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附全文) 发布时间:2021-03-24 10;39

中商情报网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纲要依据《中共石家庄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篇 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开启全面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拼搏竞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面对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辩证、长远分析形势,明确目标任务,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矢志奋斗,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为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决战决胜三大攻坚战为抓手,以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为奋斗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韧劲和活力。五年来,经济总体上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特别是我们积极化解新冠疫情影响,全市经济呈现加快恢复增长态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35.1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速为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55元,年均增速为8.3%,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成功实现翻番目标。地方财力日渐雄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5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242亿元,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有力支撑了省会各项事业发展。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创造性提出了发展“4+4”现代产业和“四种类型经济”,确立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0年,“4+4”现代产业增加值达到2275.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3%;城市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园区经济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生态经济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9.0∶35.7∶55.3调整为8.4∶29.4∶62.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8.7%以上。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完成“十三五”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千企转型”成效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永久落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9%。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夜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金融业活力迸发,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3%;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域旅游开创新局面,旅游业总收入保持全省首位优势;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增加值占比逐年提升。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4亿斤以上,“四个农业”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95件,领跑全省。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荣列中国省会城市创新能力第9名,成功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完成3批全国复制推广经验,1项成果列入全国百强案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499家、13567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达到340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高端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人才绿卡”制度成效显著,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89名,“双一流”高校及世界排名前500高校毕业生7289人。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省会品位大幅提升。强力实施城市建设“五提”行动、旧城改造“十大工程”,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省会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正定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石济客专、平赞高速、南二环东西延等相继建成通车,石衡高速、石雄高铁前期工作加速推进,以每年10条左右的速度打通一批城区道路。地铁1、2、3号线一期开通运行,地铁累计通车61.6公里,省会正式跨入“地铁时代”。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新三区与主城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中央商务区建设热火朝天,国际会展中心、奥体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用;正定古城修复利用成效显著,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得到有效恢复。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综合整治成效突出,改造老旧小区1187个,完成棚户区改造10.02万套。城市退水排涝、雨污分流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地下综合管廊68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主城区主街主路水洗机扫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清洁供暖加快推进,主城区集中供热和清洁取暖率达到100%。优化公共停车场布局建设和运营管理,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县城建设持续发力,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全覆盖。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铁腕治污、协同治污,省会生态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效果显著,严格落实“1+19”大气治理政策体系,深入开展“两散两车三高三尘”综合治理,实施西柏坡电厂、上安电厂热力入市工程,市区工业企业退城搬迁强力推进,石钢环保搬迁顺利完成,替代燃煤和燃气锅炉供热5500万平方米,一微克一微克抠出“石家庄蓝”,2020年全市PM2.5浓度下降8%以上,下降到5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05天。严格落实河长制要求,完成滹沱河生态修复85公里,成功入选全省十大秀美河湖。全力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和整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超采和黑臭水体、河流、工业污水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所有国省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省控目标要求。修复责任主体灭失矿山893.24公顷,持续实施太行山绿化和“三沿三旁”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2.2%,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高质量发展活力全面激发。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五十二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70个工作日,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双问计”活动扎实有效,累计采纳有效建议5.9万余条,百姓呼声得到充分回应。五年来,共实施755项改革事项,“五四三二一”标准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模式、供销社综合改革、保护中小投资者工作等改革举措全国全省领先。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目标基本实现,累计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合作项目825项。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75亿美元,与奥什市、德雷达瓦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设立,中国(石家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中欧班列实现图定化高效运营,钻石口岸成功获批,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持续加大民生财政支持力度,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75%以上,连续三年滚动实施省20项民心工程,每年实施市10件民生实事。深化“四医”联动改革,主城区实现城市医疗集团全覆盖,县域医联体建设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大力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积极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主城区所有公办小学全部实行免费托管,普职融通改革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多项体育赛事,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精准推进脱贫攻坚,585个贫困村和4个贫困县摘帽出列,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村振兴成果丰硕,建设美丽乡村182个,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厕经验在全国推广。坚持就业优先,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3.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牢牢控制在4%以内,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8052元、4842元。

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省会建设取得重要成效。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平安省会建设取得重要成效,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信访工作实现“五个下降”,扫黑除恶和“一案三查”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三道防线”更加牢固可靠。各领域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退役军人服务管理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两手抓、双胜利”,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多措并举推动复工复产,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平稳有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疫情“大考”。

总的来看,这五年,是我市直面问题与挑战,奋力开拓进取的五年;是我市把握时代机遇和发展优势,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实现双提高的五年;是我市力克时艰与迎难而上,生态环境和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的五年;是我市全心向党、一心为民,首善省会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把舵定向,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指挥有方、部署有力;得益于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发奋竞进和全市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上下一心、努力拼搏。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武装,做到知行合一,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瞄准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聚力攻坚,围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精准施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追求绿色、厚植开放、深谋共享,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做到以进促稳、以稳保进,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复杂形势、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二章 新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期间,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致力于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石家庄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必须准确把握、积极应对。

一、形势机遇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从京津冀区域看,未来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纵深推进,京津冀地区将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主要策源地,为推动区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提供重要支撑。从石家庄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会发展,有助于加快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建设,增强省会城市功能地位,强化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国家大力推进“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加快补齐重点领域短板,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大循环,推动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动能。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功能作用实质性发挥,为我市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改革试点示范,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带创新,打造全省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赋予了有利条件。“4+4”现代产业和“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有助于我市更加从容地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突出,科技实力雄厚,政治生态良好,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问题挑战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国内各地经济、科技、人才等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市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未来五年我市仍将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突出表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区域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统筹;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改革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容量有待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存在短板,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改善。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入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危与机同生共存,只有战胜挑战才能化危为机。全市上下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省会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的新趋势新内涵,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开拓创新、苦干实干、稳扎稳打,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抢占发展制高点,走在全省前列,开启谱写新时代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建设的新篇章。

第三章 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石家庄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跻身创新型城市前列;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省会、平安省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石家庄,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根本好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成为普遍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平台,省会国际化和知名度及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第四章 总体要求

石家庄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总书记对这片土地的知之深、爱之切,始终激励着我们感恩奋进。必须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石家庄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以“4+4”现代产业统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四种类型经济”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引领省会高水平开放发展,以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引领省会高水平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始终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把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作为政治职责、为政之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按照“建设现代化省会,打造全国创新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一极”发展定位,高水平构建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4+4”现代产业,高站位统筹“四种类型经济”,高标准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科技中心地位、产业发展能级、城市发展魅力,全力打造中国数字新城、中国健康城,在现代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四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上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质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以上、10.6%,总量分别达到8000亿元、1000亿元,省会首位度进一步彰显,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先进城市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能级大幅提升,空港、陆港、海港“三港”融合程度显著提高,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新三区和正定县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体系更趋合理,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轨道上的石家庄”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主城区建设更有品位、管理更加精细,县域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发展魅力日益彰显,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迸发,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生态文明建设显著进步。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污染加快退出全国“倒十”,环境容量得到有效拓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全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充分统筹结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7%,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4%。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加强。依法治市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稳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拱卫首都安全的钢铁长城更加牢固可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 标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长[累计]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6以上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5.7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6 70 [4] 预期性

创新驱动  4.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2 预期性

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 6 [3.5] 预期性

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8 — 预期性

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2 42 2 预期性

民生福祉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6以上 预期性

9.城镇调查失业率(%) — 6.5 — 预期性

10.人均预期寿命(岁) 78 78.6 [0.6] 预期性

11.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63 4.2 [0.57]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7 98 [1]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32 4.1 [3.78] 预期性

1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9 11.3 [0.4] 预期性

绿色转型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5*] 预期性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0*] 预期性

17.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56 64* [8*] 预期性

18.地级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58ug/m3 49ug/m3 -3* 预期性

19.地下水压采量(亿立方米) 1 [0.82] — 预期性

2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50 55.5* [5.5*] 预期性

21.森林覆盖率(%)42.2 42.7 0.1 预期性

安全保障 2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430 420以上 — 预期性

23.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96.5 150 [53.5] 预期性

约束性

注:1.优良天数比例为实况数,“十三五”时期为标况数。

2.增速和比例目标标注为左右的可上下浮动0.5个百分点。

3.[ ]中为累计数。

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目标值为实际增长率。

5.注*的指标以省下达任务为准。

第二篇 积极融入和服务全省“三件大事”,助推全市发展水平提升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坚定不移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北京冬奥会,努力在落实战略中彰显石家庄担当、展现石家庄作为。

第五章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围绕交通互联互通、生态联防联治、产业协同共赢、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政策协同、深度融合,在对接服务京津中加快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

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以石家庄为中心、连接京津冀主要城市及相邻省会城市“1.5小时交通圈”。加快航空枢纽建设,积极参与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分工协作,全面提高正定国际机场的客货运输功能。加快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公路交通路网,强化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铁路通道功能,加快推进石雄城际、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谋划建设津石铁路。构建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提升一体化运输服务管理水平,建立与京津对接的区域综合交通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联程联运”和货物“一票到底”,普及“燕赵通”,实现全国一卡畅行、一码畅行。

二、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巩固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成果,科学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各项措施,禁止“一刀切”。加快滹沱河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等级。落实京津冀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环境联合监察、跨界交叉执法、环评会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三、深化产业协同合作

主动参与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积极培育一批“研发总部+制造基地”跨区域高精尖产业集群,协同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链。主动承接京津商贸金融、科技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功能外溢,建设一批区域总部和服务中心。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引进京津文化旅游高端服务平台和战略投资者,共建特色旅游线路,共创优秀旅游品牌。

四、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积极对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京津高校、中小学在我市建立校区、分校,着力推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建设,探索与京津共建高校学科联合体,支持京津石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继续推进与京津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探索一体化智慧医疗,规划共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文化体育互惠共享,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体育场馆等联盟建设。

五、提升承接平台能级水平

持续提升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等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承载能力,更好吸引京津产业转移,推动与京津产业互补。加快鹿泉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市级承接平台建设,力争纳入省级重点承接平台管理序列。积极争取建设首都非功能疏解“微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快京石协作创新示范园、石家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强承接能力。

专栏1 京津冀协同发展

1.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大力推进石雄城际铁路建设,积极谋划建设津石铁路项目,加快津石高速公路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通道功能。

2.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升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乐城·国际贸易城等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承载能力;到2025年,鹿泉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力争纳入省级重点产业承接平台。

3.区域产业合作。加快高新区京冀协同创新园、灵寿产教融合数字科技基地、中国北方(高邑)鞋服小镇、行唐县京津冀服装产业园、福美文旅城、中信皮革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藁城区京津冀联创智慧谷和天津铂创科技物联网芯片研发制造、栾城金茂生态创智科学城、平山冶河产城教融合示范区等项目建设。

4.公共服务合作。加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石家庄(无极)教育基地、栾城区新安贞安泰心血管医院与医养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藁城人民医院与盈创世嘉(北京)公司、爱迪生医院、市一院与天津肿瘤医院和糖尿病医院合作、市中医院与北京西苑医院、京津冀妇女儿童保健专科联盟、广安门医院专科联盟合作、央美美术馆石家庄分馆、无极县京津冀育苗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第六章 对接支持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共生,深度学习雄安社会民生、城市管理、人才机制和社会治理等先进经验,在支持服务雄安、对标对表雄安中加快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对接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与雄安新区互联互通的主干交通网建设,加密石雄客货运输直通车,畅通石雄商贸物流通道,着力构建绿色智慧、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严格落实与雄安新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污染联防联控。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绿博园石家庄园,助力雄安新区绿色发展。

二、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积极推进雄安协作区建设,深化与雄安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加强产业链协同,共同打造产业发展联盟。探索建立“雄安研发+石家庄孵化转化”模式,积极承接雄安新区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各县(市、区)与雄安新区优势产业耦合对接,打造一批协作配套基地。推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与雄安片区在制度创新、开放发展、产业合作等方面协调联动。

三、对标对表雄安新区建设

加强与雄安新区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对接,推动我市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质。强化对雄安新区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障方面的支持,提升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石雄区域协作育才机制,大力培育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借势引进高端急需人才。学习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经验,推进我市社会治理领域创新。

专栏2 对接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1.白洋淀上游生态治理和修复。深化白洋淀上游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纳污坑塘及黑臭水体整治,大力抓好白洋淀上游郜河、沙河、磁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和河流生态修复,力争恢复重点河段入淀河流生态流量,建好白洋淀上游生态屏障。

2.雄安绿博园石家庄园。建设“最美乡道横穿,源远流长纵贯”的多彩石家庄林和以“圆梦”为主题、总体定位为“红色圣地、燕赵名城”的石家庄展园,打造“千年秀林、千秋之园”,建成具有石家庄特色的生态名片。

3.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加强顶层设计,紧盯雄安新区产业布局和政策导向,明确产业对接目录,加强产业链协同,共同打造产业发展联盟,积极探索建立“雄安研发+石家庄孵化转化”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协作配套基地。

第七章 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紧紧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大机遇,以扩大冰雪消费规模为重点,不断丰富冰雪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冰雪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主动对接服务冬奥盛会

按照省统一部署,围绕交通、安保、住宿、餐饮、医疗、志愿者等业务领域,培训组织好外围保障团队,全力搞好各项服务保障。以地铁、场馆、站点、住宿、餐饮、街道和城市地标等为重点,精心设计体现冬奥元素和本地特色的宣传内容,围绕冬奥会开、闭幕式等重要时间节点,筹划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冬奥氛围。

二、加强冰雪场地设施规划建设

进一步扩大室内外滑冰场馆设施服务网点,规范提升现有滑雪场软硬件水平,加强县(市)冰雪场馆建设,鼓励支持公园、校园、广场、社区、小区等场所合理建设布局冰雪场地,提升全民冰雪运动保障能力。组织举办“全城热练”冰雪系列活动,推进群众冰雪运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三、培育发展冰雪产业

推动冰雪运动与冰雪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冰雪健身休闲、青少年冰雪运动、冰雪竞赛表演、冰雪旅游、冰雪装备用品、冰雪培训等产业,丰富冰雪产品供给。加大冰雪运动普及力度,提升青少年冰雪竞技水平,强化后备人才培养,建立冰雪项目可持续高水平开展机制。

专栏3 发展冰雪经济

1.冰雪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冰雪场馆及仿真冰雪、可移动、季节性冰雪场地,到2025年,全市滑雪场馆达到10个、滑冰馆达到8个以上,建成冰雪体育特色小镇2个,培育2个全国品牌赛事和活动。

2.冰雪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石家庄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省会城市冰上产业聚集区;在太行山沿线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馆设施,打造具有全省品牌影响力的太行山冰雪旅游产业带,鼓励中小学校、体校、科研机构、冰雪企业、俱乐部开展各类冰雪人才培训活动,打造冰雪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依托省会城市装备制造科研力量和销售市场,打造冰雪装备器材用品研发制造销售基地。

3.冰雪品牌创建。依托市会展中心,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创办形成届次持续推进的国际知名展会品牌。着力打造元氏县国家体育(冰雪)产业示范基地品牌、鹿泉区西部长青冰雪旅游度假区品牌、石家庄“全城热练”群众冰雪系列活动品牌、冰缘冰壶京津石冰球联赛品牌等四大品牌。

第三篇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第八章 大力实施科技强市行动

瞄准我市战略必争领域和前沿方向,集合精锐力量,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技术源头供给能力,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进一步提高全省科技中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优化整合科技资源

加强创新型城市载体建设,在高新区、鹿泉区开发区、正定新区加快聚集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聚集区,打造石家庄科技创新高地。推进在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面向全市产业需求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围绕“4+4”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鼓励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行业优势企业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开放场景、开放应用、开放创新需求,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二、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突破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产业新优势。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智能产业链的应用,提升产业新动能。积极推动5G移动通信技术、移动支付技术、新零售技术的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引进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创新实力。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

聚焦卫星导航、智能传感器、生物技术、现代中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氢能等领域,对接“雄安科技自由港”,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做强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高质量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提升国家和省级平台支撑能力。支持高新区增比进位,支持国家技术转移河北(正定)中心建设,全市主导产业全部成立产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争列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华为鲲鹏产业创新中心落户石家庄。依托我市企业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一批中试基地、科创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科技服务载体,鼓励院校与政府共建一批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专业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专栏4 科技强市

1.建设石家庄创新高地。创新体制机制,着力集聚创新人才、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聚集国内外顶级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聚集区。

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我市“4+4”现代产业发展,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氢能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在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克一批“杀手锏”技术,在高品质钢铁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端精细化工等领域攻克一批培育产业新优势的技术。

3.打造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坚持以平台引项目、聚人才,加快国家技术转移河北(正定)中心建设,推进石家庄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裕华区、鹿泉区、长安区等省市级双创示范基地高质量建设。推动华为鲲鹏产业创新中心落地,支持河北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争列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高新区孵化载体集聚区、鹿泉龙泉湖科技城、藁城联东U谷科技创新港、长安区金地科创港、藁城河北省聚丙稀腈基碳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石药集团智慧健康双创中心、灵寿产教融合数字科技基地、栾城中航电测智能交通(石家庄)产业基地、无极爱冀科创城等项目建设,强化科技平台支撑。

第九章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聚焦提升省会创新战略位势,加强与京津协同合作,密切市县联动,加快交流合作融合创新,以多种模式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高层次双向开放创新新格局。

一、深化与京津雄协同创新

以各级各类高新区、经开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协同创新试验园区,进一步促进我市与京津两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落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融入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提升石家庄科技大市场功能,用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拓展创新合作空间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健全科技合作联络协调机制,探索实施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全国科技资源,吸引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报市科技研究项目。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在石设立研究生分院(研究院)。支持国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来石设立机构。继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促成国际技术转移和产业化项目在我市落地。支持优势企业与境外研发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三、强化市县联动创新

巩固创新型城市创建成果,实施县域科技跃升计划,支持各县(市、区)省级开发区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加强创新联动、创新发展,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基地,辐射带动全市县域经济、园区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引导县域开发区与石家庄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园区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打造一批飞地园、园中园,带动县域提升创新能力。

 

专栏5 区域协同创新

1.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推进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石家庄科技大市场、中关村天合石家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广场、华为云藁城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家庄研究生分院(研究院)、联东U谷正定智慧创新谷等项目建设,打造高层次双向开放创新新格局。

2.构建协同创新链。聚焦主导产业,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京津创新资源对接合作,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产业链技术,重点打造3-5条有优势、有潜力、有特色的京津石产业协同创新链。

3.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落实《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年)》,分类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十四五”末,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A、B、C三类县的数量结构优化为10个、7个、4个左右。

第十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优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实现企业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双突破。

一、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企业群体

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跟踪服务一批高精尖企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动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为行业标杆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引进聚集国内外高端要素,注重引进平台型创新企业,吸引高科技含量的跨国公司来石建设总部或研发中心。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四位一体新型研发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点领域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完善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水平和功能,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龙头骨干企业自主设立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企业在境外收购、并购高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到2025年,新增200家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总数突破1000家。

三、优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强低成本“双创”基地建设,促进更广泛群体创新创业。引导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对创业项目及初创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孵化服务,扩大孵化器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规模。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专栏6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跃升行动。设立企业研发机构升级奖补资金,鼓励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到2025年,新增20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以上。

2.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到2025年,国家、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到360家。

3.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工程。完善后备培育库制度,做强培育服务机构,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牵头建设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000家以上。

4.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做优做强工程。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特色,增强对特色技术、特色工艺、特色品牌的掌控能力,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00家以上。

5.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度成长路径,构建强大中小科技型企业融通发展体系。到2025年,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8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0家。

第十一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拓宽招才引智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制度改革,构筑具有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一、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聚焦“4+4”现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建立人才“储备池”,培育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优化市属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专业学科设置,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完善聚才、引才、用才机制,优化和拓展人才服务项目,打造“人才绿卡”升级版。深入实施“海石计划”,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聚焦未来产业发展,谋划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外国人才小镇,加快汇聚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和创新领军人才。在京津沪广深杭等创新人才汇聚的城市谋划建设一批人才飞地,实施飞地引才行动。发挥毗邻京津优势,继续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实施“周末专家”计划。“十四五”期间,引进高校毕业生38万人以上,其中“双一流”高校及世界排名前500高校毕业生1.2万人以上。

二、打造一批人才集聚平台

提升高新区、经开区、正定新区对高端科技人才和创新领军人才的集聚能力。加强区域科技人才制度衔接。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推进石家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人才服务高地。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专业培训机构战略合作,建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基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与管理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依托职业院校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驻石省属高校对接,加快市属院校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一批产教融合示范院校,设置一批我市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需求的学科专业,采用定向、订单等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各类创新人才。

