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是湖南由旅游资源大省迈向旅游经济强省的重要五年,全省旅游业整体实现较快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加快富民强省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发展成就
1.旅游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从2015年的4.77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8.32亿人次,年均增长11.77%;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3712.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762.32亿元,年均增长21.33%,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2020年,全年仍接待游客6.9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61.9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18%,是全国旅游业恢复得最好的地区之一,湖南推动文旅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经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典型案例。
2.旅游品牌创建成果丰硕。崀山、炎帝陵、桃花源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柳叶湖晋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省5A级旅游景区达到10家,4A级旅游景区12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0家。大力实施创建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动计划,韶山市、武陵源区、南岳区、永定区、望城区、凤凰县、资兴市7个县市区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浏阳市、宁乡市等39个县市区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湖南作为全国唯一省份入选《孤独星球》发布的“全球十大最物超所值的旅行目的地”。
3.旅游区域合作成效显著。雪峰山旅游板块异军突起,山背花瑶梯田、穿岩山、大花瑶虎形山、阳雀坡抗战古村落等景区成为旅游新热点。“张吉怀旅游共同体”在营销推广、客源互送、交通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成为湖南旅游重要增长极。跨省合作方面,《湘赣边红色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助推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建设,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取得阶段性成果。湘鄂渝黔四省市深化旅游扶贫合作,形成十八洞村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点。
4.旅游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十三五”时期,全省在建旅游项目1000余个,其中重大旅游项目151个,总投资达1万亿元以上。新华联铜官窑古镇、零陵古城、湘江欢乐城、张家界千古情(一期)等一批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十八洞村、沙洲村等34个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南岳红星村、长沙湘丰村等83个村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达到1243家。遴选浏阳文家市镇、永顺芙蓉镇等20家省级特色文旅小镇。
5.产业产品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涌现了莽山五指峰无障碍观光、雪峰山·星空云舍山地度假、雪峰山·屈原步道之旅等具有开创性的新产品和新业态。《炭河千古情》《张家界千古情》《桃花源记》等主题演艺和《帛画奇境》《关公战长沙》等沉浸式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五号山谷、八部堂、地球仓等为代表的自主民宿品牌深入人心。推出《锦绣醴陵-丝瓷套装》《苗韵-男女长巾套装》等具有湖南特色的代表性作品,打造了雨花非遗馆、湘昆《牡丹亭》等非遗体验产品。长沙入选“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
6.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快旅慢游”的交通格局正在形成,由机场、高铁、高速、通景公路组成的旅游交通网不断升级,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建设快速推进,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网持续完善。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全省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600座,3409座旅游厕所完成百度地图标注,湖南荣获“全国厕所革命突出成果奖”。
7.旅游成为脱贫攻坚重要渠道。大力实施旅游促进扶贫五年行动计划,出台了旅游扶贫总体规划纲要、旅游扶贫送客入村奖励办法,深入推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支持以武陵山片区、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为旅游扶贫主战场,推出51条旅游扶贫线路,全省通过文化旅游直接和间接减少贫困人口累计100余万人。涌现了十八洞村、穿岩山村、竹山村、沙洲村等一批旅游精准扶贫的“湖南样本”,第六届“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参访团参访学习竹山村旅游扶贫经验。“让妈妈回家”计划获全国优秀非遗扶贫品牌行动。
8.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和有序。成功举办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湖南旅游产业博览会、湖南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节会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开展了“你学法我送票·锦绣潇湘任你游”等系列旅游惠民活动,推出锦绣潇湘惠民卡。长沙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株洲、郴州获评试点城市。常态化推进旅游市场监管执法,组建省文旅安全专业委员会,落实安全监管责任,深入实施旅游文明创建,人民群众的旅游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9.大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省市联动、部门协作的大旅游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新组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圆满完成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各部门支持和参与旅游工作的共识得到强化,制定了旅游通景公路建设、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政策。各地在探索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立企业与当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推出系列新做法新经验。
(二)存在问题
1.旅游供需矛盾较突出。围绕团队观光游形成的供给和产业体系过剩,难以适应当前散客化、个性化、网络化的旅游需求。高质量旅游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深度体验、夜间经济、避暑旅游、水域旅游、康养旅游、休闲度假等产品发展不充分。大部分高等级旅游景区,以门票经济和二次交通经济为主,二次消费整体较差,旅游消费集聚区的数量和规模不足。
2.区域协调发展不够平衡。雪峰山旅游板块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省旅游空间格局,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长沙、株洲、湘潭、郴州等地长期位居前列,益阳、娄底、邵阳等地发展基础较弱。张家界、韶山、崀山、炎帝陵、东江湖、南岳等龙头旅游目的地对周边辐射带动力不够。
3.融合发展深度与广度不够。文旅融合方面,虽然涌现了湖南省博物馆、雨花非遗馆等文旅融合的先锋,但仍主要集中在文化展示等浅层次开发,文化体验不足,文旅互相支撑不够。农旅融合方面,在乡村旅游中碎片化特点较突出,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品牌不响。工旅融合方面,缺少有特色的产品,与先进制造业大省不匹配。另外,旅游与科技、交通、林业、康养、教育等融合的广度与深度还需突破。
