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和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独具中医药特点的“中国方案”。为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医药强省,特编制《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精神编制,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规划背景
浙江是中医药发祥地之一,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2005年系统部署了中医药攀登工程,亲自推动浙江中医学院升格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我省全国首家省名中医研究院成立时亲自致贺信,提出“努力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殷切期望。“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紧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主线,强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协同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华民族瑰宝”魅力和活力不断焕发。
(一)现实基础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我省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杭州跨湖桥遗址陈列着世界第一个草药罐,在良渚古城遗址、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芡实等中药以及中医器具,宁波田螺山出土的灵芝样本,将灵芝作为医药用途的使用时间至少追溯到6800年前。世界最早的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国第一家官办民助医院安乐坊、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公立中医学校兰溪中医专门学校等均诞生于浙江。全省拥有清末以前有案可查的中医药著作1800多种,有史可考的名医1700多人,《中国医学史》收载有重大贡献的医家58人中浙籍医家就有20人,形成了丹溪学派等十大流派,当前仍有何氏内科等诸多中医流派在传承发展,拥有“江南药王”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张同泰、天一堂、桐君堂等一批百年老店。
专栏1“浙派中医”十大流派
序号 | 学派名称 | 学派内容 |
1 | 丹溪学派 | 以元代义乌朱震亨(朱丹溪)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格致余论》等。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中滋阴派的代表,并作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重要标志,影响深远。丹溪学派弟子众多,其中代表弟子有赵道震、戴思恭、楼英、王履等。 |
2 | 永嘉医派 | 南宋时期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的一个主要医学流派,以陈言为代表人物,其弟子有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暐等。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病因学说中著名的“三因论说”。 |
3 | 绍派伤寒 | 起源于绍兴地区有关外感病证治的一个学术流派。该流派发端于明代张景岳(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伤寒典》,形成于清代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其传承代表人物有张景岳、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徐荣斋等。 |
4 | 钱塘学派 | 明末至清浙江钱塘(今杭州市)地域形成的一个医学流派。以钱塘医家卢复、卢之颐、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有高士宗、仲学辂为衣钵传人,其代表作为《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本草崇原》等。 |
5 | 医经学派 | 以研究《黄帝内经》为主的一个学术流派,代表人物有滑寿、马莳、张景岳、张志聪、高士宗、俞樾等,在类分研究和考订注疏《黄帝内经》方面卓有成就,对于《黄帝内经》的学术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
6 | 伤寒学派 | 以研究《伤寒论》为重点的一个学术流派。代表人物有朱肱、陶华、柯琴等,分别著有《南阳活人书》《伤寒六书》《伤寒来苏集》等,均影响深远。 |
7 | 温病学派 | 研究温热病的一个学术流派,代表人物为王士雄(王孟英)、雷少逸、何廉臣、章楠、吴贞等。温病学派的代表作有《温热经纬》《时病论》《重订广温热论》《伤寒指掌》等。 |
8 | 本草学派 | 以研究中药性味、功效、炮制、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学术流派。学派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唐代宁波人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宋代杭州人裴宗元等受命编撰《和剂局方》,元代海宁人吴瑞著《日用本草》。清代海宁人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载药670余种;钱塘人赵学敏作《本草纲目拾遗》,收载716种《本草纲目》未收载或叙述不详之药,成为本草研究又一丰碑。 |
9 | 针灸学派 | 从事针灸临床治疗与研究的一个学术流派。宋代瑞安人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为首部针灸临证专著,嘉兴人闻人耆年著《备急灸法》为常见急病的灸法专著。元代兰溪人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该书列入四库全书子部。元末余姚人滑寿将任督二脉归入十二正经,始有十四经之称。另有明代四明人高武著《针灸聚英》,衢州人杨继洲著《针灸大成》等。 |
10 | 温补学派 | 倡导并善于用温养补虚方法治疗虚损病证的一个学术流派。代表人物为明代绍兴张景岳、鄞县赵献可等。张景岳创制左归、右归作为治疗命门先天水火不足的主方。赵献可著有《医贯》等,善用六味丸、八味丸加减调补阴阳,对后世温养补虚有积极的作用。 |
专栏2全省地方特色中医流派
序号 | 学派名称 | 学派内容 | 地区 |
1 | 何氏内科 | 创始人为何任,首届国医大师,曾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浙江中医药学会会长,是著名的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何任先生临床精于内伤杂病,肿瘤妇科,对于湿温时病也多有研究。主要传承人为范永升、何若苹、顾锡冬等。 | 杭州 |
2 | 杨氏内科 | 创始人为杨继荪,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著名杨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杨氏学术流派的主要特色为:坚持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又能吸取现代医学的长处,主张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不因循守旧,善于创新。主要传承人为葛琳仪、徐志瑛、潘智敏、蔡宛如、宋康、罗秀素。 | 杭州 |
