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官网 招商通 数据库

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文)

观产业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01-03

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的各种技术装备产业的总称,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提供的是投资类产品,包括系统、主机、零部件和技术服务,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知识密集和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一、“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回顾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发展质量、产业效益取得不同程度的提升,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技术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1、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年均增速逐步放缓

“十一五”期间,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业(机械统计数据)年均增速达到38.79%。2015年,规模以上2653家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364.5亿元,占全国机械工业比重为3.63%。“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5.9%。湖南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呈现工业化中后期固有的增速趋缓、增加值和利税趋于平稳的主要特征。产业“十一五”、“十二五”经济运行发展趋势见图1。

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全口径)规模以上企业3229家,完成主营收入10591.6亿元(增长11.0%);工业增加值3169.4亿元(增长11.0%);利润总额485.7亿元(增长6.4%);利税总额865.11亿元(增长6.7%),出口交货值794.8亿元(增长31.6%),成为全省第一个主营收入过万亿元、增加值率达30%以上的支柱产业。

图1 湖南机械装备工业“十一五”、“十二五”经济运行图

2、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重大技术装备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5年底,我省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2/3);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二五”期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成功并获得工程应用: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101米最长臂架泵车、最大平头塔机T3000和5200吨米塔式起重机,最大吨位3600吨履带起重机,630MVA/1700Kv实验变压器、750Kv级2100MVA三相分体变压器、大直径全断面隧道硬岩隧道掘进机(TBM)、双模式斜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5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为产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3、产业组织结构逐步完善,产业集聚度继续提高

我省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和轨道交通装备四大优势行业的规模企业数和主营收入,分别占全行业的42.22%和63.20%;长株潭地区集中规模企业数和主营收入,分另占全行业的51.35%和67.90%。排名前10位企业主营收入约占全行业的31.26%,行业内已拥有主营收入过百亿企业7家,过十亿企业达到33家。长沙工程机械主营收入和产业规模达到全国总量的1/3以上,株洲轨道交通装备达到全国总量的1/4左右,轨道交通装备主机企业中车株机主机一级配套商实现90%本地化。

4、产业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提出的“引导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成套设备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转型””发展思路取得一定实效。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开始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尝试从咨询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制造、设备安装、投运服务全过程提升服务能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实现成套工程总承包和交钥匙。围绕国家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企业以特高压变压器设备核心技术为基础,同时致力于电力自动化设备和新能源发电系统二次总承包,制造服务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50%、利润贡献率达40%以上;围绕风力发电设备,企业以2MW~5MW直驱式风电机组核心技术为基础,注重培育“风电场资源选址、设备选型、设备制造、风力发电站建设、风电场投运服务”等新能源建设总承包能力,快速提升了风力发电成套系统供应能力、服务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2015年2MW~5MW直驱式风电机组销售同比增长36%;企业以散料输送设备单机制造为基础,通过推广应用“装备制造+系统总承包+配套服务”的新型经营模式,成功签订国内28个产业总承包项目,项目订单总额超过100亿元。

5、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

为实现“湖南装备-装备中国-装备世界”的梦想,湖南装备制造业加快拓展国际市场进程,“十二五”期间,双流制货运电力机车已出口南非、轻轨车辆出口捷克、300吨级电动轮自卸车出口澳洲、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出口美国、泰富重工2015年签订了俄罗斯LD煤炭码头项目等国外工程承包项目7项,合同订单总额达20.1亿美元。在产业出口交货值稳步提升(见图1)的同时,湖南装备企业开始实施整合国际产业资源战略,三一在印度、美国、巴西、印尼、德国等5个国家建有生产研发基地的基础上,又收购了国际混凝土机械头号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并与世界领先的起重机制造商奥地利帕尔菲格集团合资设立两家起重机子公司。中联重科全资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后,又在印度建设合资企业。中车株所相继收购加拿大当尼克斯、英国海工装备巨头SMD,中车株机在土耳其、马来西亚、南非设立生产基地等,我省具备竞争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装备产业总量规模不大,仅占全国比重不到3%;装备产业内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地市之间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不多,除轨道交通装备和工程机械装备外,其它装备具有的竞争优势不突出。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除轨道交通装备和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外,我省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技术创新仍依赖于“引进型技术发展模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意识薄弱,产业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实验验证技术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产业基础技术研究滞后。

3、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差。区域协作配套体系建设滞后,专业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直接影响装备产品质量的工艺协作服务基地建设进程缓慢;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传统制造理念和经营模式难以改变;装备产品本地配套率不高,目前50%以上密封件和轴承、30%以上高端液压件、高档数控系统、超高强钢板等仍主要依赖进口。

二、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机遇

(一)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是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与技术和产业革命同步发生、互相影响的世界经济发展波动期,同时也是工业化中后期装备制造业进入结构调整起核心作用的中速增长期,装备制造中速增长将成为常态。建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关注于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聚焦技术革命对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将呈现以下变化:

1、产品技术高端化。装备产品面临需求多变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面临单一技术向系统技术、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单台技术装备向技术装备成套系统、一般使用环境向特殊极端使用环境的变化。装备产品作为高新技术的载体,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化程度和全寿命周期内产品质量(特别是可靠性)是产品技术高端化的重要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与装备产品技术的融合,快速提升了装备产品“引领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主导方向。

2、制造服务一体化。装备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服务化增值。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与服务相互融合的制造新业态或新模式,其特点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涉及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两个领域:一是在装备产品设计制造中融合用户服务理念,增加产品服务功能与服务价值;二是实现由产品供应商向“交钥匙”项目承包商或服务商的经营模式转型。国外装备制造巨头(如美国GE、德国SIEMENS等)具备为用户提供设计方案、布置工艺流程、选定生产试验设备、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直至生产出合格产品的系统服务能力,实现了由设备供应商向服务供应商的战略转型。

3、产业组织集群化。产业集群化是以区域网络为基础,强化专业细分,发挥产业管理和协作效应,形成产业间协调发展的高效组织形式。第三次工业革命给装备制造业带来新的组织方式:一是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大规模定制生产系统;二是产业组织网络化和产业集群虚拟化。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装备制造业经营新模式、产业新业态不断呈现:传统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模式正逐步被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替代;减材制造模式正逐步被增材制造、等材制造模式替代;“生产+全球分销”模式正逐步被“分散生产+就地销售”模式替代。国际著名产业集聚区,基本是按照主导产业建设产业链和协作配套体系,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产业集群网络化和虚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跨界、跨区域现代制造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成为制造业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重要途径。

4、市场竞争国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已经成为装备产品市场的明显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装备产业国际化更为便利。以全球国际化视野、遵循国际化交易协定、利用国际产业资源、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融入国际竞争大潮,是装备产业竞争国际化的发展态势。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提升装备产品系统成套能力和承接国际工程成套能力,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拓展市场空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装备制造业重要发展机遇和挑战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正在取代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尽管,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但装备制造业整体向好趋势不会变,产业面临以下机遇和挑战:

一是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技术装备需求的市场机遇;二是国际国内市场调整、城市化率提升、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对技术装备需求的机遇;三是世界经济在复苏期,技术装备的发展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而带来的市场机遇。

在三大机遇前提下,能否抓住发展机遇,我国装备制造业也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先进技术装备高端化的挑战,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升级版的高端装备,衡量的是产业/企业是否具备核心技术能力;二是产品需求个性化的挑战,衡量的是产业/企业对市场的响应能力;三是市场国际化的挑战,衡量的是产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十三五”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优化的阶段演化期。我省装备制造业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变化,妥善应对挑战、推动转型升级,逐步实现湖南装备制造向湖南装备创造转变、湖南装备产品向湖南装备品牌转变,完成湖南装备产业做强做大的战略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和省政府《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引领为支撑、转型升级为主线、两化融合为手段,以“高端化、国际化、智能化、制造服务一体化化”为主攻方向,坚持培育发展高端装备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相结合、增加高端装备产业增量与优化传统装备产业存量相结合,推进装备制造业向装备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实现装备制造业“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战略目标,促进装备制造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技术引领、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技术引领和技术创新来创造和满足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装备制造业创新新模式,促进我省装备产业比较优势转变成产业核心技术竞争优势。

2、政府引导、市场导向。树立“市场引导企业、产业服务市场”理念。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部门的市场需求为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以技术引领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为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优化的努力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努力提升湖南装备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3、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坚持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融合,以装备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装备产业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融合、装备产业与服务产业相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促进装备产品和技术向高端化、高品质、高附加值升级,实现装备产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再创新。

4、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积极推进产业技术与产业资本一体化扩张战略,加速装备产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引导具有一定条件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整合国际国内产业资源,依托核心竞争能力组建国际化成套系统的供应商或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引导中小企业靠大靠强,促进产业资源的纵、横向优化组合,优化装备产业技术创新链、配套价值链;推进装备产业淘汰、消化落后产能,引导装备产品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兼并重组,做强做优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1、产业效益

主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12%,2020年达到15000亿元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8~10%,2020年达到4500亿元以上;利税年均增长8~10%,2020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实现出口交货值1500亿元以上,出口占产业主营收入10%左右。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排名进入前10强,中部区域进入前2位。

2、创新能力

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亿元主营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0.75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智能化工程机械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技术装备、新能源发电技术装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智能制造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0%以上;建成30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60个智能化车间;工程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等主导装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4、组织结构

培育千亿企业1~2家、百亿企业15~20家;培育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服务供应商5~10家;建成10个标志性产业集群和2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十三五”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围绕加快装备制造强省建设,湖南装备制造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和产业问题导向,紧紧抓住“发展高端、强化基础”2个发展重点,推进全行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湖南装备“装备中国、装备世界”做出杰出贡献。

(一)发展高端装备,提升装备产品市场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从“能做”向“做好、做精”转变,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可靠性,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以干线轨道交通、区域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国际国内三大市场需求为目标,实现“高速、重载”技术创新战略向“绿色、智能”技术引领战略的提升。重点发展重载货运机车、快速客运机车及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市域动车组、绿色智能城轨车辆、储能式有轨/无轨电车、双源制轨道工程车、中低速及中高速磁悬浮列车等重大技术装备以及牵引传动及网络控制系统、数字化控制系统、碳化硅变流系统、永磁同步电传动系统、牵引变压器、牵引电机等关键部件,打造以轨道交通整车研制为龙头,以电力牵引技术为基础的国家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和全球领先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2、高端工程机械装备:以技术高端化和市场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智能化工程机械集群系统、多功能工程机械成套装备、节能环保型绿色工程机械装备、智能型地下掘进成套装备、海上工程机械成套装备、散装物流成套技术装备、大型露天矿综采技术装备、军事工程机械技术装备、消防救护装备、灾害应急装备、环卫装备、园林作业装备等,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再制造水平和后市场服务能力,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和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2~3家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企业。

3、高端电力装备:瞄准“特高压坚强智能电网”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大容量、特高压、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输变电设备,以“大容量、高效率、高可靠性”技术提升新能源发电设备,重点发展1000Kv交流和±800Kv输变电成套技术装备(包括500Kv及以上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电流电压互感器、110Kv-500Kv封闭式组合电器、电力电缆等);2Mw及以上智能型风力发电成套系统、太阳能发电设备、地热能发电设备以及智能配电系统、智能计量系统、智能用电终端;重点发展核电技术装备,包括核电变压器、核电电机、核电泵阀、核电电缆以及核电应急安全技术装备等,打造2~3家具备电站设计、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运营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供应商或企业集团。建成南方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4、航空航天装备:抓住“低空开放”和国家发展通用航空装备的重要机遇,按照“保军促民”和“军民融合”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通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民用航空发动机等整机系列产品以及起落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应用装置、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建设国内重要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和北斗卫星应用示范基地。

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按照燃油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优于5L/100Km和商用车新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要求,重点发展节能内燃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乘用车、节能柴油商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替代燃料商用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新能源专用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整车产品,发展高压共轨系统、高效自动变速器、发动机冷却模块、增压系统、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混合动力车用电机、电控系统、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轻量化部件等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规模进入全国前10位。

6、高端节能环保装备:为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先进技术装备的迫切需求,做强做优节能降耗、环保治理、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高端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含脱硫、脱硝、脱汞、除尘、尾气净化等)、水污染治理装备(含城镇污水、有机废水、化工废水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含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建筑废弃物、农药污染场地修复等)、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含废弃电子产品及污泥回收、废旧铅酸电子资源化利用等)、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节能装备产业重点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电气传动装备、高效生物质锅炉、高效智能型燃气锅炉等产品。2020年,高端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成为湖南装备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7、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应用:依托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发展数控高速、高效、高精磨削机床加工成套系统、大型数控立、卧式拉床、数控双端面精密磨床等高附加值数控装备;发展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装备,发展医药食品等包装成套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

