护、咨询策划等业务的外包服务。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外包特色集聚区、金融服务外包特色集聚区。加快建设高新区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做大做强中国—东盟信息港、北海高新区等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争取把南宁市建设成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人力资源服务。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启动建设中国—东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形成自治区级人力资源服务枢纽型基地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鼓励各类产业园区,通过功能叠加,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或人力资源服务支撑体系。通过实施减免租金、贷款贴息、政府优先购买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园区。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进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在财政、金融、土地、水费、就业社会保障及服务模式等方面探索创新,先行先试,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坚持市场化引导、国际化引领、信息化支撑、专业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规模化企业的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兼并、收购、重组或组建企业联盟,打造若干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重点打造一批有核心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鼓励和支持重点业态服务机构的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外包、素质测评、人力资源培训、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融合创新拓展新领域和新业态机构的发展,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与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对接和产业融合,重点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人才需求联动的服务产业链,拓宽服务领域,为重点行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保障;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小型微型企业专业化发展。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合作,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节能环保。以资源型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节能技改总集成总承包。引进、培育一批重点节能服务公司,鼓励提供整体节能服务,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节能”模式,为重点行业企业提供节能项目设计、装备采购、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等服务。鼓励大型重点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电热联产、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发展环境绩效合同服务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支持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权交易、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物联网等新兴环保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支持再制造工程技术研发、再生产品安全性检测、再制造产品质量鉴定等服务平台建设。

——海洋服务业。重点发展国际滨海休闲度假、邮轮游艇、海上运动等高端海洋旅游业,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客货运“穿梭巴士”和邮轮航线,建设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圈。加快发展为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油气、化工、生物医药、海洋科研等海洋经济服务的相关产业。积极培育船舶融资、船运保险、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业,鼓励发展国际船舶管理、船舶交易、航运信息咨询、船舶维修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扶持国际航运经济、船舶交易签证、船舶拍卖、船舶评估、海洋技术推广、海洋应急产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便利化,探索建立与东盟的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预报及重大环境事故应急响应公共平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航线海洋气象、海况预报服务,加快筹建北部湾大学和建设国际海事法庭、国际海事仲裁机构、海上救援中心、广西北部湾航运交易所、北部湾国家级海洋研究所、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一批海洋服务重点项目。

第四章  空间布局和园区发展

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立足不同区域发展定位,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经济,推动区域间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创新园区发展机制,提升产城互动、融合发展能力,形成科学合理、集约紧凑、多规合一、多平台发展的园区空间布局,引领北部湾经济区的升级发展。

一、“一核”:以南宁市为核心

充分发挥南宁市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装备三个基础好、条件优、潜力大的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化工、建材、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时期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326项,项目投资2798.62亿元。重点打造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南宁江南工业园区和新兴产业园2个特色工业园区以及一批县区工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产业向集群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两带”:沿海产业带和腹地产业带

(一)沿海产业带

——北海市。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和北海工业园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2个千亿元园区。“十三五”时期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80项,项目投资1483.6亿元。依托铁山港大能力泊位和深水航道,重点发展能源、石油化工、冶金、林浆纸、修造船、港口机械等临港型产业及配套产业。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建材行业和能源产业四大传统产业。依托北海工业园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把北海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面向东盟的电子产品出口基地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防城港市。工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要以钢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能源产业为支点,延伸产业链,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十三五”时期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16项,项目投资2952亿元。企沙半岛要以钢铁、核电、金川三大龙头项目为牵引,加快完善配套产业链,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将企沙东岛建设成集化工、能源等为一体的石化产业园,重点发展一批精细化工项目。渔氵万半岛要依托大港口,发展港口物流、仓储配送、加工贸易、专业市场、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港口经济集聚发展。京族三岛要重点推进江平工业园改造升级,推进海产品交易及冷链物流系统建设,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园。沙潭江科技工业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建设IT小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电子商务一体化进程,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交易中心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钦州市。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培育壮大石化、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三大千亿元产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林浆纸一体化、食品、新材料等7个“超百亿元产业”。“十三五”时期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60项,项目投资3293亿元。加快构建现代临港工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北部湾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成为北部湾临海核心工业区和国际区域信息交流与服务中心的重要节点。

