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中小企业还是国家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造就大企业的蓄水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统筹谋划和指导推动“十四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根据《江西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省中小企业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各方共同努力下,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中小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整体发展实力跃上新台阶,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规模效益稳步提升。截至“十三五”期末,全省中小企业累计达97.8万户,较“十二五”期末新增49.2万户,增幅达101%,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达13504家,较“十二五”期末净增4478户,增长49.6%。2020年全省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397亿元,位列全国第九,较“十二五”期末上升4位。2020年全省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19.2亿元,位列全国第七位,较“十二五”期末上升1位。
(二)优质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截至“十三五”期末,我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52家,是“十二五”期末的4.2倍;培育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7家,是2017年启动期的4倍,其中国家级35家;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4家,是2017年启动期的10倍,其中国家级8家。截至“十三五”期末,全省中小企业中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416家,是2017年启动期的13.8倍;高新技术企业7137家,是“十二五”期末的6.5倍。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4家,较“十二五”期末增加204家。
(三)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截至“十三五”期末,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67家(其中国家级18家),较“十二五”期末增加69家。有8个开发区获评国家特色载体双创升级开发区,累计获国家支持资金4亿元。连续多年举办“创客中国”“中国创翼”“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江西赛区比赛,双创氛围日益浓厚,参赛项目量质齐升,各有1个项目获“创客中国”“中国创翼”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多链合一”双创项目孵化服务链条日趋完善。截至“十三五”期末,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20家(其中国家级36家),较“十二五”期末增加70家。依托省市创业大学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累计培训一年制企业家学员8000余名,短期企业中高管学员57000余名。利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开展企业职工补贴性培训74.36万人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更加有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中小企业工作高度重视,主持召开中小企业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作出系列指示批示,高位推动中小企业发展。2018年11月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组长,18个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督促各设区市成立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定期会商调度制度,基本形成上下互动、左右协调,合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格局。
(五)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我省修订了《江西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措施》等法规政策,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在省本级工业发展专项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梳理形成全系统统一权力事项清单,积极推行政务办理一次不跑、一网通办,实现依申请事项全程网办。切实落实助企抗疫纾困政策,2020年为16.46万户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80.53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会保险费118.33亿元;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69.9万笔,金额735.4亿元。截至202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76亿元、增长18.7%,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数据加权平均利率为5.98%、同比下降84BP。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建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机制,积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虽然“十三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总量规模不大。2020年我省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25397亿元,分别比同属中部的湖南和湖北少3159亿元、1852亿元。规上中小工业企业13504户,分别比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少5576户、4617户、3885户和1973户。二是创新短板突出。我省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中部地区靠后位置,有效发明专利数、技术成交总额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三是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结构“三七”开,多数企业仍聚集在门槛较低的传统行业;技术结构“三七”开,以初加工和简单组装为主,技术装备落后,人才缺乏。产品结构“三七”开,以中低端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缺少高附加值产品和知名品牌。四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机构小而散,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内容同质化,服务方式传统,新技术新模式运用滞后,服务覆盖面不宽,缺乏高质量、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机构。企业经营便利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表1“十三五”期间我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年份\指标 | 企业累积户数(户)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 |
2016年 | 9901 | 8.6 | 9.4 |
2017年 | 11514 | 9.6 | 9.1 |
2018年 | 11433 | 12.5 | 14.5 |
2019年 | 12525 | 7.3 | 10.1 |
2020年 | 13504 | 7.8 | 10.4 |
表2“十三五”期间我省优质中小企业及服务平台载体培育情况
年份\ 指标 |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数(个) | 省级以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累计数(个) | 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数(个) | 省级以上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累计数(个) | 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累计数(个) |
2016年 | 814 | —— | —— | 6 | 17 |
2017年 | 1015 | 47 | 5 | 19 | 32 |
2018年 | 1365 | 107 | 16 | 49 | 45 |
2019年 | 1792 | 157 | 28 | 61 | 58 |
2020年 | 2352 | 207 | 52 | 69 | 70 |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这一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度调整。中小企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机遇方面:
——国家体制优势及支持区域发展政策带来的新机遇。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同时中央支持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我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振兴赣南苏区等多个国家战略及配套政策在我省叠加汇聚,为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释放政策红利。