三、创新人才激励办法

建立多元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组建市高端创新人才举荐委员会。创新职称评定机制,开辟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全面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探索实施顶尖人才“全权负责制”。

专栏7 人才强市

1.推动创新人才聚集。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统筹实施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等系列人才计划,深化产才融合,创新用才机制。“十四五”期间,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团队30个、科技领军人物30名。

2.打造人才发展平台。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企业、产业、园区承载优势,不断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到2025年,“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基地达到10个、“产业技术与管理创新人才”培训基地达到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10个。

3.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区域主导产业提升,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市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十四五”末,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30家。

4.实施“海石”计划。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石家庄人才绿卡政策,全方位引进海外高端科技人才。“十四五”期间,争取每年引进海外高端科技人才50名左右。

5.建设高端智库。坚持借助外脑服务石家庄发展,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给予支持,催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经济社会和城市规划发展水平,加快新型智库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扶持培育5-10个高端智库。

6.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鼓励企业建立专、兼职科技政策专员制度,形成政策响应机制,及时了解国家、省、市科技政策,在各类项目申报、税费优惠减免等方面,用足用好各级科技政策。到2025年,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1500人。

第十二章 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落实好前三批国家复制推广经验,探索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推广价值的改革举措。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要素融通发展,加快形成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创新生态。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设立产业创新基金,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推广创新券制度,促进中小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高效推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鼓励金融机构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健全符合科研规律、体现知识价值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实施“揭榜挂帅”等制度,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探索科研经费使用“包干+承诺+诚信制”,实施项目成果评审“盲审制”与“主审制”并行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使用、收益和处置权改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安全管理清单制度,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强化创新政策统筹,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共奏支持创新交响乐。探索建立与京津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机制,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先进科技双向流动。完善配套政策及利益共享机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在石家庄孵化转化成效。

三、构建融合协作创新体系

发挥驻石军工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军地创新资源优势,重点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支持军民两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培育一批军民融合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共同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军民两用技术、产品、信息交流交易合作平台。

专栏8 完善创新生态

1.实施知识产权创造提升工程。加快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强企行动,推动“零专利”“零版权”“无商标”企业加快知识产权布局。建立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培育专利密集型企业,发展可转化运用、孵化新产品、产生新动能、开拓新领域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到2025年,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提高到6件。

2.强化技术市场建设。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50亿元。

3.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发展的综合创新生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抢抓机遇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四篇 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着力优布局、调结构、促融合、提质量,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冀中南拓展区转型升级。

第十三章 加快发展“4+4”现代产业

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大力实施“石家庄智造”工程,以数字、创新、绿色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4+4”现代产业。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延伸链条、强化基础、融合应用为主攻方向,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集中力量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瓶颈制约,推动产业向技术实心化、产品高端化、布局集群化加速发展,重点发展光电显示、通信设备产业,培育壮大卫星导航、集成电路、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建设国家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城市和研发制造基地。加强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京津冀区域重要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加强太赫兹技术研发,推动太赫兹技术产业化。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专栏9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工程

1.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集中力量突破多模芯片和终端产品、室内外组合定位、通信导航一体化、导航卫星组网等技术,加快民用导航产品研发和位置服务推广,谋划一批卫星导航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推动鹿泉区北斗全球系统多模系列芯片等项目建设,构建从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系统建设、运营和检测认证等相关服务协调发展的集群化产业体系。

2.现代通信。持续提升8英寸硅外延片、4英寸氮化硅外延片、高性能光纤预制棒、溅射靶材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实施鹿泉区无人机测控、5G基站用GaN功放产业化升级工程,建设灵寿无人机产业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巩固基础优势。

3.新型显示。加快跟进新型显示步伐,加强玻璃基板和关键成套设备、TFT-LCD液晶材料等研发攻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4.LED及应用产业。重点开发高光效、高显色性、低色温的LED技术和产品,支持MOCVD等设备的国产化和工艺开发,有序推进LED芯片、灯具等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推进鹿泉区智慧照明产业化等项目加快建设,引导同辉电子、向阳电子、京华电子等企业细分应用领域,推动中低端产能向中高端产能转化。

5.集成电路。积极引进高端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发力制造环节短板,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鹿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新华区)、电子信息研发中心(桥西区)。加快推进太赫兹芯片模块产业化、MEMS产业化、电子陶瓷封装产业化、半导体材料产业化、射频核心器件产业化、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形成集成电路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以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种优化、链条延伸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向技术自主化、水平国际化、聚集基地化加速发展,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高端化学药、优质中药产业,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与健康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健康管理数字中心,配套发展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发挥好诺贝尔奖工作站作用,促进国际生物医药尖端成果转化,打造新型生物医药技术国际创新试验区。构建集生物医药、医疗康复器械、生命信息、精准医疗、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多业态相融合的“健康+”产业生态圈,积极创建中国健康城。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专栏10 生物医药健康重点工程

1.生物医药。加快新型高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绿色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制剂药占比。推动高新区高端医药产业园、经开区生物产业园、赵县生物产业园、栾城生物产业园、晋州生物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河北省骨科生物材料研发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丽康源生物、中鼎龙海、国龙制药、一然活菌、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等项目建设。

2.现代中药。积极开发中药创新药物和中药新剂型,加强中药新品种、现代中药、组分组方中药制剂、天然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栾城创新中药研发和产业化等全生命周期创新基地建设。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组分组方中药制剂,开展符合国际规范的循环医学研究和发达国家药品注册,逐步推进产品国际化。

3.医疗器械和康复器具。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品牌,积极发展新型诊断试剂、生物芯片及相关设备,推动日中天康复辅助器具国际创新园、新乐公共卫生应急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瞄准国内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先进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康复治疗器械、健康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产品,推动正定高新区医药包装新材料工业园、新乐环保降解一次性耗材基地等项目建设。

4.生命健康。开展精准医学计划,重点推进新一代生命信息测量分析技术与现代专业服务深度融合,支持发展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等新业态,推动基因检测、生物大数据、免疫治疗等关联产业发展,推动河北省重症肌无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高新区基因检测中心及医药总部基地、藁城联合精准医学(石家庄)生命科技园和丽康源干细胞生物工程等项目建设,率先打造成为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先进装备制造业。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结构优化为主线,重点发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工程和专用设备、智能装备等产业。不断提升企业装备技术和智能制造水平,增强研发创新、核心部件生产、产品成套、协作配套等能力。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加快推动传统装备制造向现代服务型制造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生产基地、通航装备制造和运营中心、华北地区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专栏11 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工程

1.通用航空。积极发展航空产业,研制生产公务机、多用途飞机、教练机、特种飞机、工业级无人机等通用飞机,积极引进发展通用飞机关键零部件、机载设备、航电、飞控器件、机场装备、航空新材料等配套产业,加快推进石家庄(栾城)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灵寿无人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通航运营及服务。

2.轨道交通。大力发展铁路货车修造、城轨车辆、现代化有轨电车、列车空调、成套无砟轨道系统施工设备以及机车车辆配件等优势产品,积极引入有轨电车、城际动车和地铁车辆关键配套产品生产项目,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自动化供电、信号、通信与监控系统,推动藁城现代高新轨道交通产业园和铁科翼辰轨道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轨道交通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3.新能源汽车。突破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优化整车设计和生产流程,加快发展电机、电池、电控、高性能充电桩,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引进环境感知、车载操作系统、高精度导航等核心技术,研发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栾城区精工汽车服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4.专用设备。加快发展大型高效收获机械、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装备,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变电站系统、综合自动化系统等产品,加快煤矿地面瓦斯抽采车装钻机、采煤机、煤矿排水抢险大型矿用潜水泵等产品研发生产,推动栾城区中铁工程装备盾构机、栾城区泊易达智能立体车库、中集安瑞科氢能装备制造、高邑天远高谊国际机械城、行唐泵业新基地、井陉矿区特钢精深加工零部件产业基地、井陉重型军事装备制造维修技术用于铁路工程装备核心部件制造与维修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专用设备产业集群。

5.智能装备。围绕通用制造、智慧电网等领域智能制造和应用需求,积极引进培育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增材制造等产业,加强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中南高科栾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高新区低压开关柜MD-MAX和智能配电终端生产基地、藁城智能农机装备、平山金属注射成型用粉末制备及应用、科林电气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关键环节及局部领域重点突破。

现代商贸物流业。提质现代商贸业,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一批核心商圈和特色街区,谋划建设一批新兴城市综合体,打造冀中南商贸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新华集贸、南三条等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实施市场功能适度分离,支持乐城国际贸易城、北方农产品市场等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市区批发仓储功能转移。积极承接首都物流功能疏解,不断提升商贸物流国际化水平,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农产品物流、工业物流等产业,推进物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构建产业融合、技术先进、区域一体、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做大商务会展业,全力建设以石家庄国际展览中心为主体的会展经济核心区,抓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中国·石家庄(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加大引进知名品牌展会,培育拓展会展新品牌,提升品牌展会能级。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

专栏12 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1.提质提标商贸设施。打造中山东路高品质商业大道,推进北国-勒泰商圈、华润-万象-新百广场商圈、万达广场商圈、恒大中央广场商圈、荣盛广场商圈等重点商圈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促进城市商贸智能化发展。各县(市)至少建设1个单体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大型商贸综合体。加快建设一批商品集散型和产地型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南三条、新华集贸、正定小商品、高邑建陶等特色商品市场水平。

2.提升物流园区能级。加强物流园区信息化、智能化及水电路气热等设施建设,强化与城市道路、交通枢纽的衔接,聚焦文化产品、箱包皮具、服装服饰、家居用品、中药材、农副产品,谋划布局一批新的特色物流园区,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华北重要商埠的优势地位。

3.壮大商贸物流企业。引导商贸物流企业通过兼并整合、资产重组等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供应链齐全、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商贸物流企业集团。围绕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品牌效应好、服务水平优、主营业务突出的中型现代商贸物流企业。

4.培育电商平台。发展壮大河钢云商、中废通、回收商网、掌尚北国等我市优势电商平台,积极培育中追码购电商平台。重点推动华北网红直播基地、太和电商基地、大龙网京津冀龙工场电商产业园等一批示范园区加快发展。加快大型综合电子商务园区与“电商创新小镇”建设。支持各县(市、区)依托现有开发区、产业园与产业集群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积极利用闲置厂房、楼宇建设网商孵化园、创业园,加快推动鹿泉区食草堂、君乐宝、洛杉奇电商平台,栾城区中财资本农产品电商综合物流园,藁城中国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和光明智谷跨境电商产业园,栾城亿康智能冷链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二、培育壮大潜力产业

旅游业。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省市旅发大会举办为抓手,加快构建“两带串三区、双核带多点、三网全覆盖”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片区、热点旅游线路,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样板。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补齐交通道路、自助旅游、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提升旅游发展配套功能。把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主打产业,做大做强。实施“旅游+”,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康养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依托西柏坡美丽乡村片区、正定西部城乡统筹示范区、井陉太行古村落片区等重点片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施品牌战略,以“红色西柏坡·多彩石家庄”旅游品牌为统领,策划推出县域品牌、景区品牌、产品品牌、线路品牌等。加快建设全市旅游云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专栏13 旅游业发展重点工程

1.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实施科技强旅、公共服务优化、旅游品牌提升等工程,支持正定古城申遗和创建5A景区,发展一批4A级以上高等级景区。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依托国家太行山旅游规划实施,建设平山、灵寿、鹿泉、赞皇、井陉、矿区等太行山全域旅游示范区。

2.提升旅游设施。提升旅游发展配套功能,推动桥西石家庄市游客集散中心、灵寿中太行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井陉天路旅游基础设施、鹿泉区西部长青休博城、奥特莱斯休闲服务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3.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全域旅游节点建设,推动滹沱河都市文旅带、新华区太平河沿线亲水文旅、晋州市周家庄人民公社文化产业园、赵县赵州桥文旅小镇、栾城区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井陉矿区段家楼正丰矿文旅产业基地、赞皇县生态文旅康养、藁城大连圣亚大白鲸海洋乐园和四明楼历史文化街区、井陉县苍岩山景区提升、古驿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灵寿县王母瑶池旅游度假区、灵寿五岳寨景区文旅康养基地、高邑县乡村体验基地凤凰不夜城、无极海悦·文旅康养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

金融业。以做强传统金融与发展新兴金融、加快金融发展与防控金融风险相结合为主线,推动产业向场景网络化、服务国际化、产品数字化加速发展。统筹做好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三项重点任务,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多种金融业态,积极吸纳全国金融总部和区域分部落户。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开发区建设,构建互联网金融圈、融资租赁圈、基金产业圈、民间资本圈、金融服务外包圈5大金融生态圈,探索金融、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开展数字金融试验示范,探索构建数字交易新模式。通过“金融+”创新服务计划和深度融合,构建新型金融产业体系,打造京津冀区域性金融中心。

专栏14 金融业发展重点

1.创建金融生态圈。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开发区建设,构建互联网金融圈、融资租赁圈、基金产业圈、民间资本圈、金融服务外包圈五大金融生态圈。

2.培育上市企业。完善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引导企业到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十四五”期间,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100家以上,其中沪深交易所、新三板精选层和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企业10家以上。

3.打造金融聚集区。加强全市金融空间布局和集约利用,推进错位协同发展,深入建设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桥西区金融创新开发区、中央商务区为依托的金融集聚区,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落户展业。

4.金融业重点建设项目。做强传统金融,发展新兴金融,推进鹿泉金融服务基地、石家庄平安金融中心、桥西区恒大金融中心、桥西区富邦金融广场、藁城滹沱河金融小镇等项目建设,构建新型金融产业体系。

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以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导向,推动产业向业态网络化、专业系列化、服务品牌化加速发展。

 

建立完善科研研发服务体系,支持服务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企业发展,不断壮大软件开发、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扶持发展专业化平台,打造“设计+”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博文创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全省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之都。

专栏15 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

1.科技服务产业项目。建立完善科技研发服务体系,支持服务研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企业发展,支持北明软件开发、信息数字经济基地、石家庄农业科技园、桥西区京州科技产业园、长安区科技创新园、慧谷智能电气专业化孵化器、无极县耕天下农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壮大科技服务产业规模。

2.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加快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广告会展、设计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栾城区精英动漫文化创意小镇、赵州文化产业园、赵县赵州庆阳书院、吕家剧境艺术村、藁城区微电影小镇和书画文化小镇及宫灯产业园、石家庄国际大剧院、河北传媒综合文旅产业基地、中国原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节能环保产业。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主线,突出环境监测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监测服务优势,发展世界级环境监测设备制造及服务基地。加强精细化处理技术关键组件、环境智能监控组件和设备研发,重点发展脱硫脱硝、工业有机气体净化、汽车尾气净化、环境监测和地源热泵等制造业。积极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和服务,着力推动节能环保产品营销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开展咨询、评估、监测、检验检测等专业节能环保服务,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设备及服务品牌,打造以节能环保服务业为引领,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为重点,技术研发、引进、再创新为支撑,集生产、研发、销售、运营、咨询、服务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打造京津冀重要的节能环保制造和服务基地。

专栏16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1.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节能环保企业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有益补充,推动市场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的生力军。

2.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链式引资、引智、引技,发展集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孵化、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3.增强先进环保创新能力。围绕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聚集科技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研发实力。

4.提升节能环保装备水平。加快精细化处理技术关键组件、环境智能监控组件和设备研发,积极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和服务,着力发展垃圾处理装备制造、环保设备环境仪器及配套设施、固废循环利用设备及高值化利用工程研发、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梯次回收综合利用等领域,打造集生产、研发、销售、运营、咨询、服务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第十四章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深入实施“千企转型”行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比高的产业基地,全力打造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一、推动钢铁精品化发展

统筹石钢、敬业两大龙头企业,做长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快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哑铃式”钢铁产业走廊。鼓励拓展高速工具钢、粉末冶金高速钢、模具钢等特钢产品领域,支持发展3D金属打印材料,持续提升钢铁有效供给水平。积极对接国内外钢铁产业链全类型主体,强化市场联动,深化产业协作,加快推动钢铁产业向耗钢产业、精品钢铁产业延伸,形成更多更稳固的新增长点,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精品特钢基地。

二、推动化工精细化发展

以石炼化转型发展为引领,围绕炼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坚持“强基、延链、拓精”,充分依托园区基础化工原料资源,为三化合一提供原料支撑。强化芳烃深加工、轻烃综合利用,拓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发展新兴合成材料,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安全产业板块,持续提高化工产业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打造京津冀新兴电子化学品、高纯氢生产基地。

三、推动建材绿色化发展

加快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提升建材产品质量层次,构筑多元化建材产品结构。提升建筑陶瓷行业健康发展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精、特、专发展,开发自洁抗菌、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功能型或复合型产品。鼓励开发满足重大工程需要的特种水泥,确保水泥、陶瓷产能利用率保持合理区间。

四、推动纺织服装高端化发展

扩大中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供给,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开展大规模、个性化高级服装定制,打造时尚之城。推进超仿真、差别化、多功能纤维及新型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培育发展纳米、碳纤维等新型材料在纺织服装领域应用,开发新型纤维材料以及医用、防护、阻燃、防辐射等特种纺织品,发展功能性纺织品和成衣制造。

五、推动食品功能化发展

重点发展生鲜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饮料等绿色食品,培育乳制品深加工、风味肉制品、粮油加工、方便休闲食品等特色产业链。推动肉制品深加工,推行标准化包装,大力发展高档低温肉制品,鼓励发展满足不同人群食用的功能性肉制品。开发低热低脂、低糖低盐、方便时尚的大健康营养功能性食品、养生保健食品、休闲即食中高端多口味食品。大力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生产,实现休闲食品品牌化。

专栏17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钢铁。以“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为引领,打造“千亿级”绿色钢铁基地。推动石家庄(矿区)特钢深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井陉县精钢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平山敬业集团金属注射成型用粉末制备及应用、平山敬业集团短流程薄带铸轧生产线、平山敬业集团专用汽车改装、井陉矿区石钢5G智慧工厂等项目建设。

2.化工。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推动循环化工园区三化合一产业链延伸和补链、电子化学品、氢能产业加快发展,稳妥推进省认定化工园区相关项目建设。推动石炼化转型升级等项目实施。

3.建材。坚持绿色化、功能复合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推动晋州绿色建材产业园、井陉绿色建材(骨料)生产基地、井陉矿区天汇绿色建材新材料产业基地、栾城普尚新材料产业园和北京东方雨虹绿色新材料产业综合体、高邑绿色建材产业园、赞皇石家庄南部新型绿色建材园区、行唐县绿色新型建材基地、藁城同福绿色家居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提高绿色建材产品比重,增强新型建材产业竞争力。

4.纺织服装。围绕高档服装、家纺产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档西装、运动服装、床上用品项目,加快晋州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赵县纺织服装产业园、高邑智能鞋服产业园、藁城差别化功能纤维研发生产等项目建设,推动整个产业向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方向发展。

5.食品。重点发展乳制品深加工、风味肉制品、高档调味品等三大特色产业链,加快推动北国高科技产业园、君乐宝科技创新示范、石酒搬迁升级改造、益海粮油扩建、青岛啤酒扩建、栾城河北同福大健康食品城、栾城永和豆浆河北总部生产基地、栾城凯隆达高科农业创业园、赞皇枣能元生命健康、冀中南酸枣仁加工产业、赞皇县奶业智能工厂和全智能化家庭牧场、行唐县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检测检验、销售物流、品牌建设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6.新材料。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推进材料先行、产用结合、军民融合,推动赞皇PVC手套等防控物资生产基地、藁城高分子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石墨烯系列产品生产基地、井陉功能凝胶新材料产业园和纳米新型粉体材料产业化、藁城在丝束碳纤维及其制品、元氏县立邦新材料、河北橡一医药包装新材料工业园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的实力。

7.集约集聚发展。在提高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水平的基础上,重新认定省、市、县工业园区,加快推进企业入区进园,集群集聚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入区入园提供空间保障。“十四五”期间,新增省、市级工业园区各20个以上。

8.智能制造。实施石化、建材、纺织等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进程,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智造水平。

第十五章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一、加快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钢铁等优势领域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质量、优生态,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推广先进基础工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鼓励制造业企业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专注创新和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专注于产业基础能力建设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

二、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创链工程,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深化提升钢铁、食品、农业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链,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大力拓展“智能+”,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机器人、现代通信、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弥补产业链缺失环节,培植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临空产业链,超前谋划布局氢能、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数字技术、区块链、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主动对接京津高端创新资源,打造1-2条有优势、有潜力、有特色的跨京津冀科技创新链。