(二)腹地产业带

——玉林市。积极推进“江海联动”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强柴兴玉”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中小企业名城,坚持走玉林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以临港工业为重点、产城互动发展的龙潭产业新区,打造以承接产业转移、深化区域合作为重点的兴业—玉林—北流—容县产业发展带。“十三五”时期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20项,项目投资1215亿元。积极培育、引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环保装备、节能环保产品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加快玉柴工业园、玉林经济开发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容县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内燃机)示范基地和全国最大日用陶瓷出口基地,将玉林建设成为广西重要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地和面向中国—东盟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崇左市。以提升质量效益为核心,坚持协同创新发展、两化深度融合、资源集约节约、生态环保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市场、能源、资源、环境等倒逼机制,加快构建南崇产业带和沿边产业带。“十三五”时期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25项,项目投资1292亿元。着力改造提升糖业、生态型锰业等传统产业,巩固壮大有色金属、红木产业、建材、林产林化、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全国蔗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型锰业产业基地、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和进出口加工产业示范基地。

三、“多平台”:打造一批重点园区

“十三五”时期,要加快推进园区的发展理念、兴办模式、管理方式等转型,重点打造7个千亿元园区,大力推动20个产业园区升级。

(一)打造7个千亿元园区

1.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生态美好示范区。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及生物农业(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等)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以电子设备、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软件开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提升与产城融合。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

2.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以化学药及化学药制剂、现代中药、保健药品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电工、电子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及其零部件等为主的机电制造产业,以及符合食品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趋势的都市型食品产业。配套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3.南宁江南工业园区

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铝加工基地和电子产业集聚区。依托南南铝业和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发展铝加工和电子信息及相关配套产业。铝加工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原材料、铝精深加工及高端铝材下游产品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项目。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4.广西北海工业园区

培育成为北部湾“硅谷”和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工业和信息服务业,集研发、加工、交易、物流、商务、生活配套为一体,形成产业集聚。同时发展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

5.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

打造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重点发展以港口物流机械、新材料、船舶修造及配件和能源化工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积极建设和推动建设中石化千万吨炼油、诚德新材料、和润粮油加工、斯道拉恩索林浆纸和神华大型电厂等重大工业项目。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

6.防城港大西南临港产业园

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区、高新产业园和物流产业园等综合型园区。重点建设钢材深加工及配送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等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造船板、桥梁板、汽车板和压力容器用钢等专用精品宽厚板,选择发展机械、船舶修造、汽车、集装箱,延伸建设下游配套产业。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7.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成为北部湾沿海核心工业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重点发展石化、林浆纸、能源、粮油食品、冶金、汽车和装备制造、综合物流加工等产业,着力打造钦州石化产业园、综合物流加工园(装备制造产业园)两大千亿元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芳烃、烯烃等下游高附加价值项目。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重点推进中船大型海工修造及保障基地项目。加快推进国投燃煤电厂二、三期及中电投热电联产二期等重要能源项目。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

(二)提升13个重点园区

1.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成为广西最大的食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制造产业(含生物制药、动物疫苗、发酵产品等),同时结合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发展以农业机械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具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700亿元。

2.南宁六景工业园区

建成循环经济特色明显的区域性重化工及制浆造纸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力化工、机械装备制造、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那阳工业集中区依托丰富农副产品及矿产资源,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茉莉花、茶叶、茧丝绸、纺织服装及板材加工)以及建材产业。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3.广西北海出口加工区

建立有效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以及现代服务业转移的示范基地。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仓储业、保税物流业为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材料、海洋产业、高端装备等产业;积极推动出口加工区B区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林板材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600亿元。

4.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建设成为北部湾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软件研发、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海洋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铁山港分园依托铁山港区发展临海重工业基础,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优势资源深加工等临海重工业配套产业。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5.防城港市企沙工业区