4.要素体系与产业发展不够匹配。财政、金融、资本等要素配置不足,金融机构对旅游业的支持方式单一。土地要素市场供给不足,旅游用地需求迅速增长与用地供应政策缺位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业用地“擦边球”现象存在。旅游人才供给滞后于创新发展需求,“出不来”“引不进”“留不住”等现象并存,旅游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创意设计、产品策划、商业运营等方面的人才普遍短缺。
5.旅游市场营销针对性不够强。旅游客源市场调研手段单一、精准度有待提升。营销手段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营销重点持之以恒不够。营销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完全形成省市县整体营销合力。新型营销方式利用不够,营销整体效果还需增强。
(三)机遇与挑战
1.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旅游业拓展新空间。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将有力带动大众旅游市场、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消费扩容。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幸福产业,最易通过增加优质旅游供给,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扩大国内旅游消费,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2.重大国家战略叠加为旅游业带来新契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长征文化公园、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将为湖南旅游在争取中央项目资金、开拓精品线路市场、搭建推介平台、强化开放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培育资本市场、提升创意设计、培养引进人才等方面,带来重大政策利好。
3.文旅消费快速提档升级为旅游业创造新需求。进入新时代,居民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升级到品质型消费,旅游成为新的大众生活方式。2019年我国居民旅游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高达21.9%,但年人均出游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后,旅游业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
4.新技术与新基建为旅游业提供新动能。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超高清、物联网、生物识别等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旅游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带来旅游新便利和新体验,不断催生旅游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管理,加速推动旅游生产方式、运行模式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双向赋能转变,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
同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不容低估,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文化战长期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的冲击与重创影响深远,对国内旅游市场及入境市场带来极大挑战,将改变人们的旅游消费习惯和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粤赣鄂贵等周边四省旅游迅速崛起,对湖南旅游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湖南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对当前形势要有足够认识和应对策略,要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不断增强市场敏锐性和快速反应力,持续推进旅游产品创新,促进旅游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深化文旅融合为抓手,着力重构空间格局、优化产品供给、推动深度融合、激发旅游消费、升级配套设施、做响旅游品牌,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破解旅游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为民惠民和乡村振兴中的突出作用,打造旅游产业集群,使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3.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为突破口,破除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和效益。用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化国际国内旅游合作。
4.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业从依靠资源向创新发展、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的全面转变,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住生态环保和安全发展底线。
(三)发展战略
1.创新驱动战略。探索旅游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子,强化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支撑,培育新业态、新增长点和新消费热点。通过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产品业态、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全面创新,极大释放创新潜能,推动旅游业全面提质升级。
2.品牌提升战略。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服务品质。加大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旅游发展的文化含量。加强全省旅游整体形象打造,不断提高湖南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消费引领战略。坚持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和时间,推动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和旅游休闲街区的创建工作,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激发旅游消费新潜能。
4.跨界融合战略。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构建多业共融发展的支撑体系,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体育、科技、健康、交通、农业、工业、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构建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5.区域协作战略。立足资源、市场、交通等因素,重构旅游业发展空间,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促进省内合作与省际联动,破解旅游发展不平衡问题,做大做强旅游业蛋糕。重点对益阳、娄底、邵阳、怀化等州市的旅游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促进全省旅游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新增长极。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旅游强省和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产品结构更加优化,融合发展迈向新台阶,消费潜力得到快速释放,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努力把湖南建设成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
2.经济目标