三、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积极培育“两业”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加快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消费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打造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平台,鼓励正定新区、高新区、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以主导制造业发展为引领,创新产业融合新业态,拓展服务制造新领域,延伸服务新链条,完善优化园区产业生态圈。积极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发展融合型企业,在产品集成度、生产协作度较高的领域,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提升平台型企业和机构综合服务效能。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探索两业融合新模式、新路径,培育建设一批试点示范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区域融合发展试点,在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和创新用地、统计、市场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

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

依托生物医药、光电导航、通用航空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省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优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生物医药领域在现有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上,着力打造新药创制、首仿药研发创新链和服务链,形成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到生产制造的全链条集群发展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充分发挥驻石国家骨干科研院所及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作用,强力培育上下游系统集成及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测试、制造与应用集群,在物联网技术开发、半导体材料、智能传感器行业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五、增强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

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针对钢铁等典型流程式产业和汽车、电子、服装等离散型产业,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推进供应链平台和核心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协同上下游伙伴企业,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加强供应链合作,强化与龙头企业常态化协调对接,探索供应链国际合作新模式。强化要素支撑,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

专栏18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1.培育主导产业链。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着力打造钢铁产业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农业机械产业链、食品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氢能产业链、机器人产业链、现代通信产业链、新型显示产业链、临空产业链、化工产业链、大数据产业链、金融产业链等15条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

2.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对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究投入;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推广先进基础工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围绕产业升级需要,积极推进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工作,不断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3.实施供应链稳定工程。突出信息智能、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供应来源广、对外依存度高的重点产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强化上下游和横向协作配套;针对核心零部件、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等海外供应风险,加强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就近布局供应点,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

4.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群)。加强生物医药、光电导航、通用航空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5.培育龙头企业。以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为重点,建立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库,逐企建档立卡,实行领导包联、跟踪服务、靶向培育。到2025年,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0家以上,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

第十六章 开展质量强市行动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挥先进标准引领作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促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提升,构建质量共治共建格局,推动石家庄发展迈向质量时代。

一、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加快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提高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跟踪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信息智能、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卫星导航应用等新领域标准的研制,建设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加快钢铁、化工、建材、医药、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标准提升,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力度。以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强交通运输、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完善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健全资源节约标准体系,落实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构建标准创新工程体系,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稳步推进团体标准培优,扎实开展系列技术标准创新族研制,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创建推广标准化+示范试点。

二、强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新建一批高水平工业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助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全面加强质量提升。大力倡导“追求卓越”质量理念,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管理、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管理模式。围绕重点产业,培树一批质量管理典型标杆企业,引领实体经济加快发展。以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工具推动质量提升,鼓励和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推进质量全民共治。

三、加强品牌建设

以先进制造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集群品牌。加强食品、生物医药、农产品等领域品牌培育,扶持一批本土连锁企业、地理标志、驰名商标、非遗技艺,做大做强中华老字号品牌。加大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品牌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服务知名品牌。加强休闲、文化、旅游等领域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周末“打卡地”。鼓励和引导我市优秀企业(组织)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等奖项,建立我市争创质量奖培育梯队。加强品牌保护,引导企业和组织提升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综合运用能力,加快商标品牌化进程。积极开展“石家庄品牌节”等活动,支持企业借助各类博览会、发布会、互联网等平台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市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专栏19 质量强市

1.质量管理升级。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规模以上企业全部设立首席质量官,在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培育10个以上服务质量标杆,推动10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导1000家企业创新形成有石家庄特色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全市质量管理小组注册数达到1.3万个。

2.质量攻关工程。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实施服务质量标杆引领和优质服务创建,提升生产性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3.提升制造业质量。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严格落实质量首付责任制、产品“三包”、缺陷产品召回等质量安全责任。“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稳定在85以上。

4.提升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林果产品)标准体系,优化农产品生产环境。制定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农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农产品(林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推进农产品(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5.标准国际化。建立健全标准国际化工作机制,推动服务重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准联通。加大标准化资助政策力度,支持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6.标准创新。创建高水平标准创新载体,推动创建国家级或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动更多企业在全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平台公开企业标准。

7.品牌培育。大力实施品牌培育创建,在装备制造领域打造一批唯一、第一产品品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名优产品,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打造一批生产资料名优品牌,在都市农业领域打造一批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品牌和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

第五篇 加快数字石家庄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数字新城

坚持把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动力,以现代化网络为重要载体,推动数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政务、生态系统深度融合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与治理模式变革,建设中国数字新城,以数字经济赋能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七章 加快数字产业化

用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重大平台,促进数字经济要素集聚,完善数字发展生态,着力构建数字化资源体系,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引领产业,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引领石家庄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构建数字化资源体系

充分挖掘数据资源要素潜力,加强对政府部门、行业和市场数据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等数据资源系统全面的采集、汇聚、整合、存储,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资源汇聚、采集和分析能力,加快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和共享。建设石家庄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加强在政务、环保、交通、健康、教育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借力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谋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园区)。加强与京津大数据产业对接,推进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示范,增强大数据领域创新创业能力,扶持大数据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二、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产业、通信增值服务业为核心产业,做大做强数字产业。壮大关键基础产业,推进半导体材料、高端传感器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提升射频集成电路和卫星导航等产品研发、设计水平,加快外延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第三代北斗导航高精度芯片、太赫兹芯片、卫星移动通信射频终端芯片产业化及应用。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着力发展光电显示上游关键材料与核心器件,培育新型显示技术与产品,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加快发展,建设石家庄卫星和通信导航产业基地,加强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动导航终端产品和服务的协同发展。

三、加快数字经济载体建设

高标准建设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按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标准和水平,积极推进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新型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与软件信息服务、物联网及产业互联网、区块链应用等新产业,积极培育数字金融和跨境电商、数字创意等新生态,积极谋划推动数字产业加速落地,谋划建设石家庄数字经济研究院,配套建设常山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打造全省数字经济新支点和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依托高新区、鹿泉开发区,加快建设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鹿泉数字经济产业园,做大做强大数据、物联网等核心引领产业,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应用电子、软件开发等关键基础产业,巩固提升光电、通信设备及系统、卫星导航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数字产业基地。

专栏20 数字产业化重大工程

1.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发挥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落户正定重大契机,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招引国内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区域运营中心,谋划建设数字经济研究院、地理信息资源大数据中心、智能传感器研发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实验测试中心、数字医疗体验中心、数字新媒体体验中心等,将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成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承接转化示范区,打造数字产业化新高地。

2.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建设京津冀一体化通信产业加速器项目,新建5G移动通信技术共享平台、中小型通信企业总部基地、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市场研究与推广中心,谋划建设智慧云谷、物联网孵化器、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及智能硬件测试基地。

3.鹿泉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建设国际数字经济应用孵化中心、国际数字生活体验区、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等,引入国内国际一流企业,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基础元器件产业聚集区。

4.数字产业化重点项目。完善数字发展生态,加快推进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常山云数据中心、灵寿大数据中心、正定联东U谷正定智慧创新谷、藁城区数字大厦、藁城隆翔数字研发楼和万联大数据中心、栾城区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和北方国际五金机电数字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支撑。

5.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重点开展异构数据整合、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开发;依托中电科导航、河北气象服务中心、天地通等企业,重点发展大数据分析处理相关软件研发和示范应用。

第十八章 推动产业数字化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培育数字化、网络化现代服务新业态。

一、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大力开展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进智能化生产,鼓励离散型制造业企业生产设备向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等方向升级,鼓励流程型制造企业加快推广部署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大中型制造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内部各类应用的综合集成和云化改造迁移,构建企业数据采集互联体系和数据中心。开发基于工业技术、经验、知识的专业软件库、应用模型库、专家知识库和工业微服务。

二、推动农业智慧化转型

完善市级农业云数据中心,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交易数据分析对接机制,推动全市农业大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重点打造一批企业园区物联网示范点,推进农业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探索建设农业遥感应用体系。鼓励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农业气象“私人定制”、农业保险等服务。加快建设市县两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大石家庄农业品牌推介力度,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三、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

加快推动商品数字化、卖场数字化、会员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以及组织管理数字化转型。鼓励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无车承运人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数字金融产业,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信息消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及软件产品。发展数字健康产业,支持穿戴式和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等终端设备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强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应用。推广普及数字旅游,建立覆盖PC端、移动端和实体店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全市智慧景区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石家庄”。

四、实施“数字+”示范试点

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依托全市优势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开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融合示范试点,打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先行区。实施城市基础数据库体系升级工程、数据服务提升工程、大数据分析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智慧城市“超级应用”等一批新型智慧城市提升工程。

 

 

专栏21 产业数字化重大工程

1.产业数字化示范。“十四五”期间,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每年选择20个企业开展数字车间、数字工厂等示范试点;在农业领域,每年选择3-5个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智慧农业试点;在服务业领域,重点开展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3-5个示范试点。

2.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提升。在电子制造、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D智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打通生产现场数据、企业管理数据和供应链数据。到2025年,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工厂龙头企业,智能工厂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3.农村电商升级。各县(市、区)负责督促当地“三品一标”资质企业,积极筹划在电商平台上开设具有本地品牌的县级特色馆,汇集上传本地优势农产品资源。鼓励本地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相应的地方特色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第十九章 提升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数字化水平

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数字化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有序开展数据共享开放工程,加快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智能化服务型政府。

一、打造数字政府

完善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全程网办功能,健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体系,打造实体政务便民服务“一张网”。构建全市统一的跨部门非涉密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满足多组织协同办公需求。推进政务移动办公APP覆盖,实现移动办公与PC端办公协同互补的政务办公新模式。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推动部门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信用相关数据采集整合,逐步形成社会信用数据库。

二、推进社会服务数字化

整合全市医疗健康资源,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地区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互联网+教育”大数据系统,推进各类优质教学资源联网共享,发展互动教育、个性定制等在线教育服务。加强智慧平安社区,推进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健全完善社保业务基础数据库,构建数字化社保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设智慧体育平台,提升文体事业数字化水平。

三、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以“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基础架构体系,创新打造契合城市发展需求的智慧应用系统,培育智慧产业生态,健全完善统筹管理制度和建设运营模式,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和居民幸福感,着力打造全国一流新型智慧城市。

专栏22 社会治理“智慧化”重点工程

1.推进政府数据归集和应用。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主要包括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和安全服务的云架构系统。全市服务民生、产业等领域非涉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数据存储、共享和运算,均依托全市统一政务云平台来实施,同时对上连接省级云平台。

2.共享开放数据资源。加快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着力构建政府和社会互动的数据共享机制,鼓励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依法采集并主动开放数据,鼓励数据资源有序流通,鼓励市场主体开展数据交换和交易,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3.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升级交通智能调控模式,加强治安监管与应急防控的决策智能支撑能力,着力提升城市环境监测与国土管理等领域数字化水平,逐步实现城市治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与社会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第一批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鹿泉区建设。

4.“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支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积极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安全适宜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建成3所以上市级、2所以上县级互联网医院。

5.社会治理数字化。开展数字社区建设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每个县(市、区)滚动实施老旧小区数字化改造工程10-15个。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工程,争取全市60%以上县域达到国家综合示范水平。实施数字政府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计划,实现政府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第二十章 完善数字化生态体系

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探索数据驱动、平台应用、人机协同的治理模式,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为新制造、新消费、新服务开辟广阔空间。

一、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加快数字化转型服务,鼓励平台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加工、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转型。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托自身优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最终用户智能数据分析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平台企业创新“轻量应用”“微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开展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服务。培育“4+4”重点行业应用场景,树标杆示范,发展网络化、智能化、定制化新型生产方式,促进网络工厂、模拟制造、个性生产、众包设计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二、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

推动数字技术在主城区和正定新区的典型应用。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大规模、全领域集成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和感知体系,组织开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数字化指挥、演练及应用。建立健全全市应急信息网络和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疾病防控实时监测信息系统,充分应用天地一体化网络、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经常性培训和演练,推动部门信息资源高效互通共享,全面实现应急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三、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构建从多元归集、整合共享、开放流通到社会应用的数字要素市场,提升数据资源汇聚、采集和分析能力,加快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推动大数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钢铁、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等领域创新应用。支持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建设数据资产评估中心、数据资产确权中心、数据资产交易安全及风险管理中心、数据交易标准研究实验室、数据交易院士工作站等支撑机构。积极探索建立数据资产评估定价、交易规则、标准合约等政策标准体系。开展工业领域数据产品交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专栏23 数字化生态体系重点工程

1.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装备、医药、食品等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建设和完善企业IT网络,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基于IPv6的改造升级,支撑海量终端设备接入。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到2025年,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全市覆盖各地、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得到普遍推广。

2.数字基础设施。积极部署数字经济新业态试验设施,支持在有条件区域,率先部署5G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面向车联网、自动驾驶、无人运载工具等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的专用试验平台。加快部署TSN交换机、工业互联网网关等新技术关键设备,推进工业企业采用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新型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等升级改造内网外网,协同推进5G、NB-IoT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部署。

3.数字生态体系。完善生产服务+商业服务+金融服务数字化生态体系,推进大数据交易中心、数字资产评估中心、数据资产确权中心、数据资产交易安全及风险管理中心、数据交易标准研究实验室等项目建设。

第六篇 统筹发展四种类型经济,增强高质量发展系统性

高质量统筹发展“四种类型经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发挥区域协同协作优势,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提升经济治理效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一章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聚焦提升城市发展位势,加快构建“一核一环多点”的城市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城市创新力、承载力和竞争力。

一、打造城市经济发展新地标

以中央商务区为城市经济高端聚集高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位打造、高水平建设,重点布局金融、商贸、总部、科技、文创等高端服务业,建设华北地区示范性金融商务服务业集聚地,打造城市中心地标。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为城市经济开放发展高地,建立全面创新开放的体制机制,打造开放前沿地标。以高新区为改革创新发展高地,全面加大政策体制改革创新力度,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地标。以特色街区为城市经济消费增长高地,提升休闲娱乐、商贸物流、文化风情等服务功能,打造特色发展地标。以滹沱河特色经济带为生态文旅高地,加快布局文化旅游、医疗康养、商务会展、科创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打造休闲旅游地标。

二、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业态

培育壮大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到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博会的影响力,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打造中国数字新城。提档升级会展经济,着力扩大数博会、通航会、旅发大会、药博会、动博会等重大展会影响力,打造面向国际、辐射京津的全国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着力做大楼宇经济,围绕金融、现代商贸、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闲置老旧楼宇利用,盘活楼宇存量资源,打造一批专业化品牌楼宇。持续推进夜经济再提升工程,深度激活夜消费“新引擎”,打造夜经济地标、升级夜经济商圈。

三、强化城市经济产业新支撑

提升金融业,完善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桥西区金融创新开发区建设,加快建设京津冀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升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改造提升南三条、新华集贸商品批发市场,打造以商品展示、VR体验、私人订制、电子交易等多功能的商业中心街区。提升旅游业,培塑正定古城、滹沱印象、百年石门、鹿泉慢城、通航基地、都市桃源、淘乐国际7大城市旅游品牌,打造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培优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开放式科技服务体系和省会特色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办好十大工业设计产品概念奖评选、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等活动。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专栏24 城市经济

1.“185”城市中心打造工程。“1”即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市级地标性城市中心;“8”即新规划建设8个区级城市中心,分别是裕华区东南智慧城、中冶盛世广场,长安区保利广场、荣盛-元泰,桥西区西美花街、祥云国际-塔谈国际商贸城,荣鼎商业圈、中储-红星美凯龙;“5”即谋划建设高新区天山世界之门、正定县滹沱河艺术生态岛、鹿泉区鹿泉北国奥特莱斯、栾城区北国传媒、藁城区信誉楼商业圈。

2.亿元楼宇培育工程。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楼宇经济的意见,设立楼宇经济发展基金,扶持一批高水平的亿元楼宇,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重点支持中冶盛世广场、永生万汇城、平安金融中心、富邦金融广场、隆基泰和大厦、中商大厦、元泰中心、融创中心、恒印智慧城市、颐高新经济产业园和金茂生态创智科学城等项目建设。

3.总部经济提升工程。积极服务好现有企业总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企业总部,打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商务、居住和人文环境,加快推动中央商务区建设,在外围城区集中建设一批行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总部集聚区,总体上形成“一核引领,多心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推进石药集团总部及BE中心、快手创新中心、华药总部、常山北明软件区域中心、藁城中国振华(石家庄)总部基地、高新区创新药研发总部及生产基地、栾城北方国际五金机电数字化总部基地、无极尚太科技北苏总部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4.打造夜经济品牌。持续推进夜经济建设工作,组织各夜经济参与企业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不断强化商超、综合体和商业街的基础设施提升、品牌业态调整。

5.改造提升特色街区。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业态多样、文底深厚的商业街区,继续打造民族路步行街、火车头步行街、勒泰庄里街等12个品牌街区,推动县域特色商业街发展。加快各街区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优化调整业态布局,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加大对各街区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我市商业街区知名度。

6.建设“石字号”餐饮品牌。以“石字号”餐饮和金凤扒鸡、中和轩等老字号为重点,每年组织开展美食文化节,推动传承创新,提升餐饮服务水平,促进餐饮市场消费繁荣,打造石家庄餐饮品牌。

7.培育会展品牌。全力办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精心策划申办1-2个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的高端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培育和升级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高端国际会议和展览项目,举办1-2项国际体育赛事。策划申办1-2个以非遗和博物馆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题材的国家级产业峰会和展览项目,培育20个以上具有规模效应、行业权威性和知名度本土特色产业会展品牌,谋划中国(石家庄)冰雪(体育)产业博览会、中国(石家庄)国际奶业博览会、京津冀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交流对接会等国际化区域会展项目。

第二十二章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县域特色经济振兴,推动产业集群跨行政区协同、高质量发展,破除县区壁垒,跨越行业沟壑,形成融合创新、协同合作、自我赋能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一、打造开放发展先行区

突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在全市及冀中南高质量全面开放的引领地位和窗口作用,探索建立高质量全面开放体制机制和服务贸易新范式,打造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培育壮大微生物药产业链、生物制药产业链,开发系列产品,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物和现代中药产业,加快推动进口药品口岸建设,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高地。大力发展临空先进装备制造业,支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特色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临空农产品交易、跨境电商、临空文旅、临空金融等新兴业态,打造临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建立空港、陆港联运机制,积极推广“空空+空地”货物集疏模式,打造国际物流创新发展高地。

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依托高新区、鹿泉、藁城、栾城、正定、赵县、元氏、晋州等区(县),重点聚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环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带。依托栾城装备制造产业园、高新区和经开区、鹿泉开发区,布局发展南部产教融合创新、东部研企集成创新、西部央地协同创新等三大创新高地。依托高新区、鹿泉经开区、正定高新区,集聚发展电子信息主导产品及材料、软件开发及信息服务产业,支持晋州、赞皇、元氏、灵寿等县(市),布局发展电子信息协作配套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依托高新区、藁城,加快新型高端医药制剂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依托正定、赵县、晋州、元氏等县(市),加快上下游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打造京津冀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栾城、藁城、赵县、元氏等区(县),引导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集聚。

三、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集区

依托新乐、无极、晋州、平山、高邑、赞皇、井陉及井陉矿区等县(市),聚焦钢铁、建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激发传统产业活力。支持平山、矿区打造精品特钢基地,支持赞皇·高邑建筑陶瓷、晋州·无极·正定装饰板材、平山·井陉矿区装配式建筑部件等绿色建筑集成基地、灵寿·鹿泉·行唐等装配式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循环化工园区新型化工材料和氢能基地、井陉钙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依托高邑、晋州、行唐、赵县、无极等县(市),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纺织服装、家纺布艺创意、皮革产业生产聚集区。依托赞皇、晋州、新乐、行唐、赵县、元氏等县(市),打造京津冀重要的精品蔬菜、干鲜果品、放心粮油、优质乳品、高科农业及特色加工食品生产供应地。

四、打造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区

发挥太行山和滹沱河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在强化保护中适度开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健康养老服务项目,拓展休闲农业、休闲运动、民俗体验等新模式,发展集健康、养老、休闲为一体的新业态,打造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区。提升发展太行山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带,以太行山沿线山林水生态良好的地区为依托,积极引进京津战略投资,适度开发山岳型、森林型、古村落型、冰雪型等休闲项目,集中布局健康养老项目,建设“候鸟式”养老群落、特色康养小镇和一批健康养老产业综合体等各类养老设施,打造一批集健康、养老、修身、养性于一体的康养基地。培育发展滹沱河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带,统筹沿河生态绿廊建设和乡村农业发展,簇团布局健康养老、休闲运动、医疗保健等项目,打造一批健康休闲特色小镇,带动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打造全市城乡居民周末休闲首选地和健康养老聚集区。