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冶金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生产及其下游配套产业,大力发展精铜、高纯镍、铜镍合金及氧化物粉体材料产业,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突破点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基地。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6.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加快形成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先行区、沿边地区经济增长极和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规划建设国际经贸区、港口物流区、国际商务区、临港工业区和生态农业区。加速形成冶金、能源、有色金属支柱产业和企沙工业区、大西南产业园区、企沙东岛三个园区。同时发展商贸会展、仓储物流、保税加工、旅游购物、金融服务、边贸互市、进出口加工装配等产业。

7.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

着力建设先进制造基地、信息智慧走廊、文化生态新城、合作交流示范区。利用中马“两国双园”政策优势,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北斗东盟产业园及东盟云谷、高分广西数据与应用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慧宝源医药产业基地、中国—东盟植物药与天然药物研究院、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新药创制孵化器等项目建设。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8.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粮油与食品加工产业、纺织与服装产业、商业油储与分拨、新型环保产业、机械设备制造产业、电子产业,以及保税仓储、进口分拨、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中转为主的现代物流业。2020年力争实现贸易额超过1000亿元。

9.玉林龙潭产业园

打造成为玉林市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桥头堡和实施“东靠南下、通江达海”战略的重要平台。重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以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及深加工产业为主体)、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以镍铁冶炼为龙头,带动下游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海洋临港产业(以港口仓储物流、海洋石油化工及配套加工产业为主)。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500亿元。

10.玉柴产业新城(玉柴工业园)

打造成为国内先进的新型装备(内燃机)制造基地。围绕玉柴核心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重点发展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布局发展相关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形成集总部基地、整机产业、零部件产业、终端装备制造产业及商贸物流产业为一体的综合集聚产业基地。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700亿元。

11.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

提升我国南方中医药制造及研发创新基地建设能力,打造中国—文莱两国合作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中医药制药、生物医药及保健食品产业,配套发展医疗器械、医养一体、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科研教学、中西药物流等相关产业,积极打造优质“南药”主产区。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300亿元。

12.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

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之间以及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贸易、保税物流集散以及加工贸易的重要基地。形成农资(化肥)保税仓储交易中心、机电产品展销维修租赁中心、大宗农产品保税加工配送中心、橡胶保税加工贸易中心、进口风景苗木交易中心、特色资源出口加工基地“五中心一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贸易额)超过1500亿元。

13.崇左市城市工业区(中泰崇左产业园)

建设成为广西重要的锰系列深加工基地、蔗糖深加工基地,中泰两国合作重点项目之一,南宁—崇左经济带重要支撑平台。重点发展糖及食品加工业、锰铝不锈钢有色金属及冶金加工业、建材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业等。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超过300亿元。

专栏3“十三五”时期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建设的产业园区

地点 园区名称 规划 面积 (km2) 产业发展重点 发展目标 产值(贸易额)(亿元) 园区 属性
南 宁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8 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设备、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现代服务业 1500 国家级 千亿级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11 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 1000 国家级 千亿级
南宁江南工业区 41.03 电子信息、铝加工 1000 千亿级
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 180 轻纺、农副食品、机械制造、生物制药 700 国家级 五百亿级
南宁六景工业园区 65 能源、化工、造纸、农产品加工、茧丝绸 500 五百亿级
北 海 广西北海工业园区 20 电子信息、食品药品 1200 特色园区
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 132 能源、石油化工、林浆纸、修造船、港口机械、镍铬合金加工 1200 千亿级
广西北海出口加工区 3.296 电子、机电、新材料 600 国家级
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2034 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 200 国家级
防城港 防城港市企沙工业区 92.68 钢铁、有色金属、重型机械、能源、修造船及关联产业 500 五百亿级
防城港大西南临港工业园 17.2 磷化工、机械制造、矿山及特种设备制造等产业 1000 千亿级
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1226 国际贸易、进出口加工、国际会展等 —— 国家级
钦 州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 55 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 500 国家级
钦 州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10 原油储备、国际贸易、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配送、国际中转、汽车进出口、产品展销 1000 (贸易额) 国家级
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152 现代物流服务、集装箱服务、国际贸易、汽车及工程机械 2000 国家级 千亿元
玉 林 玉林龙潭产业园 50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及物流、仓储、进口再生资源加工 500 五百亿级
玉柴工业园 22.83 装备制造 700 特色园区
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 24.11 生物医药 300 特色园区
崇 左 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 8.5 国际贸易、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配送 1500 (贸易额) 国家级
崇左市城市工业区 15 制糖、锰加工等 300

