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官网 招商通 数据库

《苏州市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试行)》印发(附全文)

看财经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03-20

中商情报网讯:日前,苏州发改委发布了《苏州市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试行)》。意见中提到,到2020年,苏州氢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建成加氢站近1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800辆,并探索氢分布式能源系统产业化、商业化路径。到2025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典范城市,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建成加氢站近40座,公交车、物流车、市政环卫车和乘用车批量投放,运行规模力争达到10000辆,氢能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广应用。以下为具体内容:

苏州市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试行)

氢气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氢能产业创新研发起点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市场空间大。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苏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超前布局先导产业、抢占能源技术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是发挥苏州制造综合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名城的关键抓手,是探索能源变革驱动城市全面发展、建设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的重要实践。为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推动全市氢能产业创新突破,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对苏州工作的最新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苏州制造综合优势,加快布局先导产业,把发展氢能作为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引领工程,构建领先国内、接轨国际的氢能产业生态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高地。

(二)基本原则。

1.突出系统谋划。坚持系统化思维,注重规律性把握,加强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主攻方向,谋划发展路径,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和高端产业链。

2.突出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氢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3.突出示范应用。开展氢气制备、储运、分布式能源、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示范,优化氢能基础设施布局,通过试点示范加速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打造苏州氢能产业示范区。

4.突出协同发展。深化各市(区)间氢能产业协同,统筹产业发展,形成互补优势;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强联动协调,形成集聚优势;深化科技、金融与产业协同,提升发展层次,形成融合优势;深化各职能部门协同,力促效率提升,形成制度优势。

(三)发展目标。

牢牢把握技术发展与产业变革机遇,集中突破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发挥苏州制造综合优势,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分布式能源系统等示范应用,形成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生态圈,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氢能产业高地。

1.近期目标(2018~2020年)。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生态圈,优质产业链资源加速汇聚,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关键技术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在示范区域建成相对完善的氢能供给、应用基础设施网络,氢能示范应用效应逐步放大。

在产业链层面,形成制氢(氢源)、氢储存和输送、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整车生产、运营与配套服务等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内一流氢能装备制造企业、燃料电池和动力系统集成研发制造企业、整车生产企业、氢能源车辆租赁示范运营企业,集聚一批研发中心和检测、认证中心,氢能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在示范运行与推广层面,建成加氢站近10座,推进公交车、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示范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800辆,探索氢分布式能源系统产业化、商业化路径。

2.远期目标(2021~2025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典范城市,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氢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进一步普及,产业链基本成熟,辐射带动长三角乃至全国城市能源变革转型。

在产业链层面,基本形成氢能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氢能产业技术步入国内乃至全球的高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装备制造、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及整车生产企业,集聚一批国际先进研发与公共服务机构,氢能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在示范运行与推广层面,建成加氢站近40座,公交车、物流车、市政环卫车和乘用车批量投放,运行规模力争达到10000辆,氢能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广应用。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氢能产业布局。

深入推进氢能产业资源整合和布局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扩大产业集中度、发挥集群优势,形成苏州“1+N”氢能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依托张家港市氢能产业基础,打造制备、储运、燃料电池与整车生产、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核心区。支持昆山、张家港等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企业创新突破,跟踪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燃料电池生产集聚区。支持园区整车生产企业提升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能力,打造国内重要的燃料电池汽车生产集聚区。积极配套发展新能源汽车租赁、维修保养、金融服务等服务性产业。

(二)构建氢能产业发展平台。

依托现有产业链资源,引进吸收,补链培强,构建苏州地区生产、研发、应用、服务等氢能全产业链平台体系。打造制氢加氢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平台、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平台、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广平台、氢能产业检测服务平台、氢能产业技术孵化平台,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氢能与传统能源、其它新能源多能流协同管理平台。推动组建苏州市氢能产业联盟,发挥联盟激发创新动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产业能级等综合优势,整合优化氢能产业链资源,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全面推进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三)提高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依托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氢云新能源研究院、丰田汽车研发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加快集聚国内乃至全球创新要素,打造苏州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全力开展氢能产业技术攻关、工程研究和产品开发,突破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耦合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高效低成本的氢储能技术;攻关高压储(输)氢设备轻量化技术、高效液氢制备与储运技术;突破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低铂催化剂和长寿命质子交换膜)、零部件(膜电极集合体和双极板)以及动力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高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研制能力,优化集成与控制技术。进一步培育和集聚具有先进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研发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向氢能产业集聚。

(四)加强氢能应用试点示范。

推动氢能试点示范和终端应用,为新装备、新技术提供实证场所,加快规模化、商业化进程,牵引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打造苏州氢能产业示范区。开展风电、光伏电力等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和电网谷段“浅绿”电力制氢示范,拓展多元化氢源渠道。推动氢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开展氢燃料电池发电示范,提升应急保供、应急调峰能力。推进氢分布式能源应用示范,突破用户侧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关键技术,加大氢能在热电联供领域的应用力度。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示范运营,以租赁模式为支点逐步向乘用车领域渗透。

(五)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和优化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率先在张家港市等示范区域完善加氢站的规划与建设,破解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瓶颈。结合示范运营经验,适时扩围推广,推进全市氢制备、储运和加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与氢能产业示范区相适应的网络架构,推动基础设施与示范应用互促发展。发挥联合建站集约优势,探索加氢/加油、加氢/充电等合建站发展模式,鼓励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加氢设施。

(六)完善氢能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建立完善检测认证、质量监管、安全监测、标准规范体系,营造有利于氢能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积极参与氢能产业领域标准研究制订,加强与国内外产业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推动苏州优势产品、技术成为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依托苏州地区现有国家级检测中心资源,建立氢能产业检验检测、计量测试等第三方优质公共服务平台,增强质量基础保障能力。支持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促进技术与产业交流,加速产业化进程。完善氢能产业的各类产品、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安全技术体系,加强氢能应用科普宣传,持续推动氢能产业安全有序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苏州氢能产业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认真组织落实,形成合力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规划引导。系统谋划氢能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示范运营推广等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加强各专项规划与城市总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构建创新体系。依托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

提升一批创新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结合,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及示范应用平台,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培育。

(四)加大资金支持。加大财政对氢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研究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终端补贴等政策,降低消费者使用成本。发挥苏州市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五)强化人才保障。积极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加快集聚氢能领域高端领军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团队的主动对接,积极引进高层次氢能创新型团队。以氢能产业化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一批领军型复合人才。

分享
本文

中商·服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