五、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

按照一山一水的自然脉络,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积极推进旅游线路、品牌、市场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建成京津冀休闲度假中心、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在西柏坡核心区强化红色教育功能和红色氛围营造,在赞皇、井陉等外围红色资源丰富区域,实施红绿结合,创新创意新业态项目,打造成集教育、休闲、养生、度假、体验五位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依托正定古城打造古城印象综合体验地和文化修学旅游目的地,依托华药老厂区、君乐宝乳业等发展工业游,培育发展天长镇、段家楼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积极发展文化旅游衍生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宫灯、宫面、剪纸等旅游伴手礼加工制造业。突出嶂石岩、苍岩山、井陉太行古村落、五岳寨·驼梁、天桂山、蟠龙湖等不同地域特色,进一步丰富旅游新业态、新载体,创新开发商务会展、运动体验、影视演艺、主题游乐、民俗体验等新兴旅游业态。发挥平原地区农村田园、乡村民俗、文化遗存等优势,突出生态农业支撑和优秀文化引领,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田园综合体、生态庄园和特色小镇旅游项目。

专栏25 区域经济

1.开放发展先行区。突出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在冀中南开放的引领地位和窗口作用,探索建立全面开放体制机制和服务贸易新模式。到2025年,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打造高度协同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2.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依托高新区、鹿泉、藁城、栾城、正定、赵县、元氏等区(县),聚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环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以上。

3.传统产业聚集区。依托行唐、新乐、无极、深泽、晋州、平山、高邑、赞皇、赵县、正定、井陉及井陉矿区等县(市、区),聚焦钢铁、建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到2025年,形成一批带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4.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区。发挥太行山和滹沱河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在强化保护中适度开发,集中布局健康养老服务项目,拓展休闲农业、休闲运动、民俗体验等新模式,发展集健康、养老、休闲为一体的新业态。支持石家庄康养中心、河北野生原度假村、井陉矿区国和医养结合康养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立足冀中南、面向京津的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区。

5.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按照一山一水的自然脉络,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积极推进旅游线路、品牌、市场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突破1.7亿人次。

6.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动高新区生物医药、高新区先进设备制造、经开区生物医药、循环化工园区化工、鹿泉区电子信息、栾城区装备制造、藁城区碳纤维新材料、平山县金属制品、无极县皮革和装饰材料、晋州市纺织、元氏县装备制造、正定县板材家具、行唐县乳业、赵县纺织、新乐石雕、灵寿县石材、深泽县日化、井陉县钙镁、高邑县新三台鞋业小镇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基地)发展,打造一批百亿级集群(基地)。

第二十三章 提升发展园区经济

统筹全市园区发展资源,合理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园区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发展。

一、增强园区发展能级

统筹各类园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等,科学确定园区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实行园区动态调整、优胜劣汰,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影响力和整体实力。发挥国家级开发区“领头雁”作用,对标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做优做美环境,做大做强产业,在全国排名不断进位。省级开发区围绕产业链延伸和完善,谋划布局配套产业,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先导区。支持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扩区提质,加快壮大实力,提升综合发展能级。推进区域范围内各级园区实质性整合,推动企业入园,支持条件成熟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国家级开发区。

二、推动园区专业化发展

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打造产业聚集区,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物流链稳定性,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建链”。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向开发区集聚。突出高新区科技创新功能,加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复制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做优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开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面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三、增强开发区承载能力

加快“新九通一平”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开发区到高速公路、机场、铁路站点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改善开发区周边交通配套条件。推动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加快打造一批“智慧园区”。改善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条件,新建一批信息服务、市场服务、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开展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试点,推行“标准地”改革。加大政府投入,新增政府债券向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倾斜,鼓励园区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实行特职特聘、特岗特薪等激励制度,大力引进培养专业人才。

专栏26 园区经济

1.提升园区能级。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提升园区环境建设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园区质量和效益。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以上园区达到1家、超2000亿开发区达到2家、1000亿以上达到7家、500亿元以上达到8家。

2.园区招大引强工程。瞄准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活动,壮大园区发展实力。每个开发区明确1-3个主导产业,年度主导产业招商项目不低于70%,每年至少引进一个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和5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内资项目,其中高新区每年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利用省外资金50亿元以上。

3.园区外资扩量提质工程。围绕集聚高端高新产业,着力提高外资质量。确保实际利用外资超1亿美元以上、开发区达到4家以上、0.5-1亿美元开发区达到5家以上。

4.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按照绿色化、标准化、循环化的要求,加快“九通一平”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开发区到高速公路、机场、铁路站点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改善开发区周边交通配套条件。

5.建设智慧园区。支持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鹿泉开发区、正定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开发区推进5G、区块链、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一批“智慧园区”。

6.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推动园区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强化客户思维、服务意识,推行“店小二”“妈妈式”服务,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全力打造全方位的服务模式和政策支持体系。

7.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实施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国际人才城、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各类人才平台,分别达到20个和5个以上。实施创新平台提升专项行动,到2025年,每个开发区至少要拥有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0家以上创新平台。

第二十四章 培育发展生态经济

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两化互动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型生态产业,加快实现“绿”与“利”双赢,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契合度显著提升,生态经济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长。

一、推进产业生态化

以钢铁、石化、食品、纺织、建材等行业为重点,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动力,以强化质量标准为引领,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全面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一批服务设施陈旧、资源浪费严重的商场、酒店,提倡环保节约的服务方式,力争实现全域服务业生态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业产业化改造,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品种、品质和品牌上突破,提升种植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的生产效益。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实现企业、园区、产业间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加快发展融设施运行服务、监测评价验证和环保贸易融为一体的节能环保服务业。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

依托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资源优势,创新经营生态模式,提升经营生态效益。不断扩大花椒、冬枣、板栗、石榴、连翘、皂角、桑树等特色经济林种植规模,稳定梨、苹果、大枣、核桃等干鲜果品种植面积,提质增效。着力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经营体。坚持“叠加化”发展,积极拓展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打造一批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片区;依托以岭健康城、白鹿温泉、漫山花溪、西部长青等休闲健康养生基地,打造特色康养品牌;整合全市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发展集都市文明、田园风光、养生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坚持矿山恢复、河道治理与催生新业态相结合,培育发展工业遗迹游、滨水休闲等新产业。坚持“链条化”发展,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订单农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着力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专栏27 生态经济

1.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工程。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推动工业企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支持鼓励工业企业积极申报省级绿色系统集成专项。“十四五”期间,每年扶持10家制造企业开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示范,支持3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绿色园区建设示范。

2.创建节水型工业企业。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建材等重点用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树立一批节水标杆企业典范。到2025年底,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3.9%。

3.绿色商场、饭店示范。鼓励商场、饭店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推广应用节能照明、节能冷藏等高效节能设备,加强中央空调和电梯等主要耗能设施节能改造,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十四五”期间,鼓励商场、饭店开展绿色示范创建活动。

4.经济林。大力发展高效林果基地,重点培育5个高标准、高质量的经济林生产基地。抓好太行山高速生态经济景观带工程、北部京石高铁和京昆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工程、市旅发大会线路两侧绿化工程等8大营造林绿化工程。

5.林下经济。鼓励林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支持农户将承包林地以租赁或抵押等形式入股林下经济企业,大力发展林花、林药、林油、林草、林粮、林菜、林菌、林禽、林畜等模式的林下经济,培育区域化的特色林下产业。

6.生态康养旅游。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加快推进西部长青小三亚、西柏坡柏里水乡景区、平山佛光山景区、灵寿锦绣大明川小镇、灵寿车谷砣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集都市文明、田园风光、养生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基地。

7.生态休闲农业。以沿高速、沿高铁、沿国道、沿滹沱河两岸发展为重点,深挖田园风光、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以滹沱河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赵县志辉现代农业园区、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区、栾城现代农业城、藁城区派尔理想国、井陉17°理想谷建设,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8.调整旱地作物。建设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推广张杂谷、甘薯、樱桃等特色优势作物,推动旱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第七篇 加强大省会建设,打造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

全面提升省会综合实力和品牌形象,按照省委要求和省“十四五”功能定位,加快建设以石家庄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都市圈内人口流动、交通连接、产业协作、生态共治、制度联动创新,打造全国区域发展增长极。

第二十五章 全面提升主城区形象品质

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统筹滹沱河南岸北岸协调互动,加速推动城市北跨拥河发展,打造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市记忆与现代产业交融、地域特色与时代风尚结合的现代化大省会。

一、着力拓展发展空间

以战略、体制、模式和技术创新推进石家庄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加快促进人口、产业和服务要素集聚,增强城市承载服务功能和聚集辐射能力。调整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主城区“退二进三”“退三优三”步伐,着力实施污染企业、低效商贸物流企业外迁,加快实现职住平衡。调整优化水源保护地规划,研究确定滹沱河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范围,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在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和岗黄水库满足城市用水安全的前提下,优化省会城市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协调推进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搬迁,解决省会西北方向航空限高等问题,释放城市发展空间。

二、建设滹沱河黄金水岸

充分发挥滹沱河串联城市发展核心作用,制定滹沱河经济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继续深入实施滹沱河水生态修复,加大河槽深度清理和宽度适当拓展,强化河流水生物多样性保护,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建设高层次复合型滨水发展带、高端城市功能集中承载地、现代化省会城市新视窗,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主轴带、省会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冀中南文旅产业核心区,建立健全统一管理机构,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石家庄城市实力跃升、魅力增强、形象嬗变。

三、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现代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中心城区更新行动,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稳步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聚焦医院、机关事业单位、老旧小区等停车矛盾区域,加快建设停车场,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城区道路56条。强化城市无障碍化建设。启动实施城市直饮水入户工程,提升城市供水品质。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北部区域排水管网建设,全面优化城区雨水管网,完善排水体系建设。推进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积极推进西柏坡电厂、上安电厂余热入市。

四、强化城市精细管理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效。加大信息通信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推进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消防等应用体系建设,建设“城市大脑”,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实施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以克论净”标准,推广“水洗机扫”作业模式,从“地面、立面、顶层”全方位整治环境容貌。创建一批美丽街区、精品街道。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便民市场,开展人行道专项行动,依法整治违规占道行为,从源头解决占道市场问题。对市区主次干路、重点区域进行景观整治提升。建立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加快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五、着力打造城市品牌

精心搞好城市设计,建好城市标志性地段、景观、建筑,打造城市靓丽名片,塑造城市风貌。改造提升石家庄市老火车站区域,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推进解放大街中央绿轴建设,加快建设新客站东广场区域,打造“城市客厅”。强化石家庄站、石家庄北站、东客站等关键交通枢纽提升改造,打造高品质的对外枢纽门户。改造提升和重点打造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特色商业街区。依托滹沱河生态环境整治,加快滹沱河沿线园林景观建设,着力构造优美天际线。严格保护大石桥、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等城市文化遗存、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延续城市文脉。启动“城市原点”标志建设,打造城市标志性景观。建设生态家园,实施城市公园绿地扩建工程,打造15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提升主城区“一环、四横、六纵、多节点”夜景亮化水平,建设省会标志性夜景景观亮化区域。

专栏28 提升主城区承载能力

1.城市更新改造。有序推动棚户区、城中村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实施主城区东庄、西庄、东兆通、方村、贾村、南栗、南位、南王、振三街、康庄、大西帐、宋营太行机械厂宿舍片区、桥西区老旧小区等城中村改造项目。

2.提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太行大街、槐安路东延线等骨干路网周边基础设施,加快桥西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渗滤液处理设施、医疗废物焚烧生产线、桥西区污水处理厂扩规、长安区西兆通再生水厂和地上公园、滹沱河污水厂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东南部退水渠建设,加大市区排水管网建设,加强市区道路桥梁整治,持续提升城区承载力。

3.提升环卫设施。加大环卫投资力度,提高“以克论净”标准,淘汰更新国三及国三以下环卫作业车辆,到2025年“以克论净”标准四横八纵达到每平方3克、其余道路5克。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5年,我市建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设施10座(目前8座),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以上,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4.供热燃气建设工程。建设完成上安电厂余热入市长输供热管道,启动剩余2根DN1400供热管道建设,建设完成上安电厂市内输配线工程;完成大温差热泵建设和远郊电厂改造;推进燃气管网改造提升,加强区域互联,保障燃气管网安全稳定运行;加快液化气总公司应急储备中心建设进度,消除第二储罐厂安全隐患。

5.供水改造工程。对1457个老旧小区庭院管网、二供泵房、水表出户改造;新建新石南路等76条给水管道及改造翟营大街等98条给水管道,改造老旧给水管网11万米。

6.提升便民市场设施。加快推进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改造提升社区便民店为抓手,进一步整合、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打造“十分钟便民服务圈”。

7.城市管理智慧化。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燃气行业综合监管平台,深化市政、环卫、供热、供水等行业信息系统升级,实现城市管理大数据融合,打造城市管理的“智能大脑”。

8.提升城市品质。重点实施高新区现代产业新城、高新区高铁新城、北站改造提升、南花园二期等标志性工程,完善照明设施,加强夜景景观建设,使城市品质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高品质生活圈,将石家庄打造成为有特色、高品质城市。

第二十六章 全力打造正定发展新引擎

把向北发展、拥河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主方向,充分释放数字经济、临空经济、文旅服务资源优势,加快创新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集聚,把正定建成省会最具活力、最有魅力、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高质量发展策源地。

一、织密高效交通网络

完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构建主城区至正定县半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新增新城大道、太行大街、中华大街等5条公交线路,加大现有线路发车密度,增加公交通行密度和通达深度。系统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向正定机场和正定古城方向延伸,推动机场、高铁、市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快捷换乘、一体化服务,构建正定全域“一张网、全覆盖”的轨道交通体系。

二、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两区一枢纽”全新布局,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国际物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产业,构建古城、新区、综保区、开放园区组成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打造辐射冀中南、引领石保廊的重要引擎。高标准抓好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数字金融和跨境电商、数字创意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集聚一批智能制造、数字医疗、智慧旅游等数字产业,不断丰富“数字正定”应用场景,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河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三、打造公共服务高地

加快推动主城区和正定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在教育均衡、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健康促进等方面实现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石家庄市职业技术学院、省二院等向正定县疏解转移,积极引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联合办学、设立分校等多种模式与全国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发挥国际会展中心、河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大展大赛,提升正定品牌影响力。

四、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滹沱河生态修复与河心岛改造利用,推动古城与滹沱河生态旅游有机衔接,打造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在全域旅游路线和产品设计中,通过文化创意的复原、激活、嫁接、再造,嵌入多元时尚文化元素。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影视、短视频、动漫产品创作,营造岁月的穿越感、沧桑感和震撼感,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文旅融合体验产品。

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理顺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县、正定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定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区域间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合力。加快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疏解。引导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咨询公司等向正定新区搬迁,疏解中心城区非现代省会功能的同时,加快正定新区人口集聚。

专栏29 正定新引擎

1.数字经济赋能。发挥中国数字经济博览会名片效应,以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为抓手,积极培育数字金融和跨境电商、数字创意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集聚一批智能制造、数字医疗、智慧旅游等数字产业,重点推动深国际·正定智慧港、河北玥云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高端数字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辐射引领带动全市发展。

2.开放创新引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两区一枢纽”全新布局,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国际物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产业,加快空港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孵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古城、新区、综保区、开放园区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开放型新经济、新格局。

3.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正定古城文化和滹沱河两岸旅游资源,加快荣鼎·砂之船(石家庄)奥莱综合体、正定艺术小镇、河北北方大华京津冀服装装备文化科技创意中心等文旅产业项目发展,推动古城与滹沱河生态旅游有机衔接,积极推进滹沱河生态修复与河心岛改造利用,打造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4.公共服务提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引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联合办学、设立分校等多种模式与全国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努力推动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资源集聚,加快市档案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正定新区新校区(一期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石家庄市职业技术学院、省二院等向正定县疏解转移,完善政务中心功能,打造全省公共服务新高地。

第二十七章 加快新三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鹿泉、藁城、栾城与主城区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深度融合,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无障碍流动,全方位提升主城区一体化水平,助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规划建设一体化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确定都市区域发展定位、空间结构、人口及用地规模,统一安排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建立土地供应新机制,支持新三区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争取扩大城市建设用地总体规模,统筹解决区域“三线划定”中重叠图斑、基本农田调规等内容,赋予八区一县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和处置的管理权限,理顺存量土地盘活利用体制机制。统一调整基准地价,对新三区和主城区不同用地类型的基准地价进行调整更新,确保新三区与主城区相邻区域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水平平稳过渡和顺畅衔接。积极推动调整水源地保护防护范围,尽可能释放空间,打造滹沱河生态、文化、产业经济带,构建经济高效、结构合理、疏密有致、蓝绿交织、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捷的一体化新型城区。

二、推动产业发展一体化

明确产业布局功能区,主城四区极化“一核”引领,打造城市高端服务主导功能区,新三区强化“一环”支撑,打造先进制造主导功能区,与“一核”形成“东生、西数、南制、北贸、中服务”的经济开放创新发展增长极。建立“大招商”工作机制,统一招商平台,统一招商政策,统筹主城区和新三区产业项目摆放,形成全市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工作内部竞争有序、外部竞争有力的良好局面。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循环化工园区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东部产业新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高地。提升新三区开发区能级水平,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支持区域内政策互相适用、数据共享共通,支持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打造全国产城融合发展新样板。

三、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

加大新三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力度,完善新三区与主城区学校布局规划,优先在交界处新建幼儿园、中小学,鼓励主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同新三区医疗单位合作办医,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或逐步建设分院,进一步提升新三区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统筹考虑污水管网建设、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推动新三区与主城区交界处居民区就近使用供气、供热、供水等配套设施,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新三区人才建设,推进常态化优秀干部挂职互派、双向交流,鼓励新三区出台更加灵活的高级人才引进政策。提升交界处社会治理水平,支持新三区和主城区交界处乡镇数字化治理、网格化管理,率先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四、推动要素供给一体化

加大新三区财政支持力度,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鼓励运用地方债券。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加密八区一县重要交通干道、互联互通道路、快速路连接,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引导主城区客运站有序向新三区与主城区交界处搬迁,形成主城区到新三区和正定县半小时轨道通勤网。推动物流园区体系建设,按照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物流集疏运格局,调整优化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主城区内的物流企业有序向新三区外围布局,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绿色高效的物流园区网络体系。

专栏30 新三区与主城区一体化

1.交通互联互通。谋划实施藁城区廉州路西延快速路、藁城区滹沱河观光路跨铁路立交桥、北二环东延、鹿泉区西三环北延、鹿泉区青龙山大道东延、栾城区天山大街南延、栾城区建华大街南延等项目建设,进一步联通新三区与主城区的交通网络,贯通新三区与主城区的道路。

2.完善公园广场体系。结合重点区域拆迁,建设槐北公园(北区)等4座高品质公园,实施西山龙泉湖生态桥建设,打造西山-龙泉湖景观带,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园广场体系;对照星级公园评选标准,选择10座公园广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30处特色突出、便民惠民的“口袋公园”,补足公园绿地短板,初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布局。

3.提档升级道路绿化。以“四横八纵”、城市环路、新老城区连接线等主干道为重点,结合城市新建道路,打造高品质景观大道;对已建成的次干道、小街巷进行补植增绿,增植一批特色树种和造型植物,打造主题突出的精品街巷;在全市街道重要节点开展观花观叶植物增植,大力推进绿道绿廊建设,完善城市绿道绿廊布局。

4.城市水系景观生态。在城区段滹沱河生态区布局标志性的园林建筑和特色小品;对民心河、太平河、环城水系景观进行提升,重点抓好滨河绿道打造及沿线公园改造;实施橡胶坝更换、河道清淤等水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让城市水系愈发“水清、河畅、景美”。

5.教育一体化。支持新三区优质高中段学校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新三区分别谋划新建1所3000人规模普通高中。

第二十八章 完善现代交通网络

加快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成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完善都市圈内部轨道交通体系,实现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更好耦合。