8、海洋工程装备与特种船舶:重点发展大型海上吊装设备、大型海上桩基设备、轨道式场桥、轮胎式场桥、航道疏浚设备、海上钻探设备、深海机器人、船舶动力、特种内河船舶等产品。

9、农业机械装备:围绕“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发展满足南方丘陵地区和东北地区不同要求的“安全多能、自动高效、精准智能”的环保型农业机械装备,重点发展高效能联合收割机、无极变速大型拖拉机、水稻全程种植机械成套装备、精准自走式施药机械、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种苗繁育加工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成套设备、茶叶加工成套技术装备、中大型粮食烘干成套设备、甘蔗联合收获机和甜菜收获机等,突破数字化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农业机械精确控制技术和装备、农业机械田间高精度导航技术和系统、田间作物信息大数据技术和系统、农地环境在线监测物联网技术和系统、成套农地及作物生长管理软件技术等。

10、特殊用途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应急产业技术装备,包括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应急运输技术装备、应急救护技术装备等;大力发展旅游技术装备包括豪华游轮、豪华游艇、旅游房车、游乐装备设施等;积极发展检验检测技术装备,发展数字诊疗技术装备包括多模态分子成像、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低剂量X射线成像、新一代超声成像、复合内窥镜、新型显微成像、大型放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等具有特殊用途的技术装备。

(二)强化基础配套,夯实装备产业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从“知道做”向“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转变,改变多年来产业基础薄弱,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工艺长期受制于人的落后状态,夯实产业发展坚实基础。

1、基础零部件:重点发展能满足重大技术装备主机的高端轴承、高压大流量智能化液压元件及系统、气动密封件、齿轮变速箱、高强度紧固件、高端阀门、伺服机构、超硬刀具等,主攻方向是提高产品精度、一致性和可靠性。

2、基础材料:重点发展与基础零部件产品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材料,特别是小批量、特殊用途的优质专用材料,如特种钢材、优质铸锻件、高温耐热合金材料、高档绝缘材料及成型件、高性能密封材料(如橡胶件)、特殊功能材料等。

3、基础工艺:重点发展与装备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工艺协作中心,科学布局建立省内协作配套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专业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先进焊接、下料配送等工艺服务中心建设,彻底改变省内协作配套水平不高导致的装备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差,成本高的困局。

4、基础共性技术:重点发展装备产品可靠性设计技术、产品功能结构优化设计技术、整机与关键部件可靠性匹配设计技术、装备数据采集与分析建模技术、工业性验证方法与技术、环境试验与评价技术等先进基础共性技术。

五、“十三五”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主要任务

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发展战略,解决装备制造业目前存在的普遍性、基础性、体制机制性问题,落实“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智能制造、质量兴业、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人才培育”八项发展任务,确保实现我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目标。

(一)创新驱动谋发展

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围绕“创新驱动”和“创新引领”发展引擎,加强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搭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

1、加强基础研究,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遵循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发展规律,把握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大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试验基础优势,开展装备产业基础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研究,攻克创新设计、基础工艺、实验验证、可靠性及功能安全预测等共性技术。建立、完善基础数据库(包括产品数据库、工艺数据库等)和设计模型,完善标准体系和工业实验验证平台,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2、坚持企业主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遵循产业链同步创新、同步发展的科学规律,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链。“十三五”期间,打造先进轨道交通、高端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新能源装备(风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技术装备、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应用、农业技术装备等“十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创新服务体系,搭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装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打造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3~5家。鼓励制造企业与用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发展公共检验检测和认证等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

(二)优化结构促转型

我国正处于工业技术升级的工业化中后期、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的高峰期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保障。装备制造业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升级需求,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产品向高端智能化发展,满足并创造市场新需求。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端装备;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从低端装备到高端装备、“初级产品加工”到“高、精、尖”产品制造的转变。

2、坚持运用市场规律,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坚持市场化规律运作,在淘汰落后工艺、耗能耗材高、性能价格无比较优势的企业和产能的基础上,切实把化解产能过剩与推动产品升级、推进资源重组、提升装备工艺、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节能减排、加强安全生产等有机结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装备制造业一般性过剩产能,要坚持“提升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的发展思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企业破产、抑制重复性投资和同质化招商、淘汰落后等手段,实现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3、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装备产业空间布局。坚持“细分市场、错位发展、精准定位、做精做优”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的产业定位理念,立足国际市场视野和区域比较优势,推进差异化发展。重点推进株洲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及动力装备、长沙工程机械装备、智能化装备、湘潭新能源装备、高端矿山成套装备、衡阳输变电装备等区域产业集群建设,支持“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鲜明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4、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和完善装备制造协作配套体系。坚持走“专业化、精细化”技术创新之路,围绕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专、精、特”协作配套企业,加快提升装备制造本省配套率。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地方主导装备产品,加快产品技术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换、研究开发配套零部件,实现地方主机配套;鼓励主机企业通过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式培育产业配套链。“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汽车、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主导产品本省配套率的提升。

(三)质量兴业创品牌

为应对装备产品市场需求升级和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加强质量建设,完善行业标准,打造湖南装备知名品牌,实现“湖南装备,装备中国、装备世界”已成为实现我省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要求。

1、推进质量保证工程,完善装备质量保险机制。全面推进质量保障工程,尽快制定并完善我省产品安全、产品质量保险机制。加大装备产品全寿命周期质量保证能力设计水平的提升和可靠性管理,提升省产装备产品、企业形象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形成湖南装备品牌核心价值。

2、适应新型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推进企业适应国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即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调整优化推荐性标准,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标准环境。企业应依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法制要求,建立健全能适应用户复杂多变要求的企业标准体系,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活动和国家标准编制工作,体现湖南装备企业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中的话语权。

3、推进装备制造业诚信体系和知名品牌建设。积极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等活动,创建装备制造业诚信氛围。加强装备品牌建设,培育和推进产业优质品牌和名牌产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和企业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做好品牌定位,把市场需求与企业优势结合成品牌的核心价值。

(四)融合发展促升级

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与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融合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链、价值链、配套链。

1、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推动跨界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广泛应用,通过“制造+互联网”,推进装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创造装备产业经营销售新模式、装备制造新业态。推动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等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融合,推动装备产品迈向中高端、提升附加值,实现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的升级。

2、破除部门产业界限,推动基础材料和装备制造的创新融合,积极支持基础材料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的协同创新。要加强装备产业专用材料工业的前瞻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加大特殊用途的结构性材料、功能性材料等研发力度,提高国产装备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工艺技术水平。

3、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与装备服务的融合。鼓励企业在装备产品设计中融合用户增加服务理念,增加产品服务化功能,包括远程诊断、远程监控、数据处理、远程维护等,提升技术装备服务价值。引导企业围绕装备制造发展装备服务业,包括工业设计、市场营销、品牌运作、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提高全寿命周期服务增值在装备价值中的比重。鼓励有条件企业,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成成套设备服务供应商。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加快整合服务型制造资源,推动企业组建集“项目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选型+设备制造+安装维护+使用服务”的“交钥匙项目服务”的企业集团或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联盟,实现“单台设备制造商”向“系统集成供应商”和“成套设备服务供应商”的升级。

(五)智能制造上水平

围绕装备制造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加强装备智能制造顶层设计,全面提升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

1、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提升装备产品智能化水平。紧紧抓住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部门转型升级对装备升级改造的市场需求机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依托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装备、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等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市场需求,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产品的“两化融合”,实现智能化技术在具有竞争力的装备产业领域的重点突破,实现装备产品智能化技术升级。

2、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示范,提升装备制造过程总体水平。围绕流程型制造和离散型制造等不同工艺过程,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重点选择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食品药品制造、民爆烟花制造等领域,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建立智能化单元、智能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十三五”末,创建30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5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六)绿色低碳扩领域

围绕装备产品的绿色化,加快产品绿色设计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技术装备。

1、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材技术,提升装备产品绿色水平。重点攻克高效清洁燃烧、高效换热、余热余压利用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工业锅炉、电机系统能效水平;重点突破铸造、锻造、热处理等高能耗工艺节能降耗关键技术,降低装备制造过程平均能耗水平,实现绿色生产;加快推进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等材制造技术、轻量化技术等节材技术在装备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进一步降低物耗成本。

2、鼓励发展节能高效技术装备,加快淘汰高耗能机电产品。推动高效电机、低损耗变压器、节能汽车等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使高效节能产品和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积极推荐节能产品和落实高耗能产品淘汰目录,加快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深化工业节能减排工作。

3、鼓励发展再制造,积极参与“十三五”循环经济科技行动计划。围绕循环经济重大工程任务,要建立和完善装备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进一步强化绿色消费的引领,增强用户对再制造产品和技术的信心;建立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公共技术平台,完善再制造技术标准。

(七)国际合作拓空间

积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坚持湖南装备装备中国、装备世界的发展理念,积极打造成套技术装备系统和服务的国际供应商。

1、加快提升承接国际装备成套工程能力,扩大国际市场空间。鼓励省内装备制造企业共享共建国际营销渠道和资源,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上下游企业构建出口产业链联盟,助推企业抱团走出去,实现产能战略转移。以国际合作中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援助项目、贷款附加条件等为突破口,抓住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的设备需求,扩大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铁路成套装备、工程机械装备、风电成套装备、电站成套装备、输变电成套设备、矿山设备、食品包装机械设备、环保技术装备等技术装备出口。

2、努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国际市场影响力。努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彻底改变出口低成本、产品低质量的形象。要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鼓励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电力装备、机床工具等制造企业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鼓励出口企业拓展出口产品产业链,实现由单一产品出口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维护保养等环节延伸。

3、鼓励整合国际产业资源,打造新型装备国际供应商。探索以合资、合作等多种投资运营方式,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面服务。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建设基于进出口业务、海外投资和国际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优势企业组建国际营销产业联盟,实现单一产品出口向技术、资本、管理、服务一体化出口模式创新。设立国际并购基金或融资租赁平台,引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转移,支持企业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通过国际合资合作新模式,实现装备产能系统性走出去。

(八)人才培育强支撑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知识型产业,需要一批具有献身精神的装备制造企业家、技术人员、蓝领技工等一批产业人才,打造我省装备产业人才培育体系是确保人才资源来源的重要基础。

1、建设多层次多类型装备产业高等教育培养体系。装备制造业在转型期迫切需要培养的是现代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和现代企业家及职业经理人,高等院校应创新培养模式,改变重理论、重课堂、重考试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产业需求相关知识的培养。

2、完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湖南机械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功能,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现实产业需求相对接、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人才需求标准相对接、教学实习过程与生产制造过程相对接,通过装备职业院校与装备制造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建立高质量的技能培训运行机制,培养一批装备技能大师和现代装备制造工匠,为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和强基工程提供人力资源重要支撑。

3、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加快开放式人才培养步伐。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加快开放式人才培养步伐,为装备工业国际化提供人才保障。积极搭建集政、校、企于一体的人才集聚和培育平台,扩大人才培养宽度和深度;以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为核心,集聚各类领军型人才;搭建高层次人才学习交流平台,创造良好产业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海外人才发挥才能创造条件,营造高端装备学术氛围,增强海外人才对湖南装备产业发展的认同感。

六、“十三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引导

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动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逐年以一定比例递增,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点项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实验平台建设等关系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需求。积极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与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省产技术装备发展。

(二)完善重大技术装备质量安全保险和激励机制

推动建立并完善制造商、用户、保险机构三位一体的产品质量安全保险责任制度,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增强质量安全责任意识,积极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安全保险。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奖励办法”,规范评定程序和奖励资金使用办法。

(三)加强企业拓宽市场的协调服务力度

建立装备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建立省产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目录并定期更新和发布,积极推动省产装备在国际国内工程建设和国内其它行业技术升级改造中的推广使用。

(四)拓展装备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设立装备产业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军民融合投资等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劵、中期票据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为初创期、成长期的装备制造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积极协调各级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票据融资等创新型贷款新品种,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等特色金融理财产品。

(五)创新装备制造业管理机制

建立省产装备制造业落后产品技术目录管理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剩生产能力预警制度。加快研究制订限制装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淘汰传统装备一般性落后生产能力等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推进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制定装备制造业兼并重组、整合产业资源,引导装备制造企业“投优靠强”,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产业链升级为纽带、具备技术和资本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装备产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

