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官网 招商通 数据库

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报告出炉:低收入人群借钱最多

新金融

全景网2017-03-21

近日《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炉,《报告》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低收入人群借钱最多。据了解,本次报告的调查时间为2017年2月15日至3月2日。指导单位为广州市金融局;调查单位为南方都市报金融研究所、融之家;数据支持单位为凯迪网、融之家、君子I财微信公众号、问卷星。

负债消费意识加强,消费金融异军突起

伴随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国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过去5年,我国消费规模的快速增长,从2011年到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8.4万亿元增长了将近一倍,达到了33.2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3%。

伴随而来的是,国民超前消费意识的增强,负债消费正形成趋势。华兴资本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负债进行消费的人群上涨10%。而据招商证券统计,到2016年末,中国消费贷款余额估计大约5.4万亿元左右。同时,消费金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4%,远高于整体信贷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9.1%。在传统信贷增速放缓的这一段时期,消费金融异军突起。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现状

第一:从年龄构成来看,20-40岁者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力。南都调研显示,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和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方式在20-40岁者中最为盛行,合计占比均超过95%。

南都分析认为,此年龄段的借款人,超前消费意识更强,且成长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对新技术、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对互联网使用时间较长,因此存在一定的黏性。

但同时应关注到,信用卡刷卡或分期的在各年龄段的偏好占比较高,是消费借贷的主要渠道。其中,在30-40岁借款人中占比最高,为78.66%,在20岁以下者占比最低,为57.14%。

第二:从用户收入情况来看,低收入人群借钱最多。其中,月收入在3001-5000元的消费者最多申请消费信贷。

第三:大专以下学历是消费金融的主要使用人群。具体分析用户学历情况,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5%,高学历人群较少通过消费金融进行资金借贷。

第四:从使用情况来看,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已成为消费者最常使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占比为77.6%。此外,互联网银行凭借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快速布局抢先占领市场,在消费者最常使用的消费金融渠道中位列第二,占比46.91%;P2P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占比为17.82%。

第五:用户对消费金融呈现出高频小额的特点。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升级的加快,普惠类消费贷款比重增大,这在消费金融市场中体现尤为突出。南都调研显示,在2016年,69.55%的消费者在2016年的借贷次数为1-5次,15.72%的消费者在2016年的借贷次数为0次,借贷次数在5次以上(不含5次)者仅占14.73%。

从2016年平均借贷金额来看,29.7%的消费者平均借贷金额在1000元以下,仅随其后的是28.09%的消费者平均借贷金额为1000元-3000元,24.01%消费者平均借贷金额为3000元-5000元。平均借贷金额超过5000元的消费者占比合计为18.19%。

这意味着,有过消费金融产品使用经验者,借贷次数集中在1-5次,借贷金额1000元以下及1000元-3000元。

第六:消费者更关注个人信息安全。南都调研显示,69.18%的消费者最关注消费金融产品的个人信息安全,其次56.19%的消费者最关注借贷操作便捷、稳定,平台知名度仅随其后占比为52.85%。产品自身特色是消费者次要关注点,其中关注借款费率低的消费者占比为43.32%,关注借贷门槛低者占比为40.84%,关注审批速度快者为39.85%。

第七:消费场景、消费生态是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消费者行为习惯产生了颠覆性变革,不仅体现在消费者购物方式,也体现在消费金融的使用上。南都调研发现,网上购物成为最主要的消费金融场景和用途,占比高达72.9%;其次分别是用于资金周转,占比44.06%,以及出行旅游用途,占比为39.23%。

第八:审批速度慢、借贷金额起点高是消费者在消费金融使用过程中最不满意的地方。其中不满审批速度慢的消费者占比为39.98%,不满意借贷金额起点高的消费者占比为39.48%,而不满借贷交易操作复杂者为33.66%。

第九:消费信贷的余额位列世界前茅,但是人均水平相对落后。和国外的消费金融发展相比,我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与美国和欧盟都有不小的差距,分别是前者的五分之一和后者的六成,不过,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长期低迷的日本。此外,我国消费信贷余额的增速近些年保持在20%以上,2015年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速达到26%。