——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带来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不断优化,居民消费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健全,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新的市场空间。我省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向东对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向西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向北对接京津冀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开放通道,有利于迅速融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我省中小企业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这将改变以往的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推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供给和产业呈现,引导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未来产业加速形成,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中小企业汇聚,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依托我省在虚拟现实、移动物联网、电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已有的良好基础,我省中小企业有机会获得先发机遇。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带来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推动公平竞争机制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不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健全,促进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为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有力保障。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企业权益保护力度加大,惠企政策持续落地见效,对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同时我省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建设“五型”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挑战方面:
——国际政经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逆全球化趋势持续,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经济问题政治化趋势明显,主要经济体政经摩擦加剧,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受外部环境干扰传导,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变数。
——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尚需时日带来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交往受限,生产、贸易和投资活动出现收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冲击、面临重构,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和持续下行通道。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完全正常化短期内难以实现,外向型中小企业将继续承受国际市场、供应链、汇率等变化的巨大压力。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内在要求带来的挑战。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成为新时代主流。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催化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我国宣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进一步收紧能源、环境约束,倒逼企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方式。我省中小企业现有基础薄弱,要适应新形势要求,较快实现量的大幅提升和质的有效增长的压力挑战巨大。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困难增多带来的挑战。我省中小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耗低效、产品同质化等问题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土地、资金和人才要素缺乏以及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制约长期存在,企业负担依然较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压力挑战巨大。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总体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新形势,坚定发展信心,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省中小企业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有力支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实现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更高层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江西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以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321”工作体系为主要抓手,围绕“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三个领域,聚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一个关键目标,激发中小企业双创新活力,培育中小企业发展新增量、新动能,增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和谱写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中小企业理念、技术、管理和模式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动力,提升创新能力,坚持创新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引导中小企业研发应用创新成果开展清洁绿色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升级。
——坚持创业带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规模。弘扬创业精神,培植创业文化,拓宽创业渠道,加强创业兴业指导和政策扶持,加强创业服务,培育创业人才,推进创业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多措并举,优化创业兴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兴业活力。
——坚持分类推动。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由点及面,精准施策,扶优促新。结合优化产业布局,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和产业链,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迈向中高端目标,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融合发展。
——坚持改革促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保障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开放共享、融合应用,满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双向发力,营造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第三节发展目标
(一)规模体量进一步壮大。到2025年,全省中小企业户数突破120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突破1.95万户,营业收入达到3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3千亿元,在纳税、创造就业、繁荣市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贡献更加突出。
(二)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每年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以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50户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户以上。到“十四五”期末,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R&D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三)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十四五”期间,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上云入网”企业累计突破8万户,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累计突破400户,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累计突破200家。
(四)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保障更加可靠,标准体系更为健全,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每年完成不少于1000名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企业家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比例大幅提升。
(五)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社会化服务和公益性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市场化服务精准度不断提高,协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全省累计培育认定省级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均突破120家,服务、承载企业量质齐升。
(六)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更加宽松便捷,经营环境更加公平,注销登记更加简化便利。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不断提高,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大幅提升,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减轻,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企业权益得到更加充分保障。
表3“十四五”时期全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2020年基数 | 2025年目标数 |