(六)努力营造装备制造业良好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行业组织管理,构建高效合理的行业协调体系。充分发挥省机械工业协会和专业协会在装备制造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会应建立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发布行业动态、市场供求、产业技术、经济运行状况等行业信息,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反应的相关问题,在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技术进步等专业范围发挥其对政府的技术支撑作用,为装备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工程机械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装备,广泛用于建筑、水利、电力、道路、矿山、港口和国防等领域,具有经济拉动力强、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等特征,在装备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南省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产业的资产比重、收入比重和利润比重一直位于全国首位为应对新形势给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湖南制造强省建设,促进工程机械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特点

1、行业地位全国第一。2015年,全省工程机械产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0.99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7.6%;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52.56亿元,完成新产品产值646.67亿元,完成产品出口交货值80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6.2%,实现利润29.52亿元,实现利税58.09亿元,湖南已成为全国工程产业最大生产基地。“十二五”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经济运行情况见下图。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十二五”经济运行图

2、产业集聚不断夯实。“十二五”期间,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并列入2015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形成了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拥有“海陆空”全方位工程机械产品,产业链在初步完善。

3、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湖南省拥有中联、三一、山河、江麓、铁建重工等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龙头企业年研发资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5%。湖南已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3600吨级履带吊车、1000吨级全路面汽车起重机、300吨级电动矿用自卸车、(TBM)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和碳纤维臂架混凝土泵车等工程机械高端技术装备。

4、全球步伐不断加快。中联重科先后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意大利CIFA公司、德国M-TEC公司、荷兰Raxtar公司、意大利LADURNER公司,设立北美研发中心,在意大利、德国、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基地;三一集团在美国、德国、印度、巴西、印尼等5国设有研发制造基地的基础上,收购了世界混凝土头号品牌普茨迈斯特100%股权。

(二)主要问题

1、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湖南工程机械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转型缓慢,发展受阻。国内市场持续低迷,突出表现在低端产品制造能力过剩、同质化低价竞争,体现综合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的重大技术装备不多,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重大装备、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

2、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湖南工程机械主机产品本地配套率平均不足30%,大量外协、外购件采购于省外。关键核心零部件地方配套能力不足,导致主机企业存在交货周期长、成本高、服务不及时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本省配套企业技术基础较弱,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难以满足主机企业需求。

3、工程车辆管理方式亟待改善。一方面,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泵车和消防车被纳入汽车管理范围,2014年1月1日起,公安部“机动车登记系统”升级,全国范围内总重超55吨限值产品无法注册登记,国内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全面滞销,超大吨位工程机械装备发展受阻。另一方面,工程机械二手设备交易管理缺乏监管措施,入市门槛低,市场上大量流通着高能耗、高污染、低效和不安全产品。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趋势

1、产品技术高端化。随着电子技术、微电脑技术、传感技术、电液伺服与控制系统集成化技术、模块化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工程机械产品的广泛应用,工程机械产品的综合技术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品技术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设计模块化。采用模块化设计原理、方法和技术,通过电子计算机,采用三维数字化建模,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基础零部件优化选择与分析计算,生成工程图并进行三维虚拟装配和模拟试验。

二是产品智能化。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微机或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控制装置使机械、液压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实现各种工况下自动判断、电子功率优化、变速箱自动控制、电子调速、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自诊等。

三是设备人性化。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开发美观易懂、操作简单且具有引导功能的人机界面,简化操作程序,实现机器与人的相互协调;改善操作人员的工作条件,提高人机安全性、驾驶舒适性,提高生产效率。

四是功能多样化。作业功能多元化是近年来工程机械装备出现的新技术特点,也将是未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对液压系统的合理设计,使得工程装置能够完成多种作业功能;研发快速可更换联接装置,实现各种附属作业装置的快速装卸及液压软管的自动联接。

2、产品需求个性化。工程机械产品应用领域总体朝着需求多变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两级化发展特性更加凸显。一方面以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式生产,满足产品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谋求占领全球重型工程机械大型化产品技术及市场的制高点,成为特大型、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机械供应商。

3、产品节能环保化。随着道路用发动机国四排放标准的推出施行和非道路国三标准的强制实行,加强新能源工程机械研发和工程机械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加快CNG/LNG驱动、电驱动及混合动力驱动等工程机械产品开发,是工程机械产业环保绿色化制造、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二)机遇和挑战

1、《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机遇。《中国制造2025》把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核心,为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加速智能化进程,发展高端工程机械产品,推动企业设计、制造、工艺、管理等各方面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发展良机。

2、“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设立的机遇。“一带一路”是2015年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绝对优先领域,而亚投行的筹建和丝路基金的设立将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提供资金融通支持,二者都将为工程机械设备出海和行业成长带来新机遇。

3、海外新兴市场蓬勃发展的机遇。目前,以印度为代表的海外新兴市场正在飞速发展:印度建筑工业是其经济和吸引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占到印度总项目预算的40%~50%,其进口每年增长为7~8%,同时印度铁路货运量在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

4、发达国家制造业振兴计划的挑战。发达国家实施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美国先后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政府推出了《“工业4.0”战略》,欧盟国家提出“再制造化”目标:将工业占GDP的比重从现在的15.1%提升到2020年的20%。发达国家制造业振兴计划,对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形成了巨大挑战。

5、节能减排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挑战。目前,湖南工程机械产品绿色设计能力及其软件支持工具薄弱,产品再制造能力和水平发展滞后,缺乏绿色制造技术规范、标准、法规体系,行业绿色制造水平较低。随着道路用发动机国四排放标准的推出施行,非道路发动机国三标准也已经开始强制实行,节能减排标准的提升,将加快工程机械产品向绿色制造、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6、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持续低迷和产品去库存的挑战。受房地产等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增速减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存量设备饱和度较高、工程机械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业内竞争加剧,景气度持续低迷,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要想生存和,还须研发高端装备以及开拓产品后市场,多方面扩展业务范围。

三、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产品技术高端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为动力,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通过培育千亿级企业,发展重点产业集群,完善工程机械全产业链配套能力,加快实现湖南从工程机械大省向工程机械强省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引领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水平,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2、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工程机械产业领域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综合运用财税、产业、金融、土地、人才、贸易等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高端领域集聚,全面推进领域深化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3、高端智能化与集约绿色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和牵引作用,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程机械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推动产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提升;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配套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合理规划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战略重点项目,实现重点领域突破。

(三)发展目标

1、产业经济规模。到2020年,工程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70亿元;“十三五”期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2、产业组织结构。将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长沙经开区、常德经开区等2~3个工程机械标志性产业基地,培育中联重科、三一重工2家千亿企业集团及铁建重工等3家100亿企业,发展2~3家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企业。

3、产业创新能力。建设1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和工业技术研究基地,新增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3~5家,新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以上,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培育7~9个湖南标志性品牌产品。

4、产业技术水平。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平均先进技术水平,主机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0%,核心零部件本省配套率达5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0%;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4.5%,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期末提高2个百分点。

四、发展重点及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1、重点产品

(1)实现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等重型工程机械类主机产品的高端化:2020年主机产品MTBF提高30~50%;排放限值达到欧3以上;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2)重点发展高端工程机械产品:

①大型、超大型工程机械产品;

②高危极端环境下的工程机械及工程机器人;

③能源多样化工程机械产品,CNG/LNG驱动、电驱动及混合动力驱动工程机械产品生产,

④电传动综合技术工程机械产品;

⑤智能化高等级路面维修养护成套设备

⑥军事工程机械技术装备

(3)关键配套零部件:重点开发专用柴油机、重卡底盘,高可靠性的传动部件、重载精密轴承、柱塞型液压马达、液压泵、液压阀等。

2、关键技术

研发工程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制造及实验验证技术、工程机械节能技术、智能工程机械核心技术、成套工程机械装备系统集成技术、模块化设计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网络集成制造技术CIMS、节能减排技术、工作装置轻量化技术、减震降噪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工业设计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等。

3、智能制造

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试点,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柔性敏捷生产等技术的生产应用,重点突破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技术,开发关键工段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

(二)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既有的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掘进机械、桩工机械、工程及养路机械制造等基地,加速提升产品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现代制造、维护检修、关键系统及部件配套等能力,形成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主体,湘潭、衡阳等地特色配套,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抑制产业盲目发展,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主要任务

(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以多种形式引进智力、筹集研发资金,形成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整合在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资源,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核心零部件及重大技术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知识创新基地,开展基础应用、高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提升湖南工程机械产品绿色自主创新设计能力,重点突破工作装置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再制造、智能零部件等关键技术,提升产品能效和资源利用率,推动技术、产品、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新能源工程机械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重点研究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发动机应用与控制、高蓄能电池、能量回收等技术,加快LNG混凝土机械、纯电动挖掘机、混合动力汽车起重机等CNG/LNG驱动、电驱动及混合动力驱动等工程机械产品开发。面向工程机械开发成套再制造工艺及装备,建立行业和部门的拆解及零部件再制造技术规范。通过应用工程与产业示范,为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工艺与装备保证。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仲裁、咨询、担保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产品化、产业化。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融合渗透,着力开发信息化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研究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柔性敏捷生产等技术和装备的生产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一体化,提高企业两化融合综合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选择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培育建设试点,鼓励企业使用大型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装配线等智能化制造装备,推进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建设1-2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园区。

(三)夯实产业基础能力

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资源,筹建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攻关;加大对“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四基”领域重点项目研究。鼓励工程机械整机生产企业进行零部件自主研发制造,向全产业链扩展,重点解决重卡底盘、配套动力、核心液压元器件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难题,加大高频比例阀控制、大流量径向柱塞泵高压化、阀体铸造等液压元件相关技术研究力度,鼓励整机与配套企业联合攻关,支持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引导整机企业和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推进工程机械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扶持本地零部件配套企业,通过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管理支持为其快速成长提供条件,以国际领先产品为标杆,培养一批生产关键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的全国知名生产商。合理利用外资投入、中外合资等方式,引进高端关键零部件生产厂商,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同时通过溢出与产业带动效应促进本地配套企业的发展。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工程机械企业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纽带,整合产业资源,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群化、集团化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工程机械产品结构,鼓励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错位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对重点发展产品领域的技术进步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进,加快实现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适应世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工程机械产品。

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服务外包、融资租赁、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五)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开展融资租赁等业务,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境外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通过“结伴出海”等方式,深化产业合作,扩大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投资建厂,建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基地,完善运营维护服务网络建设,引导企业融入当地文化,加速产品和研发、人才及服务的本土化进程,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和承担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企业同具有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国外企业合作,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和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及技术水平。

(六)加快建设工程机械后市场服务平台

建立工程机械身份识别码申报、备案及查询系统和智能化服务管理系统,规范交易税费征管、强化市场监督、防止假冒伪劣。有序推进二手工程机械设备和再制造工程机械产品规范流通,建立二手设备和再制造设备市场交易评估、定价机制和落后设备淘汰报废制度。加快后市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互联网融合,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运营管理、维护维修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六、政策措施

(一)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建立银企信息导向平台,定期向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企业发布国家金融投资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和向银行提供优质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实现银企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链接,确保重点企业资金需求;杜绝向企业乱罚款、乱收费和乱摊派等行为;支持工程机械优势产业兼并重组和强强联合,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参与国际合作;落实对工程机械企业的各项税收、金融、土地、政府采购、进出口等的优惠政策。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对工程机械产业关键、共性、前瞻性技术公关、重点企业的创新平台等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支持政策;建设专业二手设备交易市场,健全二手设备管理制度;加快研究二手工程机械产品区域淘汰标准及制度;进一步研究大型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泵车、消防车等超大吨位特型车辆的上路管理制度并积极向国家提出相关建议,促进超大吨位特型车辆的发展和出口。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鼓励省内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搭建企业海外融资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为工程机械优势企业提供在税收、金融、土地、政府采购、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先采购国内节能降耗型产品;加大对“首台套”销售扶持,使之批量推向市场,引导产品发展方向。

(四)着力扩大对外开放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开展“一带一路”对接,通过“企业结伴出海”等方式,推动湖南工程机械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国际两大市场;对二手工程机械产品出口财税制度进行研究;建设工程机械二手设备(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拓展二手工程机械产品流通渠道;鼓励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或设立产品经销网点,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工程机械专业展览会,扩大湖南工程机械产品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产品出口;进一步完善再制造工程机械产品的出口鼓励政策和措施,拓展二手设备的出口渠道;鼓励湖南工程机械企业进入“一带一路”工程设备配套或工程总承包名单。