3 | 叶氏内科 | 创始人为叶熙春,师承叶天士学术流派,对温病学说造诣尤深。叶熙春精于内妇,宗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叶天士“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之法治疗痰饮病;治疗胃痛重胃腑的和降通达,推崇脾胃分治理论与胃阴学说;主张通补奇经疗妇科杂病;擅治湿温时证,湿温辨治注重查舌、善辨斑疹白㾦,以宣化渗湿为大法。主要传承人为李学铭,以及马红珍等为首的肾病科团队。 | 杭州 |
4 | 姚梦兰内科 | 姚梦兰中医内科是以余杭仁和永泰姚梦兰为奠基人物,传承至今一百七十余年的中医内科流派。姚梦兰为晚清浙江四大名医之一,蜚声江浙,擅治温病、虚劳。姚梦兰受业弟子颇多,子耕山、良渚莫尚古、平宅马幼眉,声名尤著,人称“三鼎甲”。第三、四代中叶熙春、史沛棠、李学铭、史奎钧是国家级名中医,一百七十余年来相传七代,传人辈出,迄今已有三百余人。现存著作有《姚梦兰医案》和手抄《医灯集焰》。姚梦兰中医内科于2009年获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评定鲁硕彦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俞建卫、王建定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 杭州 |
5 | 裘氏妇科 | 裘氏妇科学术流派发源于武林钱塘,由著名妇科专家裘笑梅先生创始。以王金生、盛玉凤、罗杏娟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裘氏妇科临证医案精萃》《叶熙春医案》等。浙派裘氏妇科弟子众多,其中代表弟子有王金生、盛玉凤、罗杏娟、张灵芳等。 | 杭州 |
6 | 杭州何氏妇科 | 何氏女科形成于清末,原为绍兴钱氏女科外姓第二支脉,先祖何九香(1831-1895)从业钱宝灿,学成即悬壶杭城,不久便以医名誉满钱塘,二世何稚香(1870-1949)尽得家传,医术齐名,其重视整体,尤其讲究脏腑经络辨证,以调整奇经为调治妇疾之重要手段,对月经、崩漏、妊娠病症有独到的治法。何子淮、何少山为何氏三世传人,又是何氏女科集大成者。现为杭州市中医院的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室负责人何嘉琳。 | 杭州 |
7 | 罗氏伤科 | 罗氏伤科肇始于罗氏先祖,治伤擅长手法,既精于内治,又施与手术。第六代传人罗国梁,提出了“伤科诸证,从瘀从湿”,发展了“专从血论”,增补了治湿十法。主要传承人:肖鲁伟、童培建、刘晋闽、何进。肖鲁伟传承人:金红婷。童培建传承人:厉驹、毛强。 | 杭州 |
8 | 富阳张氏骨科 | 张氏伤科始于富阳东图张士芳,下传五代,授徒40余人,其孙张绍富以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形成了整体辨证、手法整复、杉皮固定、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综合治疗骨伤,著称于世,现富阳市中医骨伤临床治疗即以张氏骨伤科传统技术为主。 | 杭州 |
9 | 詹氏骨伤科 | 18世纪初期,詹氏中医传至詹锦鹤后逐渐形成了较为体系的医技门派,主要以詹氏中医骨伤疗法的独特手法整复、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中药内服外敷的治疗方法为特色。1886年,清同治五年,詹锦鹤之子詹天华创立了詹氏医馆“怀德堂”。至20世纪中期,以詹庄锡为主要代表的詹氏学派在浙江落地生根,与夫人李有娟,女儿詹新宇、儿子詹振宇共同创立了詹氏医疗,目前有4个医院。詹氏学派弟子众多,其中代表弟子有詹振宇等。 | 杭州 |
10 | 宣氏儿科 | “宣氏儿科”流派创始于清末光绪年间,创始人宣振元先生擅治“惊风”驰名杭州,世称“惊郎中”。省级名中医宣桂琪为宣氏儿科第三代传人,强调“治儿病需知调气”;治外感,驱邪务净,善用“三宝”;治杂病,重调治,宜扶益,少滋补;治急惊贵当神速,治慢惊分清病机。主要传承人:二代传承人为宣志泉;三代传承人为宣桂琪、宣菊英、韩吕元;四代传承人为宣晓波、王晓鸣、陈华、陈健。 | 杭州 |
11 | 邬氏皮肤科 | 始创于民国初年,传承百年。创始人为邬春阳,民国初年在杭州悬壶济世,求治者络绎不绝。第二代传承人为邬思皋、邬诗英,第三代传承人邬成霖,为省级名中医,开创独特的皮肤病中西结合疗法。 | 杭州 |
12 | 金氏针灸 | 金氏针灸流派创始于中医针灸名家金文华,其强调治经者纵其力,通络者横其力;善用导气祛邪,聚气培气之补泻手法以调气血之逆乱。金氏针灸传承弟子在继承的同时,创新和引进了粗针、腹针等疗法,临床运用卓有成效。主要传承人:二代传承人为张淑华、赵本传;三代传承人为宣丽华、徐福、徐勇刚、莫晓枫;四代传承人为吴翔、毕颖、虞冰艳、吴高飞。 | 杭州 |
13 | 翁梅沈氏针灸 | 沈氏针灸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创始人临平翁梅沈厚芳。治疗小儿疳积、喉痹、腹泻颇具特色,多举措并施等手段,在当地享有盛名。传人代表沈坤泉、沈淼耿等。沈氏针灸被列入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代传人王云松任职余杭中西医结合医院南苑分院,为疳积专科负责人,被评定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 杭州 |
14 | 柏氏眼科 | 柏氏眼科流派创始人柏敦夫,特制“退赤眼药”、“退翳眼药”,名噪江南。中医名家柏仲英继承前业,传承人省级名中医柏超然等,在中医药治疗儿童弱视、青少年近视和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主要传承人:二代传承人为柏仲英;三代传承人为柏超然、柏砚农、许春、任征、陈国孝。 | 杭州 |
15 | 塘栖黄氏眼科 | 黄氏眼科追根朔源,从清雍正三年始,至今已有280余年历史。鼻祖黄葆元公,出生獐山永泰八字桥,十五岁时弃农行医于桑梓,专用眼药粉以外治为主治疗眼疾。1952年6月,黄氏眼科第六代传人黄甫乔、黄丙乔等携带全套制药工具,参加塘栖镇联合诊所(即现余杭区中医院),设中医眼科,以“四诊八纲”为理论基础,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方法,自制“青宁丸”等中药用于临床治疗眼疾。至今,余杭区中医院仍延续黄氏中医眼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专科。黄氏眼科于2009年被列入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晓芸被认定为本项目区级代表性传人。 | 杭州 |
16 | 阮氏中医针灸 | 阮氏中医针灸学术流派起源现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始祖可追溯至阮魁元,传承至今已有九代人,其传人主要分布于北京、绍兴、杭州等地。流派后代在传承祖业的基础上,既继承和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学术经验,也各有所创新。临床辨证中西医结合,施治针药结合,其中尤以传统针刺手法的灵活应用为诊疗特色,使阮氏中医针灸对于当代常见病、疑难杂症有很好的疗效。现有阮少南、阮步青、阮步春等传人。 | 杭州 |
17 | 杭州杨氏内科 | 近代杭州市中医流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医世家,起源于余杭杨仰山,其子杨少山、弟子盛循卿等,并得热病专家王泽民的精心传授,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对脾胃病、温热病、肺系病、肺部肿瘤等有独到疗效。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 杭州 |
18 | 董氏儿科 | 董氏儿科可追溯至董云岩(1798-1876),云岩之子董丙辉,善治内妇,更专儿科,在当地和周边颇有名望。渍辉之子董水樵(1857-1920)以儿科称其学,其子董廷瑶(1903-2000)是海派中医中“董氏儿科”的创始人。弱冠之年,继祖业,独立应诊,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其子董维和、董幼祺,其孙继业均承其业。 | 宁波 |