旅游业主要指标跻进全国前六名,实现接待游客11.5亿人次左右,旅游综合收入1.3万亿元左右,形成全省新的万亿产业,全面夯实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跨界融合实现新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得到较好解决。富有湖湘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级休闲城市和旅游休闲街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张家界、长沙两个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更大。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200家。
专栏1 湖南省“十四五”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
主要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接待游客人数 | 6.93亿人次 | 11.5亿人次左右 |
旅游业总收入 | 0.826万亿元 | 1.3万亿元左右 |
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18% | 6.5% |
旅游投资规模 | — | 1万亿元左右 |
游客人均消费 | 1192元 | 1300元 |
国内游客人均停留天数 | - | 4天 |
4A级以上旅游景区 | 130家 | 180家 |
旅游度假区 | 省级以上12家 | 省级以上20家 |
3.社会目标
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发挥旅游综合带动作用,扩大就业渠道,旅游为民惠民得到凸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持续改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能量,探索更多“湖南模式”。对外开放与交流传播功能得到充分展现,讲好湖南故事和中国故事,展现湖南风采和中国形象。
4.生态目标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引进生态理念、新技术建设旅游项目。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创新一批生态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样板,建成一批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景区、森林步道和风景道。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空间格局,促进旅游业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实际,构建“两大中心、三大门户、五大板块、五大联动区、四大走廊、七条旅游线”空间新格局。
1.两大中心
长沙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突出长沙旅游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以都市休闲、历史文化、时尚文化、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为品牌,打造全省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文创研发中心、旅游装备制造中心、文旅消费中心、夜经济中心。依托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和长沙机场“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休闲城市、国际国内旅游枢纽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张家界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依托主要客源国旅游团队入境免签和144小时过境免签的政策,推进张家界“四小时旅游经济圈”建设,增强张家界对全省及周边旅游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其龙头地位和作用。重点发展遗产旅游、生态旅游、旅游演艺、康养旅游、休闲度假等产品,将其打造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新型世界遗产城市、全球领先生态城市、中国国际特色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2.三大门户
岳阳:湘北门户。充分发挥岳阳的资源优势及通江达海、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运用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政策红利,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和武汉城市群。在营销上锚定中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在区域协作上积极探索湘鄂赣跨省协作发展,在城市建设上突出湘北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打造湖南连接中部地区南北旅游通道的“桥头堡”,形成全省旅游的新增长极。
郴州:湘南门户。充分发挥郴州的生态优势和邻近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运用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等政策红利,在旅游产品、交通、航线、信息技术等方面无缝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南国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在营销上锚定大湾区,在区域协作上积极探索湘粤赣跨省协作发展。支持推动莽山-东江-沙洲区域协同发展,建设“莽江红·绝美湘南”世界级旅游走廊,打造全省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
怀化:湘西南门户。充分发挥怀化“五省通衢”的交通枢纽优势,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对接云贵、东盟,在城市建设上强化怀化作为大湘西中南部旅游集散中心和客源中转地功能,强化大湘西和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商品集散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将其打造成为湖南旅游的西南门户和全省旅游新增长极。
3.五大板块
(1)长株潭旅游板块。凭借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全国重要增长极”和长株潭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发挥长沙市作为全省旅游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和长株潭都市圈的核心引领作用,以“锦绣潇湘·快乐之都”为区域品牌,拓展都市圈内部及与娄底、益阳等延伸区域的旅游合作,深化都市圈与中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合作,重点发展都市休闲、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旅游业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都市旅游目的地、旅游装备制造高地和旅游消费新高地。区域范围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娄底市与益阳市部分地区。
(2)环洞庭湖旅游板块。充分发挥洞庭湖水乡风光、湘楚文化资源和大湖经济优势,以“锦绣潇湘·天下洞庭”为区域品牌,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化长江经济带、环洞庭湖、幕阜山等跨省区域旅游协作,重点发展湖泊度假、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体育旅游等,将其打造成国际知名湖泊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包括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部分地区。
(3)大湘西旅游板块。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崀山)和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赶秋)、世界级文学巨著(《边城》)等世界级旅游资源优势,以“锦绣潇湘·神秘湘西”为品牌,发挥张家界市旅游龙头作用,进一步突出湘西州作为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区和旅游发展核心协作区的地位,打造张吉怀旅游共同体、张家界南线旅游协作区,积极对接成渝城市群,深化武陵山片区跨省区域旅游合作,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山地运动、康养度假、研学旅游等,将其打造成以世界遗产为核心的国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及怀化市和邵阳市部分地区。