(五)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点支持工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重点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能力;统筹并制定实施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政策,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省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三一、铁建、山河与重点高职院校工业职院、机电职院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发挥工业企业、院校办学双主体作用,健全工业企业参与制度,联合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轨道交通装备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所需各类装备的总称,是国家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的主要载体。主要涵盖了干线轨道交通、区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载设备、通号装备、运控装备和路网装备。湖南是中国最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加快湖南制造强省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湖南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特点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地,先后获批国家轨道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产业链条完整,产业优势明显,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12.73亿元,同比增长10.9%;完成新产品产值486.56亿元,同比增长17.8%;出口大幅度提升,完成产品出口交货值81.73亿元,同比增长254.9%;产品销售率为98.3%。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7.47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利税110.55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利润70.62亿元,同比增长24.9%。“十二五”期间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主因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1.5%。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品覆盖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所有领域,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铁路敞车及机车电机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轨道交通行业机电零配件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80%,交传货运重载干线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25%和10%以上;国际市场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进一步夯实。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二五”经济运行情况见下图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二五”经济运行情况图

2、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截至2015年底,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64家,其中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车电机有限公司三家企业是中车旗下一级子公司,中国中车在全国近30个城市共有5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一级子公司,湖南株洲是布点最多的城市。此外,还有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是中国南方最大的铁路车辆生产企业。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覆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所有领域,已形成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物流配套于一体的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成为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集聚区。湖南省的电力机车产品已经占全球市场的20%,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已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拥有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际级重点实验室、6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中心。在电力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等领域掌握了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研制基于超级电容储存电能技术作为主动力能源的“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制造商,掌握了世界高端A型地铁车辆设计、制造技术和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制造技术。“轨道交通用3300V等级IGBT芯片研制及其应用”填补国内空白。“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直线电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系统”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达74%,共获得专利722多项,荣获国家专利金奖1项。

4、人才洼地效应显现。全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仅有的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均在我省株洲市,我省有4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轨道交通行业科技专家,140多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万余名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工程技术人员。一大批科技人员主持或参与了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南大学铁道学院、湖南大学电气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为产业发展提供着人才支撑。

(二)主要问题

1、原始创新能力仍显不足。我省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专长于产品开发应用,基础性研发重视不足,在科技储备、设计仿真和试验验证等原始创新能力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2、产业基础配套相对薄弱。产业核心基础器件技术和产品全方位配套相对薄弱,还未完全形成一批“高、精、特、专”产品配套企业群体,产业基础工艺相对落后,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有待升级,轨道交通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3、企业话语权仍有待提升。我省轨道交通装备龙头企业都是央企在湘子公司,公司的决策很难在企业本级形成。在城际动车组方面,我省产品虽然大批量出口,但整车产品尚未能进入国内动车组市场。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地缘政治环境等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地把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加快产业升级,实现新跨越。

(一)发展趋势

1、国际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

全球掀起新一轮高速铁路网建设高潮:2020年,欧洲规划新建高速铁路10000km和改建既有线路15000km的遍及全欧的高速铁路网。美、英、日、韩等国近几年相继推出了建设高速铁路的巨额投资计划。欧洲铁路工业联盟(UNIFE)预测,未来10年,铁路工业市场产品的年生产总值将以1.5%-2%的速度增长。

国外高速列车运营速度持续提升,车体结构和动力设备轻量化,动力布置分散化,电力牵引传动系统向高效、轻便、低成本化转变,列车运行及安全保障逐步实现自动化,最高运营速度达到300km/h正向350km/h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不断向交通类型多样、交通布局网络化、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提高运行速度,发展交流传动车辆,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微机控制与诊断,广泛采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低地板轻轨车辆技术和模拟式电气控制制动系统。

2、国内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未来5年,高铁、城际快速通道及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重点,同时也将是国际国内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争夺的重点市场。国内轨道交通产业除株洲集群以外,还有青岛、长春和唐山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青岛拥有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四方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龙头企业,产品涵盖高速动车组、铁路客车和地铁车辆制造;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现有规模企业23户,其中整车制造企业2户,配套企业21户。核心企业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轨道列车生产基地,与西门子、庞巴迪等世界知名企业并处世界轨道列车生产企业先进行列;中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的唐山集群,也形成了铁路车辆、电动车组、内燃动车组、磁悬浮列车、特种车、试验车、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研发、制造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二)机遇和挑战

1、市场持续增长的机遇。2014年,德国SCIVerkehr公司发布了国际轨道交通市场预测报告,预计到2018年市场容量将突破1900亿欧元,增长17.3%,年复合增长率为3.4%。根据国家铁路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建铁路不低于2.3万公里,总投资不低于2.8万亿元,我国铁路装备需求将维持在高位。目前我国已规划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线路总里程约25000~30000公里,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下速度等级不少于15000~20000公里。按照每公里配置2.5辆左右测算,时速200公里及以下速度等级城际动车组市场需求总量约为30000~45000辆,按照30年交付完毕和30年使用寿命计算,平均每年需求量为1000~1500辆左右。未来十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空间巨大。

2、“一带一路”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辐射中亚、南亚和西亚等区域的国家,并延伸至东欧、北非,这些区域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有着迫切需求。作为绿色环保、大运量交通方式的轨道交通,必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开路先锋,同时也将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国际贸易保护的挑战。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既要面对国际巨头的打压又要突破国际标准、贸易保护、品牌影响力等阻碍,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多重压力。南北车合并成中车集团后,在资源配置、业务布局等方面还不够明朗,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

4、市场本地化的挑战。由于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都是“大产品、小市场”,消费客户是特殊的群体,每年的订单需求都要由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来决定。各地政府在投资发展本地城轨地铁线路时,为了带动本地产业的发展,往往要求各投标企业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和在当地进行本地化配套。

三、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制造绿色智能、拓展国际空间、打造主导品牌”发展思路,以满足干线轨道交通、区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重大需求为目标,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发展,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围绕国际国内铁路和城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研发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新型轨道交通装备,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创新引领原则。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突出绿色智能,坚持走“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路线,加强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应用性技术研究,形成引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

3、协同发展原则。坚持整机装备与关键系统及核心部件同步研发、同步技术进步的协同发展机制,发展一批高起点、专业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配套企业,为产业的创新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4、提升服务原则。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试验验证、系统集成、认证、监理咨询、运营维护、工程承包、维修、维护保养、物流、租赁等产业链前后端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打造提供全寿命周期服务的企业集团。

(三)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以株洲为重点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以轨道交通整车研制为龙头,以电力牵引技术为基础的国家级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制造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1、总体发展规模目标。到2020年,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主要产品技术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初步构建全球的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体系,轨道交通装备服务业收入提升到20%以上。努力将湖南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力机车之都”。

2、创新能力建设目标。坚持自主创新,将轨道交通“高速”、“重载”技术引领战略向“绿色”、“智能”技术引领战略进化,形成引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的创新能力。集群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提高到80%以上,申请专利10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200项以上),R/D投入达到5%以上,新建3~5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研发平台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新建2~3个专业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建2个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面实现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自主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产业组织结构目标。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2020年培育出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企业2家(中车株机、中车株所),过100亿元企业4家(中车电机、中车物流、联诚集团、中车长江株洲分公司),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培育一批与以上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产业价值链、产业配套链的中小企业,建设关系紧密、结构优化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4、智能制造发展目标。到2020年,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0%,产品设计数字化工具普及率达到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

四、发展重点及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1、重点产品

(1)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大力发展动力集中型动车组、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组、双层干线动车组、城际动车祖。深入研究动车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以及整车联调和试验验证等相关技术,形成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完成自主化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产品系列工程化验证和运用考核。目标速度登记350km/h;编组方式:8辆编组,4动4拖:轴重:≤17t的高效低噪新型高速动车组。

(2)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电力机车。构建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系统的研发平台,研制试用于30吨轴重重载需求的电力机车牵引变流及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关键部件及系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目标速度等级120km/h;牵引功率:9600kW;轴式2(BO-BO);轴重:30t的重载电力机车。

(3)城际快速动车组。完成120~140/140~160km/h两个速度级,适应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线路条件,兼顾AC25kV和DC1500V供电制的城际快速动车组研制、工程化验证和运用考核。

(4)储能式有轨/无轨电车。研制出适应不同技术路线(局部无供电网混合动力或动力电池;全球无供电网超级电容储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完成整车试验验证和运用考核,建立技术标准和规范。

(5)新一代中速磁悬浮列车。在自主研制常导短定子中低速磁悬示范列车的基础上,构建中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平台,建立技术标准和规范,研发系列化磁浮工程车。

2、关键零部件

(1)功率半导体器件。重点突破硅基IGBT、MOSFET等先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芯片的技术瓶颈,推进国产硅基器件的应用和产业发展;推进碳化硅、氮化镓等下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动力型超级电容器件。研制12000F、3.0V、10Wh/kg、100万次充放的大功率、高能量、长寿命、高安全、免维护超级电容单元器件,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储能式电力牵引技术产业化。

(3)高速动车组车轴/车轮。突破车轴/车轮用钢的冶金质量控制、材料热处理工艺,空心车轴的表面耐腐蚀和耐磨处理技术,开展高速动车组自动化车轴/车轮批量应用。

(4)列车制动系统。研制新一代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自动化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

(5)通信信号装备。突破列控系统车载ATP、车载ATO、地面RBC/ZC、地面列控中心、地面联锁设备以及无线通信宽带等关键技术,研制覆盖高、中、低速的自动化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装备。

(6)齿轮传动系统。开展高速动车组、城际快速动车组、现代有轨电车齿轮传动系统技术攻关,突破齿轮热处理、轻合金箱体铸造、在线故障诊断等技术,开发出适合不同平台的齿轮传动产品。

(7)车钩缓冲系统。突破城轨车辆和高速动车组车钩集成制造工艺、过载保护、吸能等技术,开发出半自动、全自动、半永久车钩系列产品。

(8)减震降噪基础零部件。加快提升空气弹簧、抗侧滚扭杆、弹性铁垫板、减震器、轨距挡等国内轨道交通弹性元件性能。

3、关键共性技术

(1)新型车辆车体技术。应用镁铝合金等新型材料,开发适用于城际快速动车组和现代有轨电车,并满足EN12663标准要求的轻量化车体。

(2)高性能转向架技术。研制粘着重量利用高、动力学性能优、不同轴系列、不同机型配置的转向架系列。

(3)电传动系统技术。完成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推进馈能式双向变流技术的应用;推广永磁电机驱动技术与无齿轮直驱技术。

(4)储能与节能技术。加快大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的研制,利用超级电容优异的充放电性能,实现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全线无供电网运营和能量可循环利用运营。

(5)制动系统技术。研究高速动车组、快速动车组、现代有轨电车制动控制技术,完成装置及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

(6)列车网络控制技术。自主开发适用于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城际快速动车组的网络控制系统,及规范性、标准化、系列化的现代有轨电车用以太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平台。

(7)通信信号技术。重点研究先进轨道交通安全处理平台技术、车地信息交换及安全通信技术、行车许可安全分配及优化技术、列车自动驾驭技术(ATO)、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全寿命周期维护保障技术、高速列车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等。

(二)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既有的高速列车及城轨车辆制造、大功率机车制造、货车制造、工程及养路机械制造、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制造等基地,突出重点和特色,促进形成具备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现代制造、维护检修、关键系统及部件配套等能力,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到“十三五”末形成以株洲为主体,长沙、湘潭等地配套发展的全球领先、规模经营、持续发展、布局合理的产业新格局。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

一是明确创新方向。在“高速、重载、便捷、环保”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产业朝着“绿色、智能、多样性”方向发展,提供环保、安全、准点、舒适的全新服务。二是聚集高端人才团队。落实好“万名人才计划”、“5211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聚集。通过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专业人才海外培训,主导参与制订一批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等措施,建立专家队伍,培养行业领军人才。三是构建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平台。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为依托,建立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和新产业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与国际国内知名院校、研究机构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构建国际化、开放式的科技创新联盟。大力推进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制造,持续加强制造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工艺设计协同管理,制定基于全三维技术的工艺管理规范,全面推广应用工艺仿真和三维工艺技术,加快推进PDM和CAPP在工艺系统的集成应用,完成三维工程化应用试点推广,全面提升现场制造和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四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企业自主研发和承担国家项目,在储能技术、信息化与无线重联技术、永磁牵引与变流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快速推进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基础器件研究,针对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力、自动控制等工业领域发展需求,开展新型轨道交通装备、大数据智能化、高能量密度先进装备、轻量化环保材料等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二)培育市场主体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作、并购、重组、裂变等多种形式拓展市场空间和产业领域,同时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工作,加快智能制造步伐,加速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积极融入中国中车国际化发展平台,持续跟踪市场政策环境变化、需求动态等情况,加快海外布局,开拓海外市场。立足现有基础,积极推动全省范围内轨道工程机械装备行业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形成竞争合力,加快打造新的龙头企业。全力协调央企总部,力争中车长江车辆株洲分公司、铁建重工株洲道岔分公司等取得独立法人资格,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聚集发展配套企业。鼓励配套企业进行欧盟TSI标准、美国AAR技术标准等国际标准体系技术和产品认证,围绕易耗件和通用件产品,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全球配套能力,把株洲建设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品主要采购地。支持配套企业进行国内标准、行业标准认证,加快和国内主机企业产品认证、装车试验,进一步提高本地配套企业市场份额和配套能力。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强化产业链招商,有针对性地在地铁/城轨车辆的车钩连接件、制动系统、转向架减震器等领域引进现有稳定成熟的配套企业落户湖南,提高本地配套率。