四、统筹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按照城市新区的要求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以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城市新区扩展,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建立城市新区与产业园区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的有机联系,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园区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业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同步建设。加快提高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配套能力,结合当地产业特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北部湾经济区着力推进以北海工业园区、龙港新区为重点的14个产城互动试点园区建设。通过试点园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培育发展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园区,打造重点产业发展的平台,努力实现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和谐发展格局。

专栏4 北部湾经济区产城互动试点园区
南宁市:伊岭工业集中区、隆安华侨管理区、宾阳县黎塘工业集中区 北海市:北海工业园区、广西合浦工业园区防城港市:上思县工业集中区、防城区工业园区茅岭工业园 钦州市:灵山工业区、浦北县工业集中区县城工业区 玉林市:容县经济开发区、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龙潭产业园崇左市:龙州县工业区、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

第五章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管理精细化、功能服务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重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港口、智慧园区、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领域建设,打造智慧北部湾。

一、推进信息产业基础建设

(一)加快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建设云计算中心、服务业宽带、工业宽带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提高网络覆盖率,实现北部湾中心城区免费WIFI全覆盖,继续提高农村地区的电话、电视、宽带普及率,构建速度快、容量大、分布广、信号稳定的信息网络,为下一代互联网升级夯实基础。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综合应用。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新型智能终端与互联网服务的结合,发展面向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多业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研发及产业化。

加强基础信息库建设。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以深入推进南宁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核心,建设北部湾信息交流中心和商务信息港,规划建设北部湾信息服务产业园,打造与东盟信息技术合作和交流平台,在加快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打造功能完善、信息集全的北部湾基础信息库。

(二)加快综合技术软件平台建设

根据北部湾经济区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趋势,整合现有资源,结合经济区重点产业的需求,建设具有经济区特色的技术软件平台、信息消费平台、行业专用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综合技术软件平台,着力促进企业的信息化融合,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商业运作能力,鼓励企业间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支持技术、标准和应用等各类联盟的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

二、推动信息应用服务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建设

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两化”融合试点。支持鼓励工业园区建设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软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行业信息化推进联盟。通过两化融合对标评估,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提升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水平,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二)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应用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与工业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产业,着力推动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应用软件重点支持面向工业的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支撑技术开发,引导企业产品向服务延伸。加强工业软件在机械、船舶、汽车等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广应用,推动工业企业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积极开展面向壮族等少数民族、以及东盟国家的动漫、手机游戏、电脑小游戏、网络增值信息服务等产品和服务研发,促进文化产业和软件产业的互动融合。

推动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鼓励制造业创建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向前端研发设计、后端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拓展。加强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高端芯片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服务业深度结合,推进服务发展方式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专业服务能力创新,促进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大力发展在线旅游、在线医疗、在线交通、在线影视等新业态,引导传统服务业发展C2B、O2O、O2P等电子商务新模式,推进电子商务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规范化、移动化。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性技术攻关,强化新兴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三)“互联网+产业”应用服务

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顶层设计”突破,根据不同类型的产业特征及面临的问题,加快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积极主动开展“互联网+”应用服务,推进工业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服务,借助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工业设计创新模式和新型制造模式,积极参加全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工作,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试点,建设一批具有北部湾经济区特色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经济区工业“凤凰涅槃”、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一、重点打造一批千亿元大集团企业

(一)加强扶持龙头企业力度

坚持以存量换增量,进一步整合优化要素配置,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兼并重组,加强扶持龙头企业力度。积极引进中央企业、跨国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对北部湾经济区现有企业进行重组改造,打造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组建工作,引导兼并重组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和管理创新,提高龙头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实施千亿元工业企业工程和十亿元工业企业工程,大力培育广西投资集团、玉柴集团、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千亿元大集团企业。