(4)大湘南旅游板块。充分利用大南岭的自然生态优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以“锦绣潇湘·休闲湘南”为区域品牌,重点发展祭祖祈福、康养度假、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等,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衡阳市依托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政策优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中转游客,全面启动南岳与衡阳主城区旅游发展双轮驱动,打造湘中南旅游门户和重要的入湘游客集散中心。全力推动永州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和粤桂湘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全力打造“莽江红·绝美湘南”世界级旅游景区走廊,创响“湘南红”红色文旅品牌。区域范围包括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
(5)雪峰山旅游板块。充分利用雪峰山优越的自然生态、抗战文化、梅山文化、民族文化、山地度假等资源,以“锦绣潇湘·神韵雪峰”为区域品牌,重点发展抗战文化体验、民族文化体验、山地避暑度假、山地运动、生态康养等产品,将其打造为国内知名抗战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以邵阳市和怀化市为重点,包括益阳市和娄底市部分地区。
4.五大联动区
(1)湘赣边区红色旅游联动区。以湘赣革命根据地为主体,以秋收起义、平江起义、三湾改编等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以《共建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湘赣边红色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等为基础,推动完善提升湘赣边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共同研发设计“红色文化之旅”和“华人心愿之旅”等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实施湘赣边区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区域范围包括湘赣交界的24个县市区。
(2)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联动区。以湘鄂赣天岳幕阜山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基础,发挥岳阳、咸宁、黄石、宜春和九江等地的生态文化、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在统一文化旅游品牌、规划线路、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监管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协作,共同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区域范围包括湘鄂赣交界的岳阳、咸宁、黄石、宜春和九江等39个县市区。
(3)湘鄂渝黔武陵山文化旅游联动区。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武陵山片区为纽带,主打“生态旅游牌”“少数民族牌”和“乡村振兴牌”,推动武陵地区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生态经济联动区、土家族苗族侗族旅游经济联动区。区域范围包括湘鄂渝黔交界的7个市州、70个县市区。
(4)湘粤南岭文化旅游联动区。以挖掘岭南文化为重点,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构建联市场、联客源、联产品、联标准、联数据的合作平台,共建湖南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合作的样板区。区域范围包括湘粤两省交界的郴州市、永州市、清远市、韶关市等地。
(5)湘桂崀山文化旅游联动区。以崀山、桂林为龙头,整合带动沿线地区精品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要素共建共享,打造湘桂大崀山、大桂林文化旅游圈。区域范围包括湖南省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城步县、武冈市、新宁县、通道县、东安县,以及广西的兴安县、全州县、三江县、资源县、龙胜县和桂林市区。
5.四大走廊
(1)湘江文化旅游走廊。依托岳阳市、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永州市湘江沿线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时尚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以古潇湘八景、岳阳楼、岳麓山、南岳七十二峰等资源为核心,充分发掘,串珠成链,重点发展文化体验、水上旅游、城市夜游、观光休闲、商务会展、低空旅游和滨江绿道旅游产品,打造湘江“百里画廊”,将其建设成为充分彰显湖湘文化和两型特色的滨江旅游休闲集聚区、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文化旅游经济走廊。
(2)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走廊。依托张吉怀高速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连接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以张家界武陵源、桃花源、老司城、凤凰、崀山、洪江古商城、万佛山•侗寨等为核心,做精观光+度假、民俗体验、研学等旅游产品,打造世界一流的民族文化旅游带。
(3)大湘东红色文化旅游走廊。依托平汝高速公路,串联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及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安仁等县,以胡耀邦故里、平江起义、秋收起义、湘南暴动等革命遗迹为核心,突出红色研学、党史教育,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带。
(4)长征文化旅游走廊。依托厦蓉高速,以红一方面军长征文化线路和资源为核心,串联桂东、汝城、宜章、桂阳、临武、宁远、蓝山、江永、江华、道县等地,以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湖南段)、沙洲村等为主要载体,推动红色文化与休闲度假、农业、手工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业态有机结合,开发长征之旅等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核心发展轴。
6.七条旅游线
(1)岳长株潭娄衡郴旅游线。沿着南北向的京港高速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岳临高速公路,以岳阳、长沙、株洲、湘潭、娄底、衡阳、郴州为核心城市,串联环洞庭湖旅游板块、长株潭旅游板块和大湘南旅游板块,充分发挥南北两大门户区位优势,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三角、京津冀和中原城市群的客源市场,将其打造成为湖南南北向最重要的旅游发展通道。重点打造岳阳楼·君山-岳麓山·橘子洲-韶山-衡山-炎帝陵-东江湖精品旅游线路。
(2)常益娄邵永旅游线。沿着南北向的二广高速公路和呼南高速铁路,以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为核心城市,串联环洞庭湖旅游板块、雪峰山旅游板块和大湘南旅游板块,重点对接湖北、粤港澳大湾区的客源市场,将其打造成为湖南中部地区南北向重要的旅游发展通道。重点打造桃花源-茶马古道-紫鹊界-零陵古城-九嶷山旅游精品线路。
(3)张吉怀旅游线。沿着南北向的包茂高速公路和张吉怀桂高速铁路,以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为核心城市,串联大湘西旅游板块和雪峰山旅游板块,充分发挥武陵源、老司城、崀山世界遗产资源富集区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积极对接川渝鄂桂云贵等地客源市场,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黄金旅游大通道,湖南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旅游发展通道。重点打造武陵源·天门山-老司城-矮寨·十八洞·德夯-凤凰古城-芙蓉镇-芷江抗日受降旧址-雪峰山旅游精品线路。
(4)长益常张旅游线。沿着东西向的长张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和长常高速铁路,以长沙、益阳、常德、张家界为核心城市,串联长株潭旅游板块、环洞庭湖旅游板块和大湘西旅游板块,打通长沙、张家界两大旅游中心城市发展通道,积极对接长三角、长株潭和川渝地区等客源城市,将其打造成为湖南最重要的旅游经济发展通道。重点打造岳麓山·橘子洲-茶马古道-桃花源-武陵源·天门山旅游精品线路。
