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01-27
中商情报网讯:自行车运动是具有超过百年历史传承的体育大项,也是奥运会金牌大项,在国际上是参与人群数量最为众多、影响力最为广泛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消费水平和对全民健身活动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自行车运动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7年全国范围内举办的自行车赛事活动超过4000场,其中具规模的800-1000场,自行车运动俱乐部超过10万家,经常组织活动的有1万多家,参与自行车运动的人口达到近千万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休闲运动逐渐成为社会广泛认同和追求的生活方式,催生出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产业活力和社会价值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体育产业加速发展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系列政策相继出台。
2017年7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提出到2017年底,自行车赛事带动各类消费超过200亿元。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卫生计生委、旅游局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表示,从2018年-2020年,我国自行车运动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500亿元,各级各类自行车赛事活动达到5000场。该规划的颁布实施对我国自行车运动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自行车运动产业规模巨大,发展潜力无限
自行车运动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广、市场规模大、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等特点。自行车运动产业首先包括各类整车、车上配件、附属装备、身上装备、智能产品、场馆设施建设等制造业及基建产业链,其次包括赛事、培训、场馆设施运营、旅游、文化传播等服务业产业链。
根据全球自行车运动参与人口的比例,其中法国、英国自行车运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7%、13%,运动自行车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分别为55%、62%,而中国的比例分别为0.4%、6%。据测算,2025年国内自行车运动人口预计可达到全国人口的6%,即约8400万人,根据欧美的历史经验,当人均GDP处于5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时,运动自行车占整个自行车消费产业的比例会有大幅提升。假设人均年自行车整车消费3000元,年零配件消费2000元,预计仅自行车整车及车辆配件的市场规模就可达4200亿人民币左右,加之身上装备、智能装备预计人均年消费3000-5000元,以及其它大量的衍生性消费,包括即将迎来爆发期的体育+旅游消费,2025年自行车产业市场规模将远超4200亿元,成为完成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从国际自行车运动产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自行车运动产业的规模、发展质量都与人均GDP具有高度相关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到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自行车运动产业加速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多层面推动自行车运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体育总局2017年大力推进协会实体化改革进程,改革之后的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必将深入贯彻体育总局的改革精神,推动协会依法依规独立运行。进一步激发自行车运动社会组织活力,积极培育多形式、多层次的自行车运动社会组织,强化各级自行车运动协会的指导、组织和宣传作用,激发自行车运动产业的市场活力。
首先,进一步提高经典国际职业赛的影响力,打造高端赛事品牌,引领自行车赛事的专业化发展;实行升级制模式,引导群众性赛事活动规范发展,保障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强赛事组织、市场运行、车队管理、专业技术等各方面的人才培训、培养,为赛事活动提供专业性人力资源保障。
其次,通过儿童滑步车等亲子活动,自行车进校园、进高校,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业余比赛实行年龄分组制等方式,推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加入自行车运动,推动自行车运动成为一项终生运动的全民健身活动。
同时,从提高国内自行车运动的职业化水平,推进国家队的市场化运行;建立自行车运动员分级制注册管理系统,加强各级各类运动员的注册管理;建立自行车运动相关从业者、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专业认证体系;打造以自行车运动为主题的健身场所范本;增加以自行车骑游为特色的体育旅游市场供给;加大自行车运动文化普及力度,进一步扩大群众消费基础;融合“互联网+”创新思维,打造自行车运动产业新生态圈等多个层面入手,采取多项举措积极促进自行车运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附《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全文:
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自行车运动产业是以自行车骑行为主要载体,以竞技、休闲、娱乐、旅游为主要形式,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主要涵盖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场地自行车、BMX(小轮车竞速)等项目,产业内容包括自行车赛事及赛事运营、场地(馆)运营、相关人才培训教育和相关器材设备等。发展自行车运动产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的客观要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自行车运动,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时限为2018-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健康、娱乐、休闲的需求迅速增长,国内自行车运动尤其是群众性的自行车运动呈迅猛发展的态势,产业总量、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快速上升。具体来说,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6年全国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各类企业举办的自行车赛事活动超过2000场,自行车运动俱乐部已超过10000家,产业潜力进一步释放、市场空间巨大。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完善。自行车运动产业形成了以专业赛事和群众赛事为驱动,自行车场地(馆)运营为支撑,相关器材制造销售和相关人才培训教育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自行车运动与互联网新媒体、健康、旅游、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日益融合。三是社会基础逐年夯实。截至2016年底,参与自行车运动的总人数增至800万,各类各级自行车相关活动日益丰富,企业、社会投资自行车运动处于良性轨道。