19 | 陆氏伤科 | 陆氏伤科起源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8年前后),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三百年之久。明末清初,陆氏伤科始祖陆士逵精通武道,钻研《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科补要》等经典,成为伤科名家。第六代传人陆银华,承祖传独特整骨上骱手法外,又结合膏、丸、汤、散秘方治疗外伤、骨折,为浙东地区的一代疗伤圣手,后世传人众多,代表传人有陆芸香、陆海善、陆海昌、陆海良、陆念祖、陆君玉、陆祖安、陆建祖、陆君等。 | 宁波 |
20 | 宋氏女科 | 宁波宋氏妇科起源于1300年前的唐开元年间,唐代丞相宋璟为宋氏妇科始祖,宋璟既为良相又为良医,子孙后代承其医术,代代相传。宋建炎年间,宋璟后人宋钦随宋高宗南迁临安再定居四明,宋氏妇科传入宁波并得到传承和发展。明代宋博川任职太医院御医,撰写了《宋氏女科产科全书》。明万历年间,宋林皋结合祖上所留妇科医论和临床资料以及自身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宋氏女科撮要》,又名《宋氏女科秘书》。至清朝,宋金熙开办“杏春堂”诊所,晚清时期,宋紫清在宁波谦和当弄分设“济世堂”诊所,并著有《妇科秘录》。宋氏妇科传人众多,代表有宋世焱、宋光济、宋泽军、宋琳奕、宋逸民等。 | 宁波 |
21 | 慈溪劳氏伤科 | 劳氏伤科已有490余年历史,是浙东中医骨伤的主要流派之一。鼻祖劳双龙,字天池,余姚人(今属慈溪境),子孙世传其业,著有《劳氏家宝》及《劳氏祖传秘方》。劳祥和为劳双龙十世孙,擅跌打损伤、头颅外伤、刀斧伤、破伤风、正骨入穴等诊治,后世传人有劳建民、劳金渭、劳维佳、蔡水奇、黄群等。 | 宁波 |
22 | 钟氏内科 | 钟氏内科在宁波有近200年的历史。创始人钟成瑶,为甬上名医,以“辨证入微,‘四纲’挈领;善调脾肾,治病之要;理偏求和,相反相成;遣方用药,精简而廉”的治疗原则,善治内科杂病。后世传人众多,代表为钟章元、钟纯泮、钟一棠、钟一桂、钟忻裕、钟之洲等。 | 宁波 |
23 | 南拳伤骨科王燛薪堂学派 | 创始人为王宗茂,少年时到嵩山少林习武,后来到泉州南少林任教习,寺僧大多法、武医兼通,精通武术伤科。擅长伤科医术,利用当地草药,结合南北派正骨术创正骨新法。王燛正骨疗法,专治骨折、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膏药贴敷疗法,隔物灸药饼,浙南中草药治疗跌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伤科疾病。第八代代表人王步云,王步焕,王步程,王步仙,王步年,第九代王魁胜,王魁锋,王振,王建诚。 | 温州 |
24 | 马氏传统医学 | 创始祖马衍潢为明末清初从宫廷逃难至温州,鬻宫廷眼药维生,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马寿炯,主治不孕症,第三代马颂平就读于杭州医专,精通妇科;第四代马大正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为中医妇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第三、五、六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老师,擅长治疗不孕症和妇产科疑难杂症,善用经方治疗妇产科疾病。 | 温州 |
25 | 嘉善吴氏内科 | 对温热病、痹症、肝胆胃系疾病有丰富的经验,对舌诊有独到的研究。创始人为吴炳,字云峰,生活于清嘉庆、光绪年间,嘉善人。吴炳以医术济世,享誉嘉善、上海一带,特别注重学、问、思、辨四字,著有《证治集腋》(一名《证治心得》)12卷,吴炳门人很多,凌文炳、周经魁、莫镛、丁友渔、周倬云等,儿子吴树人,继承家业。吴树人学生陈良夫,传希白、凌峰之书,编辑《延陵医案》,留有《颍川医案》十二册,传承人为孙凤翔、徐石。 | 嘉兴 |
26 | 秀水医派 | 嘉兴“秀水医派”的形成发展与嘉兴的地域、文化发展有重要的关系。嘉兴地处江南水乡,交通发达,明宣德年间在此明确设立“秀水县”,是“秀水医派”的地域性含义,嘉兴人杰地灵,人文汇萃,因此“秀水医派”又有着重要的文化属性。“秀水医派”人才辈出,成绩卓然,如养生家曹庭栋、黄凯钧,时病专家茅雨人、王学权、郭右陶,眼科专家顾锡,伤科汤御龙,女科陈谢、肖勋等,均为秀水医派的英才。 | 嘉兴 |
27 | 桐乡陈木扇女科 | 陈木扇妇科起源于唐朝,钱塘人陈仕良以善于医术闻名,尤其擅长调治妇科各病,到宋代,陈沂了陈仕良的医术,官至翰林院金紫良医,因皇帝赐“罗扇”而得名。著有《荩斋医要》,明万历时,陈谢迁到石门(今桐乡崇福镇),是郡县妇科之首,是桐乡陈氏妇科的第一传人,家藏《女科秘要》。陈氏子孙辈的传承,都仿照宫赐的木扇刻扇,作为嫡传的凭证,称之陈木扇。为浙江四大妇科流派之一。现为浙江省中山医院的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室负责人陈学奇。 | 嘉兴 |
28 | 吴氏内科 | 以现代湖州四大名医之一吴士彦(1920-2001)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吴士彦临证经验集》《吴士彦医案》等。吴士彦医术得自家传,从学于其父吴桂芬先生,复问学于浙江省名老中医宋鞠舫先生,吴桂芬为晚清民国时期湖州著名中医,师承于清代湖城名医凌晓五的弟子朱皆春。吴士彦先生是浙江省名老中医、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临证擅长诊治温热病、内科杂病及疑难危重症,胆大心细,善用经方,处方简练,日诊百余人,享誉浙北及苏皖周边地区,被誉为“吴神仙”。其弟子有姚源坤、魏明、俞凤英、卢惠荣等湖州市名老中医。 | 湖州 |
29 | 朱氏内妇科 | 以现代湖州四大名医朱承汉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医林荟萃•朱承汉专辑》。朱承汉医学得自家传和师授,从学于其父朱子文先生及浙江省名老中医宋鞠舫先生,朱子文为晚清民国湖州著名中医,师承余杭名医葛载初氏。朱承汉先生是浙江省名老中医,医教双馨,擅长内科、妇科,在浙北乃至整个浙江省都有较大影响。其弟子姜琦先生系浙江省名中医,陆拯系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第二届浙江省国医名师。再传弟子有当代刘建新、李亚平、陈明显、关新军等。朱氏医学早有“四代薪传”之美誉,现已有序传承五代。 | 湖州 |
30 | 杨氏外科 | 以近代湖州杨咏仙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杨咏仙医案》,杨咏仙作为浙北太湖流域中医外科流派代表,并作为近代民国时期湖州知名的四大名医之一,杨氏外科以"内外并重"的诊疗技术,在痈疽疔疖等中医外科疾病方面至今仍有优势,现桃李芬芳,如今花开四代,其中代表弟子有杨泰生(代表作《杨泰生临证经验集》),程祖耀(浙江省级名中医),王文达,程钊等。 | 湖州 |
31 | 德清俞氏外科 | 俞氏外科,七代相传,开始于明崇祯年间,世居德清下高桥,俞燧田(1855-1931)继承祖业,擅用消、散、箍、托治痈疽。对重症外疡有独到之处,用药精简独萃,自制自炼,自成流派。乡人俗称下高桥外科,俞燧田传子俞海门等,继承家业。 | 湖州 |
32 | 绍兴三六九伤科 | 绍兴下方桥伤科享誉萧绍平原一带,开始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已有800多年,经历了20多代,鼻祖嵇幼域,著有《秘传伤科》。他的儿子嵇绍继承父业,一直到明清年间,由其传人宏达法师授衣给南洲和尚,再传给张梅亭。张梅亭每逢农历二、五、八到萧山,一、四、七在寺中,三、六、九在绍兴城中,所以绍兴称之为绍兴三六九伤科,治疗手法以少林武术为基本功,用药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内治调气扶正,外治活血散瘀、接骨愈伤。现存祖师嵇幼域《秘传伤科》张梅亭门人整理的《下方寺西房跌打大成》手稿5卷,《下方寺伤科》手抄本。目前绍兴县中医院继承了下方桥伤科的中医接骨。 | 绍兴 |