(二)延伸产业链

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骨干企业,突出发展产业层次较高、带动性强的机械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优势支柱产业的新链条、新业态。瞄准国内外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方向,鼓励骨干企围绕价值链高端延伸产业链长度、拓展产业链宽度、增加产业链厚度,开展增值服务,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加强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的产业招商、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技术突破和发展方式突破并重,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整合资金链,全面启动传统产业高新改造与绿色改造,着力推动一批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鼓励绿色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加强绿色标准规制,实施绿色采购政策,推进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优质品率。全面推动能源与原材料供给转型,加大能源科技、原材料科技攻关,加强可再生能源、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技术研发,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生态化、集约化、高效化转变。同时,深化传统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与自集成创新,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系统化,创造传统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三)助推整合行业资源

支持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积极构建先进制造业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助推整合行业资源。扩大优势企业的带动力,对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等企业,要通过重组整合、收购兼并等方式提升发展,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和大集团,依托优势龙头企业,通过外引内联、加大投入、整合重组,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

二、壮大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

(一)塑造企业公平竞争环境

加快出台大中小企业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依法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措施,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垄断协议和大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其他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建立和规范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制定中小企业创业主体信用与市场准入、享受优惠政策挂钩的管理办法,完善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监管模式。建立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快速维权机制;加大对恶意侵权、反复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

(二)激发中小型企业创业活力

推动建设中小企业云、工业云等一批行业公共云平台。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大力发展云计算、存储资源租用和应用软件开发部署平台服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在线应用服务,降低企业信息化门槛和创新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开展创业活动。大力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如工业发展资金、商贸发展资金、人才培养工作经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拓市场、人才培养储备、就业引导和保障等,把中小企业建设成为经济区发展的主力军、活力素,打造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三)加快提升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

以民营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知识产权推进工程为抓手,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线,以“专精特新”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创业创新服务,促进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提升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创新工作举措,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贷款贵等困难和问题;出台相应管理办法,扶持一批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培育一批重点企业上台阶上水平;调整科技计划功能和资源配置方式,加强产品、市场导向性的科技计划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结合,确保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立项、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商业化过程中的自主地位;打破行业垄断壁垒,“非禁即入”,扩大民营企业创新成长的空间。

三、推动全民创新创业

(一)摸索释放市场活力的行政制度

统一执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的登记工作,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推进创业投资便利化,缩短办照程序,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综合运用土地、税收、财政投入、项目审批、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形成导向明确、衔接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政策体系,重点支持市场主体的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市场拓展的扶持与高校科研机构职务发明的成果转化。取消垄断、降低保护,制定排放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门槛等,探索有效的释放市场活力的行政制度,使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

(二)建立区域性创新创业鼓励基金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以贴息、补助、创投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区域性创新创业鼓励基金。以中央和地方财政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金为主体,社会无常捐赠资金、股权投资回收资金等为辅成立区域性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风险补助、阶段参股、跟进投资和投资保障等方式进行相关引导扶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帮助创新创业者解决筹资难、筹资贵等问题,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创新,分享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万众创新。

(三)加快创建“互联网+”地方平台

加快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全民创新创业地方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线支付以及创新设计与协同制造等技术,研发“工业云、商贸云、科技云、公共服务云、互联网金融”等地方专业服务云平台。发挥政府职能,利用优势资源,整合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应用等IT资源,建立健全“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实施高校院所发明专利倍增工程、社会团体及个人专利增长工程、促进个人发明专利增长,打造全民创业创新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七章  支撑体系建设

一、政策支撑

(一)国家政策导向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紧跟国家的政策导向,准确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实现产业战略转型。通过国家财力、物力、人力和政策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在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布局倾斜,争取国家在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节能降耗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加强政策把握与衔接,健全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有效促进多地区互动、多部门协作。

(二)地方政策扶持

围绕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地方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列政策。依靠地方制定和落实配套的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人才等各项政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政策体系。积极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3〕11号)十大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门槛,优化发展环境,扶持产业发展。

二、生产要素支撑

(一)工业用地

按照分工专业化、协作社会化、生产规模化、用地集约化的原则,整合各类工业园区,按照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严格核实用地规模,提高用地投入产出率,及时处置和盘活闲置土地。