(三)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拓展轨道交通产品领域。把握高速重载,绿色智能方向,大力发展国铁干线高速电力机车,货运专线重载机车、车辆,城市公共绿色智能轨道交通工具,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二是壮大新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专有技术、设施、渠道、品牌的优势资源,纵向延伸、横向扩散,重点发展专用电机,弹性元件、减震降噪元器件等高分子复合材料,新能源装备,深海机器人、电传动和工业变流、轨道工程机械等新产业。围绕IGBT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和系统集成应用,打造新的电力电子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发展制造服务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维保运营、工程总包业务;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举办中国株洲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博览会。协调中车集团立足现有中车物流基地,在株洲布局中车物流总部,加快物流产业发展。

(四)构建标准体系

一是鼓励省内企业主导或参与构建和完善轨道交通装备标准体系。鼓励企业按照国标委、工信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要求,优先完善关键装备的重点标准,健全与轨道交通装备质量和安全相关的重要标准,扩大标准覆盖面;初步建立适应轨道装备产业标准体系,以标准促进产业发展,重点启动实施城际动车组、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轨道交通大型施工机械、牵引电器设备与系统、跨轨式单轨交通、储能式轻轨车辆等为标志的综合体工程。二是引导、支持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建立第三方的专业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鼓励组建以国际互认为前提的合资认证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制度,加强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质量管理。三是整合“政用产学研”标准化技术力量,加强轨道交通装备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鼓励有实力的单位牵头制定国际标准,促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国内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四是以产业链为纽带,研究建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标准服务体系,促进并保障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建设发展平台

一是高起点规划轨道交通城。按照产城一体化要求,彰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特色和工业文明,城市骨架舒展、配套齐全、山水相亲、宜居宜业,高起点规划轨道交通城。谋划好产业项目布局,对照2020年产业发展目标,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布局五大产业园,即主机产业园、零部件配套产业园、新产业园、IGBT应用及电子产业园,物流产业园。二是高标准建设轨道交通城。按照“老区提质,新区超前”的规划建设要求,改造提升建成区道路、管网、绿化等设施,优化医疗卫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金融、商住、购物、休闲等生活配套,建设美丽田心。加快推进田心大道、中车大道、盘龙路、卧龙路等骨干路网建设,同步建设水、电、燃气、宽带、电视网络等。实现成网成环,互联互通,形成产业聚集发展和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新格局。

六、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组织协调

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积极探索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制定并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扶持政策、企业技术进步政策、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政策。以中低速城际动车组产品为基础,以长株潭城际铁路项目为依托,取得高速动车组生产制造资质。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实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创新发展工程,新建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工程化关键技术和重点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支持研发设计、试验验证、认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我国城际快速动车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增强协作配套能力

加快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区建设,从财政、土地、税收、信贷、融资等要素供给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抓好一批好项目,加大进出口政策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领域实现产品和技术的结构调整,提升我省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作配套体系能力。坚持整机装备与关键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协同发展,提高本省社会配套额和协作水平。

(四)积极拓展市场空间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省轨道交通装备生产企业参与长株潭城际轻轨和长沙地铁项目建设。在按照城际轻轨、磁悬浮列车、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相互联通的思路,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轨道交通示范线,促进有条件的市州建设轨道交通新能源车项目的同时,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装备首先在湖南本地应用。全力支持中车株机公司尽快完善120-140/140-160km/h两个速度级城际动车组研制,实现产品系列工程化验证和运用考核,形成我国城际快速动车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并以中低速城际动车组产品为基础,以长株潭城际铁路项目为依托,尽快取得高速动车组生产制造资质。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营造人才竞争环境,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以重点项目、创新工程、研发基地为依托,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团队,培养和造就大量面向高层次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领军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支持企业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吸引和招聘海外高端人才,扩大轨道交通装备高端人才队伍。加快轨道交通装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技术、市场变化需求,支持省内轨道交通装备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专业群能力建设,推进省内工业职院、铁道职院等行业卓越院校、重点企业实习实训资源共建共享。

湖南省电工电器装备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电工电器装备是以生产发电、输电、配电、用电设备和电工器材以及各种特殊用途电气设备等总称。主要包括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三大类。我省电工电器装备产业经过近70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中小型电力装备具有较好的配套能力,输变电装备、新能源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为加快湖南制造强省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湖南电工电器装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特点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全省电工电器装备产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5.69亿元,全国排名第11位,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84.2亿元,同比增长39.1%;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94.05亿元,同比增加13.2%;完成新产品产值465.59亿元,同比增长49.9%;完成产品出口交货值31.24亿元,同比下降4.2%;实现利税153.57亿元,同比增长26.3%。“十二五”期间我省电工电器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4.5%。湖南电工电器装备产业“十二五”经济运行情况见下图

湖南电工电器装备产业“十二五”经济运行情况图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省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用成套装备、新能源发电装备等为代表的电工电器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行业拥有湘电股份、衡阳特变、长高集团等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湘电风能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电48所国家光伏技术研究中心,行业内企业研制出来的5MW海上风电整机、1000Kv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隔离开关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已形成完整的整机制造技术。

3、特色领域实力较强。一是输变电装备制造领域全国领先。特变衡变已经拥有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系统成套能力。二是风力发电装备具备大型风电站设计制造成套能力。湘电风能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五,已经形成了包括产品研发、装备制造、风场建设、电力输送的完整产业链。三是核电装备制造技术基础良好,拥有核电电机、核电变压器、核电阀门和核泵、核电电缆以及核电管道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具备核电装备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四是配电设备智能化水平提升较快,我省已形成以威胜集团、长高集团、华自科技等为龙头的智能配电装备产业集群,包括威胜集团的智能电表和电力智能终端设备、长高集团永磁真空断路器、智能环网柜、华自科技自主研制的中小型发电厂自动化系统等。

(二)主要问题

1、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项目大幅减少,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较为严重,产品价格下滑、市场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下降。

2、产业基础实力不强。行业总体而言,基础实力不强,占全国比重仅为3.1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基础制造工艺落后,制约了电工电器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

3、协同创新能力不强。行业除个别龙头企业外,整体技术发展仍然无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技术升级主要依靠国外提供核心技术。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少,缺乏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

4、领军企业有待培育。目前省内电工电器装备行业还未出现可以与西门子、ABB等国际巨头比肩的企业,省内企业在技术和产品的深度及广度方面与国际巨头还有较大差距。

二、面临形势

电力装备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领域,市场需求的优化升级已对电力装备制造形成较大冲击,准确地把握电工电器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发展,电力装备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呈现,新能源发电技术装备、特高压坚强智能电网装备、节能电力装备将是国内外电力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趋势。

1、发电设备。发电设备总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污染、高可靠性、负荷适应性、经济性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发电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水电设备继续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水电机组,同时提高抽水蓄能式机组及低水头贯流式机组在水电设备中的比重。核电设备重点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新能源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最为迅速,风力发电的趋势是提高机组的经济性和效率,降低单位造价及发电成本。太阳能发电的重点是向光伏系统集成技术与配套产业发展,从而促使光伏产业的综合成本持续下降。

2、输变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总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容量、特高压、组合化、智能化、抗短路、高可靠、免维护方向发展。电网设备向特高压、大容量、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城网设备向紧凑型、无污染、高可靠、智能化、组合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将是配、用电设备的发展重点。电力变压器发展重点主要在提高电气性能方面寻求突破。新型材料研究和采用传热特性好、高导磁性、高可靠性的变压器材料等也是变压器发展的一个方向。

3、配电设备。高压开关及成套装置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发展热膨胀式断路器技术、组合式高压开关技术,开发GIS小型化、高性能的操作机构、免维护的断路器及二次回路智能化技术等。适用于高寒、高湿、高海拔、重污染地区的高压电器产品和铁路电气化专用设备、过电压(电涌)保护装置和电容器组开关等专用设备也是发展方向之一。在隔离开关领域,主要开发研究提高触头的接触能力、高可靠性、小型化、组合化产品。城市电网用变压器,要求具有低能耗、低噪声、免维修、自动化等性能,采用电子装置、能预测潜在故障等功能。

(二)机遇和挑战

1、电力需求持续稳定增长的机遇。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对电力的需求量逐年增加。2011~2014年电力装机年均增长约13.44%。“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化进入高级阶段,电力需求预计年均增长6%左右。按照《中国制造2025》预测,到2020年,煤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1.2亿千瓦,核电装机5800万千瓦,水电装机3.5亿千瓦,燃气轮机发电装机1.2亿千瓦,风电装机2亿千瓦,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8亿千瓦,全国需电量达到7.1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5800千瓦时。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为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国内清洁能源发电和特高压智能电网全面建设的机遇。伴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发电的大力推广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规定,湖南风电和光伏、光热发电设备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国家电网2015年建设特高压以及建设智能变电站的市场需求,为我省输变电装备制造集群和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提供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3、“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机遇。我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我国将通过合作投资推动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方面的合作将立足于能源项目、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电力装备可能以成套设备、工程总承包以及项目运营的方式实现出口,未来电力设备海外市场空间广阔。

4、产品技术标准发展滞后带来的挑战。特高压作为世界电网建设领域的尖端技术,在国际标准和国内产品、技术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体系建立与完善成为产业国际化的重要挑战。输变电设备要实现“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掌握国外的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成为重要因素。

三、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强化自主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建设产业集群、培育核心企业、打造知名品牌为重点,夯实产业基础,强化服务增值,积极拓展市场,快速提升湖南电工电器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国家骨干企业为龙头、优势企业为核心、配套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我国电工电器装备产业特色集聚区。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突破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引入和扩大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研发、制造、应用和投入,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建立起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2、创新驱动原则。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对重大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给予大力支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加强多形式的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

3、绿色发展原则。推进产业成套装备和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全产业链上的节能减排。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产业向节约、清洁、低碳、高效生产方式转变。

4、特色优先原则。立足于我省能源资源少的现状,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着重发展具有地区资源优势的新能源产业、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配电产业。以高端制造为重点,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智能电网配电、输变电等成套装备制造技术与系统集成向高端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规模目标。到2020年,全省电工电器装备产业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电工电器装备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和认证体系。构建涵盖水、风、气、核、太阳能及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多元电力供给装备研发制造体系,自主化率达到90%;输变电成套装备全面满足国内电网建设需要,自主化率达到95%。

2、创新能力建设目标。创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工电器装备创新研究中心,电工电器装备产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骨干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8%。基本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准的技术创新平台。新增国家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4个以上,新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个以上,新增国家发明专利数量200个。

3、智能制造发展目标。争取到2020年,我省电工电器装备产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0%,产品设计数字化工具普及率达到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

4、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建设5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工电器装备制造集聚区,在部分优势行业建设我国乃至世界区域性装备制造中心。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电工电器装备基础部件生产企业。到2025年,培育打造2~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行业内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电力装备制造集团;5~7家50亿元以上、10家10亿元以上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

四、发展重点及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1、发电设备

(1)风电装备。以湘电风能和中车时代为主体,大力推进海上5MW—8MW风电机组整机与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整机研发,进一步完善直驱永磁同步发电、半直驱永磁同步发电、双馈发电与异步发电技术。形成兆瓦级风电机组整机、关键零部件和输变电系统为核心的风电产业链。以时代新材、广缘科技、江麓机电、常德市飞沃等零部件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大尺寸风电叶片复合材料、偏航系统、预埋螺套(叶片专用非标紧固系统)、先进风电叶片制造技术研发。