33 | 新昌张氏骨伤 | 新昌张氏伤科在治疗骨伤疾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自主研发有治疗四肢骨折,根据病程有张氏骨伤1号方、2号方、3号方,治疗胸腰椎骨伤有张氏腰损方、济生肾气汤,治疗颈椎损伤有颈复方,治疗胸肋损伤有张氏顺气活血汤,治疗创伤性、老年退变性、风湿性关节疾病有张氏独活寄生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有张氏防栓汤,治疗挫伤、筋伤还有张氏伤膏等。传承人有张如愿、张成惠、张济美、张如岳、张如南、张孟超。 | 绍兴 |
34 | 回回堂血症学派 | “回回堂”医派源自兰溪回回堂村,创始人吴荫堂创有治疗血证八法,在兰素负盛名。其代表人物有吴荫堂、吴士元。吴荫堂,人称“回回堂先生”。对医经无不精通,善治内伤杂病,对血症尤有专长,每治虚劳,投之辄效,远近多倚之,传有《吴荫堂血证脉案》手抄本数册及《吴荫堂医案》,影响颇深。其传人有吴士元、方耀滨、吴赛娥、汪建敏。 | 金华 |
35 | 金华邢氏内科 | 始于晚清,为20世纪50年代金华四大中医名家之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邢可棕为代表人物,擅长中医肝病及脾胃病的诊治,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邢氏内科代表弟子有邢文俊、邢章颖、邢章浩、邢滔等。 | 金华 |
36 | 八婺医派 | 以近代张山雷、陈无咎为代表人物,主张融洽中西,中善于西则执中,西善于中则执从西。他们的中西汇通思想通过兰溪中医专科学校和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在江南地区造成了深远影响,八婺后世医家代表性传承人有张兆智、许锡珍、黄乃聪、吴心禅、翁文教、方寿徵。 | 金华 |
37 | 金华黄氏骨伤科 | 以解放初期王乃聪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伤科心法》等。为浙江省三大骨伤科流派之一,在省内与宁波陆氏骨伤科、嘉兴罗氏骨伤科齐名。其学术根基源远流长,始于明、清朝代,源于少林、武当流派,在浙江中西部地区影响甚大。金华黄氏骨伤科流派源于武当姜少庭公,师承郑克荣氏,是在黄乃聪先生为首的各位师门同仁的努力之下发展起来的,其中代表弟子有钱子洪、沈敦道、王锡林、陈东福、洪时清、陈有光、黄引红、季卫锋、黄立毅等,私淑弟子肖鲁伟。 | 金华 |
38 | 衢州雷氏医学 | 以清代衢州雷少逸(雷丰)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时病论》等。创造性地以四时八节统领诸病,综合六气、体质、饮食、情志、起居种种病因,灵活运用六经、脏腑、病因、三焦、经络等辨证方法,以治法统率方药,知常达变,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形成汇通伤寒与温病,新感与伏邪,时病与杂病的季节性疾病全新辨治体系,影响深远。雷氏医学弟子众多,其中代表弟子有雷大震、程曦、江诚、龚香圃、林钦甫、邱根祥等。 | 衢州 |
39 | 顾氏骨伤疗法 | 顾氏骨伤疗法,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传承五代。顾氏骨伤疗法具骨折、脱位闭合整复、小夹板固定、自制伤药外敷和汤药内服疗伤之特长,强调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善于察言观色、脉诊及伤科疾病的辨症论治,运用牵、拉、折、顶、抖、舒筋正骨的技能,形成整复、固定、药物、功能锻炼四步治伤要诀。顾氏骨伤疗法为第六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疗类)代表性项目。第四代嫡传顾岳全为第四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代表性传承人。 | 舟山 |
40 | 章氏骨伤科 | 道光年间源于嵩山少林寺伤科,经历代传人结合东南沿海的气候、居民体质、地理环境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骨伤诊疗体系,总结出一整套内外兼治的理、法、方、药,如手法正骨、针刺疗法、中药内服、膏药外敷、经筋功法等技法。代表性人物有章玉堂、章显法、章岩友等。 | 台州 |
41 | 黄山头雷氏骨伤科 | 创始人雷仁祥,清末民国年间从师学武医伤,自成体系,擅长跌打损伤诊疗,清朝末任地方县长保镖,在景宁县县志有历史记载,整骨疗法列入丽水市非遗项目,第五代传承人雷建光。 | 丽水 |
道地药材优势明显。浙江素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是全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拥有国内唯一以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省共有中药材资源2300多种,蕴藏量100多万吨,中药材资源总量和道地药材种数均位于全国前列。“浙八味”中浙贝母年产量占全国的90%,杭白菊占近50%,元胡、白术、玄参占30%以上,“新浙八味”中铁皮石斛占70%以上。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3万亩,总产量27万吨,总产值67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43.5%、52.5%和26.7%。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药材品种审(认)定工作,并通过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三品”认证和合格证制度、中药材农药试验登记、推广产后安全加工技术等举措,有力提升了中药材质量水平。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共有公立中医医院(含中医综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94家,包括省级4家、市级13家、县级77家,87%的公立中医医院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含三级医院34家,公立中医医院的服务总量位列全国前3位。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全省有55个县级中医医院牵头成立了医共体,建成标准化中医馆1277家,建有中医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92.07%,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全省基层总服务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社会办中医发展迅速,全省拥有民营中医医院109家、中医类门诊部389家、中医类诊所2339家。
专栏3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情况
序号 | 类别 | 机构数 (个) | ||
公立 | 民营 | |||
1 | 总计 | 2963 | 126 | 2837 |
2 | 中医医院 | 203 | 94 | 109 |
其中:三级医院 | 35 | 34 | 1 | |
二级医院 | 58 | 48 | 10 | |
未评等级医院 | 110 | 12 | 98 | |
3 | 中医门诊部 | 402 | 13 | 389 |
4 | 中医诊所 | 2358 | 19 | 2339 |
中医药疫病防治取得重大突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在预防与救治中关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参与。中医药参与确诊病例治疗1268例,参与率为97.1%。中医药群防群控有效推进,制定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中药预防方,全省使用预防方达24万余人,一线医务人员、防控工作人员使用预防方剂100万余帖,为一线医务人员和防控工作人员实现零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和“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被确立为省重点研发计划应急攻关项目,同时有34个中药制剂获批,有力保障了中医药深度介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