统筹安排工业用地。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工业用地,引导工业用地布局向工业园区集中。工业项目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选址,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重大工业项目经论证确无法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要求进行选址的,在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划修改调整条件的前提下,允许依法修改或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根据经济区用地要求,做好标准厂房用地供应,鼓励和支持开发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标准厂房的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制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北部湾经济区内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

有效保障土地供给。加快构建园区土地利用的投资平台,统筹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土地收储、开发、利用等,推行土地或厂房供应的租赁制。积极开展园区扩区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水、电、油等资源配置

协调保障水、电、油、煤、气等经济运行要素供给。实施丰枯水期季节性电价,研究峰谷分时电价实施办法。按照优化结构、互相补充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煤炭、水电等资源,充分利用良好的深水港条件,大力引进国内外的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资源,积极加快推进核能利用,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加快中石化和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原油、成品油管网,增加成品油资源供应。完善加油站规划布局,加快加油站建设和投入使用,增加供油站点。继续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增加能源供应。

三、互联互通支撑

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重点推进海上东盟、陆上东盟、南北国际新通道以及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南宁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共享港口、铁路、民航、公路“四张网”,构建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衔接“一带一路”的现代化交通、物流、信息大通道。

(一)港口

引进国际港口运营商合作建设,加快实施港口能力提升、货运畅通、港口服务重大工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管道等运输方式衔接,提升港口综合服务水平,打造大进大出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大港。

(二)铁路

建设大能力铁路通道。重点建设通向珠三角的合浦—湛江铁路,通向中南的洛湛铁路永州—玉林段扩能改造,通向西南的南昆铁路扩能改造,通向东盟的湘桂铁路南宁—凭祥段扩能改造,经济区内广西沿海铁路既有线扩能改造、玉林—铁山港铁路扩能改造等,形成连通西南、中南、华南和东盟的高标准、大能力铁路网络。

(三)民航

积极构筑干支衔接、功能完善的现代民用航空体系。推动南宁机场军民航分离,建设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和第二跑道,建成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机场。加快建设玉林机场,规划建设南宁通用航空基地,积极拓展开通并增加连接东盟、日韩、欧美等国家的国际航线航班。研究建设一批通用通勤机场,开辟覆盖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城市的支线航班,形成支线航空网络,进一步优化机场布局。

(四)公路

构筑出省出边通江达海的高等级公路网。加快建设通往周边省份及东盟国家的高速公路通道,完善中心城市与县、县与乡、乡与村以及中心城市、县与工业(集中)区之间的公路网络,不断提高路网的技术等级、路网通行效率和通达深度,在经济区主要高速公路积极推广不停车收费系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专栏5 北部湾经济区互联互通重点项目
港口:优化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港口功能布局,建设西江黄金水道南宁港、崇左港重点码头项目,以及西津枢纽二级船闸工程等。公路:建设崇左—水口、隆安—硕龙等高速公路、建设G219防城峒中至东兴等普通路网项目。铁路:续建南宁至昆明客专、合浦至湛江铁路、黎湛铁路扩能改造、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段增建二线,新开工贵阳至南宁客专、防城至东兴铁路、南宁至凭祥铁路、洛湛铁路永州至玉林段扩能改造、广西沿海铁路扩能改造等。民航:加快建设玉林机场、北海机场迁建、南宁通用航空基地;增开南宁至越南河内、马来西亚槟城、菲律宾宿务、柬埔寨暹粒、泰国清迈、文莱斯里巴加湾等东盟城市航班。

四、财税及金融支撑

加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为经济区内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长期系统的扶持。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

(一)增强财政支撑功能

充分发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金、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工业和信息化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杠杆效应。加快设立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新资金支持工业发展的方式,积极探索以奖代补、资本金入股等各种有效方式。不断做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

(二)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政银企会商机制,大力推进银企合作,积极向银行推荐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贷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发挥好北部湾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推动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产业园区同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及商业银行合作,探索建立投保贷序时融资安排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探索同社会资本共办“园中园”。

加大金融支持工业发展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制造业予以信贷支持,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融资和以资本密集型经济的大企业融资问题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