(2)水电装备。以湖南云箭、零陵恒远为主体,拓展产业链,实现产业由产品供应向项目咨询、勘测设计、设备供应与产业服务的项目总承包经营模式的创新升级;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和制造能力,重点发展50MW以下超低水头(20米以下)贯流式机组,中小型抽水蓄能机组,构建水力发电设备产业平台;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大力开拓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重点区域中小型水电站的建设项目。

(3)太阳能发电装备。依托中电48所,开展PERC(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和HIT(本征薄膜异质结)高效太阳能电池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多晶19%,单晶21%的高效电池成套工艺技术的量产,为用户提供生产线建设解决方案。开展高效超薄柔性晶硅电池关键工艺研究,开发基于60μm-80μm厚度的柔性晶硅太阳电池。以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加快太阳能推广应用,带动分布式太阳能屋顶、太阳能大型地面电站、太阳能照明、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生态园等太阳能发电应用。以中机国际、中科恒源为主体,重点推广渔光互补、风光互补等分布式发电系统。

2、输变电设备。以衡阳特变电工、长高集团等企业为主体,推进500Kv及以上超(特)高压新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电流及电压互感器、±800千伏换流变压器、110kV-1100kV电压等级的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110~500Kv封闭式组合电器、智能型变压器等产品的研制和应用。鼓励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省内特高压交、直流和柔性输变电设备研制集团。

3、配电设备。以威胜集团、华自科技为主体,推广应用智能化能源计量仪表,重点包括0.1s级关口电能表、高精度冲击性负荷电能表、近场通信电能表、防窃电终端等产品,推动智能化电网产品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普及。鼓励威胜集团加快配电智能防火墙、永磁真空断路器、智能环网柜等智能配电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以金杯电缆、长缆科技为主体,推进风力发电机专用绕组电磁线、光伏、船用专用电缆、核电专用电缆、盾构机电缆和盐湖电缆新产品的研发,推进高压与超高压电缆附件、电缆智能监测设备、智能接地终端等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提高电器产品智能化水平和省内智能化电网设备供给能力。

(二)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网建设工程、用户端设备在智能微电网、分布式电源系统中的推广应用工程、智能配电网用户端设备“三化”(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融合工程,提升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现代制造、维护检修、关键系统及部件配套等能力,形成以长沙、湘潭、衡阳为主体,以输变电产品、新能源发电装备为重点,特色突出、配套协调、布局合理的产业新格局。

五、主要任务

(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电工电器装备产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综合发展体系的构筑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引进国外先进电工电器装备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加快国产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技术领域,要制定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完善支持政策,分步组织实施。产业科技创新要以实现电力工业科学发展为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绿色电力技术的开发应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推动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及其设备的应用开发。以增强电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重大技术的研发。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实现湖南省电力装备产业的技术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电缆、变压器、开关等行业出现的恶性竞争现象,湖南省相关电工电器装备企业应逐渐减少相关产品的产量和技术投入力度,集中利用本企业的优势逐渐转向清洁能源发电装备、特高压装备和智能配电装备领域,加大相关产品的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实现企业技术升级。整体上实现湖南省电工电器装备产业的结构调整,紧跟电工电器装备领域的发展步伐。推动龙头企业逐渐完成从单纯设备制造商向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和低碳制造,加大安全、节能、环保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高效、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等制造技术在电力装备产业中的应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力应用低碳技术,推广清洁生产,实现绿色制造和低碳制造。

(三)推动两化融合发展

智能电网的“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一体化进程,要求电工电器装备全面提升其智能化品质。强化电工电器装备制造的基础配套能力,促进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设备智能化融合,消除一、二次设备之间的明显界限。增强设备的互动性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思维,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电工电器行业结合,促使我省电工电器装备产业创新力和生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提高企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化水平,主要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等三个方面实现。我省可通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工程,重点支持电力装备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发,稳步推进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逐步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电力装备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提升关键智能部件、准备和系统的自主化能力,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湖南高端电力装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四)夯实产业基础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政策对基础性、配套性产品重视不够,很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依赖进口。薄弱的电力装备产业基础能力限制了湖南省整机能力的提升。湖南电工电器装备产业基础能力涉及材料、化学等基础学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成果转化的周期较长,转化周期甚至超过数年,单纯依靠电力装备企业难以实现。因此需要依靠企业、政府以及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对基础能力进行科研攻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利用各自的生产优势和技术优势联合研发,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以及科技政策加以扶持,加快湖南省电力装备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电力装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监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使电工电器成套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五)加快重点领域发展

风力发电作为湖南省电工电器装备产业的优势领域,应充分利用我省拥有“国家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能源风力发电机研发(实验)中心”两大国家级研发中心的优势,长株潭地区已形成强大的风电机组部件制造产业链,从发电机、风电叶片、复合材料、控制系统、主轴承、主框架到塔筒等所有关键部件和工序都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制造团队的优势,相关的配套企业已经培育出包括江麓机械集团、江南机器集团公司、株洲时代电气有限公司、湘潭平安电气集团、长沙水泵厂、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湖南崇德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的优势,龙头企业湘电集团有限公司风电装备产业包括双馈型风电机组和直驱式风电机组等两大国际市场的主流风电机组的优势,应针对风力发电领域进行重点推进,将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的工业发展核心战略中。针对我省电力变压器、风力发电,智能电力装备等重点优势领域,通过选择骨干企业并加以重点扶持,提高骨干企业研发的投入能力,使电工电器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

六、政策措施

(一)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以骨干企业为核心,重点做好产业集群规划的实施,突出扶持发展专业特色园区和产业集聚带,引导同行业企业向各专业园区聚集,选择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地方特色、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先进行分类指导。支持建立输变电产业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重点突破智能电网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应用技术方面的瓶颈。将电工电器装备行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列入省重点科技创新计划,并积极向国家推荐;技术含量高的新建项目优先进入我省国家级产业聚集区和优先列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并积极向国家推荐;对于符合规划的企业和项目优先保障建设和实施条件,在立项、规划、征地、环评、建设、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便捷、优质服务;在同等或相近条件下,优先采用省内企业产品。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电工电器装备企业。推进中小企业间合作创新,构建电工电器装备创新成果与推广应用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采取科技型中小电工电器装备企业间的联合创新,实现包括技术的联合、技术与资源的联合、技术与实力的联合。

(二)鼓励自主创新

加大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经费投入,激励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二次再创新;加强企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建立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在重点领域开展高端技术、前沿技术研究;鼓励企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省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明成果转化,制定创新性、突破性、可操作性都很强的政策措施,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中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和高新区等产业园区的创新成果和需求信息,以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对接,通过产学研展洽会等多种形式,进行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

(三)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扩大信贷规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绿色信贷,创新面向电工电器装备产业的信贷产品、服务和信贷流程,切实扩大相关信贷规模。探索电工电器企业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方式。二是支持资本市场融资。优先将符合条件的电工电器装备企业纳入省重点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重点安排省扶持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给予扶持。鼓励企业利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进行融资。引导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和基金等支持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是鼓励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外资进入电工电器装备产业领域,支持电工电器装备制造企业进入电站建设。

(四)提高开放水平

推动拥有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企业开展强强联合,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坚持区域“差异化”战略,继续支持湘电集团、衡阳特变、威胜集团、长高集团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实施兼并、收购、重组,整合产业资源。支持有影响力的展会或行业峰会落户湖南,带动配套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企业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电力装备技术,而且要开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全方位多渠道合作,还要不断借鉴国外在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新经验,推进电工电器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在满足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优势,实现“借船出海”,借鉴和利用跨国公司成熟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凭借省内企业自身优势,与协同企业形成海外市场利益共同体,扩大“走出去”的途径,并逐步在国际上形成湖南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增强人才支撑

围绕电工电器装备产业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省内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电工电器强校,建立企业和高校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关注技术人才的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加快形成一大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依托省内工业职院、机电职院、电气职院等高职院校等大力培养掌握先进电工电气制造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对其来湘创业等,给予奖励或补助。

湖南省汽车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具有高投入、高产出和社会化、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特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汽车产业起步较早,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企业来湘投资设厂,湖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为加快湖南制造强省建设,提高湖南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特点

1、产业规模能力初步形成。至2015年底,湖南省现有规模以上的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生产企业400多家,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企业51家,生产轿车、越野车、载货车、专用车、客车、新能源汽车、三轮及低速货车、摩托车等类别产品,现有200万辆汽车整车生产和改装能力。2015年,全省汽车产销量63.59万辆(未含工程专用改装车等,下同),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4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75亿元,利税达69.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0.32亿元,“十二五”期间我省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约为17.4%,已经稳居千亿产业行列。(汽车产业“十二五”经济运行见下图)

湖南汽车产业“十二五”经济运行情况图

2、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湖南汽车产业主要聚集在长株潭城市群,拥有广汽菲克、广汽三菱、长丰集团、长沙上汽、长沙比亚迪、长沙福田、梅花汽车、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众泰汽车、江南汽车、湘潭吉利、恒润高科、株洲北汽、南车时代和博世、住友橡胶、株洲齿轮、株洲火花塞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余家,产业规模约占全省的90%。

3、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汽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效果。广汽菲克扩大了产品类别,国产克莱斯勒JEEP自由光越野车成功下线进入市场;长丰猎豹重返整车主业,CS10新系列越野车受到市场热捧;长沙上汽朗逸升级版面市,丰富了湖南乘用车的产品系列;恒润汽车、梅花汽车双双成功升级为整车制造类企业,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配套体系建设明显加快。随着我省整车规模产能的初步形成,带动了一批关键零部件落户湖南,一批本地零部件企业的升级换代,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同心实业、亚新科、衡阳机油泵、德国博世长沙公司等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形成了以长株潭汽车产业集群为中心,以轿车、专用汽车为主要发展车型(包括新能源汽车),以关键零部件为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

5、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目前拥有南车时代、长沙比亚迪、长沙众泰、江南汽车、中联重科、梅花汽车、恒润高科、株洲北汽、湘潭吉利、长丰集团等10家主要整车企业、近200家配套企业,拥有新能源整车及电机电控产品一定的研发制造能力和电池材料资源优势,生产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大中轻型客车、乘用车、新能源专用车等主要车型产品,2015年,湖南省生产新能源汽车33796辆,约占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37.90万辆)的8.9%,整车销售收入130亿元,长沙比亚迪、南车时代等湖南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全国汽车行业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

(二)主要问题

1、整体产销规模偏小。2015年度湖南汽车生产量只占全国产量的2.6%,在全国省市区排名约为第17位。

2、零部件配套能力有待提升。除省外汽车骨干企业来湘发展同步带来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外,省内目前无法提供二次、三次汽车配套零部件和基础件产品,汽车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省大多数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具有整车完备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部分重点企业在我省只拥有整车生产基地,其核心研发试验机构仍滞留在省外。

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我省汽车企业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比例偏低,人才技术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汽车研发方面的高技术人才。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对汽车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功能及安全性要求,带动着汽车产业的持续增长。同时,也带来社会环境污染、能源枯竭、资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绿色、环保、智能、节能、循环使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汽车产业发展的主题。

1、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基调。世界汽车产能总体过剩,同时社会对汽车产品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功能要求,技术不断创新,围绕安全、环保、节能、节材等领域,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的车型不断涌现,汽车产品向平台化、系列化、轻量化、小型化、节能化、洁净化、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安全化多方向综合发展。《中国制造2025》规划未来节能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关键技术包括:一体化纯电动平台、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增程式器发动机、高性能直驱电机、锂离子电动力电池、新体系动力电池、高性能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整车轻量化技术、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均质燃烧技术、起停技术、制动能量回收技术、高性能涡轮增压器、高效自动变速器、节能汽车空调等。

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安全、环保、节能是现代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课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近年来,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产业发展、基础研究、政策配套等各个方面全方位予以支持。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或新能源相配合,采用节能、电子、信息、智能、轻量化技术,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出,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逐步取代传统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节能、新能源汽车成为产业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3、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成为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样也推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步伐,计算机、软件、信息产业的实力将对汽车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化汽车产业链建设及智能网联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鼓励、支持。现代感测、通信、数字和控制技术正在渗透到汽车产业各个领域,汽车企业也纷纷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应用到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工艺技术、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各环节。世界大部分汽车(部件或系统)模块都将实现智能化,总线系统、操作控制系统通过软件不相互联成一体,进而实现智能化。信息技术成为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目前,电子装备及其软件价值平均已占发达国家汽车生产成本的35%,并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4、汽车集团兼并与重组趋势加剧。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加之各国对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促使汽车产业全球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汽车集团兼并与重组趋势加剧,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通过扩张、合并、兼并等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大规模的跨国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汽车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和参股等联合和重组等手段,提升自身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成本控制、售后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目前,世界大型汽车集团的汽车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