中医药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20年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0.8亿元,较2015年(161.3亿元)增长30.7%。康恩贝、永宁药业、万邦德制药、佐力药业、维康药业5家企业入选全国中药企业百强榜,7家中药企业成功上市(数量与广东并列第一)。康莱特注射液、百令胶囊、铁皮枫斗晶、银杏叶片、参麦注射液、青春宝片、黄芪生脉饮、胃复春等浙产中药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中医药产业平台不断发展壮大,磐安江南药镇、中医药特色街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产业融合载体发展迅速,乌镇互联网国医馆开创国内互联网国医馆先河,省属国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成立运营。
专栏4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主要平台
序号 | 类型 | 名称 | 备注 |
1 | 中药材种植 | 省级“道地药园”示范基地 | 73个 |
中药材特色强镇 | 国家级2个:淳安临岐镇、武义县白姆乡; 省级3个:淳安临岐镇、磐安新渥镇、象山贤庠镇 | ||
华东药用植物园 | 全国生态类型最丰富的药用植物园(在建中) | ||
2 | 中药产业基地 | 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 — |
金华国家级天然药物生产基地 | 位于兰溪,列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 | ||
3 | 特色小镇 | 磐安江南药镇 | 省政府命名的第四批省级特色小镇 |
慈溪鸣鹤“国医小镇” | — | ||
4 | 特色街区 | 杭州五柳巷中医药特色街区 | — |
杭州桥西中医药特色街区 | |||
杭州河坊街中医药特色街区 | |||
宁波药行街中医药特色街区 | |||
温州南塘中医药特色街区 | |||
金华胜利街-古子城 中医药特色街区 | |||
5 | 交易平台 | 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 | 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产地市场,已成功举办十三届 |
中国浙西(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博览会 | 已成功举办四届 | ||
6 | 健康旅游基地 | 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 2个 |
省级中医药健康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 94个 |
中医药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依托高校、企业、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等主体的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建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拥有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室6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251个、中医药类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并在磐安建有一个中药类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项目3个,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获省科学技术奖励5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9项;并主导制定了铁皮石斛、灵芝两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专栏7“十三五”时期中医药科研项目一等奖获奖情况
奖励级别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国家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 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 | 杭州市中医院 |
省级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 基于肾主骨理论骨系细胞维持骨稳态的机制和应用研究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铁皮石斛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 | 浙江农林大学 | |
中医肿瘤瘀毒互结致病理论研究和应用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
痛风脾虚浊阻理论体系构建及临床应用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全省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近4万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0.65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引育不断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十百千”人才工程(杏林工程)深入实施,拥有中医药领域院士1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国家岐黄学者3人、省国医名师31人、省级名中医203人,建有省级以上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86个。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已有287人获得从业资格。
中医药文化传播成果斐然。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编写《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成为全国首个将中医药教材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深入推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拍摄《守正创新的浙江中医药》宣传短片、开设《养生大国医》电视栏目,全面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全省共有9个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26个省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浙派中医”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以色列、罗马尼亚、白俄罗斯共建的“一带一路”中医药中心,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设项目,并成为全国样板。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和南非西开普大学成功建立两家中医孔子学院、举办匈牙利“中医健康养生展”等。
(二)主要问题