(5)长娄邵怀旅游线。沿着东西向的沪昆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铁路大通道,以长沙、娄底、邵阳、怀化为核心城市,串联长株潭旅游板块、雪峰山旅游板块和大湘西旅游板块,对接长三角和云贵客源市场,带动湘中湘西旅游发展,将其打造成为湖南东西向重要的旅游发展通道。重点打造岳麓山·橘子洲-紫鹊界-崀山-雪峰山-芷江抗日受降旧址旅游精品线路。
(6)怀邵衡旅游线。沿着东西向的衡邵、沪昆和泉南高速公路和怀邵衡铁路,以怀化、邵阳、衡阳为核心城市,串联大湘南旅游板块、雪峰山旅游板块、大湘西旅游板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云贵和江西赣州客源市场,带动湘中南和湘西南地区旅游发展,将其打造成为湘中南东西向重要的旅游发展通道。重点打造炎帝陵-衡山-崀山-雪峰山-芷江抗日受降旧址旅游精品线路。
(7)衡永郴旅游线。沿着东西向的厦蓉、泉南高速公路,串联衡阳、永州和郴州等核心城市,借助湘南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建设的重大机遇,构建大南岭山脉东西向发展通道,积极对接闽三角、赣州、桂林和大湾区客源市场,带动大南岭旅游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大湘南地区东西向重要的旅游发展通道。重点打造东江湖-莽山-九嶷山-零陵古城-衡山旅游精品线路。
(二)优化产品供给,构建高质量旅游产品体系
以扩大旅游产品供给、优化产品结构为核心,实现产品供给丰富、高效、优质,满足游客品质化消费需求。
1.打造“五类”精品工程
(1)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工程。以 3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重点,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认定和动态管理工作。推进张家界市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争取更多的省级示范县市区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对于创建成功的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跟踪指导和重点扶持,着力提高全域旅游发展质量。
专栏2 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培育名单
1.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张家界市、永定区、浏阳市、望城区、资兴市、吉首市、醴陵市、新宁县、东安县、通道县、新化县、平江县、石门县、南县、衡阳县、洪江区、凤凰县、苏仙区、桃源县、双牌县、永顺县、宁远县、慈利县、安化县、宁乡市、衡南县、炎陵县、湘乡市、新邵县、岳阳县、澧县、津市市、桃江县、宜章县、北湖区、江永县、零陵区、芷江县、鹤城区、泸溪县。 2.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桑植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龙山县、昭山示范区、桂东县、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县、新晃县、靖州县、城步县、湘阴县、临湘市、资兴市、汝城县、宁乡县、长沙县、涟源市、武陵区、衡东县、珠晖区、常宁市。 |
(2)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强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吸引物。
推动张家界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从省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打破行政界线,推动张家界市和湘西州协作共建,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建设统一旅游目的地。实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老司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地双轮驱动。深入挖掘和提炼区域文化,培植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化旅游机制改革,推动两地建设省级深化旅游机制改革试验区。
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开展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加强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的资源摸底和前期培育工作,建好旅游资源信息库。夯实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基础,加大4A级以上特别是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力度。强力推动等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补齐旅游度假区短板。积极建设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
提质升级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对照一流标准,完善硬件配套建设,提升景区管理服务水平。紧扣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加快景区转型升级。促进景区内外一体化、片区化发展,强化景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延长产业链条。以宣传营销为抓手,提升景区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专栏3 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创建建议名单
1.世界旅游目的地: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韶山、天门山森林公园、张家界大峡谷、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司城遗址、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凤凰古城、芙蓉镇等。 2.国家5A级旅游景区:莽山景区、矮寨奇观景区、九嶷山舜帝陵景区、苍坊旅游区(胡耀邦故里)、城头山旅游景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旧址景区、张家界大峡谷旅游景区、紫鹊界梯田景区、老司城景区、凤凰古城旅游区、芙蓉镇景区、彭德怀纪念馆景区、夹山旅游景区、阳明山景区、梅山龙宫景区、里耶古城景区、铜官窑古镇景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柳宗元文化旅游区(零陵古城)、曾国藩故里文化旅游区、洪江古商城景区、大花瑶虎形山景区、罗荣桓故居纪念馆景区、湘潭盘龙大观园、壶瓶山旅游景区、湄江风景区、南洞庭湖景区、茶马古道风景区、黄桑生态旅游区、沙洲红色旅游区、仰天湖大草原景区、屈子文化园旅游区、衡阳湖湘文化源头旅游区、万佛山·侗寨旅游区、芒果城都市休闲旅游区。 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飞天山旅游度假区、株洲酒埠江旅游度假区、株洲云峰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洋沙湖旅游景区、雪峰山山地旅游度假区、水府旅游区、王仙岭旅游度假区、湖南长鹿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雪峰湖度假区、天堂山旅游度假区、怀化黄岩旅游度假区、汝城热水温泉旅游度假区、郴州莽山旅游度假区、衡阳湘·江南温泉度假区、衡阳“盐湖”旅游度假区等。 4.省级旅游度假区:福寿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张家界禾田居山谷旅游度假区、永州涔天河旅游度假区、永州云冰山旅游度假区、永州阳明山旅游度假区、郴州仰天湖草原度假区、郴州东江湾旅游度假区、郴州龙女温泉旅游度假区、益阳桃江美人窝旅游度假区、常德热市云顶温泉旅游度假区、娄底水府庙旅游度假区、炎陵云上大院森林康养度假区、里耶-八面山旅游度假区、衡南岐山旅游度假区、祁东四明山旅游度假区、衡阳东方唐韵旅游度假区、衡阳湘江城市中央休闲度假区、益阳四方山旅游度假区、常德清水湖旅游度假区。 |
(3)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精品工程。遴选文化和旅游富集区和密集带,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区。通过示范创建,破解当前文旅融合深度不够、行业分割、管理不畅、机制体制不活等融合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难题。出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办法,探索文旅“延伸融合、重组融合、渗透融合”等新型融合模式。
专栏4 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创建建议名单
