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12-17
中商情报网讯:常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21,2018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4名,中国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之一。
近几年常州全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1%。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再上一个千亿台阶,总量由全省第6位升至第5位,增速全省并列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1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3081.2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3384亿元,增长9.8%。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140517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突破2万美元,达20812美元。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4∶46.5∶51.1,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46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4%。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93.6亿元,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158.9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2.1亿元,增长5%;牧业产值35.3亿元,下降10.4%;渔业产值78.3亿元,增长7.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亿元,增长10.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9.3万亩,比上年下降15%;粮食总产量81.4万吨,下降13.2%,其中夏粮、秋粮总产分别为19.4万吨、62万吨,分别下降22.3%和9.9%,全市粮食亩产480.7公斤,增长2.1%,其中水稻亩产619.7公斤,增长0.4%;小麦亩产307.3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5.5万亩,累计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比重达64%;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3万亩、高效设施渔业0.9万亩,累计面积占耕地面积、水产养殖面积比重分别达到22.6%和38%。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2704家和3401个。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按省统一口径计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8%。七大工业行业产值全面增长,机械行业产值同比增长17%、冶金行业增长20.4%、电子行业增长17.5%、化工行业增长14%、生物医药行业增长6.2%、纺织服装行业增长6.3%、建材行业增长6.8%。企业效益稳定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61.1亿元,增长17.8%。
十大产业链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十大产业链企业产值增长15.8%,对全市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8.6%。各产业链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增长22.9%、智能电网产业链增长22.2%、新材料产业链增长20.6%、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增长18.9%、新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链增长15.4%。
建筑行业平稳增长。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390.4亿元,比上年增长9.2%;房屋施工面积9572.7万平方米,增长3.6%;房屋竣工面积3441.8万平方米,增长3.7%。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9.5万元/人,比上年增长6.5%。
据《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显示,常州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引导逐步调整退出的产业、引导不再承接的产业如下:
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
一、轨道交通
1.大功率机车、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铁路客车、铁路货车制造检修
2.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及核心零部件
二、新能源
1.先进的高纯度低耗能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设备、单晶硅拉制设备、多晶硅铸锭装备及组件制造设备
2.光伏电池及组件
三、智能制造装备
1.智能专用装备和精密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设备
2.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
四、新材料
1.光功能玻璃及纤维、高温超导材料、新型电子材料、功能性及高分子等先进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新型二维材料
五、节能环保产业
1.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
2.城市协同处置污泥及垃圾的烧结制品制造装备
3.秸秆、畜禽粪便等农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
六、航空航天
1.通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
2.航空发动机叶片、单晶高温合金制造技术及装备
七、医药
1.化学药品制剂
八、汽车
1.新能源车整车
2.新能源专用及改装汽车
3.汽车用发动机
4.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
5.控制执行系统
6.车辆控制设备
7.轻量化、环保型车身材料
九、机械
1.智能挖掘机、重型架桥机/架梁机、大吨位装载机、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超大吨位汽车起重机
十、纺织
1.品牌服装和家用纺织品
2.毛纺织及服装
3.产业用纺织品
十一、化工
1.高性能树脂
十二、建材
1.海绵城市和市政综合管廊专业化材料和构件、装配式建筑结构和构件
十三、有色金属
1.高强高导铜合金压延加工
2.主承力结构用铝合金材料及大尺寸制品
十四、轻工
1.表面活性剂
引导逐步调整退出的产业
一、轻工
1.化学制浆造纸、制革、酿造企业和项目(江苏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
2.含砷高于0.1%的铅蓄电池生产
3.《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规定的用于普通照明用途的含汞荧光灯、高压汞灯
二、化工
1.以大宗进口油气资源为原料的石油化工、基础无机化工、煤化工(江苏沿江地区)
2.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及列入名录的恶臭污染物等化工生产
3.排放氮磷污染物的工业生产装置(江苏太湖流域)
4.化工生产(江苏太湖一级保护区内)
5.不符合绿色农药标准的农药原药
6.染料生产装置(江苏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
三、建材
1.水泥熟料生产(各类风景名胜区、省会等中心城市)
四、钢铁
1.冶炼产能(距太湖直线距离10公里以内)
引导不再承接的产业
一、钢铁
1.炼铁
2.炼钢(沿海地区除外)
3.铁合金
4.钢压延加工
5.独立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