一、打造轨道上的石家庄

加快都市圈外向城际铁路建设,推进石家庄到雄安新区城际铁路建设,打造石家庄与雄安新区快捷通道。加快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畅通石家庄与渤海湾便捷通道。谋划实施石邯城际项目,畅通石家庄与冀中南以及中原经济区便捷通道。推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石家庄与邢台、辛集、定州、阳泉1小时轨道通勤网。加快都市圈内部轨道交通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网络,2021年启动建设主城区至藁城区市域(郊)铁路,谋划连接主城区通往鹿泉区、栾城区、矿区及正定机场的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加快形成主城联网、组团通线、市民500米见站、主要功能区高效连接的轨道交通网络,探索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融合,统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利用,推进TOD城市综合体建设。

二、完善公路路网体系

加快推进津石、衡昔高速规划建设,积极谋划推进石忻、清魏高速项目规划实施,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强城市周边区域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高效对接,系统优化进出城道路网络,加快升级改造重要拥堵节点,促进形成干线公路、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搭配合理、布局均衡、能力匹配的路网体系,畅通“微循环”。以城市快速路网和绕城高速为骨架,优化快速路集散系统,完善次干路、支路网建设,提升路网密度、路网容量和运行效率。

三、拓展现代化航空运输体系

积极融入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统筹推进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实施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改扩建,加快培育区域航空枢纽,拓展国际货运航线,做大做强空铁联运,打造华北地区枢纽机场和航空货运与快件集散中心。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支持行唐通用机场加快建设,谋划建设赞皇通用机场,研究栾城通用机场改扩建,拓展通用机场网络。

四、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提升城区火车站能级,统筹规划建设火车站、公路客运站、公交枢纽、地铁站点,强化枢纽间、枢纽与通道间、干支间等的衔接,规划建设重要客运枢纽的轨道交通引入工程,有效链接高铁、城际、城市公交和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提高一体化水平和集散效率,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形成城市内外和不同方式之间便捷、安全、顺畅换乘,打造城市综合交通中心。

五、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强化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积极推进交通装备技术的清洁化、绿色化。深化“公交都市”创建成果,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和公交场站布设,实现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两网深度融合,让公众出行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更便捷。积极推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汽车租赁等领域应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

专栏31 现代交通网络

1.轨道上的石家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项目4、5、6、7号等线路的规划报批工作,争取“十四五”期间全部启动建设,推动主城区轨道交通尽快成网。

2.都市圈城市轨道网络。重点谋划覆盖全市的市域(郊)铁路网络,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促进都市圈融合发展。研究利用国家和地方铁路富余能力开通市域(郊)铁路的可能性;积极探索“市区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2021年启动主城区通往藁城区市域(郊)铁路,谋划鹿泉、栾城、矿区及正定机场的市域(郊)铁路交通项目的前期研究及立项工作,争取在“十四五”期间部分启动建设。

3.TOD。将轨道交通建设与线路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相结合,优化城市空间、助推经济发展,同时反哺轨道交通建设。“十四五”期间,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项目及新三区市域(郊)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北乐区域建设,形成10万人口规模,积极在线路场站周边规划TOD新城中心,开工建设TOD综合开发试点项目。

4.航空。加快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支持行唐通用机场加快建设,谋划建设赞皇通用机场、栾城机场改扩建项目、天空纵横石家庄通航运营基地、天宇航空工业无人机产研培一体化基地项目、行唐航空5S文化产业园,推动空军石家庄机场搬迁。

5.铁路。提升石家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设石家庄西北部高铁专线、河北乾昊集团铁路线专用线扩能改造、河钢石钢环保搬迁产品升级改造项目配套井陉矿区铁路专用线、石家庄北站改造等一批项目。

6.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津石、衡昔高速规划建设,积极谋划推进石忻、清魏高速项目规划实施,谋划建设石家庄机场至五台山高速、西柏坡高速辅路工程。

7.加快建设市域快速路。石家庄绕城公路打捆项目、石环公路辅道SL91良村至西古城段、省道S234易官线赵户村至东罗尚村段、省道S249正南线贾村至灵寿县城段、省道S542元赞线赞皇段、省道S248正繁公路正定至行唐段、国道兴阳线(兴隆-阳江)沙河大桥及道路工程、国道G307晋州城区段绕城、国道G308赵县城区段绕城、新城大道北延、太行大街北延、西二环北延、石炼路至藁城建设路、井陉县省道S339西延至地都冀晋货运通道和大宗物流运输通道、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至五台山公路。

8.公交枢纽场站。加快建设石家庄综合汽车客运站、高邑新区汽车站、正定公交停保场、正定新区西临济停车场、正定新区诸福屯始发站、白佛公交停保场、灵寿县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等项目。

第二十九章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全面畅通与周边城市在创新、研发、产业化、贸易等方面的联系,充分发挥“东出西联、南延北展”驱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高水平打造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

一、着力增强石家庄辐射带动作用

壮大石衡沧经济隆起带和城市群。依托石德传统复合轴线,石衡沧港新复合轴线,加强陆海陆路联运,畅通与渤海湾和沿线城市物流通道,强化产业、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共赢,带动晋州、赵县等地发展。

壮大石太经济隆起带和城市群。依托石太复合轴线,加强石家庄与阳泉、忻州产业、贸易、物流通道建设合作,共享教育、医疗、服务等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对山西毗邻地区辐射影响力,带动平山、井陉、赞皇等地发展。

壮大石安、石林经济隆起带和城市群。依托石安传统复合轴线,太行山高速(石家庄至林州段)新复合轴线,加强石家庄与邢台、邯郸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优势互补,提升对河南安阳等区域的辐射影响力,带动元氏、高邑、井陉、赞皇等地发展。

提升石保、张石经济隆起带和城市城镇群。依托石保传统复合轴线,太行山高速(张石段)新复合轴线,加强石家庄与保定、定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发展、优势互补,带动新乐、灵寿、行唐、深泽、无极等地发展。

二、不断提升都市圈联动发展能力

科学编制石家庄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建立石家庄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城市间分工协作,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强化石家庄创新、金融、公共服务中心地位,推动城市经济高端化发展、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促进都市圈产业功能互补,实现一体化发展。强化交通互联互通,提升与京津、雄安链接能力,夯实区域枢纽机场地位,补齐空铁联运功能,畅通与沿海枢纽港口和欧亚大陆桥的快速货运交通网络。强化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联防联治,建立生态、流域等方面的横向协作机制。

第八篇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决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河北双循环重要枢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三十章 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注重需求侧管理,努力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一、促进大循环双循环有效链接

瞄准强大国内市场需求,发挥产业优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更好适应中高端市场需求。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推进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和市场布局,提高出口质量,以优质产品供给开拓国际市场空间,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二、壮大现代商贸流通

加快产业电商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深化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发展直营连锁,规范特许经营和自愿连锁,增强联合采购、统一分销和共同配送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大型实体商店向智能化、多样化商务服务综合体转型,支持商贸企业向现代供应链企业发展,为制造业和农业提供上下游一体化商贸流通服务。支持商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和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组建商贸流通联合体。加快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线上消费能力和线下生产能力深度融合。引导零售企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支持中小实体店增加快餐、缴费、网订店取、社区配送等服务,向社区型便民服务商转变。

三、强化现代物流支撑

优化物流产业布局,加快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完善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统筹推进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争列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推进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培育正定国际机场航空物流枢纽功能,做大做强石家庄国家快递枢纽。支持具有集散分拨功能的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加快仓储运输系统智能化改造、城市社区和村镇终端集货配送网络设施、农产品冷储冷运体系建设,实施邮政在乡、快递下乡等工程。创新发展物流模式,做大做精物流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驼背运输组织体系,加快石家庄国际陆港建设,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体系,加强重要商品储备,完善跨区域储备调运制度。培育具有全球供应链整合和调配能力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

四、完善现代流通服务保障体系

强化金融支撑保障能力,加强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跨机构、跨国界、跨市场的支付结算网络,完善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服务网络。鼓励金融机构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深化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建设,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加强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扩大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应用范围,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推进跨部门、跨地区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搭建农产品冷链监控平台,提升石家庄国家试点城市肉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运行质量。建立健全全新型监管机制,完善流通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强化网络交易监管,健全覆盖线上网络和线下实体店消费的信用评价机制。

专栏32 现代物流

1.货运枢纽型工程。依托铁路、公路、航空等枢纽和站点,发展多式联运和货物转运,着力推动冀中南公铁联运智能港、太行国际食品“一带一路”冷链物流产业园区、井陉县公铁多式联运物流园二期、藁城中产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河北空港石材城、无极县雄石高铁商贸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建设,满足区域性货物中转需求。

2.生产服务型工程。依托重要工业园区、大型生产制造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采购、供应、配送、运输、分销等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加快推动河北鹿德医药产业链一期、河北九州通医药产业园(一期)、国药乐仁堂医药物流中心三期、晋州市物流产业园、藁城易商红木智慧产业园、井陉县河北伟银物流园、新乐宝湾应急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满足生产制造企业物料供应与产品销售等物流需求。

3.商贸服务型工程。依托大型商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等,为商贸企业提供运输、配送、仓储等物流服务,加快推进藁城北国高科技产业园、栾城胜捷商贸智慧综合物流园、新乐万乐智能物流园、栾城中储石家庄物流中心、栾城石家庄城市商品配送中心、赵县普洛斯智慧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满足一般商业和大宗商品贸易的物流需求。

4.农产品物流工程。适应农产品流通多元化,交易方式信息化,加强产销衔接,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加快推动中恳三农·新乐农产品智慧物流园、藁城宇培冷链物流基地、栾城美菜网河北纳维亚一号、ESR易商集团石家庄(栾城)智能仓储机器人研发中试生产基地及冷链中心、中国供销·新乐中央厨房现代冷链物流产业园、新乐菜篮子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5.电商物流工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助推流通的载体作用,以技术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为核心,深化电子商务在物流领域应用,加快推进韵达河北(晋州)快递电商总部基地ABC、深国际·正定智慧港、中通快递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藁城盈石物流中国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栾城区中国智能骨干网石家庄等项目建设,促进传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十一章 以高质量投资创造新需求

切实发挥有效投资关键性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大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推动供给结构持续优化,促进生产和消费双升级。

一、优化投资结构

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统筹用好不同类型资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短板。着眼长远发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等“两新一重”领域投资。着眼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把稳定制造业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中之重,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二、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推动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信贷资金等协同联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领域。围绕生物、数字等高端产业,设立产业发展政府投资基金,建立政府投资基金容错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代建职能,提高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以服务业为重点开展进一步放宽市场整合试点,大力破除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障碍,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能源等领域投资,加大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强化重点项目带动,积极承接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围绕“4+4”产业,狠抓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引进一批重大龙头产业项目,融合型、跨界型产业细分和特色项目,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新动能项目。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用水、用能和环境容量指标,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完善重点项目投入产出评价体系,强化分类管理和激励约束。

第三十二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固本培元、改善民生为导向,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充分发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关键作用,助推供给结构迭代升级。

一、打造一流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5G网络覆盖面居全省前列,提升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融合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积极引导公用、专用充电设施接入市级平台,强化对充电设施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强化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挖掘能源数据价值,推动能源与政务、交通、征信等领域的数据资源合作和信息安全共维。合理布局创新基础设施,依托大型科研院所相关资质和试验检验设施,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导航、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医疗设备等产业,建成以电子信息检验检测认证基地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公共安全与应急培训,强化公共安全实训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搭建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业务活动的“云+端”工业大数据平台,深入推进一批基于“互联网+”协同制造的智慧集群示范试点。

专栏33 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石家庄主城区道路5G智慧综合杆工程建设,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到2025年,建设5G基站3万个,全市5G网络覆盖面和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数据资源存储。围绕“4+4”重点产业,建设一批行业细分领域工业云平台,积极引进互联网知名企业全国性数据中心和农业、工业、医疗健康等行业区域性数据中心,培育一批服务全省乃至全国的行业性、区域性大型绿色数据中心。

3.交通设施数字化。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移动装备的运行监测系统建设,打造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推进智慧物流港项目建设,建设高品质的国际先进数字化物流基地。

4.智慧能源。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工程,打造智慧能源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一批智慧能源示范项目。

5.智慧水利。建设石家庄水网调度信息管理平台,推进水文预测预报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指挥调度信息化水平。

6.检测认证基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基地建设,拓展新的各种检验、检测认证业务,强化产业服务能力,带动周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7.安全实训基地。整合行业相关产业链,建设公共安全实训产品研发中心,加强研发相关产品和技术,促进虚拟现实、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应用并形成新产品、新服务,实现公共安全实训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二、加快能源体系建设

优化能源结构,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应,实现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开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拓展天然气能源规模化应用、加速成品油优质升级;推动风电、光伏、氢能等非化石能源协调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促进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新模式和新业态应用,推广示范项目管理模式;完善市域能源基础设施,谋划开展等容量煤电、燃气调峰电站等支撑电源建设,建设完善备用电源和储气调峰设施、能源输配网络设施,加强跨区输电通道、输气管线及LNG接收站等重大设施建设,提高能源输入能力。建设坚强智能安全电网,积极争取新增送电通道,依托国家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高标准谋划建设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加快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升级,逐步解决电厂围城问题。推进天然气集输管网建设,完善支干线管网和输配管网,加强储气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建设LNG点供设施,全面提升“县县通气”覆盖率。强化清洁能源保障,高质量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灵寿抽水蓄能电站、上安电厂等容量替代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氢能产业,扩大氢气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加氢站,依托优势氢能装备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设备升级改造,提高储氢运氢能力。加大智慧供热、清洁取暖推进力度,积极挖掘工业余热供热能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低碳供热,努力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用热需求。

专栏34 能源建设重点工程

1.电力输送网络。加强电力输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谋划500千伏滹沱河和石南2座变电站,结合石家庄电网5座500千伏变电站及省外陕西-山西-石家庄6回联络线,省内500千伏线路20回,形成桂山-石北-滹沱河-辛集-廉州-石南-元氏环网结构。

2.电网系统配置。全面实施市域电网工程,谋划建设220千伏红旗、解放、石钢、国际、裕翔等变电站,规划建设县域220千伏变电站16座,容量636万千伏安,有序建设县域110千伏变电站51座,容量542.4万千伏安。到2025年,每个县不少于2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及以上110千伏变电站供电。

3.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重点推进灵寿抽水蓄能电站,赞皇、平山、灵寿等地光伏项目建设。

4.供热设施。加强供热能力建设,实施上安电厂废热入市孔寨中继能源站及市内输配线、西柏坡电厂首站大温差热泵建设及入市(1号中继泵站)工程,入市集中供热管网建设长度约40公里。

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实施水源调蓄工程,提升南水北调中线配套能力,进一步扩大供水范围,推进城乡水源置换,重点谋划新增供水工程、企业直供、农村地表水水源置换工程。推进小型水源工程、区域引调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力度,新建或更新取水量在线监测设施和节水设施。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施骨干行洪河道整治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提升水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城镇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以骨干供水网络和防洪体系为基础,实施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小水电绿色改造等工程,加强水源涵养保护,改善河道水质,打造水系景观。补齐水利信息化工程短板,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重点区域水旱灾害预警预报设施建设。

专栏35 水利工程

1.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加强滹沱河防洪体系建设,实施滹沱河南水北调至机场路北岸100年一遇和南岸200年一遇堤防工程,释放城市发展空间52平方公里,带动沿线县(市、区)拥河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继续实施燕川等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继续推进槐河、潴龙河等骨干行洪河道及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2.建设市域水网体系。加强现有水库、渠道等工程提升改造,规划实施沙南灌区引水、南水北调老磁河退水闸至木刀沟引水、八一水库至槐河等水系连通工程,进一步完善水系连通工程体系,实现地表水资源统筹调度,最大限度利用地表水,着力解决石家庄市水资源空间不均衡等问题。

3.水源置换。立足南水北调地表水厂和输水管道既有基础,通过新建、扩建地表水厂,铺设输水管道,完成南水北调受水区农村264.74万人的江水置换任务。

4.调整城市水源地。积极谋划推进主城区应急水源地优化调整,谋划实施主城区应急水源地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供水体系,提高城市应急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5.地下水超采治理。实施“节、引、调、补、蓄、管”6大重点行动,增加引江外调水量,增加河湖生态补水蓄水;调减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节水品种和技术,到2025年累计实现农业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加快推进城乡水源置换,按要求关停受水区城镇自备井,有序关停农业灌溉深井,总体实现市域地下水采补平衡,城镇地下水位全面回升,浅层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解决,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压减,有效解决“华北大漏斗”问题。

第三十三章 全面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度创新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环境完善与硬件建设相统筹,深度挖掘内需潜力,全面增强内需动能,打造新兴消费中心城市。

一、完善消费设施

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在石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旗舰店、品牌店、体验店,鼓励商业综合体、商场、购物中心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完善社区便民消费设施,鼓励品牌连锁企业加快推进社区、村镇连锁网点建设,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推进快递服务站、智能快件箱(信包箱)、无人售货机、智能垃圾回收机等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完善夜间交通、消费环境和配套措施,打造夜经济活动品牌。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培育1-2个兼具国际采购中心和进口商品分销中心功能的新型专业市场,推进免税购物中心建设,打造中高端国际消费品集散地和商品进口“世界超市”,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二、创新消费模式

加快发展时尚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引导绿色消费、柔性定制消费。培育打造5G条件下更高技术格式、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高新视频新业态,形成多元化商业模式。创建新媒体电商直播示范城市,支持社交营销、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内容新消费发展,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支持发展体验消费、无人零售、近场零售等新零售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积极推广“网红经济+商圈产业+直播平台”运营模式,推动社交电商发展,加快打造全国线上直播交易网红城市。

三、优化消费环境

加快城乡消费网络布局建设,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以县城为载体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节点,推动城乡商业网点建设,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建设,持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健全流通和售后服务体系,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和消费后评价制度。清理和取消限制消费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消费。实施知名品牌培育宣介行动和放心消费工程,加强消费领域诚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产品监督管理制度。畅通消费者维权机制,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者维权服务体系,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专栏36 消费扩容升级

1.扩大网络信息消费。适应“宅经济”“宅消费”及在线消费、非接触性服务消费,支持企业扩大网络销售,满足网上购物、网上订餐、无人零售、AR试衣等新消费场景需求。大力培育引进电商平台,推广线上线下、直播电商、社区电商新零售等数字商务发展新模式。拓展信息消费产品,发展便携式健康检测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拓展信息消费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文化娱乐、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融合发展。推动5G在工业、农业、社会治理、教育、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融合应用。培育10个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2.创建全国新媒体电商直播示范城市。重点构建基地集聚区、产业链配套、产业应用等五大支撑体系,建设市、县(市、区)、企业三级直播体系,扶持一批头部直播机构和关联骨干企业,推出一批网红打卡应用场景,培育一批美誉度高、创新性强的网红经济品牌产品和服务,每年培训一批网红带货达人,培育千余网红品牌。

3.培育健康消费。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深化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活动,到2025年,新增市级医养结合机构30家,争创国家和省级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城市。

4.提升农村消费设施。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支持电商和物流企业向乡镇农村延伸,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和重点物流配送中心(园区),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行渠道。建设4000个益农信息社,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

第九篇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三十四章 持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制度供给,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组建一批符合我市产业投资和发展方向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动寻求与大型央企省企及优秀民企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提升市级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优化管资本的方式手段,统筹管资本要求,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充实投资运营公司资产、资金,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健全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机制,提高经济治理能力。实施投资建设项目标准化工程,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程序,完善政府投资全过程监管制度,提升政府投资管理水平。选择有条件的区域推广应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一会三函”模式。完善招投标制度,健全招标人决策机制,进一步落实招标人自主权,在评标定标环节探索建立能够更好满足项目需求的制度机制。

三、深化财税改革

全面落实国家税制改革部署,推进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等税种改革,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探索包容审慎的税收征缴方式,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培厚税基培强税源。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扩大内需、自主创新、重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财税改革力度,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强化绩效管理。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规范有序推进PPP模式,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撬动作用。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完善财政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

第三十五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出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加快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一、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办法,保障建设用地区域占补平衡需求。完善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以亩均效益为导向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

二、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以完善劳动就业法律制度为抓手,打破城乡、地域、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积极顺应新产业和新用工形式的变化,使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畅通职称评审渠道。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职业标准,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畅通海外科学家来华工作通道。

三、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加快金融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多层次融资信息和对接平台,完善常态化政银企保联动机制。支持石家庄股权交易所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深度扩展与京津金融合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加强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机制。

四、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大基础研究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健全多元化技术研发支持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研究制定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鼓励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与京津共建一批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新型研发机构。