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发挥不足。当前中医药服务体系发展存在中医特色淡化、优势弱化现象,中医药参与罕见病、急危重症救治有待加强。虽然我省中医医院整体实力较强,但普遍存在中医特色服务不足。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考核中,由于我省中医医院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占比、门诊中药处方比例、以中医治疗为主的出院患者比例、中医服务项目收入占比等体现中医特色服务的指标得分较低,导致我省总体排名全国靠后。
中药产业基础不够稳固。“十三五”期间,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省医药工业中占比从15.7%下降至12.4%,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省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10.8亿元,出现负增长(2019年249.9亿元)。与兄弟省市相比,我省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低于同期的广东(509.5亿元)、江西(500亿元)、江苏(280.7亿元)等省份。产业竞争力不足,我省入选全国中药百强企业数量(5家)少于广东(12家)、江苏(7家)等兄弟省份,缺少像广东白云山、江西江中集团这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药、重金属残留超标、近缘种药材与正品药材混用、非药用部位掺杂等问题时有发生,需要尽快完善中药种植、炮制、临床使用以及中药制剂等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
中医药创新整体效应尚未形成。中医药科研工作的碎片化、零散化问题较为突出,中医医院、中医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各类主体缺乏创新联动机制。中医药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偏少、科研成果占比较小,“十三五”期间中医药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不足医学领域获奖项目的30%。中药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未能有效体现。中药企业创新投入普遍不足,“十三五”期间全省中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左右,不仅低于同期全省化学药品水平,也低于同期全省医药工业水平。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我省中药产品科技竞争力,中药大品种入选品种数量和科技竞争力排名都低于广东、江苏等省份。获批临床试验的中药新药9个,仅占全国4.3%;获批生产的中药创新药1个,仅占全国8.3%。
专栏10我省在全国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排名情况
省份 | 入选品种数量(个) | 科技竞争力排名 |
广东 | 47 | 1 |
贵州 | 39 | 2 |
吉林 | 39 | 3 |
四川 | 36 | 4 |
山东 | 35 | 5 |
江苏 | 34 | 6 |
北京 | 28 | 7 |
河北 | 27 | 8 |
江西 | 26 | 9 |
陕西 | 26 | 10 |
浙江 | 19 | 13 |
中医药人才面临青黄不接。区域中医医师数不平衡,温州、嘉兴和台州等地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低于0.5人。名老中医普遍年龄偏大,传承工作带徒少,年青中医人才成长成熟周期长,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短缺,基层中医药人员“招不进、留不住”的难题有待破解。中医药院校教育存在“西医化”倾向,中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挖掘、转化利用不足。当前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医药文化遗迹“活化”利用的重视不足,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文明素养和健康素养的举措不够。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宣传推广缺少有效载体和方式,中医预防保健理念和方法未能得到充分认可和应用,群众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不高,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医药缺乏了解、信任程度不高,中医药“一根银针、一株小草、一缕药香”的“简便验廉”优势尚未充分突显。
中医药发展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普遍存在的“以西律中”的现状制约着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服务价格体系有待完善,目前6000多项医疗服务收费项目中,中医仅200多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数量少,不利于中医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部分中医诊疗项目没有纳入医保目录。促进中药制剂研发和使用的激励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全省中医药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三)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价值作用上,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目标任务上,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实践要求上,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我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把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来抓,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省中医药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出新彩。
中医战“疫”的生动实践凸显了中医药发展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一次次转危为安,中医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和价值,为人类健康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医药方案,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持久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医药此次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再次凝聚了社会对振兴发展中医药的共识,让人民对中医药的发展更添信心,让国际社会更加深切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