规模效益 | 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累计数(户) | 13504 | 19500 |
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 (亿元) | 23681.6 | 30000 | |
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利润总额(亿元) | 1667.4 | 3000 | |
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数(户) | 2352 | 5000 |
省级以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累计数(户) | 207 | 500 | |
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数(户) | 52 | 100 |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户) | 7134 | 10000 |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 | 0.94 | 1.5 | |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 “上云入网”企业累计数(户) | 30000 | 80000 |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累计数(户) | 212 | 400 | |
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累计数(个) | 104 | 200 | |
服务体系建设 | 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累计数(家) | 70 | 120 |
省级以上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累计数(个) | 69 | 120 |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培育壮大企业市场主体
(一)鼓励大众创业。营造大众创业社会氛围,支持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主体打破传统束缚和限制,采取各种合规、有效的方式努力创业。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赣创业,倡导“三请三回”,引导赣商赣才返乡创业。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和辅导服务,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和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加快培育和催生市场主体。
(二)加强创业孵化。继续办好“创客中国”“中国创翼”“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比赛等双创赛事,营造浓厚双创氛围,健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多链合一”双创服务链。培育小微企业双创载体,持续推进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载体的培育认定工作,推进国家级创业创新特色载体开发区建设,增强孵化集聚功能,形成特色优势,为初创企业提供优质创业空间,促进企业市场主体孵化催生。
第二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一)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坚持向管理要效益、要生产力,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管理、现场管理和专项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按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四化”要求,在重点行业培育一批管理创新标杆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支持开展管理对标活动,积极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创新成果。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通过支持专业机构开展管理咨询活动、开展民营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辅导集训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推动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开放股权,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
(三)强化企业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取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引导企业强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管控和追溯。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提升标准话语权。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中小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加强品牌策划与设计,丰富品牌内涵,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市场份额。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支持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打造区域品牌、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和团体商标,提升区域内中小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第三节增强企业创新和专业化发展能力
(一)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水平,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应用水平,鼓励中小企业使用高校院所未实施的专利,引导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先使用后缴纳许可费”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专利技术获取门槛。推动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开展订单式研发、投放式创新,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互动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设计中心等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参与产业共性基础技术攻关,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二)聚焦关键环节补短板锻长板。立足科技自立自强,重点围绕工业四基和制造强国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研发,提高专业化制造能力和水平,推动解决“卡脖子”“掉链子”等问题,填补国内空白,加快实现进口替代。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建链、补链、固链、强链,延伸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持中小企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开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促进企业专业化发展。引导企业专注主业和细分市场,聚焦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持续提高生产工艺、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用专、精、特、新产品和服务赢得更高市场份额。
第四节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一)加快数字化转型。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现有装备和生产线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通过深化数字技术在生产、运营、管理和营销等诸多环节的应用,为企业发展赋能,依托数字化改造促进企业提升效率和创新发展,进而释放数字技术对企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二)加快智能化转型。面向一、二、三产,针对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创新物联网、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融合应用模式与技术,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生产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服务工具手段等智能化改造,应用低成本、模块化、易使用、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优化工艺流程与装备技术,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服务业,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服务。
(三)加快绿色化转型。瞄准碳达峰、碳中和以及能耗“双控”目标,引导中小企业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行绿色标准、绿色管理、绿色生产,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产品”。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将绿色生产方式和理念贯穿于企业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等全过程。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工艺,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节促进企业融合集聚发展
(一)促进企业融合融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合生产与设计,将设计理念贯穿到生产、管理、营销、售后的全过程,提升企业品牌美誉度、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中小企业网络销售份额。引导中小企业内外贸融合,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鼓励外贸受影响企业出口转内销。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军品研发生产。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以产业链和资本为纽带,开展上下游合作,实现抱团发展。