第三十六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持续跟踪、定期评估市场准入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完善有利于项目落地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实施民营企业“百千万”提升工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施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融资等优惠力度,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完善资源要素保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领导包联机制,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建立健全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

二、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持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推进跨省通办,抓好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力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强化信用应用,建设“诚信石家庄”,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畅通市场主体对隐性壁垒的意见反馈渠道和处理回应机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改革生产许可制度,推进产品准入改革,构建产品质量社会共治机制。建立各类市场主体便利、高效、有序退出制度,改革企业注销制度,健全破产制度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建立公平竞争制度,依法保护各方权益,维护竞争公平有序,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向市场主体有序开放机制,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完善信用修复机制,推进诚信石家庄建设。

四、营造公正有序的法治环境

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健全因规划调整、政策变更等造成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受损失的救济补偿机制,依法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审慎采取强制措施,禁止超范围、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依法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专栏37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国有企业强身健体。将现有30余家市级国有企业进行整合重组为十几家大中型企业集团,组建2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2.民营企业“百千万”工程。扶持和推动百家民企集团发展壮大、千家领军民企提质增效、万家民企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百年老店和民企航母。

3.创建信用示范城市。夯实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基础,强化信用应用和“信易+”工程建设及推广,深化诚信示范创建和诚信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打造“诚信石家庄”形象品牌。

第十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发展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三十七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保粮食、保供给、调结构、促增收”,坚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倾向。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升粮食产能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96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420万吨以上;累计建成并持续保有高标准农田面积490万亩,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60万亩。

二、实施现代种业发展行动

建立以“企业商业化育种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公益性科研为支撑,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的特色种业发展体系,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2-3个。强化农作物良种科研攻关,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在节水型小麦、优质强筋小麦、专用型小麦、粮饲兼用型玉米等方面培育一批具有应用推广前景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加快杂粮、蔬菜、食用菌等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大适宜机械化播种、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新品种推广力度,建立3个市级和9个县级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引进和培育粮油作物品种15-20个,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2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设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30万亩。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实施现代畜禽种业工程,以生猪、蛋鸡、奶牛和肉牛为重点,加快推进畜禽遗传改良,提升畜禽育种创新能力。

三、优化农业结构布局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平原地区推动粮食和特色产业面积“双稳定”、品质“双提升”;山区丘陵地区推进旱地作物结构调整,打造环省会“都市农业区”、平原“高效农业区”、西部“生态农业区”,建设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滹沱河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打造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化粮食种植结构,重点推广节水抗逆优良的强筋小麦品种和青贮玉米、优质蛋白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着力发展张杂谷、“双高”大豆、甘薯等杂粮,推广高产多抗品种和简化栽培技术,推行粮豆轮作,种地养地结合。推进优质果蔬、道地药材、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京津冀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达到200万亩,订单生产达到50%;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张杂谷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优质大豆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甘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蔬菜(瓜)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总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果树面积稳定在87万亩左右,其中现代果园面积达到30万亩,果品总产量190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做强做优奶牛、生猪、蛋鸡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肉牛、肉羊、肉鸡三大新型特色产业。提升石家庄奶业战略地位,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健全优质奶牛良繁体系,加快奶牛场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流奶源基地。稳定生猪生产,支持晋州、正定、新乐、藁城等生猪调出大县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稳定发展东部平原生猪产业片区,扩大西部山区生猪规模。到2025年,全市生猪存栏稳定在235万头左右,蛋禽存栏达到700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万吨,奶牛存栏达到27万头;全市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4%,大型规模养殖场实现全程机械化。

四、大力发展“四个农业”

巩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果,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0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98%。实施农业创新驿站创建工程,推进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转化,促进产学研用企深度融合,增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支持市农科院深化与京津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建设全国一流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围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攻克作物种质与育种技术、重要灾害防控及减灾“卡脖子”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持续实施农业节水、节肥、节药行动计划,提高绿色农产品供给水平,到2025年,实现农业节水1.5亿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氮肥)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基本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整市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畜禽粪污治理力度,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开展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示范区创建,农膜回收率达到85%。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和骨干企业品牌培育项目,加快培树一批特色鲜明的“石”字号农业品牌。支持各县(市、区)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把藁城宫米、赵县雪花梨、晋州鸭梨、新乐西瓜、平山元坊苹果、行唐苹果等打造升级成国内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区域公用品牌。鼓励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加大对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家级和省级品牌申报力度。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4个以上(其中国家级1个以上),行业领先企业品牌达到10个以上,全市力争打造7个品牌价值超10亿元的农业领军企业品牌。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大抽检力度,开展专项整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治理能力,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到2025年,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每年制修订市级以上农业地方标准5项,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五、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深挖田园风光、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以环省会“三区一县”和沿高速、沿高铁、沿国道、沿滹沱河两岸发展为重点,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构建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养生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点培育以君乐宝乳业、长城果品等10个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的优势产业加工集群,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300亿。稳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合作、会展农业等互助共享经济,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加工配送等新型业态,推动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专栏38 现代农业

1.提升粮食生产能力。采取“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单产、降低成本、订单生产”等有力措施,提高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其中订单生产达到50%;玉米实现高产、专用;张杂谷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双高”优质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0万亩,实现年度压减农业用水0.8亿立方米。

2.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县域全覆盖,“万元田”面积达100万亩以上。高标准打造藁城番茄、高邑黄瓜、新乐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30个市级高端蔬菜示范园。到2025年,蔬菜(瓜)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6万亩;果树面积稳定在87万亩左右,其中现代果园面积达到30万亩。建设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3.提质畜牧水产业。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化水平,使用节水、节料、节能养殖工艺,提升疫病防疫水平,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新希望六合、君乐宝、三元乳品、行唐首农种禽、晋州观赏鱼业等优质畜牧水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生猪存栏稳定在235万头左右,蛋禽存栏达到700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万吨。“十四五”期间保持重大动物疫情清净状态。

4.奶业振兴。以“奶源基地建设、培育领军企业、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为主攻方向,推动全市奶业振兴。到2025年,奶牛养殖场全部为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牧场,奶牛存栏达到27万头,生鲜乳产量达到100万吨,全市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打造新乐、行唐奶牛养殖示范区,创建新乐、鹿泉、行唐3个乳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君乐宝、三元等乳品龙头企业争创国际知名品牌。

5.农产品加工集群。全市重点培育10个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的优势产业加工集群,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省级龙头企业达到80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2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2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110家。

6.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实施高端设施改造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产业融合、绿色发展。推动藁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创省级精品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7.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以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骨干、区域、乡镇、村街四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冷藏保鲜设施主体建设100个。

8.生态休闲农业示范。以滹沱河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9.农业科技推广。整合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员、特聘农技员及农业示范主体,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创建农业科技网络书屋1万个,建设50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10.现代种业提升。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粮油作物品种15-20个,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2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设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30万亩。

11.智慧农业。到2025年,打造形成100个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展示、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应用率达到100%,行政村益农信息社达到全覆盖。

1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种养密集区域,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13.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快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和服务机制创新。力争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氮肥)达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

14.农业品牌提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品牌价值高、综合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和驰名商标,到2025年,培育超10亿元企业品牌达到7个,区域公用品牌14个以上。

15.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治理能力,到2025年,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菜篮子”大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整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到2025年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以上。

第三十八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主城区通往西部山区县的路网畅通工程建设,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交通服务。全市乡镇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60%以上,县城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率达到80%以上。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加快推动元氏县潴龙河、栾城区潴龙河、赞皇县泲河及元氏县槐河河道治理,新增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500平方公里。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新建、改造农村电网2000千米以上。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等清洁供暖方式,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完善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确保全天候服务通畅无盲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打造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典型,规模化设施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智能化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

二、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行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政策,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至少建设1所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设施。

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整体村庄全面开展卫生厕所改造,推广普及水冲式厕所,实现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和长效管护体系全覆盖。新增957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实现1972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编制村庄建筑风貌导则,支持建设功能现代、风貌乡土、经济合理、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3年内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实施村庄绿化行动,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50个、省级森林乡村50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完成村庄绿化面积10万亩。持续实施村庄硬化亮化工程,村内主街道和巷道实现全面硬化、亮化。开展美丽庭院示范创建,全市美丽庭院达到常住户的80%,精品户达到20%。

四、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统筹县城、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集聚提升一批、城郊融合一批、特色保护一批、搬迁撤并一批。推动182个省级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树立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新标杆;环行政中心、环风景区、环沿交通干线,点线片面,梯次推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新方阵,到2025年,打造省级美丽乡村600个;在持续推进平山西柏坡、正定古城、栾城三苏、鹿泉抱犊寨片区基础上,再建设井陉古村落、藁城世纪大道、灵寿车谷砣、晋州人民公社、井陉矿区等5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总数达到9个以上,打造我市美丽乡村新集群。优选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统筹规划、连片打造,重点布局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协调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建设,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五、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坚持全域规划,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通的制度性通道。推动县城扩容提质,城区人口超过20万的县城按照中等城市标准打造,不足20万的县城按小城市标准打造。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有序发展特色小城镇,到2025年培育30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经济发达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等特色小城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

 

专栏39 乡村建设行动

1.农村厕所改造。按照地上卫生化、地下无害化、使用方便化“三化”要求,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和提升,实现应改尽改;建立完善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和长效管护体系全覆盖。

2.农村污水处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957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实现1972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理机制。

3.农村垃圾处理。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采取因地制宜、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就地利用、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方式,持续巩固“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 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长效机制。到2025年,农村(建制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4.村容村貌提升。因地制宜开展村街小巷道路硬化,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完成村庄绿化面积10万亩,全市美丽庭院达到总户的80%,精品户达到20%。

5.美丽乡村提升。推动182个省级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到2025年,打造省级美丽乡村600个。在持续推进平山西柏坡、正定古城、栾城三苏、鹿泉抱犊寨片区基础上,再建设井陉古村落、藁城世纪大道、灵寿车谷砣、晋州人民公社、井陉矿区等5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打造我市美丽乡村新集群。

第三十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开展整县整乡试点工作。加快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引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颁证基础上,加快数据交汇入库。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

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构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模式。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明确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继承、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权能。有序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盘活农村资源性资产,激活农村经营性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受益。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将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到2025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以上村占比达到70%以上,培育发展一批集体经济强村。

三、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代耕代种、农业生产托管、联种联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落实,确保农民稳定增收。到2025年,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稳定在170家、430家左右;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260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800家。

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推广“政银担”金融支农模式,依托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积极稳妥开展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房所有权抵押贷款,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深入开展“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用担保规模。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针对性强、保障范围广的自然灾害险、特色产品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险等险种,探索“保险+信贷”“保险+期货”模式,构建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专项40 深化农村改革

1.农村宅基地改革。创建国家和省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健全宅基地管理责任体系,落实国家或省级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

2.农民承包地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

3.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通过就地入市、调整入市和整治入市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多元化入市主体。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规范管理,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深化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国家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到2025年,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到170家、450家,省、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60家、800家。

第四十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为与乡村振兴衔接奠定基础。

一、全面落实衔接过渡期政策

依据脱贫县的脱贫摘帽时间,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此基础上,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由集中资源脱贫攻坚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过渡期内资金投入不减,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绩效水平。筛选确定一批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研究提出政策支持清单,进行集中帮扶支持。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综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实行定期检查,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支持脱贫县每县培强1-2个特色鲜明、要素聚集、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稳定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办好扶贫车间,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加强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能力。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搬迁人口产业就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三、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帮助提升内生发展能力,依靠双手勤劳致富。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引领,统揽脱贫地区各项具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带动建设项目和具体工作举措统筹部署推进。完善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机制,继续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在西部山区确定一批重点帮扶县、帮扶乡镇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可持续发展和内设发展能力。继续发挥行业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凝聚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合力。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

第十一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空间治理,提升城镇能级,构建主体功能突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空间开发新格局。

第四十一章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市县比较优势,优化完善城市化、农业、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和保障系统。

一、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全面对接国家和省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按照“全域统筹、多规合一”思路,高标准、高质量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布局。完善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运用智能技术提升规划感知适应能力,提高国土空间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二、提高空间利用水平

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城镇空间在开发容积率和用地类型比例等强制性指标控制下,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统筹协调区域产业用地,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国家战略与重大工程实施、“两新一重”建设、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工程建设等需要。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推动分散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或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集中,强化国土综合整治,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用地效率,因地制宜盘活利用农村低效和空闲土地,深度挖潜、盘活利用工矿废弃地,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结构。

三、实施差异化空间政策

完善空间治理政策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分类精准施策,赋予组团城区和重点县城等优势地区更大发展空间,给予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更多有效转移支付,加快建立产业跨地区转移利益共享合作机制,综合运用土地资源整理、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城市有机更新等多种方式,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四十二章 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不断提升空间治理效能,加快构建与现代省会定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契合的空间格局。

一、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优化功能分区,构建“一核一环一山一水一特色”的产业空间协调发展格局。突出“一核”引领,积极推动市内四区“转二优三”,聚集现代商贸物流、金融、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高地。强化“一环”支撑,依托正定、石家庄高新区和新三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及临空产业、国际物流等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标杆。优化“一山”生态,依托沿太行山县(区),注重与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健康养老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样板。促进“一水”融合,依托滹沱河沿岸县(市、区),做强滹沱河经济带,统一规划滹沱河沿线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集聚高端会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旅游度假休闲产业,打造滹沱河文旅商科产业发展廊带。壮大“一特色”产业,依托具有传统优势产业地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新兴产业集聚化、基地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集群。

二、加快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支持行唐、平山、灵寿、赞皇、井陉等革命老区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有序推进生态移民。用足用好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政策,全面推动井陉矿区转型发展,重点发展一批特钢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接续替代产业,吸纳失业矿工、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再就业,支持矿区打造“科技特钢城,品质新矿区”。加快推动长安区等城区老工业区振兴发展,统筹推进企业搬迁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建设制药、纺织、钢铁等工业博物馆,重点发展设计咨询、科技、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工业旅游、演艺、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和平路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带”。

第四十三章 完善城镇体系

大力推行“大县城”发展策略,加快发展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小城市,分类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城镇等级结构完备、功能定位明确、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先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实施县城建设品质提升行动

聚焦打造石家庄都市圈战略支点,以创建“文明城、园林城、森林城、卫生城、洁净城”五城同创为抓手,科学规划县城发展规模和布局,统筹县域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人城产教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独具特色、靓丽多彩、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县城。因地制宜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县城集聚发展,科学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县城集中。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县城风貌特色和宜居品质。将基础条件好、区位条件优、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的新乐、晋州培育成为次中心城市,适时推进具备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支持平山、赵县、高邑等其他县城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建成一批充满活力的新生小城市。到2025年,建成平山、新乐、晋州、赵县、高邑、井陉、元氏7个主城区人口20-50万人的I型小城市。

二、培育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

分类推进中心镇特色化发展,推动市区周边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卫星城,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专业特色镇,远离市区的小城镇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按照小城镇标准打造乡驻地,提升乡域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撤乡设镇。开展小城镇人居环境整治,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重点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旅名镇等特色小城镇。实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承接疏解、创新创业、专业集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为方向,打造30个左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

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吸引各方面人才落户石家庄。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障未落户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地享受城镇义务教育。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统筹做好“人”“钱”“地”等文章,积极引导人口、资金、产品、技术等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在乡村的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同质化,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交通、供水、环卫基础设施建管一体化,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专栏41 新型城镇化

1.市政设施现代化。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正定新区停车场、主城区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

2.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健全医疗卫生设施,完善教育设施,改善养老托育设施,发展文旅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善县城公共厕所。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优化市政交通设施,完善市政管网设施,发展配送投递设施。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提高冷链物流设施、城镇商贸设施、县城要素配置平台等建设水平,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

3.县城“四城”同创。组织开展全市县城森林城、文明城、卫生城、洁净城创建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县城国家级森林城达到1-2个、文明城达到1-2个、卫生城达到5-6个,省级洁净城达到23个。

4.县城园林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和省级生态园林城为抓手,加大园林绿化资

金投入力度,实施县城增绿提质行动,打造一批设计高水平、施工高标准、地域特色突出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带,同时提升精细化管护水平,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征,山清水秀的美丽县城。

5.特色小镇。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打造30个左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重点支持鹿泉君乐宝乳业小镇、栾城精英动漫文化创意小镇、井陉县蓝城康养小镇、藁城区九门文化古镇、新乐东方艺术小镇、元氏县封龙文化康旅小镇、灵寿县锦绣大明川休闲度假康养小镇等建设。

第十二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升石家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

第四十四章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推动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加强理论宣传阵地建设。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弘扬“西柏坡精神”,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艺创作高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主阵地,创建中国红色文化弘扬光大示范区。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平山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正定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的实践地引领作用,建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以石家庄日报、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为主导,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正确政治方向和研究导向,加快构建有效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挥社会科学基金的引导作用,打造社科精品,推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立足石家庄市委党校、石家庄社会科学院等理论研究优势,强化新型智库建设,完善对策研究供需联动机制,提高智库精准服务科学决策水平。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建立有力有效的人才激励和奖励机制,建设扎根省会、服务全省、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哲学社会科学专家。

三、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打造一批市级新型主流媒体,推动石家庄报业集团、石家庄广电传媒集团等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石家庄APP、无线石家庄APP。不断提高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优化媒体结构布局,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办好面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公众号,拓展主流舆论传播渠道。

第四十五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夯实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追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广泛学习宣传,加强关怀礼遇帮扶,大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健康文明、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气。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运用法治手段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实施公益广告传播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群众身边处处可见的正能量。

二、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施石家庄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弘扬英烈精神,使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形式和内容,提升思想道德内涵,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广泛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双拥宣传教育,营造尊重尊崇军人和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注重通过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乡规民约等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主流价值和公序良俗。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开展“井陉太行天路精神”等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塑造良好社会心态,全面提高文明素质,全面提升人文品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提升全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引导全市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市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开展科学素质提升活动,办好《科学说》和《科普周刊》等电视、报纸栏目,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自主创新大讲堂等平台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重视青少年和儿童阅读,关注劳务工阅读,办好石家庄读书月等品牌活动。

第四十六章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激发全市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发展文化市场主体

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承办好国际杂技艺术节、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等各类艺术赛事及活动,鼓励各院团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艺术赛事,通过“以戏推人”出精品出人才,争列国家级、省级奖项,繁荣发展文艺创作。培育发展一批特色文化小镇和文化产业园,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打造龙头文化企业。继续举办各类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推出一批丰富多彩、质优物美、代表石家庄特色的文创和旅游商品。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个。

二、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持续深入推进正定古城保护,加快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行唐故郡遗址公园建设,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石家庄段)建设。着力打造高等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加快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石家庄旅游景区品位。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培育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办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拓宽旅游业投融资渠道。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完善自驾旅游和自助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石家庄知名度、美誉度。

三、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深入实施“互联网+”,积极运用新兴传播技术,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新兴文化业态。建立健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要素互动衔接,推动有关科技创新成果向文化生产力转移,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产业领域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鼓励文化消费,培育消费群体,拓展文化市场空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石家庄故事,传播石家庄声音。

四、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文化交流合作,着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施国有文化企业“双效考核”,推进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

 

加快各类民办文艺团体发展,推进完善品牌文化活动举办机制,持续推动“送戏下乡”“一月一名剧”等文化活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工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石家庄市博物馆新馆、石家庄市非遗博物馆建设,做好市美术馆新馆、市群艺馆新馆和国际大剧院等公益文化场馆建设谋划工作,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乡文化均等化水平。

专栏42 文化领域

1.文化场馆。进一步提高省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石家庄市博物馆新馆、石家庄市非遗博物馆建设,做好市美术馆新馆、市群艺馆新馆、国际大剧院等公益性场馆的谋划建设。积极发展博物馆事业,在建设好石家庄市博物馆新馆和县域国有博物馆的基础上,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工作。支持平山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石家庄市段)、行唐故郡遗址公园、无极甄氏文化公园、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公园建设。

2.打造文艺精品。“十四五”期间,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主题,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承办好各类艺术赛事及活动,组织各院团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艺术赛事,通过“以戏推人”出精品出人才,并力争冲击国家级、省级奖项。

3.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加大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从实践中找到文化进景区的有效路径,提高融合发展质量,通过文化进景区,促进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推进景区文化资源利用和文化创意引入,全面提升全市旅游景区品位,讲好石家庄故事。“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3-5个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4.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戏曲传承发展等工程。