群众健康观念转变和疾病谱变化释放了中医药发展的多元需求。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深度老龄化等影响,城乡居民患病疾病谱的总体变化趋势为慢性和老年性疾病上升,恶性肿瘤发病年轻化趋势逐步上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健康”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医疗服务模式逐步从治疗为中心转到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保健、健康养生等成为居民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因其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整体性、经济性和副作用小等特点,与转变了的医学模式相吻合,与调整了的医学目的相一致,中医药应用前景广阔。
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和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提供了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深厚土壤。我省数字经济发达,“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加快渗透到中医药领域,将有效提升中医药诊疗环节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就诊的便捷度和满意度。同时,三大科创高地的加快打造,将进一步吸引中医药人才集聚,推动更多重大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科技攻关项目落地,促进更多先进技术和精密仪器运用到中药生产过程中,助推中医药新品创新研发,为中医药生产、服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产业升级动力。
“一带一路”枢纽建设开创了中医药开放发展的国际舞台。目前中医药已遍布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在103个国家得到认可。随着我省“一带一路”枢纽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医药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市场将得到有效拓展。继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建立两个中医孔子学院,以及成立“中国—以色列中医药中心”“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中国—罗马尼亚中医药中心”后,更多中医药机构将在海外开设,为海外民众提供中医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2.面临挑战
中医药发展区域竞争挑战升级。近年来,各省(区、市)均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多地纷纷对中医药发展进行战略布局。云南、四川、吉林等地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保证种植区域的道地性、品种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江苏、江西等省相继发布中医药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并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广东更是率先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北京、上海等地凭借医疗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集聚人才、资金等中医药发展高端要素。
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深化落实。中医药虽然不断发展,但与西医药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全国中医类医疗服务量仅占医疗服务总量的16%,我省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中,中医医院占比不足25%,中医药类医疗服务资源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中西医发展不均衡现状依然严峻。此外,现行医师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与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尚不适应。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落实。
监管标准趋严对中药行业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药品安全的监管,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对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医药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成药原材料的采集、加工、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严格规范,预计中药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一些中小规模的中药企业可能面临淘汰。
中医药走出国门任重道远。严峻的国际抗疫形势为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来契机,但中成药以处方药进入欧美等国家的主流医疗市场仍面临文化和技术壁垒的挑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加上中医的理论体系与西医不同,使得中医药理念完全被国际接受还有难度。各国对中医等传统医学管理、中药产品注册要求不同,制约了中医药在全球上市推广。中医国际化难以一蹴而就,未来在海外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更应不断提高中药材品质和制药工艺水平,建立完善质量追溯机制,助推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落实健康中国和健康浙江战略部署,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坚持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更加注重疗效、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注重生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彰显中医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五种资源”价值,发挥中医药在疾病诊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疫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从战略高度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努力打造中医药强省。
(二)基本原则
注重守正创新。秉持“传承师古不泥古、创新发展不离宗”,坚持中医药发展规律,遵循辨证论治原创思维,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中医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突出特色优势。秉承中药材道地性、中医服务特色性等中医药发展“因地制宜”特点,深挖浙江中医药文化历史底蕴,推进全省中医药资源优势、中医服务特色优势与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等相结合,持续深化“浙”系列中医药品牌内涵建设,在传承创新发展中不断形成新优势、彰显新特色,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
