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01-10
昨日,一则令人激动不已的消息刷屏了各大媒体网络—中国终于造出了自己的圆珠笔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此之前,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产钢第一大国,但小小的圆珠笔头却造不出来。
作为生产圆珠笔第一大国,坐拥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380亿支。
尴尬的是这近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却高度依赖进口。
网友戏称:原来我们用了几十年的进口货呢!
据昨日媒体报道,太钢集团“添加剂”分布均匀笔尖钢试验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的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这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在这里想必大家心生疑问,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上天能造飞机卫星,下海能造航母潜艇,小小圆珠笔头,为何却困扰了中国笔业如此多年!
是造不出?还是没必要?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每年要生产380亿支笔,需要用每吨12万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头的钢材,付出外汇1500万美元。这样算下来,每枚笔头的用钢大概是0.0004美元,也就是0.002元人民币,而中国生产的圆珠笔大多属低档类,出口平均价仅为0.03美元/支,笔头用钢成本仅占总成本的1.3%。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称,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有钢铁材料学科研究人员表示,圆珠笔笔头用钢的用量太小,附加值低,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完全没必要自己生产,而且市场造假山寨层出不穷,研发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进口几吨就可以用很久,而且现在都是直接买笔头,因为把钢加工成笔头也是需要精密技术的,大多数圆珠笔生产厂家都没必要引进加工笔头的生产线。“就像一些廉价药一样,因为没利润,所以就索性没想过研发的事。”他坦言。
根据2015年11月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圆珠笔挑战高端制造》里的数据,从日本进口一吨造高端笔尖用的钢材需要12万人民币,龙头企业一年需要860吨,算下来也仅仅是1个多亿,谈不上是巨大的需求。如此一看,倘若只是为了制作完全中国造的高端圆珠笔,好像并没有必要做相应的材料研发与制造。
所以综上,由于笔头研发费大,从国外进口又相对低廉,所以不是造不出,而是大多数钢企、笔企觉得性价比不高,不愿投入太多研发费做出纯粹的中国制造圆珠笔。
圆珠笔头映射出中国制造业窘境
一个小小圆珠笔头的问题,也是我国制造业很多领域都面临的问题:产能大而不精,多而不细!
以钢铁行业为例:
我国是产钢第一大国,但是巨大钢产量下,很多都是粗制滥造出来的,优质钢铁产量占总产量比例依旧不高,特殊钢材的生产在很多领域依旧存在空白,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钢铁产量过剩,而特殊性、优质的钢材依旧需要靠进口。
钢企大多都有政府补贴,因此不愿意花更多精力和经费去研发一些高工艺产品的动力,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放缓,钢铁行业也从当初的朝阳产业变成如今去库存的重要对象。
1.产能过剩
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2007-2011年保持在80%左右(79.5-81.3%),总体上处于合理水平。但2012年之后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2012-2014年,我国粗钢产能分别为10亿吨、10.4亿吨、超过11亿,粗钢产量分别为7.2亿吨、7.79亿吨和8.23亿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4.9%和低于74.8%。考虑到产能统计不完全,近几年的实际产能利用率可能还要更低一些。(注:欧美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83%比较合理,产能利用率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
2.特种钢仍需依靠进口
在我国钢铁产能中,优质钢铁占比不高,而比较粗糙的粗钢则一直居高不下,特种钢材还是大量依靠进口。
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表示,我国特钢发展的关键是要占领高端市场。在徐匡迪看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其中,核心技术主要是指控制系统和软件,核心部件主要是材料不过关。尤其是飞机起落架、高速列车车轴、轴承等抗疲劳高强钢,核电站用耐高温、抗辐射不锈耐热钢管,燃气轮机、涡扇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等材料,目前尚且不能实现国产化。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当“工匠精神”写入了2016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时,这在历史上属头一回。由此也引发了很多讨论,许多人感慨中国缺乏“工匠精神”,如目光短浅只追求“短平快”的即时效益,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等。
曾有朋友圈的一条信息让人对中国工艺水平低的深层原因有所领悟:针对生产线上出现的空包装现象,中国工厂拿电扇把空包装吹走了事,而美国企业却斥巨资研究解决。对这条信息流露出的洋洋自得,我们不知是该高兴还是汗颜。殊不知,这种小聪明似的机巧、投机似的凑合,是酿成中国制造价廉质低苦果的重要因素。投机取巧则是急功近利价值观的产物。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曾指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也许圆珠笔并不重要,但说到底,困扰我们这么久才造成圆珠笔头的不是材料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更不是创意上没有与国际接轨,而是企业对财富的认识出了问题,是人心浮躁,缺乏工匠精神,最根本的还是人的问题,不是人的技能问题。笔头钢的研发成功,说不上能创造多大的利润,但其代表的“中国制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一支司空见惯的中国笔,书写出的是创新驱动的中国力量。
因此,无论是中国制造思维还是中国制造精神,都需要一种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中国人并非先天不足,而是后天发育不良。只有用良好制度的土壤才可以培养出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只有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才能培养真正的“一代名匠”,也许这是中国制造大国走向世界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培育中国优秀工匠之路也许仍很漫长,但我们可能没有更多选择机会,许多国家已走在了前面,此时若能奋起直追,我们仍然有希望赢在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