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3-28 09:00
时间:03-28 08:57
时间:03-28 08:56
时间:03-28 08:55
中商情报网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一、商业航天定义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盈利为目的,以航天产品开发、系统运营、应用服务为核心的航天活动。
商业航天以发射、卫星、太空服务、技术支持为四大核心,通过私营企业主导,将航天从“国家工程”转向“市场驱动”——火箭像飞机复用、卫星如手机组网、太空实验可租赁,2025年私营占比超75%,5000亿市场加速太空经济平民化。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商业航天行业发展政策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商业航天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促进商业航天测控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产业政策为商业航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具体情况列示如下: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现状
1.商业航天总产值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商业航天行业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22.9%。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商业航天发射次数
商业航天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共实施67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有26次商业发射,占全年发射的39%,2024年商业航天发射次数约33次。2023年,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卫星运营总收入
在政策支持、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的推动下,中国卫星运营和应用行业按收入计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卫星运营和应用行业总收入达804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卫星运营和应用行业总收入将达到982亿元。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商业航天投融资情况
中国商业航天的投融资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商业航天领域融资披露金额达181亿元,已公开融资事件70个,投融资赛道主要分布在卫星互联网、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测控、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分别占比41%、25%、18%、9%、5%、2%。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将更加活跃和多元化。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企业布局情况
中国商业航空呈现全产业链自主化、绿色化与智能化升级趋势,头部企业在国产大飞机配套、航空发动机突破及航电系统集成领域形成技术闭环。核心布局聚焦国产替代(如连接器、复合材料)、适航认证能力建设(FAA/EASA)及后市场服务延伸(MRO/培训)。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从材料端(钛合金/3D打印)到应用端(物流无人机/低空经济)形成垂直整合能力。未来增长点在于新能源航空器研发(氢能/电动)、航空数据服务(健康管理/智慧运维)及“一带一路”航空基建输出,但需突破适航标准话语权、高附加值部件工艺瓶颈及全球供应链稳定性挑战。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商业航天行业重点企业
1.中国卫星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中国卫星主要产品有卫星系统研制、宇航部组件制造、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无人机系统集成、卫星综合运营服务、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74亿元,同比下降54.42%;归母净利润亏损0.15亿元。2023年主营产品包括宇航制造及卫星应用、租赁收入、材料销售,营收分别占整体的99.11%、0.71%、0.17%。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航天动力
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泵及泵系统、液力传动系统、流体计量与通信系统、化工生物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工程项目的承揽,智能数据模块产品的销售。主要产品为液力传动系统产品处、工业流量计、家用燃气表、生物装备产品、技术服务。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94亿元,同比增长9.19%;归母净利润亏损0.83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航天电子
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航天电子信息、无人系统装备、电线电缆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有航天产品、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产品、电线、电缆产品。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2.34亿元,同比下降28.74%;实现归母净利润5.62亿元,同比增长9.55%。2023年主营产品包括航天产品、民用产品,营收分别占整体的76.62%、22.59%。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航天长峰
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公共安全、智慧医疗、电子信息及智能电源业务,是我国主要的国防信息安全产品供货商和数字医疗设备制造企业之一。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8亿元,同比下降23.4%;归母净利润亏损0.99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中天火箭
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小型固体火箭及其延伸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有增雨防雹火箭、探空火箭,小型制导火箭,炭/炭热场材料,固体火箭发动机耐烧蚀组件,智能计重系统。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43亿元,同比下降4.6%;实现归母净利润0.17亿元,同比下降57.5%、2023年主营产品包括炭/炭热场材料、增雨防雹火箭及配套装备、军用小型固体火箭,营收分别占整体的37.49%、27.98%、13.59%。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五、商业航天行业发展前景
1.民营技术迭代推动发射成本结构性下降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通过可回收火箭技术(如双曲线三号)、发动机模块化设计等创新,将单次发射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1/3以下。这种突破帮助商业航天打破“国家队主导”的供给格局,使微小卫星组网、太空实验等高频次任务具备经济可行性,激活企业端航天需求从“定制化采购”转向“常态化服务”。
2.卫星互联网基建催生万亿级生态协同
依托低轨星座(如“银河航天”星座计划)、星间激光通信等系统,商业航天企业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帮助实现偏远地区通信、海洋环境监测等地面设施难以覆盖的场景。这种能力使商业航天从“工具提供者”升级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运营商,反向驱动芯片(如星载AI处理器)、新材料(轻量化卫星结构)等产业链技术跃迁。
3.政策赋能加速军民融合技术转化
国家航天局开放遥感数据共享、试验场资源复用等机制,推动高精度姿控系统、空间3D打印等军用技术向商业领域溢出。此类协作帮助商业航天企业缩短研发周期(从5年压缩至2年),并构建起“卫星遥感+行业应用”的闭环模式,在灾害预警、智慧农业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的商业化解决方案。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预测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
时间:03-28 09:00
时间:03-28 08:57
时间:03-28 08:56
时间:03-28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