1.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带):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红三角”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岳阳楼-屈子文化园-长沙岳麓书院湖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环洞庭湖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大湘西地质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雪峰山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湘军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南岳祈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永州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 2.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景区(度假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铜官窑旅游区、花明楼旅游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炭河古城景区、田汉文化园、炎帝陵旅游区、醴陵瓷谷旅游区、韶山旅游区、彭德怀故里旅游区、凤凰古城旅游区、德夯苗寨旅游区、芙蓉镇旅游区、里耶古城旅游区、洪江古商城旅游区、雪峰山大花瑶度假区、黔阳古城景区、芷江抗战受降城、皇都侗寨旅游区、岳阳楼·君山岛景区、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张谷英村旅游区、临湘6501旅游区、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城头山旅游区、桃花源旅游区、茶马古道旅游区、隆回大花瑶景区、紫鹊界梯田旅游区、南岳衡山旅游区、蔡伦竹海旅游区、九嶷山舜帝陵旅游区、零陵古城旅游区、蓝山云冰山景区、苏仙岭旅游区、沙洲红色旅游区、北湖诚信文化旅游示范区、北湖龙女景区、邵阳县天子湖湿地公园、衡阳湘江城市中央休闲度假区、中国印山文化旅游区、芒果城都市休闲旅游度假区等。 3.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点):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图书馆新馆、湖南地质博物馆、湘西地质公园博物馆、湖南省科技馆、湖南省工艺美术馆、李自健美术馆、湖南湘绣博物馆、袁隆平水稻博物馆、长沙市非遗展示馆、长沙雨花非遗馆、马栏山视频创意文化园、雷锋纪念馆、通道转兵纪念馆、红军标语博物馆、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安仁稻田公园、益阳天意木国世界木文化博物馆、洞庭湖博物馆、株洲市聚典阁木作文化展示基地、炎陵叶家祠连队建党实践基地、衡阳市图书馆新馆、衡阳市美术馆、蔡伦纪念园、常德河街非遗街区等。 |
(4)特色文旅小镇精品工程。精心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备、旅游要素齐全、特色产业突出、治理管理精细、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文旅小镇。要紧扣小镇特色,确定核心IP,形成独特标签,汇集优势要素,实施重点突破,打造爆款产品。打造网红打卡点、夜经济、餐饮、商业、娱乐、微演艺等场景,形成小镇文旅消费聚集区。积极培育小镇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发挥文旅小镇对区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从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及就业带动等方面,全面加强考核引导。
专栏5 创建特色文旅小镇建议名单
宁乡黄材镇(青铜小镇)、浏阳金刚镇(非遗小镇)、宁乡花明楼镇(红色小镇)、安化黄沙坪镇(黑茶小镇)、醴陵陶瓷艺术城(陶瓷小镇)、醴陵左权镇(名将文化小镇)、芷江芷江镇(和平小镇)、绥宁寨市镇(苗侗小镇)、汝城三江口镇(白茶小镇)、湘潭乌石镇(军旅小镇)、临湘羊楼司(竹艺小镇)、宁远九嶷山乡(舜德小镇)、宁远湾井镇(麻江小镇)、江华涔天河镇(瑶池小镇)、祁阳浯溪碑林文旅小镇、江永兰溪瑶族文旅小镇、北湖华塘镇(空港小镇)、双峰井字镇(和森小镇)、汨罗屈子祠镇(龙舟小镇)、永定王家坪镇(民俗文化小镇)、慈利江垭镇(温泉小镇)、泸溪浦市古镇、衡阳西渡镇(钟表小镇)、常宁西岭镇(油茶小镇)、南岳南岳镇(祈福小镇)、衡东大浦小镇(航空小镇)、新邵严塘镇、江永兰溪瑶族乡、临澧修梅镇(产业融合小镇)、桃源热市镇(温泉小镇)、益阳1969 小镇、炎陵叶家祠(军魂小镇)。 |
(5)研学旅游基地精品工程。对照湖南《研学旅游基地评价规范》标准,创建一批包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文化、自然生态等在内的主题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主题研学精品线路。积极开拓港澳台高端游学旅游市场。争取在湖南举办两岸三地研学旅行大会。与教育部门建立研学旅行(实践)联系会议制度,重点协调研学旅游的年度计划、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等工作。
专栏6 创建研学旅游基地建议名单
1.历史文化研学旅游基地:岳麓书院、岳阳楼、曾国藩故居、魏源故里、周敦颐故里(濂溪书院)、醴陵渌江书院、衡阳石鼓书院、王船山故里旅游区、南岳忠烈祠旅游区、桃花源、城头山遗址公园、炎帝陵、舜帝陵、里耶秦简旅游区、老司城、湖南省博物馆、屈子祠、衡阳市湖湘文化源头旅游区、衡阳抗战纪念城、柳子庙、浯溪摩崖石刻等。 2.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基地: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胡耀邦故居、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厂窖惨案纪念馆、平江起义纪念馆、安江农校纪念园、秋收起义纪念馆、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湖南段)、“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蔡和森纪念馆、陈树湘烈士纪念园、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茶陵湾里红军村、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李立三故居、湘南学联纪念馆、衡东罗荣桓故居-纪念馆、夏明翰故居、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馆、南岳佛道救难协会陈列馆等。 3.非遗及科普文化研学旅游基地:湘西赶场、江永女书、南岳庙会、花鼓戏、湘绣、赛龙舟、通道侗锦织造技艺馆、雨花非遗馆、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湖南红瓷博物馆、安仁赶分社。湖南省科技馆、湖南隆平水稻博物馆、醴陵陶谷陶瓷艺术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株洲电力机车厂、中国动力谷展示中心、衡东大浦通用航空机场、安化县黑茶小镇等。 4.自然生态研学旅游基地:张家界、洞庭湖、崀山、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长沙生态动物园、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坡国家森林公园、攸州国家森林公园、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永州市森林植物园、湘南植物园、石燕湖省级森林公园、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新化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邵阳县天子湖湿地公园、雪峰湖国家地质公园等。 |
2.培育“七新”文旅业态
(1)夜间文旅经济
从“夜景、夜宴、夜演、夜购、夜娱、夜游”方面全面创新。丰富光载体、创新光手法、营造光氛围。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实景演艺、灯光秀等夜演体系。在历史街区、景区、城市商圈等,打造主题美食街区、夜市排挡、沉浸式餐厅等。积极打造夜间博物馆、深夜影院、24小时书店。
鼓励各地方集中规划建设能代表城市记忆的、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名街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出一批夜间文旅消费打卡地,打造夜间旅游IP,激发城市夜间文旅消费潜力。
加强文旅、交通、城管、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联动,出台相应配套政策,为发展夜经济提供良好环境。
(2)网红经济
明确“网红经济”发展定位。强化行业引导、标准制定、规范管理,形成内容健康向上、人气爆棚的网络直播平台。
用产业思维和产业链理念积极培育“网红经济”。从政策支持、网红孵化、平台搭建、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育,打造长株潭网红经济聚集区。