第十三篇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美丽省会。

第四十七章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

聚焦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持续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引导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继续实施“公转铁”工程,推进铁路主导大宗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统筹“油、路、车”治理,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排放执法监管,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鼓励老旧车辆提前淘汰,到2025年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渣土车、邮政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突出区域协同、措施协同、污染因子协同,以控制PM2.5和臭氧浓度为主线,以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为重点,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面源污染防治攻坚,强化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和农业氨排放管控。实施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钢铁、石化、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推行低(无)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源头替代,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污染防治,集中整治恶臭气体污染。强化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应对和秋冬季PM2.5污染应急管控,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机制。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同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到2025年,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20年降低1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4%,力争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获得感。

二、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

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协同推进,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先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白洋淀上游综合治理,推进重污染河流(段)环境治理攻坚,深入推进河长制,强化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实施县级以上城市“雨污分流”工程,推进建制镇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强化工业污水管控,推动涉水工业企业入园进区,完善开发区配套管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全部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实施闸坝生态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水量。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河湖生态缓冲带及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改善河湖生态。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建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开展地下水修复试点。到2025年,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不低于55%,基本消除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

三、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全面推行农用地分类管控,加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成效,严防耕地土壤污染。健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等相关工作要求,加强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强化工矿企业污染源头及历史遗留污染源管控,完善土壤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左右。聚焦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重点行业,持续实施清洁化改造。调整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推动化工等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加快年产危废3吨以下的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区域收集体系建设,鼓励持有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企业建设收集网点。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处置能力与产生量基本匹配。加强联防联控,严厉打击废酸等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违法行为。

四、全面治理农业农村污染

改善农业投入品结构,实施节肥节药工程,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持续推进秸秆直接还田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持续巩固“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以减量化、资源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底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因地制宜选择集中治理或分散治理模式,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1972个乡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乡村振兴示范区、人口密集区及环境敏感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推动河湖长制向村级延伸,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落实禁养区制度,推动畜禽养殖集中集约发展,持续减少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装备提档升级,畜禽粪污处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专栏43 环境污染治理

1.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西北清洁能源,依托特高压电网,增加外购电比例,持续控煤减排,优化能源结构。

2.实施热电退城压减替代。实施热电退城搬迁工程,推进燃煤电厂清洁能源替代,以热定电、压减发电,逐步实现热电联产企业由发电为主向供热为主转变。

3.提升农村环境。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村污水差异化管控,加快农村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机制。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提高农村光热、电热、生物质锅炉采暖比例。

4.土壤污染防控和修复治理。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执法监管平台。全面实施涉重金属企业清洁生产改造。逐步实施重点企业、重点地块土壤修复工程。

5.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行生态农业模式,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无组织排放源监测和治理。完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网络,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原材料替代,强化无组织排放控制,提升末端治理水平,实施全流程控制,确保收集处置,达标排放。推进无极危固废处置基地、中信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开源皮革固废二期等项目建设。

7.改善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大宗物料运输“公转铁”,发展绿色低碳交通体系。严格限制重型车辆入市,加快重型载货汽车绕城路线规划控制,逐步实现市区公交、出租、市政车辆等实现新能源化。

8.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深入实施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对全市河流流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规划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入河口处建设人工湿地。改善水生态环境;结合河道沿线用地条件,进行护岸林改造,改善水体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性能。推进井陉县冶河综合治理暨水厂建设及配套工程项目建设。

9.提升西部山区生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太行山绿化工程,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恢复退化植被,加大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提升西部生态屏障品质。

10.建设市区通风廊道。积极推进市区通风廊道建设,结合老城区改进加强通风廊道规划设计,改善污染物扩散条件,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11.实施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积极推进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钢铁、化学合成和生物制药、有色金属、化工等重污染企业退出城市建成区。做好石钢搬迁后续工作。

第四十八章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强化共建共享,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一、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落实林长制,抓好“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三沿三旁”等绿化重点工程,优化平原农田林网,调整优化林分结构,大力培育高效林果基地和林果产业。持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县(市)、森林乡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强化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到2025年,完成营造林面积23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7%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242万立方米,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8%。以内。

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大力开展矿山修复治理。强化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推进尾矿库复绿,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实施废弃矿山治理与复垦造田相结合,开展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景则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内严禁开发建设,现有矿山全部关停,强化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红线外推行全面绿色生产,做好生态防护。深入实施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平山县西部、灵寿县西部和鹿泉区西部的铁、金、滑石等矿产资源塌陷区的监测和治理,综合选用复垦、造林、建设矿坑主题公园、湿地公园、防护林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加强水土流失防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水源涵养林质量,调整和改善林分树种结构和布局,大力提升混交林和大径级森林比例。适度扩大太行山区水源涵养防护林面积,推进现有荒山荒地复绿,协同推进海河流域“九河共治”,加强滹沱河生态综合治理,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率。有效提高平原地区林地规模,形成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加强沙化耕地植树造林和养护管理,营造高标准、高生态防护功能的农田防护林网。到2025年,新增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500平方公里。

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优先支持我市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合理确定每个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25年,自然保护地面积不低于77384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5%以上。依托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违法违规开发建设活动。

三、补齐水生态短板

合理利用水资源。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深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完善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推进工业和城镇节水改造,严控高耗水行业,持续推进供水老旧管网改造,加大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快农村生活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在具备条件地区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生活用水一户一表和计量收费。实施全民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到2025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5.7%,用水总量控制在32亿立方米以内,城市和县城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40%、30%以上。

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坚持“节、引、调、补、蓄、管”多措并举,增加引江外调水量,调减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节水品种和技术,增加河湖生态补水蓄水,完善现有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体系,谋划实施一批新增供水工程、企业直供、农村江水水源置换工程,加快推进城乡水源置换,坚决关停城镇自备井,有序关停农业灌溉深井。到2025年,总体实现市域地下水采补平衡,城镇地下水全面回升,浅层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解决,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压减。

强化水体生态修复。以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功能为核心,保持河流自然生态,提高水体联通功能,恢复和保持河渠良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好滹沱河、槐河、泲河、磁河、大沙河等主要河流水系沿线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滨河绿带,逐步恢复“六水”的生态流量,加强水环境治理,提升自然河道的生物多样性。推进退化湿地修复,提升地方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小区、省级湿地公园等重点保护湿地水质,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不弱化、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专栏44 生态修复保育

1.太行山绿化。在太行山区流域上游的宜林荒山荒地,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在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林。到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

2.滹沱河绿化。利用滹沱河沿线荒山荒地、沙地、摞荒地等宜林地,实行滹沱河绿化长廊建设。到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

3.国家储备林。依托南寺掌林场、辛庄林场、虎寨口林场、前大地林场、漫山林场和桑树沟林场,到2025年,新增造林、补植补造、改造面积2万亩,每年增加林木蓄积量9000立方米。

4.重点自然保护地。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撑,提高保护能力,确保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到2025年,建设4个自然保护区、9个风景名胜区、16个森林自然公园、2个湿地自然公园,力争将河北冶河省级湿地公园晋升为省级重要湿地公园,建成1个河北滹沱河省级湿地公园。

5.水土保持。在太行山重点区域开展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国家、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

6.水生态修复保育。开展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工程,深入推进滹沱河、槐河、泲河、磁河、古运粮河、大沙河等主要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强化水源涵养功能,保持河流自然生态,改善河道水质,打造水系景观,实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整洁美观、自然畅通”的水生态系统。

第四十九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实施制造业绿色改造重点专项,开展制造业绿色发展示范工程,推进生物医药、化工、钢铁等行业工艺技术装备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推行“互联网+绿色制造”模式,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在钢铁、火电、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低碳节能技术改造,探索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验示范,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一批绿色公路、绿色机场等示范工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纺织、食品等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符合石家庄战略定位、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的低碳发展路径。落实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建立减排降碳协同机制,探索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验示范,增加森林碳汇。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倡导绿色消费观、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低碳社区、绿色商场、低碳景区、低碳酒店,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积极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机制。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全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全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95%以上。

三、强化资源高效利用

加强生活、建筑、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处置,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扩大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范围,提高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坚持减量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进园区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向企业之间扩展,加强园区内产业循环耦合,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推动采矿业、钢铁行业与建材行业跨行业固废综合利用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加快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利用规模化、高值化水平。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企业间、园区内、产业间耦合共生,推进生产系统循环链接。

专栏45 绿色低碳发展

1.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全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95%以上。

2.创建市级绿色工厂。加快制造业低碳化、循环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主导产业实施绿色工厂建设,全面提升石家庄市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第五十章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

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排污许可与环评、执法、总量控制、环境保护税等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落实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落实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体系。推行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探索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审计。完善环境治理监管体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深入开展专项督察。

二、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完善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政策,坚持能耗、水资源、建设用地“双控”,强化总量和强度指标刚性约束。推行“标准地”改革和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的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资源要素供给差别化政策。加强对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超低排放、退城入园、循环发展、末端治理的正向政策激励。加强绿色标准体系建设,扩大标准覆盖范围。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用好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探索设立绿色发展子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或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完善污染治理政策,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具备污水集中处理条件的建制镇全面建立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完善环境产权交易政策,积极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

三、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在国家法律制定出台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完成相应保护条例、防治条例的制修订,编制符合当前环保政策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制度,完善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贯彻落实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严于国家的地方标准,鼓励开展各类涉及环境治理的绿色认证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进程。

第十四篇 扩大对外开放,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工作局面。

第五十一章 高水平建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完善口岸开放功能,努力建成贸易投资自由便利、高端高新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开放创新、政府治理包容审慎、区域发展高度协同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一、加快开放平台建设

加快功能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特殊政策功能作用,加快完善口岸基本功能,释放口岸经济动能,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升钻石、药品、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物、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口岸及监管场所功能,畅通国际贸易大通道,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围绕“两区一枢纽”发展定位,着力推进临空产业、生物医药、国际物流、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建设打造一批高端型、先进型产业发展平台。支持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自主研发、检测维修、再制造、展示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支持加快推进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商品展示等中心建设。

二、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加强创新制度推广和功能延展。支持高新区、经开区、鹿泉开发区、栾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在正定片区内设立协作区,通过税收统计增量分享、试点政策共享、分类分段监管等方式,共享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红利,推进区域内协同发展。鼓励开发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保税监管场所联动发展、协同开放,率先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推动与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的“区港一体化”规划建设,着力整合优化区港联动通关流程,加强协同联动和一体化发展。

三、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交易平台。立足与银行、证券、风险投资、融资租赁、资产评估、财务税务、区域市场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为科创型企业提供咨询、辅导、融资、上市等一站式金融及金融专项服务解决方案,助力石家庄市科创型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京津冀地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京津冀金融协同创新提供承接平台,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四、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加快构建“6+1+4”政策框架体系,推动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往来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积极推进“两区一枢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税收、社会治理、法治、风险防控制度建设,强化首创性、差别化制度创新,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深化外资“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推进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减少办证时间,降低企业成本。建立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自贸办、市直各部门和片区管委会高效协同开展合作,推动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制度创新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专栏46 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

1.提升口岸功能。积极申建石家庄市进口药品口岸的功能性平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获批进口药品口岸资质并运营,启动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的申建工作。积极推进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运营。加快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指定监管场所申建。打造北方地区高端饰品加工及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国际班列集货中心建设,配合石家庄国际机场积极争取第五航权,打造航空综合物流枢纽。

2.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以国际光电机电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高端光电机电设备综合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机电设备生产、销售、物流企业、第三方检验机构、金融机构等,开展保税展示、零部件分拨、产品验收、专业培训、技术交流、设备维修、设备再制造等业务,争取建成我国北方地区集机电设备展示、销售、零部件仓储分拨、检验检测、技术培训、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服务基地。积极开展与荷兰卓迈投资集团的合作,共同打造华北地区航空维修、航材贸易、航空培训等航空产业及航空关联产业的发展集聚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为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打造孵化培育平台。加快引进和培育国际化及国家级展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智慧医疗等楼宇经济产业。

3.强化金融创新。以金融创新及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为依托,着力打造金融产业发展集聚区,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金融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承接平台。以市场化方式合作引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加强相互之间合作,鼓励支持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布局发展。

4.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出行和智慧交通建设战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道路内通外联,加快实施太行大街、新城大道北延至综保区(新城铺镇)道路建设,启动S303(G107至S204)、潘咬线(机场路至正无路)拓宽工程,推动公共轨道交通入区,实现空铁路的紧密衔接,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多样化的集疏运体系。

第五十二章 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

坚持双向合作、优势互补、质效同进,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强化稳外贸稳外资,积极推动区域合作。

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开放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别园中园,吸引高端高新产业项目向开发区聚集。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和中央商务区为重点,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总部、分支(办事)机构,重点引进龙头型、平台型、总部型项目入驻石家庄,加快建设经开区国际医药食品产业园。鼓励在沿线国家创新创业,设立研发中心、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促进优势产业、企业、技术和品牌向境外输出,依托境外园区和境外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完善信息共享、咨询服务、投资合作促进机制等载体平台建设。加强对外开放风险防范,建立“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

二、促进“三港”融合

积极推动空港、陆港和海港联动发展,促进相互开放协同、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益,加快打造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国际航空物流中心、跨境电商交易中心,构建联程运输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突出正定国际机场在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中的地位作用,大力发展支线航空、通用航空和临空经济,进一步完善空港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空港影响力。依托冀中南智能港,高标准建设石家庄国际陆港,完善配套服务体系,集聚资源要素,布局发展临港适铁产业,强化枢纽设施能力建设,提升保税服务功能,畅通对外通道,打造“一带一路”陆港枢纽经济高地。畅通陆港与东部沿海港口联运通道,促进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式”发展,实现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运输增效、物流降费。

三、促进外贸外资提质增效

实施外贸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市场布局,加强商标、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医药、服装、果品等外贸转型基地和外贸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国际认证。着力抓好中国(石家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工作,发展壮大各类跨境电商主体,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平台、企业和园区,探索创新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建设公共海外仓,提供出口产品存储、展示、销售、售后服务全程一体化服务。推动综合保税区加快发展,加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扶持力度,完善外贸企业帮扶政策,带动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民营企业、行业出口领军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培育一批出口超百亿的外贸龙头企业。积极扩大中高端出口,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优化资本、消费品贸易结构,扩大中间品贸易规模。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培育一批文化、旅游、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等示范企业。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稳外资政策落实力度,深化投资便利化改革,扩大外资规模。以世界500强及全球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构建境外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外资渠道。加大投资促进力度,鼓励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优化外资结构。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外商投资环境。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以上。

四、推动与其他地区合作发展

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先进地区,推动政、商、研、学、产等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加大产业、科研、人才、资本和政策对接,围绕我市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用好“廊洽会”“数博会”“进博会”等重大招商平台,举办专题洽谈推介活动,提高城市影响力。支持“校企合作”“银企合作”和以商招商,推动优势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破解我市优势产业在技术、资金、体制机制等领域的发展瓶颈。对标对表成都、武汉、西安、郑州、济南等省会城市,研究追赶策略,着力在城市建管、营商环境、人才科技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成功经验吸收借鉴,提升我市省会首位度和综合实力。积极推动新国际友城建设,不断拓展我市对外交往渠道,全面提升我市国际友城发展质量。

五、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按照对口支援地区的需求,改进和完善对口支援模式,认真总结经验,提高援助效能。突出抓好干部人才援疆,做到精准选派、科学使用。推进经济援疆和产业援疆,帮助受援地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扎实做好科技援疆,统筹我市优势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及成果对接。积极开展教育援疆,重点支援困难地区改善办学条件,选派援疆教师,积极接收教师来石培训。积极落实上级援藏工作任务,加强对口支援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力度。

专栏47 高水平开放合作

1.建设石家庄国际陆港。以打造集仓储、物流、加工、进出口贸易、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京津冀重要陆港为目标,按照“建枢纽、畅通道、强口岸、促贸易、聚产业、造新城”的发展路径,以高邑火车站为核心,优化空间布局,规划打造口岸物流、临港产业、陆港新城三大功能组团,全力打造服务冀中南辐射全世界的陆港型物流贸易中心。

2.海外招才引智。推进“外专百人计划”,每年实施重点人才计划项目8项以上,支持诺奖工作站建设。实施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支持海外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和外国院士工作站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吸引海外科研人员来石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逐步启动重要科研岗位全球招聘。通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等,培养熟悉经济管理和国际惯例的科学家队伍和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3.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技术交流,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开展现代农业国际新技术交流、国际医学技术合作高端论坛、国际人工智能学术交流论坛等活动。推进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的国际友城关系,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建1-2个友好城市。

4.稳外资稳外贸。实施外贸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推进灵寿县保税物流中心(A型)监管场所、丰树(灵寿)综合供应链产业园、藁城区宇培冷链物流基地、元氏县立邦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北方生产基地、晋州市普洛斯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增强利用外资发展后劲。梯次推动嘉禾农业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联合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5.援疆援藏。加快推进新疆31团火车客运站站前停车场、31团第二幼儿园等9个援建新疆31团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援建新疆库尔勒香梨良种苗木基地、库尔勒市家禽标准化养殖基地等24个项目建设。精准择优选派援藏干部人才,在医疗、教育、旅游专业技术、农业种植及林果专业技术等领域,通过“组团式”“小组团”、短期援藏等多种方式搞好“传帮带”;合作培育发展特色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加强旅游精品线路、旅游品牌和加强宣传推介,推进香孜特色旅游小镇建设进程,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第十五篇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各领域民生短板,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十三章 稳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妥善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重点群体就业等突出问题,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水平。

一、推动高质量就业创业

积极扩大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完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着力解决好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把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容量有机结合,主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县(市、区)和开发区合理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开发岗位,推动充分就业。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有一定特长农民等重点人群创业,建设好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拓展新型就业渠道。适应后疫情时代要求,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促进多渠道就业。完善就业监测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能力。大力开发社区等公益性岗位,优先保证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人数累计超过45万人。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规范收入分配和工资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初次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正常调整机制,推行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完善地市以上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全面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鼓励和支持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收入。健全职工工资决定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持续提高转移性收入

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职能作用,统筹财政资金和上级转移支付,多渠道多举措做好“六保”各项任务财政资金安排。强化政策资金整合,确保基本民生支出需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社会保障托底,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财政政策与消费政策协同,积极做好财政促消费专项资金,积极推出消费券、惠民卡等相关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实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基础工作,完善和规范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过渡期转移支付力度并明确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养老、医疗、社保覆盖面,提升各项保障标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生活保障水平。保障低收入人群救助待遇,落实重大疾病生活保障、教育专项救助、民政帮扶救助、防贫保险、产业就业扶持等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经营性收入。

第五十四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坚持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建设覆盖城乡、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强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新增100所优质示范园。不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完善市、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办园条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学校信息化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配置县域内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快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健全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加大中小学学位供给,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工程,巩固义务教育大班额消除成果,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大名教师引进力度,建设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主城区普通高中资源教育布局,在城市二环外建设一批寄宿制高中学校,为义务教育腾出发展空间,到2025年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62所,普通高中学生在优质高中就读率达到80%。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完善民办学校分类支持政策,实施民办中小学校质量提升计划,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多元、优质、特色发展。

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积极推进职教攻坚计划,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造全省一流、全国有位的职业教育品牌。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围绕“4+4”现代产业发展,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创建全国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着力加强灵寿县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建设。积极推进高水平职教园区建设,构建全产业链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京津冀高质量蓝领职业教育基地。调整优化学校专业布局,做强做大优势领域,推动优势学科高层次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三、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质量提升,加快市属高校园区建设,统筹推进、突出重点,进一步增加投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流团队,建设高水平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用好独立学院转设支持政策,推进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和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与省属独立学院合并转设工作。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扶持发展一批涉及重大民生的学科专业,认真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扩大规模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需求的匹配度。促进高等学校提升质量、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鼓励市属高校特色办学、错位发展,支持打造特色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积极支持引进“双一流”大学在我市设立研究生院或分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深化社区教育石家庄模式,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注重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健全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使学习者有机会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成长成才。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老年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保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善教师长效补充机制,深化中小学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比例,推进“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健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保障机制,探索市域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市域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推进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采取点线面体层次化推进策略落实推广应用,带动基础教育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形成一批本土化的教学改革成果。稳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支持与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深入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专栏48 教育强市

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推进城乡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扩容提质,持续优化办园结构,实施幼儿园教师队伍培训提升项目,进一步扩充普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新改、扩建幼儿园48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及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及以上,创建100所示范性幼儿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2.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支持城镇规划建设中小学校,扩大学位供给,主城区规划新改扩建中小学校80所,推动新建小区按人口规模单独或联合配建中小学,其他县(市、区)规划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98所,满足居民子女就学需求。