(二)促进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资源共享、绿色生态”的原则,依托开发区、工业园、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等载体,围绕优势产业链、特色块状经济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聚区,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总结推广中小企业集聚区发展成功模式,培育一批产业上中下游关联、公共配套服务完善、人才和科研支撑、产业要素共享的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中小企业集聚区,并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合作网络,全面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第六节优化企业公共服务供给
(一)优化政务服务。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措施,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政务信息发布渠道,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强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多维度分析研判经济运行趋势,为中小企业提供预警服务。
(二)优化社会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市场化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探索建立服务激励和效果评价机制,促进扩大服务供给、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服务需求。推动开展中小企业志愿服务,鼓励开展公益性服务,探索规范成熟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性服务模式。推广专家诊断、顾问式咨询服务模式,针对性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了解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行业自律和企业抱团发展。建立横向集聚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各类服务资源,纵向贯穿省市县三级的网络化、智慧化、生态化服务体系。
(三)提升专业化服务。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托管、咨询培训、权利维护、质押融资、成果转化等各环节服务,覆盖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化全过程。发展设计外包服务。通过做大做强省级设计中心、引进国内知名设计机构,运用好我省创新券补助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设计服务。加快建设设计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建立开放共享的材料科学数据库、工程结构数据库、艺术与文化资源数据库等基础数据资源库。提升企业两化融合贯标认证、节能监察诊断服务水平,支持发展为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供专业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的专业化服务机构。
第四章专项行动
第一节优质企业培育行动
(一)培育规上企业。建立全省“小升规”企业储备库,加强入库企业动态管理和跟踪培育,强化支持举措,落实入规奖励,打好促进企业入规发展组合拳,对达到条件企业及时入规入统,做到应入尽入,促进我省更多中小企业从规下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
(二)培育专业化企业。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认定工作,整合资源,集中财力,用好国家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政策,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道路,聚焦主业,瞄准特定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搞出独门绝技,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产业链中某个环节的强者、细分领域专家、行业隐形冠军,示范带动我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三)培育科技型企业。持续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潜在)企业-独角兽(潜在、种子)梯次发展格局,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数量质量兼具的科技型企业队伍,为全省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培育上市企业。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积极推进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已完成股改企业进行重点督导,深挖优选一批符合上市条件中小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充实拟上市企业库,积极为拟上市企业提供培训指导,推动一批重点拟上市企业辅导备案并提交上市申请。
第二节人才素质提升行动
(一)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重点培训行动计划。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中小企业深化合作,共建专业技能培训、实习实践基地,定向培养技能人员。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支持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培养造就一支能支撑江西现代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宏大技能人才队伍。
(二)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重大人才引进工程,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人才项目,全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激发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潜能和动力。做好全省高校毕业生与用人企业信息收集发布和供求对接工作,推动建立各类中小企业信息库和高校毕业生信息库,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优化中小企业人才结构。在解决中小企业创业资金、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各方面提供扶持,为中小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三)强化管理人才培训。依托省市创业人才培训体系和高校资源,按照差异化原则,面向企业需求,深入开展培训辅导,提升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能力和素质。强化中小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发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培训课程,充实企业咨询专家、成功企业家为主构成的师资力量,提升培训质量,同时创新培训方式,依托“企业微课”等线上平台,推进培训常态化、便利化。
第三节数字化赋能行动
(一)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第三方机构搭建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改造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系统“云化”需求。找准中小企业经营业务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区块链等创新技术深度融合的结合点,加快“云+智能”融合,帮助中小企业从云上获取更多的生产性服务。
(二)推广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开发使用更加便捷、成本低廉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库存等业务在线协同。推广应用集中采购、资源融合、共享生产、协同物流、新零售等解决方案。采用线上采购与销售、线下最优库存与无人配送、智慧物流相结合的供应链体系与分销网络,提升中小企业运营效率。
(三)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促进中小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持续推进传统企业数字化改造,培育壮大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扶持发展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无人配送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进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信创、北斗、移动智能终端、数字化视听等数字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第四节开放融合提升行动
(一)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支持产业链上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服务外包、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促进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大型企业的产业链或者采购系统。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培育配套中小企业,完善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开放共享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构建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
(二)促进中小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设计、生产、流通、营销各环节,支持中小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创新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在巩固线下渠道基础上,利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商推广、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充分运用互联网扩大中小企业网络销售份额,提高市场拓展效率,构建线上线下充分融合、双向发力发展模式。