但是,制约自行车运动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薄弱环节依然突出: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专业人才紧缺,自行车场地(馆)缺乏规划,自行车装备设备制造技术相对落后等。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自行车项目在里约奥运摘得首金、社会资本纷纷涌入的历史机遇下,我国的自行车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之势,自行车运动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之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自行车运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夯实自行车运动产业基础为重点,提升自行车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和质量,推进产业集聚与融合,推动自行车运动向市场化、规范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自行车运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实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稳定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驱动,改革创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拉动投资消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潜力。引导自行车运动市场主体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群众需求的丰富多彩的具有创新性的自行车运动产品和服务。强化改革对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破除行业壁垒,清除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自行车运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
因地制宜,国际接轨。立足发展现状,整合空间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地势地貌多样和公路网络系统发达的优势,发展区域特色自行车运动产业,丰富区域文化内涵,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坚持专业标准国际化、赛事规则国际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密切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加强国际交流,引入国外优秀成熟的发展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自行车运动产业。
权责明晰,协作共赢。明晰自行车运动产业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和权利义务,创建协作共赢的利益相关者生态网络。国家协会作为产业的布局者、规范方和监督部门,在赛事布局统筹和赛事评估、相关场地(馆)开发和管理指导、相关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指导性作用;赛事举办地的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支持方和后勤保障者,为赛事举办提供各类基础设施和安全后勤保障服务,建立医疗、安保、食宿、赛后清理等支撑体系;赛事运营商作为自行车赛事的直接运营方,负责组建专业的赛事运营团队,策划赛事、招商引资、赛事实施、赛事总结等一系列具体工作;利益相关主体互相配合,不断提升自行车运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多重协同效益。
立足民生,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健康中国”,把握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新方向,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保证人民享有绿色、安全、方便的自行车运动产品和休闲服务。
(三)发展目标
建立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基本形成组织机构完善、赛事管理制度健全、赛事活动规范成熟、自行车健身场所供应充足、自行车设备器材不断升级、群众基础坚实的自行车运动产业新局面。到2020年,自行车运动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500亿元,各级各类自行车赛事活动达到5000场。
市场主体不断扩大。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自行车赛事,培育一批专业、高效、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行车赛事运营企业,涌现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自行车俱乐部,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从业者,推动更多不同领域的市场资本进入自行车运动产业。
产业环境不断优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进协会改革,相关法规、标准、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自行车运动场所供给明显增加,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参与自行车运动人口不断增长,居民用于自行车运动的消费明显提升。自行车各类各级赛事数量不断增加,形成层次分明、种类多样、上下一体的自行车赛事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规范并完善各级各类自行车赛事活动的运营和管理
规范赛事运营流程。制定自行车赛事组织工作指南,修订路线规划、竞赛组织、体育展示、赛事安保、医疗救护、运动员服务等操作手册,为进一步提高自行车赛事活动运营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供指导和保障。
完善赛事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自行车项目竞赛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各级赛事的申办流程、办赛条件、办赛标准、各办赛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及义务,统一规定赛事活动申办和举办工作的流程及标准。建立赛事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完善国内群众自行车赛事的注册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和简化赛事体系结构和层级。
专栏1建立自行车赛事活动信息管理平台
通过合并、授权等方式整合并统一管理国内举办的各类各级自行车赛事。实现会员注册、赛事注册、赛事报名、成绩统计、积分排名、评价反馈等一系列服务功能,高效完成庞大的自行车赛事管理服务工作。此外,整理、归纳和分析收录的信息,为自行车赛事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完善赛事评价体系。制定应用于各类各级自行车赛事活动的评价标准,构建综合赛事等级、规模、特色等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赛事等级体系。
进一步优化赛事质量和服务。巩固现有的群众性品牌赛事,做好现有品牌赛事的顶层设计,在赛事包装、推广、宣传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不断提升赛事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成自行车项目标杆性的精品赛事。
专栏2 探索国内自行车职业联赛