五、科技支撑

创新科研机构制度。加快推进事业性质科研机构逐步向企业化转型,建立现代法人制度,特别是事业性质的工业检测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计量检测中心等以设备、仪器为主开展技术服务机构,要尽快向市场中介组织转型,且要引进更多同类企业形成竞争机制。

建立创新大市场。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选择机制,形成导向明确、衔接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政策体系,重点支持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市场拓展的扶持与高校科研机构职务发明的成果转化。

强化新产品市场推广支持。综合运用政府采购、市场培育、需求创造、风险补助等多种措施,以市场引领创新。在政府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比重。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加大首台(套)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创新产品拓展市场加快向网上网下市场融合创新转变。

专栏6 北部湾经济区技术创新重大工程建议
【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优先支持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产业、医药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重点支持食品工业精深加工技术与新产品、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与新产品、精细化工技术与产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及装备、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等重大产业技术攻关,特别加强制糖业共性关键技术、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高新技术改造工程】支持实施1000家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提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等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技术基础水平。【智能工业工程】加快经济区行业关键设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奠定柔性制造和精益生产的基础。鼓励企业应用资源计划系统,推动行业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深化重点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的系统集成应用。建立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测信息体系,完善能源需求侧管理。【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万家以上中小企业网站,重点建设市、县两级中小企业信息网站,形成以经济区中小企业信息网为核心,上联国家中小企业信息网,下联经济区各市、县中小企业信息网的网络体系。

六、人才支撑

围绕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要求,立足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技能人才为基础的总量增长、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素质优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经营管理人才建设

明确经济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重要举措,通过全面提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完善体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点的培养开发机制、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视野、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二)研发创新人才建设

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要素作用。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合作模式,开展互动式人才培养,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加强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与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双向交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产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利用各类引才引智计划,鼓励海外专业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创新。

(三)专业技能人才建设

鼓励企业加强与以培训后备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在岗技能提升培训,推动企业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完善企业技能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对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收入分配方式,引导工资分配向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

(四)引进高端智力人才

研究制定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全力推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集聚一批具有优良品德和创新精神、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研究创新能力、具备战略眼光和善于组织管理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重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放宽高端人才创业办理签证、永久居留证等条件,简化开办企业审批流程,探索由事前审批调整为事后备案。对高端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给予鼓励和支持,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措施。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建立规划实施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按照工作部署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做好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区域发展的指导、协调、督促和监测等工作,切实抓好经济区实施重点突破的各项工作。

(二)实施绩效考评

推行绩效管理,建立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加强绩效管理研究,探索实施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将绩效管理逐步向岗位、部属单位、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延伸,使绩效管理与行业管理、干部人事工作密切结合,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制定和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产业政策,加快制定经济区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对经济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布局和统筹工业用地。财税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对经济区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的投资力度,用好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依法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和金融政策,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降低民营投资准入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四)抓好项目建设和管理

按照“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模式,积极抓好重大项目的储备工作,加快推进一批事关经济区全局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倾斜各种资源,重点保障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探索土地使用者入股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的模式,破解征地搬迁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广西北部湾产业发展基金、社会资本、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拓展资金筹措渠道,缓解资金困难。

二、强化运行监督和要素保障

(一)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控

建立健全促进工业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监测与评价体系,及时、准确把握经济区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状况,科学、客观反映经济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运行状况和活动绩效。建立各级各部门工业和信息化绩效考核指标,将工业和信息化调查评价结构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建立有效跟踪评估制度,评估预期效果,及时提出新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二)确保生产要素供应

完善土地、人力资本、资金要素管理模式,优先解决经济区内企业发展的地根、银根、资源等要素短缺问题。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管理办法(试行)》关于“集中统筹、分级保障”的原则,优先安排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自主创新产业发展。探索建立环保标准、实行差别电价水价等新机制,倒逼企业技改和产业升级。