积极引导“网红经济”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特色文旅小镇、文旅消费聚集区、夜经济聚集区、农特产品等领域聚集,突出湖南特色,打造湖南“网红品牌”。
(3)沉浸式旅游
探索沉浸式景区(目的地)的建设模式。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交互体验,实现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叠加,提高游客体验获得感,开启新型景区(目的地)建设的全新之路。
运用高科技装备打造沉浸式演艺。鼓励《天门狐仙》《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桃花源记》《圣火南岳》等实景演艺和定点剧场演艺向沉浸式演艺的升级。
运用激光投影、超大全息幕、震撼音响,结合十足的创意和精细的后期制作,在景区内打造酷炫的全息plus show,带给观众震撼生动的灯光音响交互体验。
积极探索全息餐厅、VR酒店、全息民宿、数字展厅等全新的旅游产品模式,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4)精品民宿
充分利用山、林、水、田、景区(度假区)、古城古镇、特色村落等,构建湖南特色民宿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民宿经济。
重点扶持武陵源、凤凰、岳阳楼、衡山、韶山、桃花源、东江湖、莽山、崀山、九嶷山、炎帝陵、酒埠江等大型龙头景区(度假区)周边的民宿集群发展,助推传统景区的转型升级发展。重点扶持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常德、郴州、永州等大城市周边民宿集群的发展,适应都市休闲需求。
加强对五号山谷、镜立方山居、上堡故事、南岳衡山、地球仓等本土民宿品牌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民宿品牌。
(5)文化遗产旅游
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鼓励非遗进景区。探索推广“长沙雨花非遗馆”的非遗集中异地保护开发模式。用产业链思维,将非遗活态展示、展演、展销、传习、研学、衍生品开发、文创设计等功能集于一体,达到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
(6)文博展馆旅游
在公共文化场馆中增加旅游服务功能,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支持现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广场、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游客开放。新建的文博展馆,应统筹考虑其旅游功能,更好发挥场馆的综合功能,提高其使用效率。
(7)文化创意
加大文创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从审批、税收、财政、政府采购等环节扶持文创龙头企业。支持文旅创新平台、文旅创客基地建设。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创行业。
加强具有湖湘特色的演艺、民谣、工艺、服饰、民俗等相关文创产品的研发。举办年度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全面提高文化旅游商品、工艺品、纪念品的设计、制造和推广能力。
在长沙、株洲、湘潭、张家界、湘西州、衡阳等地建设一批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
3.开发“六类”新型产品
(1)以景观公路为轴线的自驾旅游产品。在重要国道、省道及串联的城镇建设中,充分考虑景观和游憩功能。重点建设南北向的106、107国道,东西向的320、319国道。景观公路配套建设好加油站、观景台、休息节点等。鼓励市州和县市区对过境省道、县道进行游憩功能植入。出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标准化建设的配套政策。
(2)以森林步道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好湖南境内的罗霄山、南岭、武陵山及苗岭(通道段)国家森林步道。与林业、体育部门合作,重点建设雪峰山、南岳、万洋山、诸广山、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等省级森林步道。完善步道口节点、驿站及营地系统。
(3)以“山湖”为主体的度假旅游产品。支持以武陵山、雪峰山、南岭、罗霄山等为代表的山地度假旅游项目。启动洞庭湖地区的度假旅游发展,重点发展岳阳楼区、沅江市、汉寿县等地临湖乡镇。打造湘江(长沙至株洲段)两岸休闲旅游度假带。
(4)以通用机场为依托的低空旅游产品。以全国首个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省为契机,稳步发展低空旅游,切实推动“通航+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好通用机场的科学选址。精心设计低空产品,重点开发都市风景、古村古镇、山峰峡谷、河流湖泊、草原花海和主题性飞行产品,配套开发培训、表演、录像、主题酒店、营地、风洞及模拟飞行体验等。形成一批成熟的低空飞行线路。
(5)以各级区域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品。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重视以各级客源地为中心的多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突出以各级客源地为中心,开发两小时车程以内的多元旅游产品。支持以乡村、自然资源等为依托开发建设的微旅游(如微度假、微景区等)发展。创新设计小众的、深度体验及新鲜感强的旅游产品,稳定本地游客市场。
(6)以研学实践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山水、田园、工厂、部队、非遗、民宿等特色资源,积极建设多样化的研学旅游基地,形成新的旅游增长点。
(三)推动深度融合,释放旅游发展新动能
1.与文化融合。精选一批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等进行旅游融合设施改造升级,探索文博场馆旅游融合新路径。探索非遗+展览与传习、非遗+演艺与节庆、非遗+餐饮与民宿、非遗+文创、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非遗+研学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与市场融合,支持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借助“电视湘军”的影响力,大力弘扬书院文化、湘绣文化、祈福文化、女书文化、舜文化、商道文化、抗战文化、稻作文化、湘菜文化、陶瓷文化、船山文化等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湖湘文化软实力,提升“锦绣潇湘”旅游品牌的文化含量。
2.与科技融合。发挥装备制造、动漫科技、影视传媒、农业科技等优势,打造一批体现工业、农业、影视、动漫科技的科技旅游产品。加快推进5G+AR、5G+VR、5G+AI在旅游景区、酒店、旅游体验等方面的运用。加快推进智能交通、智能住宿、智能景区等服务,激发出游需求。深化“网约湘游”平台建设工作,推进全省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互联网”创客基地、国家旅游创客示范园区和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旅游科技创新奖惩机制,出台相关实施办法。
3.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景区和度假区智慧化建设,推动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标识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设施的普及应用。实现全省高等级景区和度假区5G全覆盖。加快智慧旅游在行前、游中和评价各环节的应用,深化扫码入园、刷脸通行、机器人送餐、游客大数据分析、5G+AI移动执法、网络分时预约售票、热成像体温监测等新技术应用,借助“互联网+”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大力创新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新模式,打造系列湖湘文旅体验馆,促进旅游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4.与体育融合。建设以骑行、徒步、登山、探险、滑雪、低空飞行等为重点的运动休闲产品,打造长沙、株洲、衡阳、郴州等地旅游航空基地,雪峰山国家级山地运动休闲基地,柳叶湖及东江湖国家级水上运动休闲基地,八面山、德夯大峡谷和湄江国家级攀岩运动休闲基地。举办系列国内外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湖南体育旅游品牌。依托体操、羽毛球、举重、赛艇、排球等湖南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集训基地品牌,建设长沙、株洲、湘潭、益阳、郴州、衡阳、娄底、湘西州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城市,实施“江湖山道雪”体育旅游创建计划和“一县一品”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省。