(三)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外向型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展会,用好国务院批复的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城市等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在海外建立海外仓、海外营销公司等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充分利用我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工程承包新领域、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工程技术咨询、推广中国技术,在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五节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一)加大服务机构和载体建设力度。建设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服务中小企业之家”。发挥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带动作用,鼓励各类主体兴办市场化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推动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服务效率高的专业服务机构。引导支持一批优质服务机构做优做大做强,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二)提升服务机构质量水平。制定中小企业服务规范,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等级评价制度,形成对服务机构正向激励机制。支持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服务台账记录和管理工作,推动服务机构规范化发展。建立制度化、标准化的服务人员培训机制,鼓励服务机构联合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专业服务人员培养基地,育才和引才相结合,建立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队伍。
(三)推动服务方式变革升级。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开发远程服务、视频服务等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探索通过“数字+”服务、菜单式服务、定制化服务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精准化、便捷化服务。支持服务机构开发针对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的服务项目,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党建引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加强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企业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加强中小企业党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谐劳资关系。发挥中小企业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统筹推进。充分发挥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加大中小企业促进工作跨部门协调力度,明确任务分工,加强责任考核,统筹政策协同,促进规划实施。推动市县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队伍建设,形成左右协调,上下互动,合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和专项行动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二节加大财税支持
(一)加大财政支持。各级财政统筹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创业创新、培训辅导、市场开拓。用好支持中小企业稳岗生产、创业就业、科技创新、降低融资成本等财政资金,完善我省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落实细化预留份额、价格扣除等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等政府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创办、入股参股、并购重组我省中小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引入优质资源,支持我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的长效机制,强化国家和我省一系列税、费减免缓交等援企惠企政策实施落地和跟踪评估问效,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依法实行缓征、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措施。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深入推进降成本专项行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
第三节强化融资保障
(一)推进普惠金融。落实好普惠小微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两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丰富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首贷、无还本续贷、中长期贷款投放。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提供小微企业融资“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县(区)全覆盖。
(二)强化融资产品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与实际开展金融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加强纯线上信贷产品、信用类信贷产品研发推广,加强对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专精特新”发展的金融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大对国家战略布局和关键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规范发展供应链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线上化融资。构建企业信用监测、智能供需匹配、大数据风控等服务体系,提供基于生产运营实时数据的信用评估、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服务。
(三)加强政银担合作。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落实延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扩大财园信贷通、科贷通、工信通、创业担保贷等融资产品规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四)促进直接融资。健全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及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支持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细化上市奖励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各类中小企业到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第四节优化营商环境
(一)放宽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主动服务中小企业,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对中小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破除各种形式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等不合理门槛和限制,打造公平、开放、透明、便捷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非禁即入”“准入准营”普遍落实。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项比例,扩大“一照含证”改革范围,优化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落实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落实好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制,进一步压缩企业开设、注销时限,以及环评审批时限,深化口岸“通关与沿海同样效率”等营商环境优化改革措施落实落地。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
(三)推进发展环境评估。开展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工作,通过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查找问题,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抓好减税降费系列政策的落地,进一步清理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压缩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标或零收费政策研究。
(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企业精准帮扶APP平台、非公企业维权服务中心维权作用,延伸企业服务职能,提高中小企业维权诉求办理实效。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完善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平台,加大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情况排查清理惩戒力度,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第五节营造良好氛围
(一)加强舆论宣传。建立中小企业舆论宣传、法律政策解读和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重大进展情况,反映中小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稳定预期,增强信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二)树立典型示范。总结推广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经验和做法,选编优秀案例,表彰先进典型,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和荣誉感。加强示范引领,引导广大中小企业争先创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更大贡献。
(三)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推动形成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调动广大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