(三)扩大工业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围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内涵式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政策、规划及要素引导,鼓励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及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固定资产投入,促使高耗能资源型产业精深加工,以投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一)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推动经济区开展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创新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实行充分行政审批授权,完善财政金融体制,逐步推行园区法定机构管理模式,加快园区与属地融合发展。不断创新与东盟国家“两国双园”合作新模式,积极推进与西南中南地区、港澳台地区和大型企业共建“飞地园区”。建立符合园区特色、职能健全、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严控债务风险。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

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企业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创造创新活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经济区产业政策要求,编制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建立负面清单项目管理审查机制,加强负面清单监管,提高投资领域管理效率。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健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新格局。搭建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募集资金,优先用于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的融资与担保;加强信息交流及共享,建立银联体项目库等,为区域内项目启动提供强有力支持。

(三)创新土地管理体制

积极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试点,探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周转指标有偿流转交易制度。探索工业弹性用地、先租后让等用地政策。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

(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加快构建以服务承诺制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努力为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强化项目协调服务水平。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涉及企业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用地报批、工商登记、设备引进等审批事项的职能部门,实行“一站式”服务,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规费优惠。在财政补助、费用减免、项目布局、分配机制等方面为经济区工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消除影响工业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政策障碍,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扩大开放合作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紧紧把握经济区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宣传推介经济区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吸引有实力的区外企业到经济区投资兴业。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和节俭务实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以产业规划为指导的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投资咨询机构、行业协会、银行等为代表的中介机构建立广泛和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全方位择商选资。积极运用“互联网+招商”模式,建立专业的招商网站。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产城互动发展等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

(二)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加快完善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加快建设连接区外高等级公路、高速铁路为核心,以完善区内各种等级公路网络、航道、码头、车站和海港空港建设为重点,以海关口岸、物流中心、工业原料及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贸易口岸及商品市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和完善以北部湾出海通道建设为重点的沿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园区和承接产业转移专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转移产业向专业园区聚集。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强化分类指导,有针对性促进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整体转移,积极承接加工贸易和高端制造业。强化统筹协调,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鼓励多种形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经济区内各市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市场对接。

(三)推动国际产能和制造业合作

依托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马“两国双园”、中国(广西)印尼境外经贸合作区等,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推动广西崇左中泰产业园、中文(玉林)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中国—印尼(防城港、北海)产业园、中新(南宁)产业园。实施“走出去”战略,围绕轻工食品、化工、电力、有色金属、钢铁、工程机械、建材、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鼓励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在东盟、南亚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和基础研发中心。鼓励各类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

专栏7 国际产能和制造业合作方向
构建跨国产业链。重点开展国际贸易、劳工与就业、环境治理、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推进石油化工、海洋经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通信、橡胶、棕榈、生物制药、中医药、清真食品、矿产品等产业合作,推动北斗、高铁、高分、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应用的合作开发,积极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建立跨国产业体系,打造与东盟产业合作发展的新高地。强化与东盟国家的产能合作。加快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建设,推动中泰(崇左)产业园建设,加快建立中泰“两国双园”联合协调机制。推广中马“两国双园”合作模式,与东盟国家开展更多的园区合作,打造产能向东盟转移的重要窗口和便捷通道,为国内企业赴东盟集群式投资提供服务。实施“走出去”战略,落实自治区“一国一标志项目”工程,推动企业以投资、设备出口、工程承包等方式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在东盟国家重点枢纽港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建设境外桂货展销中心、商贸城和物流园区。

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加强企业服务宣传

建立完善的经济区人才双向流动信息发布网络平台,构建面向经济区的高校与企业的创新创业人才联合信息网,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过该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展示和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生产条件、工艺特点、领导水平、经济实力和产供销条件,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实力、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等为人才的双向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社会宣传服务

推进政府网上服务和业务协调,扩大信息公开,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建设智能小区,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网上信息服务和网下实体服务的联动发展。支持以“金字工程”为重点,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信息化建设。推行普遍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促进社会资源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三)创建法制化环境

进一步简政放权,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张清单。实施“一份清单管边界、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份单卡管通关、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张绿卡管引才”新举措,探索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推行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行政审批信息共享和公开,逐步形成“线上线下同步”的一体化审批体系。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探索形成集约高效的市场化配置机制。


分享
本文

中商·服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