(二)机遇和挑战

1、国内市场需求机遇。虽然国内汽车千人拥有量已超过100辆,但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2.3万公里。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家庭以便捷出行、自驾旅游为目的的购车,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也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具体体现,汽车市场依然会保持稳定较快的发展速度。

2、运输结构优化机遇。公路运输具有灵活性强、直达性好、覆盖面广的特点,是物流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随着技术、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高速货运车辆将进一步向重型化、集装箱式运输转变。2013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是53.7%,按照国际经验,当城镇化率突破50%后,轻客市场容量随城镇化率增长的同步性显著加快。

3、国际经济发展低迷的挑战。国际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主要特征,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没有形成,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主要依赖的政策刺激又产生新风险;新兴经济体受自身结构性问题和发达国家政策外溢影响,处境艰难。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持续放缓,各国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需求不足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有明显起色,加之地区政治格局动荡,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形势更趋复杂。

4、我国低成本要素优势逐步减弱的挑战。我国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是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效发挥后发优势的结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将不断上升,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来自国内、国际两方面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对竞争力原本就不够的中国品牌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三、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努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湖南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20年争取湖南汽车产业进入全国前十名。

(二)基本原则

1、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传统汽车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转型。在加大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的同时,重视节能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普及,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升级。

2、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推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积极推动广汽菲克、广汽三菱、长沙上汽等合资企业中外双方的技术合作,筹建湖南基地的汽车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支持长沙比亚迪、湘潭吉利、株洲北汽自主研发,通过广泛的国际国内技术引进和交流合作,逐步发展壮大湖南汽车产业。

3、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积极发挥各级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的研发生产,逐步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引导市场消费。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源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4、产业发展与推广应用相结合。以轿车、SUV、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汽车电子、节能型发动机、变速器和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产业链发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基础,加强汽车产业集群化;同时,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促进充电设施、智能电网、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电池回收利用,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体系。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20年,湖南汽车形成25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其中传统动力汽车2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50万辆;重点发展节能型轿车、越野车SUV、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完善配套产业链,省产整车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汽车产销规模进入全国行业前10名。

2、创新能力建设目标

进一步研发和掌握一批最新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建和引进6-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产业R/D投入达到5%以上;新增国内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数量20-30个;努力将湖南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中心。

3、两化融合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汽车行业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建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车间。

4、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到2020年,全省汽车工业整车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其中20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0—200亿元企业3--5家,50---100亿元企业6—9家。全省汽车零部件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1500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企业2--3家,50—100亿元企业3--5家,10---50亿元企业8—10家。

5、绿色发展水平目标

争取到2020年,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降低。节能汽车产品燃油消耗将至平均4.5L/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比重占全省汽车产业20%以上。

6、竞争高地建设目标

到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汽车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2500亿元。着力打造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经开区、雨花经开区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志性产业基地。壮大长沙比亚迪、南车时代、长沙众泰、梅花汽车等一批标志性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着力培育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产品。

四、发展重点及产业布局

(一)发展重点

1、产品发展重点

(1)重点整车产品

中高级轿车。减小中低级汽车占比并控制产能,努力提高中高级轿车在我省的产量,提升汽车先进设计制造及汽车新技术在中高级轿车中的应用程度。

节能型越野车(SUV)。重点发展小排量城市紧凑级SUV和节能型大型SUV产品,努力提升SUV产品的轻量化水平。

专用汽车。按照规模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原则,发挥传统优势,建设专用汽车检测、服务平台,提升我省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水平。

(2)零部件产品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动力系统、先进变速器、轻量化车身底盘关键件以及智能汽车电子电器和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关键零部件、基础配套件的发展。

2、技术发展重点

(1)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淘汰新能源汽车落后产能,整合过剩产能,努力提升新能源车智能化水平和智能网联技术,打造湖南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强省地位。鼓励和扶持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发展。

(2)提升关键零部件协同研发配套水平,打造关键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依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机械汽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优势,集成整合省内现有优势研发资源,推动湖南整车和零部件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整车企业的聚集作用,重点提升零部件配套企业研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协同整车企业共同研发高档汽车能力的高新科技零部件企业。

(3)全面提升汽车生产制造水平,推进汽车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进程。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升传统的制造工艺与装备,推广智能制造,推进汽车全生命周期控制,完善从汽车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到报废回收的绿色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3、组织结构发展重点

支持重点领域、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明确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汽车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方向,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4、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

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强对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特别是三电技术、智能技术及轻量化技术等核心技术,形成完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体系。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强优势技术的共享及通用技术与部件的联合批量供应。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5、配套服务发展重点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鼓励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所联合进行汽车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建设集研发、论证、实验、生产、国际互认、市场拓展、全生命周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发展汽车配套软硬件服务,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装置建设,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提高配套服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优化产业布局

依托大众汽车、比亚迪、吉利、广汽、长丰等汽车制造基地,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抑制一般性生产能力扩张。以长株潭城市群汽车产业集群为中心,带动永州、衡阳、益阳、邵阳、常德、娄底等周边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其它地方特色集群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内一定影响力的湖南汽车产业新格局。

五、主要任务

(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1、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汽车整车、汽车发动机、机电控制、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信息技术、基础学科研究等领域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平台与载体建设力度,加快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的整车与关键零部件研发、检测中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2、面向汽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以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关键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大力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高技术试验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3、建立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强化辐射功能,加快形成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技术创新联盟,构筑行业创新技术共享服务新载体。

(二)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1、着力发展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积极引导一些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工程,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汽车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3、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汽车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部件产品性能关键共性技术(一体化纯电动平台、增程式器发动机、高性能直驱电机、动力电池、新体系动力电池、高性能燃料电池、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混合动力系统、整车轻量化技术、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均质燃烧技术、起停技术、制动能量回收技术、高性能涡轮增压器、自动控制高效变速器、节能汽车空调等)的突破。

2、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装配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培养工艺专业人才。

3、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推动整车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

4、注重对需求侧激励。产用结合,协同攻关。特别是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混合动力系统、高性能发动机及整车生产等重点领域,引导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关键制造装备自主可控水平。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推进汽车品牌建设,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汽车产品,培育一批综合技术经济性能领先、能引领市场的系列化品牌产品,提升企业品牌价值。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重点产品技术、安全标准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根据湖南目前状况,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追溯制度,加强营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打造商用车(客车、专用车)、乘用车(轿车、越野车)等主要车型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产品,进而促进品牌产品国际化。

(五)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1、全面推进汽车行业,特别是动力电池等相关行业的绿色改造,加快应用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精密切削等加工工艺,加大安全、环保、节能、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2、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驱动电机、汽车发动机及电子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实现绿色生产,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内涵发展之路。

3、大力应用低碳技术,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实现绿色制造和低碳制造。

(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1、按照工信部的统一安排,进一步加强行业的规范和准入管理,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2、以长株潭城市群为重点,加快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集聚水平,优化我省汽车产业布局,推进汽车产业的集聚发展。

3、加强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鼓励通过联合、购并、控股、品牌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汽车企业集团。

4、支持重点领域、高端产品、关键环节的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七)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1、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汽车,尤其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推动汽车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

2、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汽车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领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

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湖南汽车采购、仓储、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成套物流服务系统。

4、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汽车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5、建立生产服务基地,加强汽车“后市场”服务,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八)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1、引导国内外资本投向汽车产业,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鼓励与境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2、支持汽车,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4、推动汽车产业的国际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产业国际合作水平。

六、政策措施

(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

1、完善省政府汽车产业领导小组主导的工作机制,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确立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2、加大政府组织协调力度,进一步规范各企业的行为,优化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环境,加快形成运转高效、管理顺畅的行业管理体制,做大做强湖南汽车产业。

(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1、重点研究制订湖南省汽车产业发展和节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重点产品开发、产业化技术改造。

2、针对湖南省汽车产业关键技术薄弱环节,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湖南省汽车产业重点研发平台、服务平台的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三)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1、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向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引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提高产业集聚度。

2、工业园区要完善支持汽车,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所需土地、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要素保障措施。

3、加大对汽车,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4、电力、城建等部门根据汽车产业发展需要,优先保障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供给。

(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1、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围绕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重点企业、高端产品、关键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切实加大投入,每年滚动建设一批、投产一批、谋划一批重点项目,优先增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后劲。

2、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户湖南。重大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给予全方位支持。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调度监控,搞好协调服务,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确保投资实效,促进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五)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1、加强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支持高端技能型汽车工程专业专门人才培养,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构建高中初级人才配置合理、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实的人力资源队伍。

2、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联合组建人才培育平台和技术创新合作联盟,支持省内知名高等院校,集中培养汽车和新能源领域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

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湖南工业职院、湖南机电职院等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4、以长株潭城市群的汽车产业园为依托,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学科建设,鼓励企业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联合开展短期培训,加强汽车企业职工继续教育。

(六)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1、促进高新技术军民双向转化、应用以及产业化,带动我省汽车产业自主能力的同步提升,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引导企业科技成果向军工发展,支持行业优秀企业“参军”,服务国防,促进民用企业的军工事业的发展壮大。

2、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大学国产CPU、北斗卫星导航、光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成果,推进军民两用高端技术研发和国防科技成果在汽车,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化。

(七)增强配套服务能力

1、加快汽车后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包括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和回收等服务领域建设。

2、地方政府负责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引导、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积极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加快品牌培育。

3、研究制定废旧汽车回收利用政策,探索利用基金、押金、强制回收等方式促进废旧汽车回收、在制造产业发展,逐步完善汽车再制造体系。

湖南制造强省建设重点项目汇总表

(第一批)

序号 企业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产品 是否已开工 开工 年月 完工 年月 总投资 (亿元)  