坚持系统观念。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齐头并进;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强化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等多链条集成,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强理念融合、资源整合、标准耦合,促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
努力争先进位。增强“窗口意识”,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传承创新中注重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文明成果,提高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中医药发展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从中医药大省迈向中医药强省。
(三)发展定位
全力打造“浙里中医”服务品牌。按照“建高地、夯基层、筑网络”的总体要求,形成中医医院特色发展、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强,融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覆盖全民和全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和疗效,强化中医服务品牌效应,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氛围浓郁省份。
全力打造“浙产中药”产业品牌。发挥中药资源大省优势,坚持集聚发展、突出质量优先,以道地药材品质提升、高能级产业集聚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经典名方和中药复方创新发展等为重点,全面推动中药制造向更大规模、更优质量、更高层次迈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产业品牌。
全力打造“浙中医药+”创新品牌。围绕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协同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以高能级中医药科创平台、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等为引领,加快汇聚中医药创新要素,大力发展中医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丰富中医药发展内涵,拓展融合发展空间,率先构建“中医药+”创新发展格局。
全力打造“浙派中医”文化品牌。深挖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强化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保护与研究利用,完善学术、学派、学科传承,搭建中医药文脉传承与文化传播载体,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建设,大力推进国际中医药文化和服务的交流合作,更好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形成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整合型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成熟定型,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和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贡献度进一步凸显,中医药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在全国争先进位。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中医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省级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各设区市至少设置一所三级甲等水平的中医医院,95%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60%以上,中医药特色服务人次占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比率达65%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在全国绩效考核中总体排名进入全国前十,全部二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全部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科,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置中医医师,努力打造中医药特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地。
中医药产业实力跃上新台阶。中药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00万亩,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升,六大中药谷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形成若干规模化中医药产业集群,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浙产中药”知名品牌,努力打造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地。
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建设一批高能级中医药科创平台和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比达3.5%左右,新增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和省级名中医、岐黄使者100人以上,重点围绕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20项中医药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努力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增添新活力。打造一批中医药文脉传承与文化传播载体,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建成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4个以上,努力争当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排头兵。
专栏11“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中医药服务 | 1 | 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个数 | 个 | 2 | 4 |
2 | 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比例 | % | 87 | 95 | |
3
招商政策推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