3.城镇普通高中能力建设。在新三区与主城区结合部,各规划建设1所3000人规模普通高中,推进主城区与新三区一体化发展。实施主城区高中学校外迁工程,规划在主城区二环和三环之间新建5000人规模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学校4所,疏解主城区完全中学的高中段学生,为义务教育腾出空间。启动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正定新区分校建设,加快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整体改造、市第二中学整体改造四期工程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4.职教园区提升提质。进一步完善市职教园区功能,完善共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在校生规模。大力实施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加大园区学校教学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努力将我市职教园区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位的京津冀蓝领教育培训基地。

5.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全力推进高校园区建设,支持相关高校陆续搬迁入驻高校园区。推动石家庄学院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设,建成应用型大学。加快推进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合并转设升格为本科高校。鼓励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转型为师范类学院。推动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升格本科,更名“河北正定师范学院”,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

第五十五章 建设健康石家庄

深入实施健康石家庄行动,全力打造全国卫生健康创新发展引领区、国家现代健康产业和宜居医养样板区。

一、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建立普惠便捷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基于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即时应急联动。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积极开展重症患者愈后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加强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全面整合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链条。创新生命健康管理模式,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深化健康大数据共建共享和普惠应用。深入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护,实现全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全覆盖。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每个县建成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实施健康石家庄促进工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居民合理膳食,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实施大健康产业推进工程,积极引导医养托幼融合发展,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二、推进医疗服务提质

全力提升市级医院服务能力,依托市人民医院建设“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石家庄院区”,强化呼吸专科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达到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谋划建设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慢病诊疗中心、老年病康复诊疗中心,全力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优化专业设置和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用专科带动综合,大力加强肿瘤、心血管、骨科、传染病防治、妇女儿童等薄弱领域重点专科诊疗能力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完善基层基础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与定位,根据人口的新增情况,及时增设基层医疗机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大力改善社区服务中心、卫生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条件,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医疗机构集团化发展。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分级诊疗,有效建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高效分级诊疗网络,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

三、促进中医药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培育中医药临床优势,建设高水平国医堂,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基础,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做亮石家庄中医药黄金招牌。推动建立中国北方中医药健康城,谋划建设中国中医药大学。持续强化中医药人才引进,建立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制,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重大疫病救治能力。依托以岭药业、神威药业等全国知名企业,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

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巩固“四医联动”改革成果,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完善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人财物统一管理、医保基金打包支付的医联体发展机制。深化村医、村卫生室同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健全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机制。鼓励社会办医。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增强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综合救治能力。

专栏49 健康石家庄

1.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利用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的品牌、技术、人才优势,依托市人民医院建设“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石家庄院区”,强化呼吸专科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达到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

2.市级医疗服务中心扩容提质。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市慢病诊疗中心、市老年病康复诊疗中心、市中医药特色诊疗中心、市传染病重症救治中心。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发挥市第五医院作为疫情定点收治医院的作用,强化传染病救治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床,提高传染病重症救治能力。

3.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支持人口规模大、基础较好的县(市、区)规划建设三级医院做为本区域医疗中心,推动鹿泉区第二人民医院建设,藁城区人民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建,栾城区人民医院迁建,实施井陉矿区人民医院提升项目。到2025年,力争实现5-7个县(市、区)均建成一所三级医院,提升县域疑难重症诊疗能力。

4.健康信息惠民。着力破解“一院一卡、重复发卡、互不通用”的就医堵点问题,推进医院电子健康码的普及应用,逐步取消院内实体就诊卡,推动实现跨机构跨区域就诊“一码通”。加快医保卡和健康卡的功能整合,实现医保诊间结算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全覆盖。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互联网医院数量逐步增加,智慧医疗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完善。到2025年,全市建成5家以上互联网医院。

五、推进体育强市建设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全国大型体育赛事。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重点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深化体教融合,深化体校改革,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提升健身活动水平,普及和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建设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科学指导服务,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升输送人才质量,力争实现石家庄竞技体育在奥运个人项目金牌重大突破。持续强化冰雪运动开展和后备人才培养,打造冰雪品牌赛事。加大体育产业扶持引导力度,进一步提升石家庄马拉松赛、中式台球国际公开赛、自行车环城赛等赛事影响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全国赛事活动,以滹沱河龙舟文化节、正定古城定向赛、行走太行户外运动节、石家庄圣地100马拉松等为重点,打造体育+融合发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弘扬体育精神,挖掘提炼体育文化,输出体育正能量。

专栏50 体育强市

1.体育场馆建设和健身活动推广。以承办综合性体育赛事为标准,加强我市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全国综合性体育赛事。加快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普惠工程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推动井陉矿区体育文化综合提升及场馆配套等项目建设,建成全民健身智慧平台管理系统,打造一批品牌群众赛事,增加城市体育元素,输出体育正能量。

2.竞技体育成绩突破。建设完善业训网络,推动体教融合。进一步加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奖励和扶持机制,力争到2025年,保持金牌总数和总分数省内优势地位,力争我市运动员在全运会和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勇创佳绩,夺金能力持续提升。

3.体育产业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快体育商贸业发展,建设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体育产品高科技、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比重50%以上,再打造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个、示范单位5个、示范项目2个。

4.建设体育文化名城。以体育强市建设为目标,加快打造以西柏坡等红色革命圣地为引领的体育旅游文化,设计规划精品体育旅游路线;打造以滹沱河沿岸景观、奥体中心、裕彤体育中心为核心的城市体育地标文化;打造体育生活方式养成,全民参与健身的体育时尚文化和制度健全的体育制度文化。到2025年,力争举办2-3次包含体育用品展销、学术和赛事活动交流、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体育博览会,推进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和合作。

第五十六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合理衔接和顺畅转移,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巩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进一步优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逐步推进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和待遇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壮大监管队伍,稳妥推进社保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有所居保障体系,支持首套和改善性居住需求,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公租房,构建政府、企业等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体系。发挥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作用,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机构化租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城市主体责任制,规范市场秩序,保持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细化特殊困难群体救助政策,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将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不断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水平,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支持专业社工机构和专业社工人才发展,鼓励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救助帮扶活动。

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强化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创新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工作,探索建立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康复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加强社会关爱,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高龄老人财政补贴标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制度,推动殡葬习俗改革。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发展普惠托育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高人口素质。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开发老龄产业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构建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养老助餐,深入开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强医养康养综合体建设,推动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六、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工作

加快推进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及服务保障、接受安置、就业创业、双拥共建、优抚优待等工作体系,推动工作理念从解困型向褒扬激励型转变,工作领域从接受安置工作“一阵子”向服务保障管理“一辈子”转变,工作方式从粗放型向细化转变,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管理工作,努力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满意,真正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专栏51 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险联动”,推动企业职工全员参保、全险种参保,实现单位职工企业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法定人员应保尽保,保持动态全覆盖;促进更多城乡居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2.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到2025年,推动全市25家以上公办敬老院实施改造,增设失能人员生活服务单元和医养结合照护单元。

3.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推进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各类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等平台和网络建设,基本建成15分钟城市养老服务圈。

4.拥军优抚保障。推动退役军人学历提升、职业技能提升,着力提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建设军休干部活动中心、优抚医院新院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实验园地等项目建设。

第五十七章 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着力推进青年优先发展,以石家庄对青年成长更关心、青年对石家庄发展更有为的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为重点,提升青年思想修养,服务青年现实需求,推进青少年权益保障,营造青年友好环境,增进青年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全面推进青年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青年思想修养

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市青年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年,广泛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等不同群体,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强化网上思想引领,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互联网+”工作模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旗帜鲜明地发出网上正面声音。

二、服务青年现实需求

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青年整体教育质量。引导青年参与健康石家庄建设,不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力量,设立心理服务平台,提升青年心理咨询与辅导干预能力,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加大青年体育设施和场所建设,丰富青年文体活动。促进形成文明、健康、理性的青年婚恋观念,提升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帮扶体系,促进青年更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创业。加大公共资源投入,有效缓解青年在房屋居住、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压力。以帮就业为首、扶创业为实、暖家业为重,深化青年“三业”融合升级。

三、推进青少年权益保障

维护和发展青少年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意识。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建立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的有效机制。完善和贯彻青少年权益维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拓展青少年权益表达渠道,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完善对残疾青年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困难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

四、营造青年友好环境

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营造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氛围。优化青年文化环境,丰富青年文化活动。大力选树青年先进典型,深化各类青春建功活动。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内容建设,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立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完善党委和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交流机制。在吸引青年人才、改善青年住房、完善青年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出台专门政策举措。支持青年参与国际交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历史机遇,引导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贡献青春力量。

专栏52 青年发展

1.青年思想引领。开展分类引导教育,全市到2025年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少于1000人。面向困难老年人开展“寸草心敬老爱老行动”志愿服务1000场。开展青年诚信体系建设,培育“小青星驿站”100个。到2025年重点建设青少年社会组织100个,建成1500人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2.青年发展促进。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到2025年培育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00个。打造“相约省会 牵手人生”青年婚恋交友品牌,到2025年开展活动100场、覆盖青年2万人次。开展“为了明天”青少年维权公益项目征集,到2025年实施项目50个。

3.青年友好共建。大力选树青年先进典型,到2025年选树各类青年先进集体500个,培养青年拔尖人才400名。积极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到2025年引导1000名青年人才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经济等各领域全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十八章 统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推动妇女儿童保护、残疾人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加强妇女儿童保护

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男女两性平等获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土地权益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做好三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形成主体多元、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重视妇女人才的培养使用,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加大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建设力度,构筑妇女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的平台。

二、发展残疾人事业

坚持“弱有所扶”原则,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和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充分参与和社会融合,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多元投入格局,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稳定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促进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提高残疾人参与和发展能力。推动残疾人基本服务均等化,帮助残疾人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保障残疾人权利,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环境和便利化条件。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和助残志愿服务。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帮扶,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发挥残疾人的主体作用,激励广大残疾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参与社会生活。

专栏53 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1.妇女发展。夯实妇联组织基层基础,建立联系服务妇女群众的“妇女之家”100个。开展好“千场巾帼大宣讲”“千场志愿服务活动”“千名典型带万人”的宣传引领服务活动等。到2025年,创建农业、手工、旅游、家政示范基地不少于80个,开展线上线下技能培训100场次,受益妇女不少于2万人次;普法宣讲100场。

2.家庭教育。到2025年,利用家校共建示范基地和家庭教育示范基地,举办家庭教育活动1000场,在各级妇联微信公众号发布家庭教育微课堂2000场次。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工作,选树市级最美家庭500户,各级最美家庭5000户。全市各级妇联开展最美家庭传递活动200场,吸引更多家庭学最美促和谐。

3.儿童家园。加强公益性儿童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市儿童福利院建设工程。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推进建立残疾儿童幼儿园,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残疾儿童潜力。落实省、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方案,建立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推动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4.康复器具展销中心。坚持就近就便、方便实用的原则,在人口密度大、残疾人和老年人多的区域,展出“助行类、护理类、如厕类、护具类、视听类、医疗类、进食类、益智类”等康复辅助器具,提供“展示、适配、租赁、销售、体验”五大服务,让更多老年人和残疾人感受到康复器具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5.残疾人就业。完善残疾人就业网络平台,加快建设残疾人医疗中心,帮助精神、智障、言语、肢体等残疾人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推进残疾人实训中心建设,积极承担残疾人技师培训、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残疾等级鉴定医生培训,残疾人成人教育培训,残疾人医疗按摩师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全市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水平、残疾人专业技能水平。

第十六篇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十九章 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安全红线、强化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构建“大安全”体系。

一、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扎实开展燕赵净网行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市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二、保障经济安全

稳定粮食生产,建立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能源供需形势动态监测,及时分析研判各类要素保障形势,加强预测预警,提升能源应急处置水平。全面提升供电安全可靠性,提高成品油供应能力,强化天然气调储设施建设。加快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强化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规范发展地方金融组织,切实防范并有效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支持驻石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全力打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攻坚战。

三、保障网络安全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可信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协同治理,形成“一盘棋”网络安全工作格局。完善监督管理、信息通报、协调会商、应急处置等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开展网络安全考核评价。加强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一体化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体系。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数据资源和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维护网络安全。

四、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推动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提升驻石部队保障社会化水平,扩大军地优势资源共享共用。加强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衔接,推进人民武装、经济装备、交通战备等动员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人民防空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构建军地联合、统一高效的指挥体制。完善国家人防重点城市基本指挥所和机动指挥所功能,重点推进信息传输网、预警报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建设,充实完善人防数据库,全面提高综合信息保障能力。按照就地就近疏散要求,科学规划城市人口疏散地域建设,有计划组织开展疏散掩蔽演练。按照地上与地下相配套、专用与兼用相结合的原则,依法依规抓好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作,保持人防工程建设面积与城市人口增长相适应。“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人防工程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加强民兵预备役队伍和新型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完善编兵企业、民兵个人优待政策,强化军事设施保护,深化普及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军地平安建设,建立完善军地联动协作机制。完善军地应急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军地应急训练条件开放共享,做好应急救援物资装备、救援力量需求对接和能力保障。

第六十章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强化安全生产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督促指导各行业、各领域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和隐患排查力度。严防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系统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疫情防控、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消防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强化基层监管力量。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实施更加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举措,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持续开展国家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巩固提升工作。

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重处违法犯罪,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深入落实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提升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提升行动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推动学生营养餐产业化发展。实施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合理划分市县两级监管部门事权,建立层级职责分明的监管责任体系。深化隐患排查防控风险,对药品、医疗器械实行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加大对高风险医疗器械和社会关注产品的检查范围和频率,实施智慧监管,加强技术支撑,不断提升药品检验能力。延长公共卫生应急产业链条,打造国家级医疗物资应急保障示范城市和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供基地。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

三、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底数。完善自然灾害预防体系,加强气象、水旱、地震、地质等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合理规划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完成市县两级应急储备库建设任务。强化防火能力建设,按轻重缓急有序安排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指挥系统、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望火楼、防火检查站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配套装备储备。完善救援队伍体系,统筹安全生产、地震救援等各类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全社会共同响应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或拟建公园、绿地、人防工程等设施,加强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加强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安全评估和监管。

专栏54 应急管理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做好第一次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市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我市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2.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利用两年时间,使主城区达到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标准,初步建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市二分之一县(市、区)达到安全发展城市标准。

3.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企业和消防重点单位联网监测系统建设,健全市、县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机制,实现森林草原、地震、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的分类监测、分级预警,汇聚共享全市自然灾害相关信息,全面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和预警能力。

4.精准救援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建设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系统和指挥系统,更新和完善应急通信装备,实现现场指挥通信能力、综合指挥调度能力、大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的有效提升。

5.应急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统筹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应急管理高端智库,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应急管理咨询和服务,助力应急事业发展。全面推动实施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以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技能提升教育培训。

6.应急物资储备。加快建设井陉县华北特种防护装备生产研发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保障基地,提高企业战时应战、急时应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资储备优势,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应急需要。

第六十一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专项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有机融合,防化并举、标本兼职,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调性,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开创平安石家庄新局面。

一、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建设。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整合资源力量,强化精细管理。巩固扩大乡镇街道和基层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巩固提升“红色物业”城市社区全覆盖工作成效,推动实现城镇社区“红色物业”全覆盖。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全面构建"5+N"网格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物业管理和出租屋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基本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深化平安省会创建,聚焦影响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提高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建立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现代警务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大数据支撑下的高效警务运行体系,加强以派出所为重点的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民化。建立情指行一体化联动的情报指挥体系,加强公安技术手段建设,提升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深化“雪亮工程”“智慧平安社区”“智慧交管”等信息化建设,完善打击犯罪合成化、扫黑除恶常态化等机制,提升打击新型、多发性、跨区域犯罪能力,有效减少各类违法犯罪,使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不断增强。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落实防范措施,加强对新型业态的安全监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有人口和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服务管理,建立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有效防范个人极端案件。

三、完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确保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信访工作,突出事要解决,完善领导干部包联和接访下访制度,提高“网上信访”水平和质效,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通道,确保“北京不去,河北不聚”。完善信访信息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以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进行疏导、稳控。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强化“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和快速流转,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县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整合各种调解力量资源,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充分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矛盾纠纷,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专栏55 社会治理

1.智慧公安。推进支撑公安业务和政务服务的基础网络与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公安大数据中心功能;创新和完善打击犯罪新机制新手段,提高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控制力。进一步提升公安物联感知网络、情报决策分析、一体化通信指挥平台建设,加强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群体性事件等工作的预警和应急响应。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实战应用平台、智慧街面巡防管控、智慧行业场所治安管控、地铁公交智慧防控、大型活动智慧安保防控、智慧安防小区管控、新兴业态管控等治安系统,推进公安技侦手段建设工程,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智慧交管。将现代科技手段综合应用于公安交管工作,构建新的智能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体系,用路面监控、卡口等智能感知设备,用先进实用、技术成熟的智能化手段,提高交通管理能力。

4.智慧司法。建设司法可视化指挥体系、数据资源和共享服务平台、智慧戒毒、智慧社矫、智慧公共法律服务等业务系统。

5.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综合性应急指挥场所,配套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装备、物资、器材,提升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效能。

6.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危险化学品、矿山、尾矿库等高风险行业企业以及相关区域进行三维建模,实现三维厂区与监测数据、监控视频相融合,为监管部门和企业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服务和综合监测预警。

7.防灾减灾。加强多灾易灾县(市、区)和安全生产重点县(市、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合理规划应急疏散通道和场地。

8.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加强基层基础建设,95%的县乡机构建立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制度、设施建设、监管手段、应急指挥、追溯体系达到基层依法履职能力要求,创建一批示范所。

9.智慧气象。加强地空天一体化智能气象感知网和气象预报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气象台站功能,开展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建立现代产业气象保障体系。

10.人防设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人防指挥通信自动化、辅助决策程序化、控制平台一体化、要素管理智能化。进一步发挥人防工程在完善城市功能、服务改善民生的独特作用,加快修建单建式公共人防工程。

第十七篇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六十二章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政治站位,加强对党忠诚教育,牢记“两个务必”诞生地、“进京赶考”出发地、“西柏坡精神”发源地的政治责任,教育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同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完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严格请示报告制度,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各级党委常委会的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三会一课”的重点、党员干部教育的主体课程。健全干部理论培训常态长效机制,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做大做强做优“西柏坡精神”“重走赶考路”“同呼吸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日子”等党性教育品牌,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使监督体系更好融入国家治理体系,释放更大治理效能。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创新同级监督途径和方法,持续加强政治巡察。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深化常态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强化标本兼治,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六十三章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增强人大整体功效。依法行使监督权,增强监督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的数量,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

二、坚持政治协商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健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相互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政党协商的机制程序,推动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职能。

三、凝聚社会各界力量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关注民族乡经济发展,保护传承发展好民族文化,促进各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治疆方略,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第六十四章 加快建设法治石家庄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力提升法治石家庄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地方立法

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立法规划,把好立法“入口关”。扩大人大牵头组织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法规草案范围。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完善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按照法定权限,制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凸显石家庄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增强立法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配套立法。坚持立、改、废、释相结合,加快修改、废止不适应改革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发挥立法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年度目录公开制度,依法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权责清晰、运转顺畅、保障有力、廉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重点领域执法,深化“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落实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行政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全面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加强和规范行政应诉工作,按规定执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三、保证公正司法

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优化办案团队组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运行机制。明确入额领导的办案、监督、管理职责,完善法官、检察官惩戒工作机制,严格司法责任追究;完善对司法权力内部监督、法律监督、外部监督,完善司法权力监督制约体系。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加强民法典普法宣传,提高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构建长效机制。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将县级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成权威高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中枢,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第六十五章 推动形成狠抓落实工作机制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完善实施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统筹协调,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规划执行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

一、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强化发展规划的统领地位,完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目录清单,加强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建立健全市、县(市、区)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衔接机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要与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充分衔接,特别是对约束性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由石家庄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衔接后报批实施。

二、加强各类政策保障

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做保障、金融为支持、其他政策相协调,构建各类政策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保障机制。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统筹安排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引导金融要素重点支持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强化政策合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三、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工作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实施清单台账管理,强化督查检查考核,谁主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帮助一级解决问题,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根据有关职责分工,制定国家、省和市规划纲要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国家、省和市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强化规划刚性约束,维护规划的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考核链条,加强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健全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强化规划实施考核评价,强化规划实施制度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加快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招商情报库】专注于资本时代招商引资,力求打造更便捷更高效的招商引资平台,为广大的招商人员、企业和投资人提供服务及最新最实用的招商引资信息。

 

特色服务推荐