208.71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23.66  
1 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蓝宝石单晶及深加工项目 建设年产 960万片蓝宝石单晶触面板生产线。 人造蓝宝石面板 2014.6 2016.6 17.86  
2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高压 IGBT芯片暨低压模块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充改造 新建 3万片 8英寸高压 IGBT芯片产业化生产线,实现 IGBT芯片从 SPT升级至 SPT+技术;新建中低压 IGBT模块封装业化生产线,实现年产 50万只产能。 IGBT器件模块 2015 2017 5.8  
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12.85  
3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高性能超细晶硬质合金生产线技术改造 对复式碳化物、超细碳化钨粉、超细晶复合粉、棒型材生产线进行资源整合,新增先进工艺设备,配套动力、采暖通风、电力等辅助设施,建成年产硬质合金型材 1500吨、纳米碳化钨钴复合粉 600吨、超细碳化钨粉 1200吨、复式碳化钨 500吨生产能力。 硬质合金 2008.3 2016.12 7.45  
4 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年产 60台套无菌制剂机器人自动化高速生产联动线建设 建设生产制药装备用现代化生产车间及调试检验中心,购进先进生产设备及检测设备如真空钎焊炉、数控折弯机、数控龙门铣床等 200多台(套),达到年产 60台套无菌制剂机器人自动化高速生产联动线的生产能力。 无菌制剂机器人自动化高速生产联动线 2014 2017 2  
  5 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 长泰机器人智能工厂项目 建设机器人实用测试示范区、产品研发中心、智能服务中心、总装调试区、教育实训区、智能仓储区、精密加工区等生产研发基地。 CTR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汽车多功能生产线;铸造全过程应用生产线;基于物联网的工业乳化炸药智能自动化装备生产系统等 2015.8 2017.12 2.4
  6 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级 3D打印成套装备产业化与数字化加工服务中心 改造现有车间,新增研发、生产仪器设备 26台/套,形成年产工业级 3D打印成套装备 50台的生产能力,建设一个数字化柔性化工业级 3D打印加工服务中心。 选择性激光烧结设备,数字化柔性化加工服务中心 2015 2017 1
  三、航空航天装备 22
  7 湖南航天机电设备与特种材料研究所 浮空器产业化项目 建设浮空器总装及试验厂房、加工厂房、成品库等,一期到 2016年具备年产 20艘浮空器的生产能力;二期到 2020年具备年产 60艘以上浮空器的生产能力。 各类飞艇和浮空器 2015 2018 20
  8 中航动力株洲航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军用/通用航空零部件制造项目 建设军用涡轴、涡浆、涡扇等航空发动机标准零部件生产线,为军用各式战斗机、直升机、运输机、教练机等机型配套。实现年度配套航空发动机零部件 1000台以上生产能力。 高强度螺栓、螺母、薄壁环类件、结构件、壳体件、精密轴套件、管接头、轴承座等航空零部件 2015 2016 2
  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10
  9 泰富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港口矿山成套设备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项目 新增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生产线、托辊全自动生产线、液压万能试验机、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等主要生产、检测设备 804台套,建设厂房、办公楼等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 海工装备、港口机械装备、散料装卸输送装备 2014.1 2015.12 10
  五、轨道交通装备 16.86
  10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工程实验室项目(南车株机研究院) 一期:新建试验检测厂房、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工程实验室大楼(包括系统集成、机械综合、制动系统、高低压电器、工业设计、工艺研究、虚拟现实等七个实验室)。二期:新增机械结构疲劳试验台、车辆牵引特性在线测试系统、车辆主电路功率及谐波含量测试系统、齿轮箱综合测试系统、压力传动测试系统等试验验证系统及设备。 / 2014 2017 4.8
  11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项目 包括信息化平台、制造智能化、物流智能化、试验和公用设备智能化四大板块,在既有 ERP系统和三维工程化平台基础上进行扩展,构建智能制造信息平台;新建 14条自动化生产线,新增设备 225台套,实现研发、工艺、仿真验证的数字化,制造过程、信息采集、物料配送、产品质量管理的智能化。 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 2015 2018 6.31
  12 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电机工程研究中心 围绕技术规划及前瞻性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基础共性技术研究、试验验证、技术支持和技术管理 6大平台,建设电机基础实验室、变压器基础实验室、冷却系统实验室、振动及噪声测试实验室、虚拟制造及工艺研究实验室、仿真与数字化研发实验室及产业研发和科技情报分析中心。 轨道交通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风力发电机,高效节能电机,工业特种变压器等 2015.10 2017.4 2.29
  13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半导体重点实验室暨碳化硅器件产业化 建设功率半导体重点实验室暨碳化硅器件生产线以及相关的辅助设施。形成年产 1万片 4英寸(可扩充到 6英寸)碳化硅芯片的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双极型烧结器件 35万只的生产能力。 4英寸(可扩充到 6英寸)碳化硅芯片和双极型烧结器件。 2015.1 2016.12 3.16
  14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网络控制系统应用标准试验验证 建设满足 IEC 61375标准要求的网络产品一致性测试平台,具备评判列车网络产品符合测试标准的评分能力。建设一套小型化、轻量化的满足现场故障诊断分析要求的车载移动式网络测试平台。建设满足标准试验要求的 4G及 Wlan(802.11a/n)射频一致性测试平台;完成 GB/T 21563《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冲击振动试验》修制定,并建成满足 GB/T 21563和 IEC 61373的冲击振动试验平台,同时在典型产品中开展冲击振动试验验证及应用推广工作,确保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质量与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轨道交通网络控制系统试验验证平台 2015.6 2017.12 0.3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共 7个项目) 83.7
  15 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比亚迪汽车工业基地(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线) 建设 1条年产 15万台全自动化乘用车整车生产线,并将一款商务及公私兼用的比亚迪 VB车型(燃油版、电动版)在该产线上进行规模量产;二期工程主要建设为电动卡车及特种车的研发、制造、测试中心。 VB车型,含燃油版、混动版、电动版;纯电动卡车 T5、T7等 2014.1 2017.12 55
  16 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 对湘潭生产基地的相关厂房、生产线进行改造,实现纯电动汽车,甲醇燃料和乙醇燃料汽车和节能环保汽油车的自主研发及年产 6万辆整车生产能力。 熊猫 GC2/EK-2纯电动轿车 2015.1 2016.12 12
  17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客车智能化工厂 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短交期的新能源客车柔性、混流定制化制造体系;构建/改造智能化设备;集成应用 PLM、MES、 WMS、ERP、云智通系统、售后服务系统,实现从设计、工艺到管理、制造、物流、服务等环节的集成优化,全面提升新能源客车的研发、制造和服务水平。 新能源汽车整车 2014 2017 1
  18 科力远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科力远混合动力技术总成技术平台 建设 4条壳体加工生产线、 1条总成装配生产线、 1条测试线,形成年产 15万台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系统的生产能力。 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系统总成 HT1801,HT1802系列 2015 2017 10.33
  19 湖南科霸汽车动力电池有限责任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模组生产线扩建工程 建设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实时监控的智能装备数字化车间。建设正极工程生产线 1条,负极工程生产线 1条,装配工程生产线 1条,活化工程生产线 1条,模块工程生产线 1条。改造现有辅助性及服务性工程等。 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模组、电池用极片 2015 2017 2.72
  20 长沙众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研发与产业化 建设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生产车间扩产优化改造(达成四大工艺车间单班产能 160辆,实现两班运转);建设新车型试验验证场所。 纯电动乘用车 2014.1 2017.12 2.65
  七、电力装备 27.3
  21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 高性能太阳能斯特林发动机产业化项目 新增主要工艺设备 917台/套;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公用动力设施、环保和消防设施以及办公生活系统等。实现年产 8000台高性能太阳能斯特林发动机生产能力。 高性能太阳能斯特林发动机 2015 2017 6
  22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 100台 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技术改造项目 提高大型永磁发电机的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新增工艺装备,采用先进的实验装备和实验技术对大型永磁特种电机试验站进行全面工艺调整和改造;对原有线圈车间和冲压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增添关键生产设备。实现年产 100台 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生产能力。 5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 2013 2017 6
  23 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 高端集成智能产业技术改造项目 新建智能产业厂房,新增设备 390台套,以满足生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软硬件产品、变电侧保护装置、箱变测控装置、水电、风力、光伏等二次总包、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端子箱、控制柜、中性点间隙保护装置、中性点电阻柜等智能产品的需要,提升电力一二次融合产品的制造能力,实现智能产品的批量化生产。 变电站用综合自动化保护测控装置系列产品 2015.3 2016.2 3
  24 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新一代高效智能化新能源产业关键装备及成套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开发新能源产业急需的高效光伏电池、电子功能材料、专用设备,推动新能源设备与成套工艺的迭代发展,掌握效率大于 20%高效电池的国产装备整线交钥匙能力,年产 100MW平均转换效率>20%的背钝化太阳能电池(PERC电池),攻克效率 22%以上 N型高效电池装备和工艺关键技术。 高效智能新能源装备、光伏产品 2015.1 2017.12 12.3
  九、生物医药与先进医疗器械 5
  25 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千山医疗器械产业园 采用成熟的工艺技术,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拥有自主研发的多项专利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年产基因检测芯片 300万人份、医院自动化药房 60套、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 320台。 基因检测芯片、医院药房自动化系统和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制造 2015.3 2017.3 5
  十、农业机械 1.26
  26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 1万台水稻插秧机扩建项目 添置数控、自动化加工试验设备 50台/套,新建 8条装配、总装线。生产 8行、高速乘坐式、无级变速、四轮驱动插秧机。 高速插秧机 2015.7 2016.12 1.26
  十一、工程机械 4.5
  27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大型隧道掘进装备关键基础件工业性试验平台 以实现大型隧道掘进装备关键基础件国产化为目标的试验中心建设,建设数据存储与共享中心、装备远程监控中心、设备故障诊断系统、数据高效传输系统。将成为国内首个盾构机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及数据共享中心。 盾构机/TBM综合试验台、关键基础件检测试验台 2015 2017 4.5
  十二、节能环保 1.58
  28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重金属稳定剂产业化生产项目 建设一条年产 8万吨重金属稳定剂(固体)药剂生产线、一条年产 3万吨重金属稳定剂(液体)药剂生产线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研发实验室。重金属稳定剂(固、液)适用于铅、镉、砷、镍、铜、汞、锌、铬等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危险固废、垃圾焚烧飞灰的治理。 重金属稳定剂固体药剂、液体药剂 2013.5 2015.6 0.85
  29 长沙普惠环保机械有限公司 环保型垃圾转运站成套设备产业化项目 新建装配调试线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线,增添检测设备和高效工装等,扩大产能。通过自主研发,在技术方面采用国际首创的垂直预压垃圾成型等先进技术,解决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装置环保性差、工艺较复杂、高能耗、占地面积大等技术难题,实现日垃圾处理能力为 150~1500t/d。在工艺方面,采用国内外最先进垃圾转运处理工艺技术,极大缩短生产周期,节约成本。 水平式垃圾压缩机、垂直式垃圾压缩机、移动式垃圾压缩机、三体分离式垃圾压缩机、水平预压式中转站成套设备、垂直预压式中转站成套设备、机扫垃圾分选站 2014.3 2016.5 0.73





















湖南制造强省建设重点项目(第二批)

序号 项目单位 项目名称 所在市州 总投资 (亿元) 建设起止期
总计 333.3
一、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44.5
1 株洲市国投轨道交通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 轨道科技城项目建设 株洲市 37.6 2015-2017
2 湘潭电机股份公司 高端装备电气传动系统产业化项目 湘潭市 4.8 2015-2017
3 株洲联诚集团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牵引装备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株洲市 2.1 2015-2016
二、工程机械 7.0
4 衡阳星达重工科技股份公司 100-400T交流变频多用途智能化电动轮自卸车 衡阳市 5.0 2014-2017
5 中联重科股份公司 中联重科常德德山液压件产业升级项目 常德市 2.0 2015-2016
三、航空航天装备 11.0
6 国营长江动力机械厂 中航发动机关键重要零部件产业园 岳阳市 5.0 2016-2017
7 长沙市天映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天映机械航空技术装备生产项目 长沙市 3.0 2015-2017
8 株洲南方燃气轮机成套制造安装有限公司 新型燃气轮机产业化项目 株洲市 3.0 2015-2018
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 144.3
9 北汽集团(北京汽车股份公司) 北汽二工厂 株洲市 40.0 2015-2017
10 道县龙威盛科技有限公司 锂电池系列产品生产线项目 永州市 40.0 2015-2017
11 湖南三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 娄底市 20.0 2016-2019
12 湖南恒润高科股份公司 新能源整车生产扩建项目 湘潭市 13.0 2015-2020
13 妙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高功率型锂离子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 长沙市 11.5 2016-2019
14 湖南奥鑫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 电动整车及电动车配件 湘西自治州 7.5 2015-2020
15 湖南桑顿新能源有限公司 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成组技术 湘潭市 7.3 2016-2019
16 长沙梅花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纯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 长沙市 5.0 2016-2020
五、电力装备 23.6
17 湖南长高高压开关集团股份公司 智能高压配电箱总成系统等零部件数字化车间项目 长沙市 15.0 2016-2020
18 长沙恒飞电缆有限公司 年产90万km特种电线电缆项目 长沙市 6.4 2014-2016
19 威胜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装备能源计量及控制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 长沙市 2.2 2016-2018
六、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4.0
20 湖南汇一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湖南汇一工业园 长沙市 4.0 2015-2017
七、节能环保 66.6
21 湖南金海钢结构股份公司 中国(湖南)现代建筑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 湘潭市 40.0 2016-2021
22 中民筑友有限公司 中民筑友(长沙)产业园 长沙市 6.6 2015-2016
23 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燃煤烟气超低排放控制技术装备产业化及4000吨/年土壤重金属稳定化处理药剂生产线建设项目 长沙市 6.0 2016-2018
24 湖南东方红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湘西住宅产业化基地项目 湘西州 5.0 2015-2019
25 中联重科股份公司(环卫) 新能源环卫专用车辆研发与产业化 长沙市 4.0 2015-2019
26 湖南湘牛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生产研发基地异地搬迁提质改造项目 长沙市 3.0 2015-2018
27 湖南华强电气有限公司 新型环保车用空调及全封闭卧式变频涡旋压缩机改扩建项目 长沙市 2.0 2015-2017
八、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11.8
28 深圳桑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桑谷医疗机器人产业化基地项目 衡阳市 5.0 2015-2017
29 衡南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智能机械手研发与制造专案项目 衡阳市 4.0 2015-2017
30 楚天智能机器人(长沙)有限公司 高端生物医药机器人及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长沙市 2.8 2016-2018
九、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15.8
31 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 高端游艇制造及文化中心建设项目 益阳市 7.0 2015-2020
32 湖南镇波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新能源船舶开发与应用项目 益阳市 6.0 2015-2020
33 湖南金航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船舶研发制造自动化流水线建设项目 益阳市 2.8 2015-2020
十、农业机械 4.7
34 湖南中天龙舟农机有限公司 大型农机混装生产平台项目 岳阳市 2.5 2015-2017
35 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 年产1万台轻型履带拖拉机扩产升级项目 郴州市 2.2 2016-2019
分享
本文

中商·服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