5.与农业融合。坚持“农旅融合、以旅促农、以农兴旅”的思路,积极开展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益阳、常德、娄底、怀化、岳阳、郴州、邵阳等市周边,积极发展乡村精品民宿、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节庆等新型业态。依托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君山银针等湖南名茶,积极发展茶养生、茶艺表演、茶科普研学、茶特色购物、茶文化节,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6.与林业融合。开发以森林步道为重点的森林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森林步道,开发森林观光、森林康养、森林体验、森林认知、森林科普科考、生态露营、户外拓展等产品。打造穿越罗霄、探秘武陵、体验雪峰、溯源湘江、揽胜洞庭等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7.与工业融合。充分利用湖南在工程机械、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工业观光旅游、工业遗产旅游和工业研学旅游,建设一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重点发展观光轻轨、邮轮游艇、旅游轻型飞机、景区索道、露营房车、移动式智能度假屋等旅游装备制造业。支持打造株洲旅游观光轨道交通制造、株洲低空飞行装备制造、沅江游艇船舶制造、长沙高科技度假屋制造、长株潭旅居房车制造、岳阳垂钓装备和衡阳“船山时间谷”钟表制造等示范基地。
8.与教育融合。以湖南省《研学旅游基地评价规范》标准为指南,积极推动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培育研学市场主体,将研学旅游纳入中小学教育大纲,开发研学课程和产品,提高研学旅游水平。充分整合教育、文旅、财政、公安、交通等部门资源,形成跨部门统筹、管理和宣传机制,落实各相关部门责任,推动研学旅游健康发展。
9.与卫生健康融合。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康养旅游发展规划,构建旅游与卫生健康、中医药、林业、民政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建设以张家界、湘西州、昭山、炎陵、桂东、安化、涟源、安仁等为代表的森林康养示范区。建设以雪峰山、衡山、大围山、金洞、福寿山、穿岩山、黄桑、玉池山、岐山、天堂山、幕阜山、万佛山、三道坑为代表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以长沙灰汤温泉、汝城热水温泉、莽山森林温泉、张家界万福温泉、衡阳湘·江南温泉等为代表的温泉康养示范区。建设以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医药养生、神农养生保健、幕阜山、涟源龙山、新化天门健康养生产业园、南岳衡山康养医养谷等为代表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结合医疗资源和旅居养老资源,建设一批医养康养示范区。
10.与交通融合。构建“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建设7500公里左右的旅游公路。加强观光巴士、景观公路、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休闲绿道、公共骑行系统的提质建设。改造一批有旅游特色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推动服务区+休闲娱乐、旅游咨询、集散、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施路景融合工程,评选最美旅游公路。加强交旅融合产品创新,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基础上,通过植入新功能、新符号,或改造交通工具,形成独特的游览体验。
11.与商务融合。建设以长沙、张家界、郴州为核心的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发展面向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商务会展旅游,着力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中国(长沙)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长沙)国际汽车博览会等培育成国内外知名展会旅游品牌。
12.与广电传媒融合。发挥广电媒体优势,推动媒体IP 赋能旅游产品。以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湖南广电影视基地为核心,开发一批深度参与旅游产品,满足观众对影视制作的好奇心和体验。发挥广电传媒矩阵整体优势,挖掘直播带货和网红经济潜在能力,更好推广全省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
13.与水利融合。依托水利风景资源,结合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生态修复、灌区建设、水土保持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打造一批高质量水利风景区,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水上旅游产品。
(四)激发消费潜力,打造旅游经济新蓝海
1.打造文旅消费空间
从旅游休闲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旅游休闲街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等层面进行打造,积极争取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旅游休闲街区在湖南开展试点工作。
(1)建设以长沙为重点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出台支持长沙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的政策,支持休闲产业发展。创新长沙夜经济产品,支持五一商圈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的建设,创建一批文旅综合体,探索“音乐+艺术+网红+消费”“文艺+景区+消费”等新型发展模式。通盘考虑休闲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快历史街区、休闲街区、游憩带等的整合。充分利用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条件,建设高桥休闲购物聚集区。
(2)建设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支持长沙市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大株洲市、郴州市、张家界市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创建培育力度。
(3)建设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支持衡阳市、常德市、永州市、岳阳市、湘西州、韶山市、南岳区、洪江区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支持湘潭市、邵阳市、益阳市、怀化市、娄底市、凤凰县、芷江县、醴陵市、常宁市、衡阳县等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
(4)建设旅游休闲街区。整合城市街道,扩大休闲街区范围,推动休闲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城市地域文化底色,塑造休闲街区鲜明主题,凸显休闲街区灵魂,打造休闲街区品牌。植入特色鲜明、深度体验、符合需求的观光、餐饮、购物、住宿、休闲和娱乐等业态。重点支持长沙市的坡子街、太平街、都正街,零陵古城柳子街、常德“三街”、岳州古城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5)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推进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丰富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打造一批深夜餐厅、深夜影院、24小时书店,形成特色夜市街区和夜消费新名片,建设一批示范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激活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的消费潜力,在有条件的景区或附近村镇,配套建设消费聚集区,重点布置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业态,改变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状况,解决高等级景区业态“空心化”问题。
2.提高旅游消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