我国消费信贷在总量上展现了赶超欧美的态势。不过,在人均水平上,我国人均消费信贷余额仅为516美元(2016年10月底),约为美国的5%,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如波兰等发展中国家。

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脱离了初期阶段的沿着价值链方向的上下游拓展的方式,逐渐引入了异质性参与者,正在产生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消费金融服务更具有普惠化

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让消费金融服务不再是都市白领的独享,许多中低端用户群,包括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以及大学生等群体因此获得金融服务。

而互联网让消费金融具有面向广大“草根”、小额、分散、无担保无抵押等特性,且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线下经济的渗透,未来所有的数据都将是可数据化、可被记录的,互联网将为消费金融补全征信信息,全面提升各类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互联网凭借各种创新将拓宽了企业的服务能力、服务广度和宽度,提升服务效率,如线上审核、实时在线审批等服务有效替身了服务质量。

第二:场景创造需求,消费金融深度垂直化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包括潜在用户,以及提供服务的消费金融机构。用户需要找到合适自身的产品,机构需要在众多的潜在用户中,找到优质客户。因此,消费金融产品不断从行业和用户进行垂直划分,消费金融与消费场景的紧密结合就显得越必不可少。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源和定位会有所不用,服务人群在职业、年龄和涉及行业上会出现差异。最终带来消费金融产品的行业垂直化与用户层级的垂直化。

第三:服务标准化,行业分工细分化

过去两年,消费金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本参与热情。但不可回避,同质化仍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消费信贷产品提供端。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随着行业发展,行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消费场景支持方、消费支付支持方、数据支持方等逐步成熟。

消费金融行业的困境与挑战

消费金融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发展时间短,因此依然面临非常多的困境与挑战。

第一:征信制度不够完善

与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金融业发展相比,我国的征信制度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极度匮乏,造成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用自己的资金进行模型试错,来建立个人的信贷档案,这在短期内多头授信可能造成消费金融公司坏账率较高,无法盈利,增加公司运营风险,影响风投和资本进入。

第二:多头授信问题严重,消费金融真实坏账率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金融业发展相比,我国的征信制度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极度匮乏,造成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用自己的资金进行模型试错,来建立个人的信贷档案。而征信体系建设不发达,短期内多头授信可能造成消费金融公司坏账率较高,无法盈利,增加公司运营风险,影响风投和资本进入。

第三:部分消费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各家消费金融机构提供的绝大多数产品仍然是直接贷款和消费分期两种。消费金融公司直接贷款最高额度可以达到20万元,消费分期产品的金额在几百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平台多采用免息或者降低手续费的方式,配合各类节日和庆典进行消费金融产品推广。各家机构拥有的资源和潜在用户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或者说有部分创新,但是创新的程度不够,难以和其他机构推出的产品有明显差别,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无牌照带来的风险

建立消费金融公司需要牌照,目前申请到牌照的多有国资大股东支持,民营企业较难进入,连接央行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也不是一般民企容易做到的。以BATJ为首的互联网公司,依托电商和社交场景深耕金融,这些“编外”部队与“编内”机构已形成分庭抗礼之势。非持牌机构的发展创新容易突破已有监管边界,暴露一些问题,监管层也比较注重风险提示。

消费金融行业的机遇与希望

第一:政策红利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消费金融长期稳健增长成为可能

目前,消费金融仍处于政策红利期,决策层信心坚定,消费杠杆处于相对低位,待挖掘空间广阔。而且,2016年经济学人智库的报告显示,中国将在2030年前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3/4的中国人将成为中产,同时,居民消费将以每年平均5.5%增长。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年青一代消费意识转变,这将成为消费金融购买力的坚实基础。

第二:资本、人才加速涌入,技术、数据促进行业发展

大资本相继进入,可以带来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共同促进行业高速发展。消费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科技融合,将在获客、数据处理、风控技术、场景消费等多个环节进行颠覆式创新,促进消费金融行业快速增长。

第三:政府大力推进建设

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金融基础设施对于促进金融发展的重大意义,征信体系建设日渐完善,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同时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提供给我国政府和企业学习借鉴,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分享
本文

中商·服务

相关信息

2017年融资租赁行业转型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03-18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