继续规范管理专业赛事和业余联赛,同时,利用全国性自行车赛事,尝试建立专业体系和业余体系的交流机制,邀请部分优秀的业余运动员参加专业比赛,打通由业余到专业的上升通道。适时将专业赛事和顶尖业余赛事融合为职业赛事,逐步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体育经济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
(二)鼓励并引导自行车运动健身场所的规划建设工作
进一步激发自行车运动社会组织活力。分类有序地推进各级自行车运动协会、自行车运动社团、自发性自行车运动民间组织等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自行车运动上级主管部门与自行车运动协会脱钩,推动自行车运动协会依法独立运行。积极培育多形式、多层次的自行车运动社会组织,强化各级自行车运动协会的指导、组织和宣传作用,激发自行车运动产业的市场活力。
打造以自行车运动为主题的健身场所范本。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重点建设一批满足群众健身消费需求、配套设施齐全、多种产业集聚融合的自行车运动健身场所,创新打造自行车运动特色小镇、自行车运动主题公园和自行车运动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3 自行车运动特色小镇
自行车文化小镇是以各类自行车运动为主题,包含竞技训练、兴趣培养、娱乐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主题小镇。自行车特色小镇可选择建在风景优美、地势多样、交通便利的城乡结合处,科学布局,依据地形合理安排山地、公路、BMX等各个项目的场地分布,将运动与娱乐相结合,建设成为理念创新、项目齐全、兼有运动体验和文化教育双重功能的体育健身场所。通过自行车运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和经营,推动其它产业的聚集并形成辐射带动效应,使之成为促进居民消费、为社会发展添加新动能的创新举措。
增加以自行车骑游为特色的体育旅游市场供给。提倡“骑行+旅游”的新型体育旅游模式,依托现有的旅游景区资源和公路网络,科学规划内涵丰富、风貌各异的自行车骑游路线。鼓励各地景区配套修建自行车骑行道及基础服务设施,初步形成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难度挑战等各类不同主题的骑游路线。
专栏4 “骑行+旅游”新型体育旅游模式
以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公路网络为基础,统筹考虑其气候、植被、景观、人文、历史等特色,规划一系列或风景优美、或历史探寻、或挑战极限的经典骑行路线,满足骑行爱好者多种多样的骑行目的,将骑行与自然、人文和个人价值结合起来,沿途配以住宿、餐饮等多种多样的休闲娱乐产业,形成多产业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加强自行车运动相关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完备的自行车运动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自行车运动有关的各类教材,通过文字资料、多媒体视频、自媒体等多样化途径建立自行车骑行训练教材体系和赛事运营教材体系,鼓励市场主体开展自行车运动各类从业人员培训班。
建立专业运动员良性发展机制。完善自行车项目运动员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专业运动员人才制度。拓宽退役运动员发展空间,打通向教练员、裁判员、体育教师、运动协会及骑行俱乐部转岗的就业渠道。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创新,指导和扶持从事自行车运动产业的有关工作。
专栏5 退役运动员人才计划
(四)积极扩大自行车运动消费
加大自行车运动文化普及力度,进一步扩大群众消费基础。以新时代自行车运动文化为指导,加大宣传自行车运动健身常识,努力营造良好的自行车运动舆论氛围,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自行车健身活动中,在运动中积极宣扬低碳、环保、绿色的运动理念。深度挖掘小人物的骑行事迹,树立全民骑行榜样,向社会传播“自行车运动”的正能量。
进一步丰富节假日自行车运动赛事供给。发挥自行车运动赛事、骑行表演、骑行体验等示范作用,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激发群众自行车运动消费需求,鼓励通过赛事活动提供多样的自行车运动产品和服务。
积极开发青少年市场,广泛开展青少年自行车运动活动。制定“青少年自行车运动促进计划”,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自行车运动网络,丰富和完善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培训体系,创新青少年自行车运动活动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国际间青少年自行车运动的交流。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系列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品牌活动和赛事,积极探索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商业模式。
融合“互联网+”创新思维,打造自行车运动产业新生态圈。以“互联网+”创新思维为核心,积极探索“互联网+骑行”新模式,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自行车运动产品和服务,推动线上、线下自行车运动的良性互动,并推动自行车运动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自行车运动产业新生态圈。
提升自行车装备制造实力,进军国际装备中高端市场。通过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等方式,引导自行车装备制造企业从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转变。以智能化和个人定制为导向,不断提高自行车装备自主品牌在国内自行车运动市场的占有率,鼓励我国骑行爱好者使用自主品牌的自行车装备,提升我国自行车装备企业在国际自行车装备市场的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落实国务院《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继续推进自行车运动协会改革工作,加快建立自上而下、从全国到地方层层覆盖的行业协会管理体系,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地方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落实现有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切实将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税费、土地、价格等政策落到实处。
完善行业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并规范人才准入、认证、评级制度,在注册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业余运动员等级制度、裁判员(公路赛事驾驶员)信用制度、竞赛组织人员备案制度等,有效规范从业人员在从事专业活动时的行为。
着力加强安全监管。深入贯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原则,自行车运动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履行安全监管责任,通过赛前考察和陈述、赛时检查和监督以及赛后总结、违规问题调查处罚等举措,加强对赛事的监管。有关部门及相关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确保赛事安全运营。
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覆盖自行车赛事举办机构、从业人员和参赛人员的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将有关机构及人员的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将涉企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记于企业名下依法对外公示,规范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